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良开先生自传《成就梦想》--连载(22)第 二部 志士暮年 壮心异彩 第八章6--10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0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378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094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12-16 10:2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19-12-16 13:41 编辑


    2006年11月1日,简良开与宾川著名历史学家
    赵应宝父子

                                                   2010年11月1日,在简良开家,左至右:高如云、高汝宽、北京                                       历史学家高希峰和夫人(中、右)简良开,研究土司文化。


                                                                          2012年1月12日,与88岁老文人郭荣安合影


    2015年12月26日正副会长

    给嘉宾讲解修谱事宜
    第八章  沧海一粟  红尘焕彩
    第六节  考证史籍  疑窦诠释

           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王文君先生花数年时间考察研究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 在撰写专着《中国彝家第一村》过程中与永胜相关的三个问题,于2005年4月13日专程来永胜拜访我,与我进行商讨。
    一是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的史实发生在今攀枝花市拉鲊渡口。
           据《华阳国志》记载,秦国为统一西南诸夷,于公元前285年派蜀首张若率大军攻取了邛笮及江南地,这个“邛笮”就是现在的攀西地区。张若取云南,走的就是沿安宁河南下,然后经会理过金沙江的,足见古邛笮地自秦以来是重要的军事要道。
           汉兴,作为蜀人的司马相如当然明白西南夷道对国家的重要,所以他上书汉武帝,建议政府恢复中断的夷道,以利于对少数民族的统治:“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采纳了相如的意见,并命其亲率人马南行开道。
           司马相如建议恢复的夷道,史书记载为邛笮夷道,因此西昌成为无可争议的坐标。这个坐标的确定,对推断南下的道路限定了明确的方向。根据史籍记载有两条线,一条是经西昌南偏西到盐源、宁蒗过金沙江到丽江,一条是沿安宁河直下,到德昌后南偏东到会理,经黎溪过金沙江。这两条道,最便捷当然是后一条。司马相如领命南巡邛笮,目的不是征战,而是开通道路。为了安抚邛笮地区的诸夷,他随行带了许多馈赠礼物,沿安宁河南下是必然的。因此可以断定,司马相如过金沙江,只能在会理县的鱼鲊和攀枝花的拉鲊。
           后来,司马迁于公元前110年奉使西征,南略邛笮昆明,基本可以推断他走的也是相如故道(《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什么二司马都走这条路?是因为在当时,只有这条道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其它羊肠小道,瘴疠弥漫,野匪横行,岭峻谷狭,十数人的马帮都不敢贸然行动,对动辄数以千百计的政府人马来说,是万难过去的。二司马领命南巡,绝对不会舍正道而取羊肠。
           王文君先生把拉鲊称作“万里长江第一渡”。他从历史经验考察,从征战策略审视,从渡泸的月份来判断,从后人的诸多考证来说明,从杨升庵《渡泸辩》的精准性,得出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的史实发生在今攀枝花市拉鲊渡口。
