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879|回复: 0

简良开先生自传《成就梦想》--连载(25)第 三部 奠基扛鼎 创立品牌 第二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0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370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0839
    发表于 2020-4-17 17: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0-4-22 10:45 编辑

    本篇发第1--5节:





    2000年4月22日,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天玺(正左三),在丽江地委秘书长王洪富(左二)、地委宣传部长张红萍(女)、永胜县委书记李维忠县长刘廷兴(左五、六)陪同下到凤羽毛家湾调研、


    2000年6月8日,国家级讲解员刘伟与我们在毛泽东故居留影。

    第二章伟人世家聚焦沧阳

         第一节  迎接挑战,力挽狂澜

           在毛泽东祖籍溯源热中,澜沧卫和毛太华其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是说云南澜沧卫是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
           由于有的学者不知道“澜沧卫”的真实含义,忙于着书立说,闭门造车图省事,望文生义想当然,把澜沧卫解释成“今之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把毛太华之妻王氏说成是“拉祜族女子”,人云亦云,误传误导,几乎成了定论。诸如《湘魂——毛泽东的家世》裴健编着,群众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耿艳鹏,《韶山毛氏与吉安地区之历史渊源》,载《井冈山报》1994年5月28日;《毛泽东传》,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毛泽东全书》,蒋建农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等等。
           其实,历史的澜沧卫是今滇西北丽江市永胜县,并非滇西南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属普洱市,西汉为益州郡徼外地,东汉至东晋宋、齐为永昌郡徼外地。唐(南诏)为银生节度地,宋(大理)为裸黑部地,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木连路,后属孟定府。清置镇边厅,民国二年(1913)改为镇边县,1914年改称澜沧县;1959年改建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历史上从未设置过卫所。
           本土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迎接挑战,力挽狂澜。自此拉开了为澜沧卫正名,纠正误传,澄清史实,让澜沧卫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帷幕。接着就要回答毛泽东祖先毛太华是否在澜沧卫生活过并留下子女?云南永胜有没有毛氏族人,如果有与毛太华后裔有无关系?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是否同源共祖等一系列问题,齐头并进,由此卷入毛泽东祖祖籍溯源热的潮头,屹立于风口浪尖,一往无前,欲罢不能。
           我主持永胜报社工作期间,1994年12月26日接到丽江师范学校校长舒加政发来的数百字短文《毛泽东祖先曾在永胜留下后裔》,犹如天方夜谭,但文中讲到“澜沧卫”之事,显出光泽,新奇感由然而起,就将此文刊登在1995年1月1日《永胜报》。
           1995年第1期《玉龙山》杂志刊载丽江师专教授何守伦的文章《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毛泽东家世渊源》。1月20日,《云南日报》发表梁波的文章《毛泽东祖先与云南新考证》,说明毛泽东祖先毛太华屯戍地澜沧卫即今云南省永胜县。
           我阅读后,引发研究毛泽东祖先事的兴趣和理念。开始解读六个世纪的厚重历史,破译从梦幻走向现实的“天书”。当时虽然觉得疑惑甚多,在考察调研实践中确实走了不少弯路,但我相信众多之谜,经过努力是可以揭开、诠释的。
    果然,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穿过茫茫雾海,登上了胜利的彼岸。

