简恩承 发表于 2023-11-18 12:00:42

简良开先生文稿:解读毛泽东祖先密码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3-11-18 16:42 编辑

                                     解读毛泽东祖先密码
       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世纪伟人、千古伟人,他以无与伦比的杰出才华和彪炳千秋的历史地位,决定着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注目的焦点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极为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探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时,迈进谱牒文化领域,毛泽东家世被公诸于世,毛泽东祖籍溯源热大潮随之而来。       在毛泽东祖籍溯源热中,澜沧卫和毛太华其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韶山毛氏族谱》载:“始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        澜沧卫即今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无可非议。只因有的学者不知 “澜沧卫”的真实含义,忙于著书立说,闭门造车图省事,望文生义想当然,把澜沧卫解释成“今之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云亦云,误传误导。       本土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站出来发表不同意见,迎接挑战,力挽狂澜。拉开了为澜沧卫正名,纠正误传,澄清史实,让澜沧卫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帷幕。由此,把永胜推上毛泽东祖祖籍溯源热的潮头。       本土学者经过数十年的史海遨游,博览典籍,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考证辩析的艰苦努力,终于穿过茫茫雾海,登上了胜利的彼岸。编撰出版的《边屯之光一一毛泽东祖先足迹》一书,诠释了毛泽东祖先事。       研究探讨毛泽东祖先,要解读诸多密码,若不解读这些密码,就无法寻到答案。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些密码。密码一:何为“澜沧卫”?       永胜县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立郡县时起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建置沿革,名称多次变更,辖区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差异。汉称遂久县,唐(南诏)置北方赕,宋(大理)置善巨郡,首府设在今永胜县城北五里许的大树坪曰“城纪镇”。元至元十五年(1278),将永胜东部改为施州,西部改为顺州,属云南行中书省(简称云南省)。施州和顺州的来历,是根据唐代从昆弥河移来的“施顺部落”(即今彝、傈僳、白等族之先民)人口而命名的。至元十七年(1280),又改施州为北胜州。北胜一名,历元明清三朝,沿用了41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永宁土知府与北胜直隶州合并,划为永北