           二是迤沙拉,西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我国南方有一条国际大道,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线南下,东线经宜宾入云南,经昭通至曲靖达昆明,然后西进至大理。西线则经雅安到西昌,沿安宁河南下,到甸沙关后去会理,再从拉鲊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沿永仁、大姚南下,其中一条支线经永胜从金江渡口渡过金沙江,东西两线在大理会合后,从大理南下去保山、腾冲进入缅甸,最终到达印度。这条中印大道,历史上就称为“蜀身毒道”。学者们又把它称作“南方丝绸之路”。迤沙拉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南丝古路经西昌——甸沙关——会理,到达金沙江北的渡口鱼鲊渡过金沙江,南岸就是进入云南的第一站拉鲊渡口。
           迤沙拉,是一个座落在自北而南的西南大驿道与自西而东的金沙江交叉点上的彝族村寨,距平地8公里,108国道从村口纵贯北上,直达金沙江边的重要渡口拉鲊。使它成为时间与空间、历史与自然两个坐标的连接点。2003年统计有村民540户,2138人,其中彝族人占96%,在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民族地区当属罕见,而在金沙江上游的大小凉山深处,川滇交界的偏僻峡谷中出现这么大的彝族村寨更属绝无仅有。迤沙拉的里颇彝人具有凉山众多彝人支系不同的文化特质。她既传承了古老彝族的民族特性,又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元素,成为彝族历史文化演变的活化石。他们对汉民族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包容性和吸纳性。大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南京人,是“洪武开滇”的见证者。民俗文化,风格非常独特。古乐队演奏的民间音乐是南京先民从秦淮河畔带来的江南丝竹。
           迤沙拉扼蜀滇交会之要津,两千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它阅尽古道沧桑,迎送了多少历史名人。司马相如开西南驿道,司马迁经略云南,诸葛亮渡泸平定南中,马可波罗建都纪胜,杨升庵数度往返,石达开渡泸入川威震安宁……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在迤色拉留下了供人叙谈的话题。
           三是为毛姓理清族源
           迤沙拉有四大姓“起、毛、纳、张”,全村有毛姓145户,830人,成为该村第一大姓。经考察得知该村毛家是从大姚毛家湾迁来。王文君走访大姚毛氏研究权威毛荣诗、毛焕东得知,毛荣诗与毛焕东为考证祖源,澄清历史疑问,专程来永胜找到毛华诗,毛华诗又把他俩带来找我和陈世雄先生联系,由我们以史籍资料,经充分讨论,研究,以史实推理,达成共识,确认大姚毛氏始祖毛万仪是明万历年间永胜毛氏第八世避乱迁过去的。即与永胜毛氏同宗共祖,与韶山毛氏有着血缘亲情关系。
           我给王文君先生详细讲解了永胜民族、历史文化、毛氏的根藤脉络后,赠送给他专着《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同年5月他的专着《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问世,特赠送我一部,书中转载了我的《澜沧卫与毛泽东先祖父之谜》一文。并着重写道:
           “这里,我要由衷地感谢原永胜县文联副主席、退休干部简良开同志。多年以来,这位老同志为了研究永胜毛氏的历史,可谓呕心沥血,不辞艰辛。由于他的努力,一团涉及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家族历史的疑云终于被拨开,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渊源关系就此大白于天下,成为当代文史研究领域一段颇具轰动效应的佳话。2005年4月13日,我在踏访了迤沙拉、永仁、大姚后,专程拜访了简良开同志,向他请教了一系列有关毛氏历史的问题,获得了非常宝贵的文史资料,为解决迤沙拉毛氏历史中的诸多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老实说,我原以为这项考察将非常艰苦,甚至通过努力也一无所获,但没想到永胜之行竟是想象不到的顺利,想得到的几乎都得到了,真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因此我要衷心感谢永胜同志的出色工作,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我的考察如此轻而易举!
           简良开同志的研究文章,大都收录在《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一书中。我看了本书后,心中非常欣喜,因为我想得到的数据该书几乎全部具备,埋藏在我心中的一些疑问,该书也有令人兴奋的答案。”

