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3-7-21 08:16 |
---|
签到天数: 69 天 [LV.6]常住居民II
金牌会员
- 积分
- 1693
|
本帖最后由 简建雄 于 2022-1-31 03:45 编辑
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
作者:三皮皮
过年的仪式感,是年味的来源。
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
这两天,总有人说,这年是盼来了,可年味怎么越来越淡。
曾经承载全部心愿的压岁钱,忙活一整天的手工年夜饭,雷打不动的除夕全家守岁……
为何越长大,越怀念过去的年?
其实,年一直在,平等而吉祥,不同的只是过年的心情。
只要有心重拾那些看似繁琐实则意味深远的仪式,年味,就浓了!
01
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
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过年一定要早早买好新衣,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早上醒来再穿。
有一年商场快停止营业了,还是没有备好新衣服,我们真是急得快哭出来。
而年关将近,妈妈最焦虑的是家里的大扫除总还没空搞起来,早晚都在琐琐碎碎念叨着。
大扫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郑重的,要全家大干一整天。
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奔跑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浆糊。
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瓷实,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是个大工程,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还得全家上阵累得满头是汗。
再接着熬新一年的浆糊,爬高上低把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没有熬过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总要被鄙视。
我们家没有住在孩子多又热闹的乡下,我也懒,从来不会守岁,但也睡不好。
凌晨5、6点就会被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和亲戚邻居家来拜年的小孩们,毫不顾忌咚咚咚的敲门声给吵醒。
初一一大早在家吃过饺子,就开车赶回乡下老家。
先去爷爷家磕头拜年,基本腿还没着地爷爷就会半路拦住扶起来,拉着我往桌子旁边坐,再胡乱抓些糖果塞进我兜里。
接着男人一帮,女人一帮,小孩一帮,在村里转悠着,是不是亲戚的,只要认识,走在村里的路上见面都问“过年好”。
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饭喝酒不知所踪,没什么计划,正好拜年到了饭点,就留在这家那家吃起来。
我们堂姐妹三个是同年同月生的,每年大年初一还有一个必须的仪式,是三姐妹拍一张合照。
在院子里挑一个干净的背景,三姐妹整好衣帽穿戴整齐,摆出剪刀手露出大白牙,咔嚓!
当然是用胶卷相机拍的,拿底片各家多洗几张存在家庭相册里。
虽然每次都只拍寥寥几张,但很奇怪当时的每张照片都拍得相当好,没有撩头发闭眼睛各种奇怪的动作,面容姣好笑容纯真。
我们计划着一直拍到80岁。
后来——
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贴春联很少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难吃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三姐妹各地求学工作嫁人,除了打开手机的拼图功能,真的找不出别的机会可以合影……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
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
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02
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比如婚礼,很多男人会不理解女人,为了一个做给别人看的仪式,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
其实,婚礼除了是做给父母亲朋看,也做给自己看。
当我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去买刀的路上,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心中为之一动,就放弃买刀转弯去买了他最爱吃的菜。
当然,并非少了结婚仪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只是大摆豪华宴席的婚姻,更加坚不可摧。
但如果条件允许,不在乎排场和花费,我们需要一个仪式昭告天下也告诉自己:
从此刻起,新的人生开始了!
比如吃饭,你以为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繁复讲究的法式大餐才是仪式?
我在微博关注了一个漫画家,他把每天妈妈做的早餐都拍照,就是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没有华丽的摆盘,文艺范的滤镜,但菜式多样营养均衡,升腾起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仪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里,一顿隆重的早餐。
03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多需要仪式感。
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仪式感,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
因为不爱吃米饭,姥姥每次给我盛好饭都要颠颠颠把饭倒扣,变成一个“锅盖”,每次我都在饭桌前端正坐着等待姥姥的“锅盖”作品;
记忆里跟父母第一次出远门旅行,结果拍的照片都糊了,我的脸也哭花;
那些年抄着我们最爱歌曲的本子,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小型歌会……
这些都慢慢消失不见了。
所以,不要再因为怕麻烦而一再取消带娃出游的计划,不要小看一顿精心摆盘的辅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亲子活动,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穷讲究、瞎折腾”。
就是在这些折腾里,孩子学会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忆,也更懂得了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是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最近看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定居英国的妈妈,带着丈夫和一双儿女回北京过年探望父母哥哥。
来之前她不忘让孩子们画了一幅全家人的画像,并且认真裱好,千里迢迢带回中国。
身患老年痴呆的老父亲手里接过那张“全家福”,目光灼灼泪水盈然。
04
过年的一个个仪式,将心中的希望再度点亮。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孩子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
1.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2. 让孩子拿起画笔,画一张年画。即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颜料又怎样?孩子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3. 拍一张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电脑里,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夹在相册。
4. 让孩子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
比如从“小年”开始,告诉他们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
带着孩子完成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5. 与孩子一起做一下年终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事情。
比如长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读了哪些书......
都把这些认真地记录下来。
6. 准备一个成长日记本,每年问同样的问题,记录孩子的回答。
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有人说,无论孩子将来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终都是幸福的。
而指引着他们回家的,就是这些看似琐琐碎碎,但却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
建雄读后思语:年味的消失,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失败……
文化传承不会成为大家的包袱、文化传承反而能给予我们拥有更多的抱负与幸福
乳源简氏宗祠重建理事会祝福全国简氏宗亲:新年快乐、虎年吉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