    第二节北胜州澜沧卫永胜县

           永胜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立郡县时起已有二千多年的建置沿革,名称多次变更,辖区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宋(大理)置善巨郡,元为北胜州。北胜的来历,据冯苏《滇考》载,元兵自北南来,进攻大理,“首捷此土”,故名。北胜一名,历元明清三朝,沿用了41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永宁土知府与北胜直隶州合并,划为永北府,共沿用了235年。民国元年(1912)改称永北县。1933年9月经省议会讨论决定,将永北县改名为永胜县,永胜一名从此起始,沿用至今。
           洪武十四年(1381)农历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部署,以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帅,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副,率甲士三十万进云南。十二月,明军进驻昆明,随即分兵滇南临安、滇西威楚,取得胜利。十五年初,明王朝设立云南都指挥司和云南布政使司,公布法令,安定全省秩序。闰二月,明军继续进兵大理,接着又分兵取鹤庆、丽江、石门关、金齿等滇西各地。北胜土知州高策率众内附。十七年北胜府降为北胜州,属鹤庆府。二十八年九月,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永北府志》明确记载:“二十九年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州隶之”,“于州治南筑澜沧卫城(永胜县城),领今之北胜、蒗蕖、永宁三州”。
           当时,由于“府卫相兼”、“军民交错”,内地来的汉族军民,多与本地土著女子婚配,成家立户,繁衍子孙,促进汉夷融合,故永胜有“夷娘汉老子”之称。澜沧卫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以屯赋并入北胜州,共沿续了292年。至今广为人知。
           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防地可以包括几个府,一般驻在某地即称某卫。明初在京师和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有的根据所处地区的军事需要和地域情况进行调整而有所增加或减少。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澜沧卫分左中右前后五千户所,所以下有五十多个屯伍,每伍以千百户领之。这些万余人军户在北胜州境内屯田躬耕,世代相传,不仅促进了永胜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这一史实,民间统称为“洪武调卫”。“洪武调卫”是朝廷实施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有各级政府撑腰,在政治地位上,军民籍人户比其它籍民户优越,其后裔受正统观念的驱动而具有强烈的荣耀感。澜沧卫的建立,确保了滇西北和滇川边境的社会稳定,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方的关系。