    第七节  千载佳话  一家之言

            赵应宝,白族,鹤庆人,1961年到宾川一中任教,落籍。离休后致力探索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着有《天开佛国鸡足山》、《宾川古代史话》等书。
           2006年11月1日,赵应宝由在昆明工作的儿子陪护下前来永胜专程拜访。他要寻求的是古代史主要是唐朝以前的典籍资料。永胜与大理宾川、鹤庆相连,一衣带水,隔江相望,自古以来有着紧密联系,各有所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给他介绍在永胜这片广袤、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历史文化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蛮荒时期(土著原始文化)——从有史记载至唐初。这时期,永胜游牧部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变化,大都随畜迁徙,居无定所,开始出现“耕田有邑聚”。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的称为“土著”。无论游牧还是定居,生产力水平都非常低下,经济基础异常脆弱,其自身文化形式是原生性的,表现为游牧文化、习俗文化,口头文化,篝火文化、结绳记事、积粒记事,等等。永胜县城东山箐中的石岩上镌刻有形似蝌蚪的文字,是永胜最早的文字,史书上称为蝌蚪文。
          (二)告别蛮荒启文明时期——唐宋元(属南诏、大理国和段氏总管统辖)时期 。唐宋元时期,虽然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两个社会,实现了两次大转变,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但汉文化仅在统治者(土司)中传播,那时汉文化的传播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封建礼教、人伦道德、语言方面。民间还是土著社会,亦称“民俗社会”,即以小型、封闭,不开化和同性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形态。以血缘关系组成,成员凝聚力很强,人的行为是自发的,但受传统习俗和神权的严格制约;社会文化基于口头传授。所以,又称之为“蛮荒之地”。
         (三)“洪武调卫”开创文明史新纪元时期。明洪武十五年,永胜纳入大明版图。二十八年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翌年,首任澜沧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军和所辖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土司军民构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从洪武十五年、二十年、二十八年入主的军士、移民,以及随后移来的屯户,在澜沧卫实施屯民实边的中原军民已超过一万五千人,全面实施“寓兵于农,屯民实边”,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进入边屯文化的新时期。这就是民间所称的“洪武调卫”。
         赵应宝当场赠送我他的专着《宾川古代史话》,书中考证并明确阐述“诸葛亮、孟获与宾川”,诸葛亮五月渡泸(金沙江),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在洱海周围地区七擒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后孟获降服,南中平定。——
         据地方史志记载,汉武帝时洱海地区的昆明部落大首领名仁果,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中心,号白国。诸葛亮南征时,白国已传15世,首领龙佑那筑建宁城,又称建宁王。《三国志》称孟获为建宁人。有的野史记载,孟获的家在赤石崖就是宾川境内的平川,所以孟获是宾川人,当时属白国。据明初李浩《三迤随笔》中的《武侯南征行军路》说:“西路由武侯亲率,二十万众逆大渡河而上,至陁和镇,达邛都,走小道至建昌(今西昌),历时二十八天。后出西泸,走大凉山香城道,战凉山八部。初擒孟获而后纵之,战于成偈(今永胜),擒获又纵之,历半月。渡泸水于金江渡(今永胜金江古渡),直捣十二关司孟获寨,三擒孟获于赤石崖。孟优(孟获弟)降于古底寨。亮释孟获眷,并再释之。获逃佛光寨礁石洞(今洱源东),四擒之又纵。获逃哀牢。时李恢八万师至姚州截获退路。武侯屯兵叶榆河南马涧道。……七擒七纵,获降蜀,亮厚待,释孟获诸部,并封获为蛮部头人首领,驻赤石崖。上述事载《南诏蒙氏开化集》,为军将杨逻敛子杨敛着。余曾于洪武二十七年入成都,去时为探诸葛武侯南征路,历时四十二日而至成都。”(原注: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25页)这段记载说的是诸葛亮南征路线为南诏古书所载,作者李浩为核实这条路线,亲自从大理走了四十二天到成都,说的很可信。虽然有的史家对诸葛亮是否亲到过洱海地区还有争议,但多数地方史志是肯定的。认为七擒孟获就是在洱海周围,白子国王十五世龙佑那协助平定南中有功,被诸葛亮赐姓张,立为大酋长,于白崖筑建宁城,号建宁国。诸葛亮根据洱海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益州郡和永昌郡的一部分划出来,新成立了云南郡,以忠于蜀的吕凯为云南太守。
         书中所说,与我所掌握的史料基本相同或一致,正是心照不宣,“英雄所见略同”。当时我回赠给他的书是《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和《神秘的他留人》。他书中的《诸葛亮南征线路》,随后在“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布展时,我把它捐献出来,在“北胜州——澜沧卫——永胜县”展厅展出。
    赵应宝老先生回去后与我通了好多封信,是珍贵纪念,对研究地方民族历史文化很有参考价值。这里略列两封。

