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标题: 移民圣地之鄱阳湖畔瓦屑坝(二) [打印本页]
作者: 简斌全 时间: 2015-11-2 07:35
标题: 移民圣地之鄱阳湖畔瓦屑坝(二)
移民圣地之鄱阳湖畔瓦屑坝(二)
瓦屑坝是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北宁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在"鄱阳县"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称立德乡。
六百余年前,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出发迁涉到湖北、安徽,莲湖乡瓦屑坝成为明初我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莲湖乡瓦屑坝记录着大移民的历史。
瓦屑坝,在很多家庭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 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我于2008年1月24日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西坝",找到了相关网页864篇,而同一时刻,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屑坝",找到了相关网页5740篇。
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
"瓦屑坝"的"坝"也有其它两种不同用字:"瓦屑坽"和"瓦屑墩"。瓦屑坽、瓦屑墩都见于史珥(史珥,字师戬,号汇东,鄱阳镇人,生卒年不详。史珥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举人)《续瓦屑坝考》:"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坽。""瓦屑坽"的"屑"目前在鄱阳写成"燮",应该是源于莲湖一带文化人的附庸风雅。他们认为郑板桥的那个"燮"很有文气,于是舍简求繁。但他们读白字用白字也是司空见惯,如将"宣化桥"改成"鲜花桥","馆驿前"写成"管驿前"。
关于"坽"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但在《康熙字典》对"坽"字的释义是:"《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在1985年3月出版的《波阳地名志》中,专门列举了一个"方言用字表":其中有"坽"、"垱"、"仂"等。"坽"在鄱阳方言中,声母读D,意思是指小河、小溪。鄱阳以"坽"为地名的还有不少,如麻埠坽、鸳鸯坽、张家坽、南湖坽、兰溪坽、坽口等。 瓦燮坽今属莲湖乡,1995版《波阳地名志》"瓦燮坽"词条的内容是:"在慕礼东偏南瓦燮坽大队境内,5个自然村(高家、胡家、朱家、何家、黄家),396户,2033人,耕地1625亩。《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载,此处原有砖瓦窑,砖瓦堆积成坝,村民在坝上挖坽引水,故名瓦屑坽。后屑错写为燮,成现名。"据莲湖派出所最新人口统计,瓦燮坽村委会现有3000余人。
在同治版《鄱阳县志》卷二《古迹》一栏内,是这样介绍的:"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attach]3055[/attach]
作者: 简斌全 时间: 2015-11-2 07:36
读古人书听圣人语,做平凡事成不凡业
作者: 简朝阳 时间: 2015-11-2 16:02
长知识啦!
作者: 简恩承 时间: 2015-11-3 07:20
有意思!
欢迎光临 中华简氏网 (http://www.chineseji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