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9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宏《书里乾坤》(散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12-3 11:40
  • 签到天数: 18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42

    主题

    317

    帖子

    39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1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3-10 11:5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1-3-11 09:21 编辑


                                                                              
                                                                                  
                                                                          作者  简宏


                                                       书里乾坤
                                                                              简 宏
           我是一个自卑而怯懦的遁世者,对现实世界的困扰、羁绊和恐惧,使我像一只可怜的小鸟一样,逃进书的世界,遁身于用文字构筑的温暖巢穴里,并在那里找到我灵魂的家园。
           说我家也算得上书香门第、诗礼人家。据父亲说,我曾祖父曾是晚清一位秀才,人说穷秀才富举人,我曾祖父却不穷,虽谈不上富甲天下,却也是十里八村首屈一指的土财主。生活在这般富足殷实的家中,我的曾祖父却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从来也没有守着富足的家业安分过。书已经让他中毒太深,他一生都与书相伴,对书怀有万千情愫,一心一意要在学问上作出个名堂来,最不济也得考上个举人,增色门第,光宗耀祖。然而定是他老人家时运不济,屡试不第,屡败屡试,直至考白了头发。科举废除,大清消亡,终难圆举人梦,抱憾终身。父亲听祖父说,我的曾祖父临终之日已口不能言,却热泪长流,万千话语尽在滚烫的热泪里。祖父说,那每一颗泪,都是一页书,那泪流了一天一夜,你想这本书有多沉。
           到了祖父这辈,家道中落,往昔的安逸与荣华不再。在他的兄弟们厮守着这已然不甚丰厚的家业带给他们最后的那份宁静与优裕的日子时,我的祖父变卖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产,丢掉了曾祖父留给他的最后一点书卷气,成了一个真正的走南闯北的商人,换过布匹、盐巴、牲口、药材和兽皮,赚过也赔过。无论赚和赔,都没能叫祖父要死要活过。钱不是他生命里的唯一。
           祖父高大魁梧,豪爽豁达,乐善好施,重义轻财,颇有儒雅气质。在漂泊无定、浪迹天涯的商旅途中,他不忘带上曾祖父留给他的书,挑灯夜读使他安然度过无数不眠之夜,驱除许多寒夜孤旅的寂寥与孤独,带给他一份心灵的旷远与宁静。祖父十多年浪迹江湖,广交朋友,尤其敬重读书人,一律视为知己。他一生为商却未曾发达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缺乏商贾的精明与方略,他确实赚了很多钱,只是他三分之二的钱财用于与商贾无干的对那些与他相交甚笃的寒门学子的周济。最终他的全部资产仅够在豫南一荒僻的山区购置一份薄瘠的家业定居下来,从此男耕女织,田园牧歌。
           我儿时,祖父健在于世,只是双目失明,却腰不弯、背不弓、发不白,儒雅之风尚存,在我辈眼里不怒自威。祖父毕竟老了,在他生命的尽头是寂寞的晚年,他最大的的乐趣是听我读书,我清纯童稚的声音曾经伴随着祖父晚年那段生命里最为寂寞和凄凉的时光。
           父亲执掌家政时是我们家最为晦暗的日子,经济的拮据就像笼罩在我们家庭上空久拂不去的阴霾。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就像一群不谙世事的猪崽,除了吃再也不知道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农民的父亲似乎与书无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使他过早地衰老。从田地归来的那么一点儿空闲父亲在家悄悄摆弄些木活儿,做些板凳之类的玩艺儿逢集的时候拿镇上卖俩钱。
