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标题: 从细微处见梅松先生的高尚品格 ---读梅松先生自传《风雨八十年》连载之五 [打印本页]

作者: 简恩承    时间: 2022-4-10 17:48
标题: 从细微处见梅松先生的高尚品格 ---读梅松先生自传《风雨八十年》连载之五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2-4-10 18:27 编辑

                                                             [attach]11432[/attach]

                                   从细微处见梅松先生的高尚品格

       ---读梅松先生自传《风雨八十年》连载之五

       梅松先生自传《风雨八十年》连载,在《简氏通讯》一期期刊出,我都拜读。
       清明节越来越近,我对梅松先生的思念也引日成岁,眠思梦想。书橱里排列整齐的《简氏通讯》,我随意取出一册,翻看,有梅松先生自传《风雨八十年》,是连载之五。过去虽然读过,如今再读,仍然感到分外亲切,梅松先生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形象,浮现眼前,思念先生之渴得以润泽。阅读中,我渐渐如临其境,感到刚刚20多岁生龙活虎的梅松(那时名登汉)先生的身上,亮点炫目,精神动人……

       好学勤奋。梅松先生的学业深造,是边工作边进行的。现在,我们简氏宗亲都知道先生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读自传《风雨八十年》之后,就会明白他在青少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21虚岁的梅松先生初到学校任教,老师们都是正规函授生,而且已经学完初师二年级课程,而他只不过是个旁听生!正规函授生的作业辅导老师会批改,而旁听生的作业辅导老师是不管的。
      “我不自卑,不耻下问。我把姜金烈、郭中云等老师都当作我的老师,作业和作文我全做,辅导老师不改,我请他们批改。无奈他们都不批改,放置一段时间又给我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我照做不误!”试想,在这种条件下,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和毅力!
      “学函授语文课,他们死背定义,如主、谓、宾、补、定、状六种句子成份,他们定义背得滚瓜烂熟,真正划句子成份,他们又莫辨东西了。我则是以定义指导实践,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别人讲话,我一听就能知道对方讲的话,是否符合语法。”请看,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1959年暑假,第一届初师函授生毕业了,梅松先生作为旁听生,由于成绩优异与正规生同时毕业,并且顺利地通过中师函授考试,升入中师函授。当年寒假中师函授讲习,分语数两个班,他任语文班班长。翌年,梅松先生被下放回农村,但坚持中师函授学习没有间断。1961年,先生重回教育战线,得以顺利地继续学习,到1962年被录取华中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在职进修。1959年以来,梅松先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工作两不误,语数都取得96分以上好成绩。而且在《中师函授》杂志上每期基本上都刊有他的诗作。
       相信读者朋友和我一样,在阅读上述内容后,对梅松先生的好学勤奋,坚持不懈,一定会由衷惊叹与万分敬佩!

       负重担当。先生任教后,曾有一段日子,一个人教60多个学生,这担子该有多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负荷!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学校师生也参与其中。接上级通知,他到公社学习做炼钢的鼓风箱和小土炉的制作方法。回来后,他凭着木工技术和智慧,如期按标准完成。那时集体吃食堂,学生把家里的锅啦、瓮缸啦砸碎拿来,制作小土炉用,和做炼钢的原料,就地取材,锯树木做燃料。炼出的钢,其实是毛铁都没有用的生铁坯。地区检查团来了,学生向检查团报告,用红领巾包着的钢,三岔乡联小还得了“江陵县炼焦先进单位”。梅松先生说:“这份荣誉来时,我都感到脸红!”
       还有那年,他和郭中云老师都教高小六年级语文,教室在一座观音殿,两个教室是用茅竹裹稻草做的断隔,隔音力差。郭老师是六(1)班班主任,他是六(2)班班主任。每个星期六讲作文课,六(1)班学生都张着耳朵听简老师讲课,郭老师止也止不住。后来每当上作文课,郭老师建议合并起来上大课。梅松先生欣然接受,担负起两个班的作文老师!
全乡办成一条龙学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两个班。梅松先生担任六(2)班班主任之外,还兼管学校教务,忙得不可开交,但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几乎都是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点才休息。当时全乡民小中提出“对党忠诚学习王礼堂(校长),工作干劲学习简登汉!”1958年,先生被评为“江陵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走到哪里,人们总是说:“干劲冲天的老师来了!”梅松先生幽默地说:姓名都没有了。
       1959年三岔乡联小第一批毕业生升学考试,一样多的学生,开始分班时按成绩搭配的,六(1)班成绩略高,而升学时,六(2)班多考取初中七名。

       亲和友爱。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梅松先生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家长,对待宗亲,总是保持着亲切和气,爱心友好。
       先生一人教60多个学生,实在忙不过来,向上级写了申请,文教组调来一位柳老师。同时给梅松先生交个任务:监督柳劳动改造。先生满口应承,但在日常相处中,对柳老师平等相待,非常融洽,根本不对他有丝毫歧视。
       19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瞎指挥成风。粮食部分从东北调进一批大豆种,处暑过了,发下来要学校种下去。梅松先生跟主管老师讲,“种下去等于白丢”。把它放到食堂里,晚上叫炊事员炒熟后,用勤工俭学种的谷子打成米磨成面在黄豆上一糊,再略事炒干后,老师们戏称“滚江珠”。那时到处叫吃不饱,先生所在学校没这个现象。六(1)班,六(2)班各有两亩旱地,分到班里一律种萝卜。先生的科学头脑和慈悲心肠,一条建议,一个办法,就让师生们避免忍饥挨饿。
       梅松先生有个学生叫朝英,带口信邀他去家里吃饭。原来是没有见过面的登山哥。登山哥妻子叫小耳,先生称呼她小姐。那时,小姐的哥哥因为当过伪保长,正在沙洋农场劳动改造。一般人都避嫌,不能与这样人的亲属来往。但是,先生才不管这些,缘于亲情,照样走动。
       我2010年在江西新余有幸认识梅松先生,后来几次会面,印象中,老先生不善饮。阅读《风雨八十年》连载之五,知道他年轻时好大酒量。饮酒一生,只醉过三次。
       一次是1953年9月,那时他才十六七岁。老台家一个婚期三家结婚,他父亲被划富农后,这些场老不去,先生去了,一天喝三处酒。这是宗亲家里的喜酒。没改10两制之前,这天共喝有3斤12两。
       第二次,已是24岁的青年小伙,是陪朋友走亲戚,在沙市农场。朋友的亲戚要把女儿继拜给他。先喝了六碗,又有陪客王队长,说与他有东家、老师之谊,又有家庭主妇,继拜的女儿,轮流敬酒,不知喝了多少。
还有与同事同饮,和采购员朋友把酒,等等 ……
       凡此种种,可以清晰地看出,梅松先生与人相处,心善和霭,人缘极好。
……
      《风雨八十年》连载之五,叙述的都是些细微事情,但是,梅松先生的高尚品格,每每都蕴藏其中。


                                                  江苏  简恩承 (尊农) 壬寅清明



作者: 简斌全    时间: 2022-4-11 06:58
恩承公有心了
作者: 简恩承    时间: 2022-4-11 11:35
清明前住医院挂水消炎,无法写稿,延迟赶不上清明发布。但思念梅松先生的心情,还是要表达出来的,不然,心里总在难受。




欢迎光临 中华简氏网 (http://www.chinesej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