府,共沿用了235年。民国元年(1912)改称永北县。1933年9月改名为永胜县,永胜一名从此起始,沿用至今。明洪武十四年(1381)农历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部署,以傅友德为帅,蓝玉、沐英为副,率甲士三十万进云南。十五年闰二月,明军继续进兵大理,接着又分兵取鹤庆、丽江、石门关、金齿等滇西各地。北胜土知州高策率众内附,明军平定滇西北,明军主力部队撤走时留下杜金安百户驻守北胜,毛太华等五位江西老俵就地应募从军,成为明军主力撤走后留守北胜的军士之一。随后中原军民陆续进入,大规模进入则是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次年,澜沧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兵和所辖北胜、蒗蕖、永宁三州土司军民构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即今永胜县城)。其间入主北胜屯民实边的中原军民已超过一万五千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永胜的民族结构。这一史实,民间统称为“洪武调卫”。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防地可以包括几个府,一般驻在某地即称某卫。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澜沧卫的建立,确保了滇西北和滇川边境的社会稳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方的关系。       澜沧卫是因为“城西有澜沧山,卫与驿皆以此得名。”澜沧卫城是纳入中国城池系统的标准城池。澜沧卫的设立开创了永胜文明史新纪元澜沧卫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以屯赋并入北胜州,共沿续了292年。至今广为人知。密码二:毛太华是避乱来,从军来,或宦游来?       毛太华从江西到云南澜沧卫的来历,众说纷纭。       曰避乱。即元至正年间,避乱西迁。这是韶山毛氏族谱的明确记载,是正确的,客观如实的,可信的。毛太华避乱西迁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与同乡结伴同行。《韶山毛氏族谱》二修卷首《会宗说》载:“粤自吾祖太华公,元至正年间避陈友谅之乱,由江西吉州仙茶乡迁云南,因与乡人蔡姓者共躲澜沧卫……其时同族人命传公亦由仙茶乡徙云南……”经查,“乡人蔡姓者”蔡长甫,还有戴友伦,他们三人与逃难人众一道渡过赣江,至安福县,又有郭会、李某加入。由此,这个避乱西迁的小团队由五人组成。       曰宦游。我们认为“宦游”说不成立。“宦游”是仕途用语,意思是为求官或做官而外出奔走。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云南王镇大理,梁王管辖全省。随后,大理被段氏割据,滇西北是土酋辖区,而北胜依然是高氏领地。没有朝廷命令官,不存在中原汉人来此求官或做官的情况。       至于毛太华次子毛清二(毛用)碑文所说“宦遊從戎”。可以理解。毛太华与蔡长甫等人是避乱来的,实际上避乱就是逃难。因当时烽烟四起,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走,由于地域不同,境况不同,若讲避乱则容易引起各地官差的误解,猜忌和追究,说不定会遭受苦役或冤狱之灾,故而将避乱变相称为“宦游”,既高雅又显得有来头,既可确保人生安全又能显身扬名。联系后来明洪武十五年明军进北胜,土酋归附,毛太华等人就地应募从军,那时毛太华等人已在此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多年。毛太华在洪武十七年晋升为百户,参与构筑北胜州城。十九年率本百户到凤羽屯垦,开创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凤羽毛家湾成为永胜毛氏发祥地。后来参与构筑澜沧卫城,立有军功,赐封为武德将军的实际,的确谋得了一官半职。后人为褒扬先祖功德,可称为“宦遊從戎”。       曰从军。说毛太华在元末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明初从征云南立有军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拨入楚省。这是牵强附会的借题发挥之说,不成立。永胜屯伍中没有毛姓伍,而《乾隆永北府志•山川》中讲朵果九龙山出泉数股,灌溉毛家湾,说明毛太华屯垦早于“洪武调卫”。       综上所述,韶山毛氏族谱对其始祖毛太华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迁云南的记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
《韶山毛氏族谱》对始祖的记载
密码三:毛太华为何在永胜落脚生根?       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在推翻元朝统治之际,进入群雄纷争,谁主沉浮的高峰期。刀兵对垒,烽烟弥漫,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避乱逃难的贫苦百姓潮水般地涌入云南,以为这里是理想的大后方。其实,云南不尽如意,滇南和滇西南烟瘴瘟疫横行,去者十之八九还在边缘地带便莫名其妙地丧生,使人闻风丧胆;滇中和滇东北是元之一隅,梁王统治区,而且战火刚熄,余烟袅绕;惟有原大理国、现大理总管段氏的势力范围内是一片净土。青年农民毛太华和同乡蔡长甫等人与其他逃难人群一样往云南来。但他们有文化、明事理、识时务,善于分析形势,权衡利弊。经过缜密考虑,作出明智抉择,确定目标去大理。       永胜则是四川内地进入滇西的咽喉之地。我们说毛太华与北胜世守高斌祥有缘,是机缘巧合,就是在这咽喉之地传下的佳话。       毛太华他们从西昌盐源进入茶马古道,随同驮运锅盐、布匹、日用百货前往滇西北的马帮来到川滇交界的那马箐遭山寇拦劫。恰逢北胜府知府高斌祥率亲军巡边赶到,击溃山寇,救出毛太华等人和马帮,并将他们带到北胜世守署地小吉都兵寨。高斌祥的先祖原是江西庐陵县(今吉安)人,高氏崇尚中原文化,经常与中原内地有联系。高斌祥得知他们是从祖籍地来的同乡近邻,格外亲热,而高府正处于兴旺繁盛、春风得意之时,招贤纳士,用人之际,奉毛太华为座上宾,说服他们在北胜落脚。

       毛太华等人遇难呈祥,转危为安,对高斌祥感激不己。而大理国已不复存在,北胜世守高氏则是原大理国权臣后裔,高斌祥是从二品高官,确是开明知府。且民风纯朴厚道,诚实好客,百姓生活一片升平,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好,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理想的谋生之所。遂改变初衷,落脚在北胜。这已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密码四:毛太华何时内迁湖南?                               毛太华在明洪武元年到永胜,安家落户,就地从军,晋升百户,凤羽屯垦,再率本百户参加构筑澜沧卫城,立功受封。那时,他已在澜沧卫生活了三十余载,且已年过半百,劳苦功高,功德圆满。上司念其立有军功,顺应朝廷调遣,“江西填湖广”,“拨入楚省”,亦在情理之中。