    2000年6月9日,韶山毛氏族谱主纂成员毛雨时毛远俊(中)毛远义(右四)毛崇文(左四)与永胜毛氏课题组在毛氏宗祠留影

    2000年6月9日,韶山市委副书记刘森甲(中)、文体局长苏国新(左一)、毛雨时(右三)与永胜毛氏课题组铜像合影

    第三节  李讷寻根到永胜
           一、初访毛氏
           1996年8月9日下午,我接到丽江地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李世明电话,说翌日清晨,他陪同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部缪开和、云南知名作家欧之德专程来永胜寻找毛太华后裔,要我当向导。那时我对永胜毛氏还很陌生,因为我正忙于主持永胜报社的日常工作,及其编辑、记者业务,见缝插针抽挤空余时间四处奔波查阅有关记载澜沧卫的史书,未及着手考察毛氏家族。接到电话,我忐忑不安,心里自然无底无数,作为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当这个向导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只有勉为其难了。匆促间,我依老朋友刘翰香的建议,分别与金官翁彭毛家村的毛炳福和清河毛家井的毛斌彩老先生取得联系,传去消息。
           8月10日,我把缪开和他们领到金官翁彭毛家村询访。在县城工作的毛炳荣、毛炳兰兄妹已回村,与毛炳福一道接待我们,家在清河的七十五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毛斌彩也应约徒步奔走八公里特地赶到了。他们显得既惊喜激动,又矜持、惶恐。因为毛炳荣、毛炳福、毛炳兰三兄妹虽到中年,但因职业关系,未曾与家史沾过边。他们为支持我的工作,竭尽全力从族人中找到仅存的五份分关(载有该房部分世系),最早的一份立于晚清年间,上面从太高祖毛文芳、毛文理起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出生的毛娅玲,只能排出十三代。分关上没有始祖和祖籍来历的记载,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尴尬,遗憾。毛斌彩老先生则是一生耕耘讲坛,直到退休回家安度晚年,对家族历史知之甚少,但毕竟阅历丰富,学识渊博。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永胜毛氏是一家,属于“西河嫡派”;程海之南是永胜毛氏发祥地,建有宗祠;三川坝毛氏是在清代中叶从那里分支迁来的;过去各地毛氏家族代表曾去宗祠聚会,认宗亲,排辈份,到解放前夕这一活动才终止。毛斌彩老人十分拘谨、庄重地告诉我们: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同宗共祖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至于真凭实据,只要我们去到程海之南,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定能够找到的。
           8月中旬,我写了《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渊源考》一文,用无可辩驳的史实说明历史的澜沧卫即今云南省永胜县,韶山毛氏家族与永胜毛氏家族有着血缘亲情。我不知毛主席亲属、也不知裴健、金冲及、蒋建农这些大家的地址,无法与他们联系沟通,但我是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的高级创作研究员,我把这篇文章寄给《城市文化》杂志编辑部,请他们帮忙办理。10月中旬,我接到编辑部回信,回信对文章作了高度评价后说,他们把此文转给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室认为很有研究价值,先传给毛泽东的女儿李讷阅示再考虑回复。1997年初,此文传到李讷手里。
           二、李讷来永寻根前奏
           伟人毛泽东是祖先崇拜的楷模,他在家乡韶山成长,参加革命之前,多次进过毛氏宗祠,对始祖牌位和族谱中祖籍来历的记载很清楚。只是年深日久,不知澜沧卫在云南何处,况且身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政治家,一切以革命事业为重,一切为了革命需要,将家世隐藏在内心,不愿张扬而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次想来云南都搁浅。毛泽东是最早探寻云南澜沧卫的人。早在1959年的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 26日清晨,拜祭父母的合葬墓。早餐后去韶山水库,途径毛鉴公祠和毛震公祠时,走进祠堂在放祖宗牌位的地方表情庄重地鞠了三个躬。
           当晚,毛泽东重读《中湘韶山毛氏族谱·二修一卷·源流记》当读到 “始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开种铁陂、乌圹、东圹等处,共田四百余亩,编为民籍。”这段文字时,重重地划上几道红杠杠。
           毛泽东虽然尊祖敬先,关心家乡亲情以及祖先之事,但是,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人民的幸福、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和平事业上,这些家族小事既无暇顾及,又无需张扬,只能埋在心底。到了晚年,依然对云南魂牵梦萦,为未能重返云南而耿耿于怀。他慎终追远,浮想联翩,对守护在身边的女儿李讷说:“我们家的始祖是从云南澜沧卫来的,将来你若能弄清澜沧卫在云南什么地方,如有机会,可去走走。”他的夙愿让后人去了却。
    李讷对父亲的嘱咐一直铭记在心。
           我的《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渊源考》一文传到李讷手里,引起李讷的深思和关注,产生意念,成为了却父亲夙愿,来云南寻根的先导。
           199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丽江地区行署专员木荣相上北京参加人代会,携筹建丽江海关事宜、出差办事的行署副秘书长唐之鲁同行。在北京,唐之鲁有个朋友叫曾小凡,他是叶剑英元帅的外侄,与李讷处的较好。在交谈间,唐之鲁说报刊上讲毛泽东的家世,毛泽东祖先从江西避乱到云南澜沧卫,后又以军功官楚。澜沧卫就是现在的丽江地区永胜县,不是澜沧县。现今简良开等学者正在做澄清史实,纠正误传的各项工作。曾小凡听了很感兴趣,说要把这个重要消息告诉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就把唐之鲁领到李讷家。李讷夫妇不愧是伟人的子女,学识渊博,很纯朴,为人开朗大方,热情客气,待人处世非常严谨、稳重。李讷的话不多,每说一句都很有份量。