    尊敬的简老师:
           这次有幸到永胜同您相识,承蒙您一见如故,介绍了有关情况,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又惠赠了大作及文史数据,足够我长期学习及参考,确实令人深铭五内,谢谢您了!
          我于1989年离休,对地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1998年宾川一中筹办70周年校庆,参与编写校史时,已知正惠高中时曾有永胜学生来此就读,地下党宾川县工委发展的党员中,永胜学生就有杨振林、李佩先、陈一新等,民青中又有谭德成、关继祖、李正新等,他们都成了永胜地下党领导的革命骨干力量。其中李佩先、谭德成在海腰事件中牺牲,还曾由我经手编写了二位烈士小传,载于《宾川一中七十年》一书,1999年校庆时发行了七千册。
          近几年我在研究宾川古代史过程中,觉得古代中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即由秦蜀经永胜过金沙江到宾川,与洱海土著文化交融,早于庄蹻入滇。只是《史记》记了庄蹻而未记洱海,以致一些史家重视东来的楚越文化,而忽视了北来的秦蜀文化。因此,我有意到成都考察,并对三星堆文化开始学习。这次到永胜求教,还打算从江边绕道铁锁、大姚、姚安考察一下。但这条路交通不便,所以返回宾川,打算从祥云、南华再转姚安、大姚。可惜我已78岁,身体不好,颇感力不从心,有些问题寄希望于比较年轻的同志,将来逐步弄清。
           简老师的大作已学习了一部分,文史数据看完,深感您功底深厚,足为良师益友,望多赐教。
                                                                                                                           赵应宝  敬礼    2006,11,7.
                                                   通讯处:宾川州城西门124号,电话:0872——7346700
    尊敬的简老师:
           11月20日来信和照片收到了,非常感谢!
           您的信过分谦虚,又把我称为专家学者,真是不敢当。我所居住的州城西门外是农村,县城已迁牛井,所以我不过是一个村夫野老。村夫还够不上,野老则是最适当的定位。离休后对地方历史感兴趣,全是自觉自愿意钻研历史,来永胜考察学习也是自发自费的。
           虽然我想了解的材料未能全部如愿得到,但认识了您,就足够了。您已替我解了许多惑,又提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资料和线索,这是我取之不尽的。
           读了《神秘的他留人》,很受启发。您的研究深入细致,解说深入浅出,他留文化的特点已一览无余。只是由于地下考古资料的缺乏,他留人的古史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永胜曾发现石棺墓,不知是不是在他留人地区,如果他留人与石棺墓无关,那么他留人应该是土著。汉晋时期,嶲州以南的土著统称昆明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是互不相属的许多族群。他留人、崀峨人等可能是其中之一。氐羌族群南下后,有分化也有融合,早期一支往西的成为藏族;往南的一支在定笮分化为摩汝夷,后来成为摩些族;一支成了施蛮、顺蛮,后来成为傈僳族;主流融合各地土著,往东南成为乌蛮,后成彝族。昆明人一部分融入氐羌外,主流被压迫往南,融合汉族流民,与洱海土著融合,后来成为白蛮、白族。他留人、崀峨人,还有鹤庆的白衣人等,可能都是未被融合的土著族群,他们的语言和风俗都受彝族、白族的不同影响,但保存了自己的特点。
           他留人与白族的关系,我看出的也有一些。宗教传人铎系与白族的朵兮很近似,语言中鱼叫翁,死叫系,是相同的。大作中88页提到“战国为白国地”,这句不知引自什么古籍,也值得研究(书中所说引自《永北府志》《永北直隶厅志》)。据我所知,大理洱海东的大成乡(今挖色镇)有座“汝漠庙”,传说是周孝王时“鲁白国”的都城,但现在学者们公认的张氏白子国,则是汉晋时期以弥渡白岩为中心的一个部落联盟,与“鲁白国”不是一回事。那么,战国时永胜属白国地,这又是哪个白国呢?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疑问还很多,够我们研究终生,还要把接力棒交给后人也研究不完的。前面我所说的见解,包括《宾川古代史话》中的见解,有些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有些则是自己的“大胆设想”,还有待于“小心地求证”。有些可能有错,还希望简老师不吝赐教。
           相片照得非常清晰,足见您的摄影技术是够高的,您为之带到昆明冲洗放大,费心了!这是珍贵的纪念。还希望您有空到宾川玩几天。探讨学问,电话说不完,写信也说不完,面谈才是最理想的。
           再见!  祝好!
                                                            赵应宝    敬礼      2006,11,24.