毛太华主要历程:避乱西迁,从军屯戍,构筑卫城,奉调内迁
显然,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是符合史实的,内迁的时间应在建文二年即民间所说的“洪武三十三年”庚辰(1400)。《韶山毛氏族谱》载为“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是凭上辈口传耳闻,“辰”与“申”方言语音相似,“洪武三十三年”与“洪武十三年”容易混淆,也许是把“三十三”误记为“十三”造成的误差。至于公元年号,是后人用干支纪年与公元年号对应推算出来的。“庚辰”与“庚申”、“三十三”与“十三”之误,便有“1400年”与“1380年”二十年之差。因为,洪武十三年,明王朝还没有对云南用兵,毛太华不可能立有军功;永胜还没有设置“澜沧卫”,毛太华不可能知道将来会设置澜沧卫,也不可能“以军功拨入楚省”。所以,应为“明洪武三十三年庚辰,以军功官入楚省”。当时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与其同行的还有同乡蔡长甫及其长子、次子,留下三子继承军户。《韶山毛氏族谱·会宗说》载:“洪武十三年庚申(应为三十三年庚辰),奉朝廷招募之令,公偕蔡及子清一、清四来湘乡北门外绯紫桥。蔡亦分道下屯攸县之陆田。”密码五:毛太华之妻王氏是什么民族?       永胜民间对汉族渊源的普遍说法是“夷娘汉老子”。就是说中原汉族男子因军屯民屯来到永胜,与当地土著蛮夷女子结为夫妻,所以,永胜汉族从父系而言是汉族,从母系而言是蛮夷。毛太华是“洪武调卫”之前,先期进入永胜的中原汉族,在当地所娶的土著女子,必定是蛮夷女子。永胜施蛮,后来在民族划分时,大都归为彝族。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划分时,永胜彝族按当时所处的社会形态分为彝族,彝族支系两部分。建国前,大小凉山还基本上保持着奴隶制度,从大小凉迁徙而来居于羊坪、东山等乡的称为“彝族”;其余称为“彝族支系”。永胜的彝族支系有8个:他留、纳咱、崀峨、水田、他谷、土家、乡谈、支里。皆不同于大小凉山的彝族,通汉语文,以农业为主,有的兼事畜牧,早在元末明初即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永胜他留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独特而又神奇,的确有别于彝家文化,且放之于民族文化之林也堪称首屈一指。永胜他留人的姓氏自古以王、蓝、陈、海四姓为主姓,旺族。       可以肯定地说,毛太之妻王氏是彝族支系他鲁苏(他留人先民)。无独有偶,毛太华同乡蔡长甫之妻也是王氏。这里且讲讲世守高氏建小吉都兵寨以及他留人来历。       元朝末年,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元朝统治行将覆灭。北胜世守、知府高斌祥经过深思熟虑,将施蛮之一游牧部落集中起来,按下千户之数360户伍组建成一支亲军(常备武装),在今永北镇灵源箐口建小吉都兵寨。土司亲军称“土练”。这支土练称“他鲁苏”,散则为民,聚则为兵。男丁平时得到一定军事训练,如有战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608/wps5.png                   彝族支系他留人
       他鲁苏土练加其家属丁余共计近千人,按元代兵制设置,酋长为土千总,辖三个百户(把总),五十户为一总旗(把目),十户为一小旗(细目)。千总、把总是世袭的,把目、细目以及土练均为世代军籍制,一人在册,全家老小都为军籍。每十户(细目)为一单元,设栅栏式的土围子居住。蓝姓、王姓、陈姓、海姓是他鲁苏四大旺族主姓,千总(酋长)是蓝姓,下面三个把总分别为王氏、陈氏、海氏。小吉都既是兵寨,又是北胜最大的村子。       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使施蛮之一部落结束了游牧生涯,从此定居下来,这支土练故名他鲁苏。他鲁苏部落从迁徙游牧到定居从戍,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经历了两大转变,完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土著民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生产力水平和群体素质相应较高的部落。他鲁苏土练素以360户伍著称,直至入主他留山,成为开基创业之始祖。       毛太华等人避乱西迁至永胜,是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早期传播者,由于他们精明强干,才华出众,深受高府器重和土著民族的拥戴。北胜知府高斌祥喜作天合之美,出面撮合,促成土练王把总将长女、次女相继许配给蔡长甫和毛太华。毛太华等五位江西老俵均与当地土著珠联璧合,喜结连理,谱写夷汉融合篇章,传下“彝娘汉老子”千古佳话。密码六:毛太华夫妇有几个子女?       这是有待继续考证的问题。《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是“生子八”。按理说,毛太华在澜沧卫生活了三十多年,其中成家后也生活了二十多年,“生子八”是完全可能的,但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是否全部长大成人了呢?是很难说清的。不过,毛太华夫妇内迁时带走长子和四子,其余子女都留在了澜沧卫是客观事实。
    韶山毛氏族谱对永胜毛氏的认同
       以往我们说毛太华在澜沧卫娶妻王氏生四子,理由有二,一是《韶山毛氏族谱》、永胜毛清二墓碑说的都是“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两者一致。二是据民间常理“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来说的。就是说,毛太华夫妇内迁时年纪大了,千里迢迢,行程艰难,要有得力人手照料,长子是最好佳人选,四子尚幼,或许在襁褓中,必然要带在身边。按照明代军籍制度,是要有人继承军户的,在这种情势下,就只好割爱把能够自食其力的清二、清三两个儿子留在澜沧卫继承军户了。       数十年来,我在省市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有识之士和毛氏族人的积极配合下,探索研究边屯文化和毛氏文化,经过艰辛努力,终于诠释.在此表示衷心感恩致谢!

          小吉都兵寨遗址

简良开 发表于 2023-11-18 14:16:25

本帖最后由 简良开 于 2023-11-18 14:36 编辑

谢谢恩承公,让你费心了。我已入八旬,这是我研究毛氏文化的最后封笔作。

简良开 发表于 2023-11-19 09:29:45

恩承公,辛苦啦!谢谢!编得很好,字体调的恰到好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良开先生文稿:解读毛泽东祖先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