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屯文化就是在历代王朝尤其是明代实施屯田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云南屯田卫所文化就是边屯文化,永胜的边屯文化则有其特殊个性。
其实屯田制已延续到当代,在西双版纳有东风、黎明、勐养、橄榄坝、勐腊、勐醒、勐满、勐捧等农场;德宏州有畹町遮放、陇川等农场,就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将内地知识青年安置到边疆建立生产兵团、农垦基地“知青农场”,实际上属民屯形式。这样,边屯几乎遍及云南全省。
历朝历代特别是明初迁移来的中原汉族军民与边地各种民族相处融合,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陶冶与积淀,孕育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赋予了共存相容,兼收并蓄,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边屯文化基础。
其他省份也有屯垦,如贵州、四川及东北、西北边陲亦然如此,不仅历史上有相当的屯田,而且当代也有,规模也不小。如东北的齐齐哈尔就是闻名遐迩的边屯之乡。后来又建有北大荒军垦基地,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和新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宏壮观的大军屯。那些地方的文化亦是边屯文化,说明边屯文化不仅是云南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且其它相关省份也有的文化现象。边屯文化的确是个广义概念,是大文化,它不是单纯地域性和单一民族形式的文化,而是一个大融合的产物。边屯文化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和涵盖性,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皆囊括其中。它能作为涵盖多元文化的主线,把异彩纷呈的文化“珍珠”串连起来,故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万历《云南通志·兵食志》载有云南省都指挥使司所辖卫、御、所三十六。全省除丽江、永宁、镇沅、元江、广南、乌蒙、东川等府与边境的御夷府、州以及土司区域未设卫所外,整个靠内地区各府的平坝都有卫所的屯田,军屯人数约33万人(包括旗军、屯军、舍丁、军余),军屯田土面积1320642亩(包括职田、屯田)。当时布政司所掌握的全省在籍官民田为1788450亩余,加上军屯及职田田土数,则全省耕地总面积为3109092亩余,军屯田土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2%。明代卫所屯田规模之大,远非元代的军民屯田所能比拟。
正如《云南简史》中所说,屯田制在云南的推行招来了四、五十万汉族劳动人民,他们对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以前,云南境内的汉族大都融合于少数民族之中。明代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先后迁来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远远超过当时云南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世代与当地少数民族朝夕相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共同生活和斗争,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创了文明史的新纪元。
“洪武调卫”是朝廷实施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有各级政府撑腰,在政治地位上,军民籍人户比其他籍民户优越,其后裔受正统观念的驱动而具有强烈的荣耀感。所以,民间谈及祖籍来历,大都侃切而明快地对曰“洪武调卫入永”。因而“洪武调卫”之说成了约定俗成的深入人心的广义概念,流传至今已达六个世纪之久。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久盛不衰。甚至一些土著民族的支系也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而攀藤附和,接受这一说法,反而扭曲了自身的族源和史实真相。所以,在此有必要作一解读和破译。
“洪武调卫”。大概可分为狭义、中义、广义几种情况:
一是狭义的,或确切地说是专指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这次调入的三分马步旗军、七分屯军、舍丁、军余,以及统兵官约万余人。
二是中义的,指元末明初避乱来或随后进入北胜成为军户民户的。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如永胜毛氏始祖毛太华等五位江西同乡避乱西迁而来,以及随后陆续到来者。他们之中有的已应募从军,进入屯民实边行列。如洪武十五年留下的征滇明军即杜金安百户,十七年移来的该百户家属,杜金安也于洪武二十一年升任千户,后来定居矣察塘下村地方。一种是以后陆续征调补充来的留滇的征南军,增调的征滇屯军,如洪武二十年九月,朝廷下令:“命湖广官军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人征云南,赏钞五十万八千锭。” 一种是迁移来的屯户,如洪武二十二年,“令移山东、山西、江西、湖广、江南富户和居民八十余万实滇”。
在洪武年间进入北胜的以军籍军户计算的中原军民已超过一万五千人,相当于北胜州土著人口的总数。这些中原军民参与构筑澜沧卫城后,除以百分之三十的军人驻在城内操练防卫外,百分之七十的军人分布在城区、三川坝、南区的平坝、河谷各地置屯,全面实施“屯民实边”政策。屯军官兵中原籍有妻室儿女的都已迁来,有未婚妻的接来结婚成家;无妻室的在此与当地夷民中择女婚配。永胜民间有“夷娘汉老子”的说法,就是这种情况。屯戍军官大多世袭,父死子继;屯戍军士也要父子相继。这是封建国有制的性质。
这一万五千多人主体是军户,人数占90%以上,其余是民户。他们的原籍湖广是多数,约占60%,其次是江西,占30%,再就是江苏、南京、安徽、四川等籍人。
