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标题: 探访重庆酉阳简氏百年手工造纸坊 [打印本页]

作者: 简斌全    时间: 2019-8-10 07:25
标题: 探访重庆酉阳简氏百年手工造纸坊
探访重庆酉阳简氏百年手工造纸坊
解密行将消失的千年工艺
来源:中新网
file:///C:\Users\jia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460\wps1.png        中新网重庆615日电(汪登平 蒋青琳)公元105年,蔡伦利用树皮、麻头、旧渔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人类的文明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而重庆酉阳自治县双泉乡永祥村的人们至今仍在沿用这古老的手工造纸术。
  永祥村距酉阳县城60多公里,曾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千百年来纸匠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古人发明的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纯天然的楮皮纸,这套工艺被现代专家称作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而今,人们的观念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村里仅剩下几户人家的造纸作坊。
中新网记者走进永祥村,探访这具有百年历史的手工造纸坊,解密传统手工造纸工艺。
入目可见,一片葱绿的小山村中,有汩汩清水在小溪中涌动,后山坡悬崖下遗存着数十个造纸作坊,悬崖上一股清泉从崖壁飘落进三合土砼成的水池,一条溪流直接将水接入下边的寨子,一根根竹筒将水接入崖下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造纸用石缸。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纸棚长时间没人料理,有的屋顶已长满青苔。
记者在现场看到,手工造纸工艺有数十道工序,砍料、破料、腌料、洗料、踩料、入槽、抄纸……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造纸师傅熊永文告诉记者,“阿蓬江河岸盛产各种竹类,悬崖峭壁有大量构树,慈竹是造火纸的最好原材料,构树树皮是制造皮纸的最好原材料。手工造纸坊不污染环境,也不占用农时,还能给我们带来经济收益。”上世纪80年代前后,村里人人都会造纸,一年到头小贩往来不断。回想起手工造纸坊的鼎盛时期,熊永文言语间溢满怀念。
可惜的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手工造纸因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益低、工艺落后、产品销路差,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远去。“鼎盛时间,寨子里170多户人家就有130多户从事过这项古老的技术。如今只有极少人家在继续保留这一技术。”简氏手工造纸家族的简春福遗憾地说。
据简氏古墓葬碑文记载,简氏勤于诗书、工于修造,精于造纸,并将其作为族人安生立命的衣钵进行传承,同时为当地名门望族,富甲一方,历代为官者众多。该碑文所记载的内容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现代机械造纸兴盛的时代,简氏家族仍然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其生产的火纸(祭奠用的纸钱)、清明纸(也称皮纸,糊窗户或清明挂亲用)畅销酉阳、黔江各地。简氏家族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水体及精巧的造纸工艺工艺造出的火纸在市场上极为看好。
历经千年的磨砺和延续,古造纸术传承至今,无疑已成历史的活化石,它以深邃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然而,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随着古朴的文化技艺逐步被先进机械化取代,永祥村的传统蔡伦造纸术仅仅是急需“抢救”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面对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手工造纸有数十道工序
记者采访了酉阳自治县双泉乡简氏手工造纸传承人熊永文。他说,手工造纸从砍竹到进入市场有数十道工序,极为繁杂。
先要从山中砍竹子,剃掉枝丫和竹梢,扛回家后劈成竹条,在水中浸泡1个月,然后加上石灰在锅中蒸煮,在溪边洗掉石灰,加入碱再次蒸煮,再用碾子碾、用碓舂碎,制成纸浆,就可以舀纸了。
记者见到熊永文从纸浆池里舀来纸浆,倒入舀纸石缸,加上适量的水,并不断搅和,再用底下铺着竹帘的竹木框往石缸中轻轻一过,纸浆就附着在竹帘上,然后往旁边的木板上轻轻一放,小心翼翼揭开珠帘,一张纸就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层层铺垫就形成了形如开箱豆腐样厚厚一叠纸坯。盖上木板,压上石头等重物,挤干水分,再进行烘烤或晾晒,用刀切断,再逐层撕开,一张张纸就形成了。
“造纸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熊永文说,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臂痛。“如果是造皮纸(清明纸)就简单些,直接买来构皮就轻松多了。






欢迎光临 中华简氏网 (http://www.chinesej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