    第八节   米寿耄宿  严然师表

           郭荣安,永胜县期纳大沟谷宇村人,小学高级教师。1949年10月投身革命,“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8月任期纳中心校教导主任。1984年退休后一直积极参与地方各项公益活动,参加县老年协会老战友协会、永胜县老干部诗书画协会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奖。1988年参加乡土教材编写,2008年编写成《谷宇村况、村史拾零》,2011年又编成《谷宇村况、村史续集》不惧年老,笔耕不怠。
           郭老一生饱经风霜,尝尽人生百味,终因一心跟党走,信仰坚定,虚怀若谷,淡泊明志,温然处世,恭谦待人。成年累月监护着、培养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成长。2012年1月12日,我与县政府副调研员、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馆长秦正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祥走访谷宇村,与88岁老文人郭荣安先生进行亲切交谈,合影,随后我特赠送郭老《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一书。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认真阅览后专门给我来信。
    简良开老师,你好!
           承蒙,惠赐佳作。“惠赐佳作情意浓,佳作内蕴气恢宏。中华文化有真味,咀嚼品味醉老翁。”作品对我这样一个孤陋寡闻的野老,开茅塞,拓眼界,受益匪浅。我真诚地说,简老师,你是我又一位所敬佩的老师。你我虽然年岁有差,相处恨晚,但仍如唐代文人韩愈所云:“……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岂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老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老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顾疲劳的努力,高瞻远瞩的眼力,四出奔波,广泛查阅史籍、史志,多方收集史料、史实,跨越若干个世纪的历史空间,历时多年,依靠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家人祖孙三代的付出,集思广益,翔实深刻,全面系统地写出《边屯之光一毛泽东祖先足迹》巨著,理清毛氏文化源流;澄清毛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误传误导;阐述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边屯文化,成为大家的共识。简老师,你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功不可没。
           当前,我初读作品,感受肤浅,拟重读再三,进一步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脉络线索,提高认识水平。然后对我接触的一些人士宣传作品内容,共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展望祖国文化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增强爱国、爱党、热爱中华民族的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分微薄之力。生命不息,学而不已。
    末了,附赠楹联,表达对简老师的祝贺和感谢。
           良师无私,老骥伏枥志千里;
           开卷为公,晚霞焕彩纳百川。
           信中所述,不当之处,请指正!
           此致
    敬礼!
                                                        谷宇米寿叟郭荣安  敬启     2012年4月10日
           注: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郭荣安老寿星今年八十八岁,故称“米寿叟”。
    此外,附寄小诗四首,咏“毛氏祖先毛太华经历颂”。当否,请酌!

    毛氏祖先毛太华经历颂
    (一)西迁
    避乱西迁寻安宁,干戈难平何处行。
    借问宁静何处有?寻得桃源好避秦。
    (二)高府
    避乱西迁旅途艰,巧与马帮走川滇。
    进住世守高氏府,府署相居似桃源。
    (三)拓荒
    夷汉相处年复年,共拓蛮荒谱新篇。
    艰苦创业三十载,敢教日月换新天。
    (四)内迁
    三十三载屯荒边,神奇热土不知年。
    奉调内迁填湖广,凤羽韶山瓜瓞绵。

