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六块碑”的故事 功碑铭史 鉴古开今 开阳县城处在明朝以前,是一片荒凉之地。明朝初期,随着朱元璋开辟贵州的步伐,有“卢、李、杨、周、简、赵”六姓人先后从江西、湖广迁居县城内的龙井坎上(今县城内北街至东街龙井巷一带),明朝中期,这六姓人发展至四、五十户,名为龙井坎大寨。稍后,形成集市,名龙场大寨,属贵州军民府管辖,同时也划归宋司,属宋氏土司十二马头之一。崇祯四年,水东土司宋嗣英反明受诛,清朝将宋氏土司所辖陈湖十二马头收归朝庭,改土归流,派河防道沈翘楚到开科马头修城墙建州城,名为开州。哪知好景不长,城墙修完才十余年,开州少数民族阿辛造反,带领数千民众于崇祯十六年攻破州城,杀死州官黄嘉隽,捣毁城墙。第二次重俢城墙是在康熙元年,简姓族人在简居蟾的主持下,将北门一带的地盘捐出修扩大的北门瓮城及水府庙。其他五姓也重新捐田土山林修城墙,拆房迁坟修街道及官房衙署。州城建成后,州官在西门外竖立六块功德碑,六姓人每姓一块,记录建州历史及六姓人家捐山林、田地、迁坟、拆房等功绩。因碑体高大,人们就称此地为“六块碑”。 但凡州官到任,都要经过城西门外“六块碑”处入城,都会从碑上知道六姓建州城的功绩。州城内的六姓人家也因有祖上建州城的功劳为荣。毎任州官到任后都会贴出告示,加强对州城的管理。其中内容都有一条,就是不得在正街州衙前吹号打锣。唯独这六姓人家有建州城的功绩,可以在红白喜亊时吹号打锣过正街,城内的吹鼓手已是知道这一传统的规矩,但凡为这六姓人家服务,过正街时都有意炫耀一下。 时过境迁,几百年的风云变换,建州城的功绩碑早已不见踪影,据说毁于咸同之乱。但“六块碑”这与州城同时诞生的地名,却一直保留到现在。 解放后,西门外居住的人口逐渐增多。先是建立了以农业人口为主的行政单位“城关镇青西村”,“六块碑”为该村的一个村民组。 而今随着开阳县城的扩大,西门外六块碑一带已融入了县城,建立了以县城单位及居民为主体的南山社区,目前“六块碑”为该社区下辖的一个居民委员会。该居民委员会下辖14个居民组26个小区,企事业单位9家。有居民2533户,8015人。目前该地已是楼房栋栋,商铺排排。有穿城而过的主街道及环城路等到达该区的六块碑公交车站,这个2016年才成立的居委会后来居上,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诗曰: 六块碑名旧事传,城苍寨古忆当年。 州府城墙今何在?历史功碑藏哪边? 沧桑岁月山河变,昔日荒郊变桃源。 车水马龙人接踵,古迹遗址抒宏篇。 |
欢迎光临 中华简氏网 (http://www.chineseji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