三是广义的,也有几种情况。一是经商做生意来的。一是躲债、负罪潜逃者。这类逃匿者惧怕债主逼债,仇家缉拿,官府追捕,大都隐姓埋名,改名换姓。他们的子孙后代无从得知真实情况,一但有人问起祖籍来历和始祖姓名,就只有凭猜测想象,或人云亦云,或一言以蔽之曰“洪武调卫来的,原籍湖广长沙府湘乡(或湘潭)县柳树弯大石桥(或大石桥柳树弯)”,久而久之便信以为真。
这种情况还是沾点边:他们也是洪武年间来的内地汉人,其后裔也称“夷娘汉老子”,澜沧卫的子民。他们之中有的是构筑澜沧卫城工程和实施屯田制的参与者或亲历者,甚少是服务者。有的或许成了军户家的女婿或岳丈或门客。几个世纪后的后裔将其始祖排入“洪武调卫”,那也顺其自然了。
以上所说,无论广义、中义,还是狭义,后裔们称其始祖是“洪武调卫来的”,都可以理解。而且从宏观上讲,“洪武调卫”在云南具有普遍意义。
详见《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关于“洪武调卫”之说》415页,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 版。
[attach]16692[/attach]
“卫”的含意。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防地可以包括几个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在这里要说明以下几点:
永胜地处滇西北中部、金沙江中上游,历史上辖区范围大都包括今华坪、宁蒗等县地,古系越嶲郡,又在越嶲、益州之间,“界滇跨蜀”。既是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又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关津道口,是四川内地通往滇西北乃至出境的必经之地。又称为“云南北门,北国胜门”,在冷兵器时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五年以后,云南虽归入明王朝版图,但各地土酋初归,蛮性难抑,北胜周边反叛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各地各族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地域的战斗,威胁明政府统治权力,朝廷随时调兵征战平乱。
基于如此紧迫态势,派重兵镇守滇西北,正示大明以武功定天下的雄威,打破金沙江上游两岸土司称雄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局面,建立由中央王朝一统天下的制约机制,已迫在眉睫。由镇守云南的总兵官黔宁王沐英之子沐春将设卫之事再奏朝廷,强调在北胜州设卫,“羁縻”金沙江两岸土司,已势在必行。皇帝朱元璋为了“寓兵于农”,巩固边防,节缩经费开支,批准沐春的奏章,并即付诸实施。于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
明洪武二十九年,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率督本卫和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土司军民构筑澜沧卫城。澜沧卫城是纳入中国城池系统的滇西北军事重镇,即今永胜县城。
澜沧卫城,又称北胜州城,永北府(厅、县)城、永胜县城。若不是在600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起城墙遭到人为拆除(城墙砖石从1951年起拆除),它必将以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于世。
澜沧卫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以屯赋并入北胜州,共延续292年,至今广为人知。
澜沧卫四至界限是:东至武定军民府元谋县600里;南至大理府赵州云南县330里;西至鹤庆军民府顺州60里,北至永宁府310里;东北至四川行都司盐井卫500里;东南到姚安军民府姚州大姚县330里,西南到邓川州300里,西北到丽江军民府150里。(注:城西澜沧山,卫与驿均以山得名。)
毛氏文化,是毛氏家族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态,狭义地说它是以国学传家,诗书名世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即家族文化,就是一个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及道德规范。广义地说,它是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毛太华,而韶山毛氏在十九世纪后期即其毛太华第二十代裔孙中出了个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世纪伟人、千古伟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毛氏文化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毛氏文化又称为“领袖文化”,传为佳话。
人们在探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时,迈进谱牒文化领域。在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潮中,澜沧卫即今永胜县和毛太华其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永胜毛氏文化是永胜边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标志,具有鲜明的个性,是永胜独有文化特质。
[attach]16694[/attach]
(一)永胜毛氏文化集中体现边屯文化
永胜是毛泽东祖先毛太华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毛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值得探究的部分,是边屯文化地的集中体现,是边屯文化中十分绚丽的篇章。
