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标题: 为城市禁鞭令叫好 [打印本页]

作者: 简国志    时间: 2016-11-21 10:11
标题: 为城市禁鞭令叫好
为城市禁鞭令叫好
    泱泱大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因为被公认的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很多传统习俗作为文化瑰宝至今被人们继承着。随着生产力的革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习俗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放鞭就是其中一例。   
    鞭炮也叫爆竹,根据其字面意义就不难理解。穴居时代,人们生活困苦,为了防止野兽和其他部落的侵扰,人们在居住的洞穴外点燃篝火。在使用燃料时,人们发现山竹在燃烧过程中会发生“
砰砰”的声响,对野兽和敌人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于是,点燃山竹就成了人们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爆竹的名字应当是这么得来的。火药发明后,伟大的中国先人,第一个就将其用于制造鞭炮,取代爆竹,使用于逢年过节和重大庆典的场合。

    本人是进城的农民,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记得儿提时代,一到腊月,村子里会不时响起孩子们燃放的鞭炮声。这些零星的鞭炮声象征着喜庆,淡淡的火药味,成了浓浓年味的组成部分,至今让人回忆。在生产力普遍不发达的时代,普通家庭每年也只能买一小挂鞭炮,再分成几段,在团年和祭祖时,点燃一下。因为地广人稀,空间宽敞,安静得只有鸟叫的田野响几声鞭炮,对劳作的农民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城市化后,放鞭也被进城的农民带了进来。每到年节和婚丧嫁娶,城市就象战场,那种高分贝的爆炸声此起彼伏,鞭炮渣屑铺天盖地,黄土和火药杂尘充斥在空中。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那种冲天烟花,时不时冲向空中,甚至会在谁家阳台爆炸。2000年的春节,我住在大悟河口亲戚家。因为河口离武汉较近,武汉禁鞭后,在外发了财的暴发户们纷纷返乡,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把个人的成功感全部展示在燃放鞭炮的攀比上。记得那年从春节的零点起,整个小镇被巨大的鞭炮声所淹没,一刻也没有停息。几家同时放炮时,所居住的楼房都有抖动的感觉。从此,只要是过年节,我再不去河口这个小镇,因为被鞭炮侵扰的这个经历给我和家人带来的只有痛苦,没有一点欢乐可言。
    从部队转业后,我定居在孝感。这6年多来,孝感的城市规模呈几何倍地放大,城市楼盘鳞次栉比,马路宽敞明亮,车水马龙,街市繁荣,孝感已经慢慢象个城市的样子了。与孝感新城不相匹配的,却是鞭炮。孝感城区的鞭炮乱象跟乡镇几乎一模一样,其扰民程度,从本地槐荫论坛中数以千计的贴文中能够感觉到。呼吁禁鞭的声音,已经成为主流民意。让人高兴的是,市政府近日果断地发出禁鞭令,响应者众。
  
    尽管如此,网上还是有少数人站在保护民俗文化的角度,批评禁鞭令。他们的理由是,放鞭是几年来的传统,如果过年不放鞭,就少了年味。政府用一纸禁令,是不是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本人认为,任何一种习俗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当生产力发展后,生产方式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放鞭是农耕文化,不是城市文明。城市化,不只是简单地盖数十个小区,树几栋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城市相适应的公共秩序。在农村,一条路可能只通一两户人家,一口水井也只供应三五户饮用。而城市区别于农村最根本的特点,是人口高度密集和居住空间狭小。几万户人共用一条马路,一根水管,一个菜场,一个院子。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来规范,任何一个人随意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几十上百户人家的出行和生活。放鞭这个传统习俗就必须因为城市化而改变,就应当和马路上的红灯一样亮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城市才能越来越好。建立了大的规则,每个人才能快乐地生活。
    作为一座有着古老传说的城市,孝感曾经被评为全国“最宜居城市”,去年又成功晋升为“全国绿化城市”。市民们看着这座慢慢变好的城市,笑在脸上,喜在心里。
    目前,孝感的禁鞭令还只是一纸文件,如何将这一规定贯彻落实,是摆在每一位市民面前的重大事情。作为孝感市民,我们应当从我做起,带动大家坚决响应政府的号召,教育孩子和家人拒绝烟花爆竹。同时,对于公然违背禁鞭令的少数人,我们要及时举报,协助执法人员坚决查处那些违法者。




作者: 简国志    时间: 2016-11-21 10:13
同文被孝感槐荫论坛首页推荐。孝感槐荫论坛-槐荫城事-城市主城区为什么要禁鞭?  http://www.xghylt.com/thread-6605225-1-1.html




欢迎光临 中华简氏网 (http://www.chinesej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