    第九节  名家荟萃  跻身殿堂

           在云南老干部诗词协会和毛泽东崇拜者、研究毛泽东及其诗词作出卓越贡献,成就显赫的杨建甲、吴海坤、张承源等大家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8月1日,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昆明召开了成立大会。省人大副主任杨建甲、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正裕等领导亲临会议,热爱毛泽东诗词的100多名会员出席会议。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逄先知,文化部原部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作家贺敬之以及部分省市区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以书信或贺电等形式向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领域的喜事,更是云南党史界、文艺界、诗词界的一件大事。对于凝聚和团结云南全省毛泽东诗词的热爱者、传播者和研究者,充分发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进小区、进校园、进家庭,对全社会公民,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会通过开展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对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成果的转化,繁荣云南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会上,杨建甲、吴海坤、张承源分别当选为名义会长、会长、常务副会长。我当选为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我研究毛泽东祖先事十数年,成就瞩目,众所周知,但在永胜、丽江就没有一个这样的组织,现在圆了我的梦,跻身于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深感荣幸。鉴于永胜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毛泽东祖先客居地,我研究毛氏文化的成就,传承弘扬毛泽东思想和毛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把永胜作为唯一列入研究会的县份,对永胜赋有特色的几位人物作了恰当安排配置,在把我推举为副会长的同时,安排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祥为副秘书长,凤羽毛家湾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毛华明为副会长,在省公安厅工作的著名诗人毛诗奇、毛泽东特型人物杨立达、毛体书法家熊俊程为研究会理事。正是:
           名家荟萃绝空前,翰墨飞舞惊人间。
           跻身殿堂抒豪情,殊途同归谱新篇。
           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会刊《云崖》创刊于2011年1月,这是一份有高度、有质量、有影响的刊物,一直坚持一年出两期,不仅受到广大会员的喜欢和热爱,而且还受到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以及其它省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赞誉。我研究毛泽东祖先事的文章大都在《云崖》问世。再版的《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和《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两本书,得到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和相应研究会 、学会的高层次、高品位专家学者的关注支持,广泛认同和宣传,把我的知名度推向高峰。我虽然身在边远县份,要到省会参加活动的确不容易,我还是尽量参加,因为那也是我的“家”。我参加了两次年会,并在2014年4月10--13日,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与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楹联学会、云南南社研究会等团体组织近百人专程赴永胜程海采风。我全程陪同并兼讲解员,带领专家学者们考察调研凤羽毛家湾、毛氏宗祠、毛泽东祖先纪念园、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塑像、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等处。采风团专门组织编辑了《云南当代诗人咏永胜》一书,于2015年6月由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把宣传永胜推向空前。
           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章程确定该会为五年一届。每年坚持召开一次年会,即学术交流会。五年间会员由120人发展到400余人。
           2015年12月26日,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在昆明举行,吴海坤代表第一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五年来的工作,在讲到我的情况时是这样评述的:“副会长简良开主编的《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编着的《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该两本书用确凿的史料揭开了毛泽东祖先毛太华客籍云南30多年,并留下后裔在永胜的历史事实。经他不懈的牵线努力,在永胜县和韶山市两地毛氏家族和政府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永胜毛氏、韶山毛氏正式归为了一个族谱,永胜县、韶山市两地互访,并结为了友好县市,毛泽东的后代也到永胜考察予以了认可。简良开这种认真负责,刻苦执着,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会员学习和发扬。”
           在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吴海坤、张承源、简良开三位云南省当代研究毛氏文化首要人物继续当选连任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毛太华后裔、永胜清河人、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诗人毛诗奇选为副会长,原小学校长、退休教师毛炳兰女士增补为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第十节  民间纂谱  文以载道