历朝历代特别是明初迁移来的中原汉族军民与边地各种民族相处融合,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陶冶与积淀,孕育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赋予了共存相容,兼收并蓄,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边屯文化基础。永胜地处滇西北中部,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冲,三面环江,北靠绵绵凉山,境内有波光潋滟的程海,物产丰富的坝子,因而开发甚早。从县境内出土的早期铜鼓及大量青铜兵器推断,早在西汉以前,这里就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汉唐时期,中原文化就已传播到永胜,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在那一时期进入永胜“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的中原汉族军民共约一万五千余人。他们的入主,从根本上改变了永胜的民族结构,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澜沧卫城及其所置卫所屯伍当年命名并延续至今的地名村名便是载体。因毛泽东祖先毛太华百户早于“洪武调卫”屯戍程海之南凤羽山麓,此地以毛姓称“毛家湾”。随后置的屯伍皆以官、场、马、所、营、伍、驿、铺、堡等称谓。从洪武延续至今,逐步形成了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村落地名文化。
永胜是多民族杂居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傈僳、彝、纳西、白、回族、普米、傣、藏、苗、壮等10余种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边屯文化的普遍性即共性永胜都具备,因而最具代表性。
毛氏文化是永胜边屯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永胜文化的鲜明个性,又是永胜独有的特质。
[attach]16711[/attach]
毛泽东祖先毛太华像
(二)毛泽东祖先毛太华是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开拓者
毛太华,江西吉州龙城(今吉水县八都镇)人,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左右避乱西迁,明洪武元年(1368)到达北胜州,在小吉都兵寨落脚。洪武十年,与土著施蛮女王氏缔结良缘,安家落户。洪武十五年三月,配合明军先锋说服高氏带领率章、子氏等土酋内附,为明军平定滇西北立下汗马功劳,并应募从军,成为明军主力撤走后留守北胜的军士之一。洪武十六年夏配合傅友德、郭英擒获原元平章高生。洪武十七年毛太华晋升为百户,参与兴建北胜州城。洪武十九年,毛太华率本百户军士在程海之南的凤羽山麓屯垦,此地即以毛姓命名为毛家湾,后来成为永胜毛氏发祥地,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到北胜州,置澜沧卫。次年,首任澜沧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兵和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土司军民构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毛太华率本百户军民参加规模空前的筑城工程并立下军功,赐封为武德将军(正五品)。洪武三十三年实际是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毛太华携妻和长子、四子与同乡蔡长甫以军功奉调内迁,成为韶山毛氏始祖;留下次子清二、三子清三在澜沧卫继承军户,成为永胜毛氏始祖。因此,毛太华是湖南韶山毛氏和云南永胜毛氏的共同始祖。五百年后,在韶山毛太华之二十世裔孙中出了一个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世纪传人毛泽东而传为千古佳话。
(三)毛氏文化与国学
毛氏文化体现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智慧、道德、品位的文化。是毛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及道德规范。整个毛家都有学国学的传统,也有报国的传统。毛氏世家的内在传统贯穿着国学传统精神,毛氏文化是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毛姓自立国以来,后世文官武将和名人辈出,崇文尚武是其优良传统。毛姓文化以儒家礼教文化为主干,因此在其族谱中风雅礼仪(祠庙祭祀、婚礼、丧礼等)和规训、劝戒乃至堂联、派语,无不表现出儒家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这也是毛姓文化的特点。
[attach]16713[/attach]
毛氏宗祠内敦本堂
(四)永胜毛氏宗祠的国学内涵
当年毛太华的驻地百户所,在清康熙初年由其后裔改建为毛氏宗祠。永胜毛氏宗祠与韶山毛氏宗祠的传承经典一脉相承,将国学精华贯通其内。宗祠大门楹联“注经世业,捧檄家声”,以及宗祠各厅堂匾联都标有如下名言或内容:“洁廉世望、风雅诗宗”“捧檄而往,脱颖而来”“研经门第”“洁廉以望”等,都是毛氏宗族的传承经典。永胜毛氏村民的大门或中堂对联都标明“注经”“捧檄”“脱颖”的字样或内容,显示出这一家族经典。
永胜、韶山毛氏宗祠中堂黑漆巨匾高悬“聪听彝训”,寓意尤深,垂范千秋。“聪听彝训”的“彝”,辞书注释为法度,常规,一定的道理。《诗 •大雅•丞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彝训,旧谓尊长对后辈训诲的话。《尚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孔传:“言子孙皆听父祖之常教。”
毛氏宗祠匾额联语生动的体现了这个古老、伟大的家族的优良家风和文化内涵。让人不由自主的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去深深遐想一代伟人指点河山、啸傲风云的雄伟气势,充分显示了永胜毛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综上所述,永胜在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个性,因此,可以说永胜边屯文化和毛氏文化“海纳百川,壁立千仞”。
欢迎光临 中华简氏网 (http://www.chineseji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