           我几乎没见过父亲读过书,我差不多就要怀疑他是否识字。但父亲无庸置疑地是读书人出身,承继了祖父遗风,性格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漂亮而洒脱的颜体字我们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欣赏到。每年的对联都是父亲自选自写,诸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之类,书香气极浓。最具神秘意味的是父亲的那只小木箱,装满了线装书,我们有幸目睹那些尘封了许多岁月的线装书是在“破四旧”那年的一个夏日午后。那不啻是一个悲怆的葬礼,父亲在烧掉这些书的过程中始终眼含热泪,一语不发,将那些被岁月浸润成褐色的线装书一册册撕烂,扔进火堆,那些经年陈旧的纸张在燃烧过程中发出咝咝的声响,闪着暗蓝色火焰,并且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焦糊味。我想这团火已经烧光了父亲的全部藏书,谁知父亲临终时给我一个布包,包着一套线装的《辞源》,虽残破,却依稀能够辨出是明万历年间的产物。这时父亲已口不能言,只是用泪闪闪的目光望我。这时我忽然感到我明白了父亲,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是爱书的。以前我一直以为他离农事很近,离书很远,但是我错了,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毕竟是我祖父的鲜血。
           我是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中唯一进入中学校园的幸运儿。这时,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两个姐姐在不足法定的婚嫁年龄就先后出嫁,哥哥在十三岁辍学跟父亲学木工手艺,妹妹退学是因为母亲太需要一个帮手了,而弟弟天生就厌恶读书。我则生来与书有缘,将书视为灵魂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
           后来我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此生此世,除了操笔杆子与文字打交道之外,我注定只有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找到灵魂的寄宿地。我想这可能是两个原因注定的——一是性格的怯懦与自卑感,我没有能力游刃有余地行动于书本以外的现实世界;二是我对文字的迷恋,在我眼里文字都是有生命的,可以感觉和可以触摸的,被上帝赋予了色彩和音律,只有文字才可以作对世界、对历史、对灵魂大善大恶的表述。你可以想见这么一位少年,怯懦和自卑像一道颓败衰朽爬满苍苔的篱笆,横亘于灵魂与肉体之间;唯有文字,那些方方正正的汉字们,如同篱笆上大大小小的空格,将现实世界的阳光和雨露斜漏进来,维持着最基本的生命需求,在灵魂与肉体间架设桥梁。
           父亲在我上初二那年溘然长逝,这件不幸的事差一点中止了我的学业,幸亏做了木匠师傅的哥哥,我才能够继续坐在高中的教室里。因此,时至今日我还从内心感激他,并怀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知恩图报的古典情绪。
           中学四年是在离家十几里外的镇上度过的。现在想来,那是我生命里最为艰辛的时光,我感受到来自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饥饿。哥哥虽然能资助我上完中学,却不能保证我每天把肚子填饱。这时的我正长身体,我几乎每天都能够听见体内骨头的拔节声,就像成熟的麦子破裂的声音,饥饿却使这种生命细胞的裂变受到野蛮的阻碍。我对付饥饿的唯一办法是沉浸于书的海底,去噬食那些文字的小精灵,填充我的大脑和思维。如果没有书,我想我一定会饿死的。不能一日三餐喂饱肚子的学生根本无钱买书,课余时间我最大的乐趣是站在全镇唯一的书店柜台前,数小时数小时地阅读着那些等待买主的书。卖书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位老人,他的宽容与温厚使我安然度过那些饥饿的日子。现在想来,那些站在柜台前阅读的时光是那么充实安宁,充满美好的幻像。在那里,我读完了我接触到的第一批世界名著,它们包括高尔基的《童年三步曲》,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我才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心中已是另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知识的光芒照彻我羸弱的心房,就像上帝来到我的心灵里一样。我如饥似渴地扑向那些书籍,就像一个烟鬼饥不择食地扑向他的鸦片......
           阅读与写作是我生命的两极,让我此生无悔无怨。那些与文字交流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是多么散淡、宁静和曼妙呵!就在我那间雨声轻敲、星星闪烁的陋室里,我寂寞的心也被敲打着、照亮着,我可以将生活里的风风雨雨、纷纷扰扰、蝇营狗苟一一抛去,留连于文字的迷宫,沉浸在午夜的天籁,迷醉在那份一日如同十年的感觉里,穿行于那些细微的隐秘事件中,在满屋的书香里感受那种既幸福又哀伤的情绪带给灵魂的潮涌般的波动,感受着生命的芬芳与沉重,感受着爱情的华美与忧伤,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
           人一出世,就如一只凌空盘旋、无枝可栖的鸟,在茫茫宇宙里寻找自己的故园,而那些翰墨芬芳的书籍不正是我心灵的故乡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