           当今升平盛世,国泰民安,民间续谱、家规教育掀起高潮。我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纂修的简氏族谱规范系统完备,发挥着示范作用,好多姓氏续修宗谱都来请教。我相继参与并指导了《习甸志》和众多姓氏家族续谱研究,提供信息。前不久。田氏家族纂修宗谱,受田林森、田禹顺等亲邻主纂的诚请,为他们考证祖源脉络并撰写《序言》。田氏族人将我参与活动的照片和简介特刊载于《永胜田氏宗谱》,以示鸣谢。
           我为田氏宗谱写的《序言》:
           族谱是以姓氏相区分的家族档案,姓氏是表明一个人血统所出的血缘标志,每一个姓氏都拥有自己血统先祖。为了表明自己与祖先之间的关系,就用族谱来记载表达,世代相传。
           由此可知,族谱是一个家族繁衍的历史见证,是姓氏文化的瑰宝,是联系族人的亲情纽带,它能增强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修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编纂族谱是追溯家族的渊源,让族人知道自己的血统源流,知道祖先创业的艰辛和经历,弘扬祖德功业,为族人寻根问祖提供重要数据,起到教化、存史的重要作用。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指出:“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世纪伟人毛泽东也曾指出:“祖宗不敬,谈何爱国”。续修族谱的目的,是为子孙后代追本溯源,认祖归宗,衔接世系,提供依据;让子子孙孙能“知源流,序昭穆,悉来自,晓辈分”,一脉相连,世代永续。
    寻根问祖,木本水源,敬宗收族,纂谱传世,乃数代先贤之夙愿。今值盛世,国泰民安,众心所向,续修族谱已为必然。永郡田氏以田林森、田禹顺、田文翼等族贤为代表,为弄清田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主动承头,并以他们为主的田氏有识之士带领族人不辞劳苦,历尽艰辛,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调查探访,收集整理资料,开创了续谱之盛举。此乃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千秋大业,必将永存青史,世代流芳!
           粗阅田氏谱稿,可知田氏乃炎黄裔胄,帝舜之后,是一个具有传良传统的大姓望族,自公元前七世纪田完鼻祖得姓肇起,迄今已达二千七百二十年矣,从田完至南宋理宗末(1264)的田念德、田念远,田如颜、田如春、田如渊已达八十代,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永郡田氏,数代从戎,武功世第。祖上由昆明调大理,田葵从戎于洱海营,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以营裁归永北镇,田葵公为永郡田氏开基祖,延绵嗣续,繁衍生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繁衍十四世。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后世子孙饮水思源,弘扬前辈的优良传统,致力创造,建功立业,为家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作出积极贡献。
           祝愿永郡田氏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心想事成,兴旺发达,成为一个祖泽绵远无穷,文明茂盛长久的望族!
           永郡田氏族谱编纂就绪,行将面世之际,余应该族族贤之请,综纪其芳,谨为叙。铭曰:
               泱泱田氏,泽流孔长。黄帝裔胄,经典弥彰。
               田完缘起,百代荣光。雁门紫荆,是为郡望。
               明兴之初,洪武调卫,始祖入昆,继进榆疆。
              数代从戎,事功辉煌。田葵移永,开基一方。
              延绵嗣续,人丁兴旺。建功立业,传统优良。
              传十四世,祖德弘扬。子孙贤慧,桂馥流芳。
              俊彦迭起,光大家邦。事业有成,家道益昌。
              续谱归宗,功德无量。承前启后,长发其祥。
                                                               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简良开  沐手谨撰
                                                              公元二0一七年岁次丁酉六月六日 榖旦        

    《永胜田氏宗谱》刊载的《序言》作者简介
           简良开老师系永胜文化名人,曾担任过永胜县文明办主任、文联副主席、《永胜报》主编 、《永胜县军事志》总纂等职 。出版过《带伤的玉麒麟》、《滇西胜境灵源箐》、《永胜揽胜》、《大山忠魂》、《角落里射出的强光》、《滴水映光辉》、《神秘的他留人》、《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世守高氏与他留人》、《灵海沧阳,太华名郡——永胜文化主题之我见》、《边屯文化论——以永胜县为例》、《海纳百川,壁立千仞——论永胜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关系》等著作。简老师是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六百多年历史的解谜人。证明了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还是永胜边屯文化和他留文化发现、挖掘、整理、推出人,为提高永胜的知名度作出了极大贡献。
    简老师家住永胜县城南街,与永胜南街田姓是近邻。这次简老师以乡邻之谊为我们永胜田氏宗谱撰写了这篇高质量的序言,是我们永胜田氏之幸,为我们永胜田氏增了光添了彩。在此我们永胜田氏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简老师及简秀李师娘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充实生活,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