           李讷对历史很有研究,也熟悉韶山毛氏族谱。在李讷家,唐之鲁介绍了丽江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李讷饶有兴趣,认真听他说。她桌子上放着一摞书报,其中有毛泽东祖籍溯源的文章,她拿起我的那篇《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渊源考》稿子就跟唐之鲁谈起澜沧卫和毛家的事。
           她问唐之鲁:“历史的澜沧卫是在丽江永胜县?”答:“是的,历史的澜沧卫就是现在的丽江地区永胜县。”唐之鲁据其所知就历史的澜沧卫情况作了简要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又问“你认识简良开么?”答:“认识,他是有名的本土学者,我和他是老朋友。”问:“他多大年纪?”答:“50多岁”。
           3月9日下午,唐之鲁请曾小凡协同邀请李讷夫妇一起就餐,在吃饭时,李讷问起丽江的天气状况,唐之鲁给她作了介绍。3月10日,李讷安排身边工作人员接待唐之鲁,让唐之鲁游览中南海和北京的几个景点。晚上李讷坐东,招待唐之鲁,席间李讷讲到要来丽江走一趟。这就是李讷到永胜寻根的由来。
           三、李讷来永胜寻根
           1997年4月17日下午4时许,我出差到昆明与新华印刷厂校对《永胜前人墨迹选》一书样稿返回,刚到家,想到我出去十多天了,办公室的事务要急着料理,有信件要看看。于是我来到永胜报社,恰在这时县政府办公室来电话说:“地区行署通知,明天上午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一行来永胜寻根。据王金龙副县长说只有请教简老师了。你能说的清楚吗?”我肯定地说:“当然可以,没问题。”问:有写好的材料吗?答:有。但只是手写稿,要打印。政府办人员说,那就赶快打印,明天一早要拿出来。
           18 日上午,文稿刚打印(只打印10 份)装订好,李讷一行就到了。
           李讷、王景清夫妇一行12人,曾小凡先生则是从北京就陪同前往的,他们在丽江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唐之鲁先生陪同下先去泸沽湖游览,返丽时特来永胜寻根,了却父亲的夙愿。
           11时许,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以及曾小凡一行在唐之鲁陪同下来到永胜县。永胜县在场接待的有县委书记刘自林、县长和炳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廷明、副县长王金龙、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绍前、文化局长张治泽、经协办主任田世民、永胜毛氏研究学者简良开等人。中午在县政府宾馆小餐厅,摆了两桌席。按领导的安排,我紧挨李讷右侧就坐,这桌是我和李讷夫妇、曾小凡、刘自林、和炳寿、王金龙、田世民,唐之鲁与其余人员在另席。席间按毛主席用餐特点上菜,红烧肉,虎皮辣椒是不可少的。只是李讷不在韶山生长,不吃辣椒。另有永胜特产螺旋藻类产品馒头、面条、饮料、酒等。我就澜沧卫的来龙去脉,毛氏始祖毛太华在澜沧卫屯戍的概况、现今永胜毛氏人口及分布向李讷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举出若干实证说明史实总体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考性。李讷听后说:你们在这方面的确下了不少工夫,掌握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讲得脉络清晰,既实在又严谨,也很宝贵,工作是有成效的。使我对澜沧卫的历史及毛氏始祖在澜沧卫生活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又是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获益不小。我认可。
           县委书记刘自林向李讷介绍了永胜概况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李讷高兴地说,永胜素称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确是个好地方,很有特色,只要把握好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是大有希望的。永胜与韶山、湖南相似之处甚多,如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们的语音、生活习惯、传统风俗等等,这不是巧合,而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血缘亲情是割不断的,今后要加强联系。
           席间,我对李纳说:李大姐,我是永胜县唯一见过您家两代人的人。李讷一怔:此话怎讲?我说1966年冬,我是红卫兵串联上北京,在天安门前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接见;三十年后您,李讷大姐为了父亲夙愿,从北京来永胜寻根,由我介绍和解答您所要了解的问题。李讷听后很高兴,特地敬我一杯酒说:“你是值得自豪的人。”
    整个交谈都在亲切、融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李讷她们来得匆匆,去也匆匆。时间虽然很短,但毕竟踏上了老祖宗曾经生活并留下后裔的一方热土,弄清了史实真相,了却父亲的遗愿,为永胜、韶山续上已中断了六个世纪的血缘亲情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为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寻根续缘开辟了坦途。
           随后,毛岸青的夫人邵华、儿子毛新宇等人也来到丽江。
           媒体对李讷永胜行作了广泛深入报导,4月21日、30日,《永胜报》、《丽江报》发表我的《同源共祖叙亲情,李讷到永传佳话》。
           1997年6月4日《民族文化报》发表我的《毛泽东之女永胜寻根》、《走访永胜毛氏家族》二文。
           1997年7月25日,《云南日报》刊登我的文章《李讷永胜行》,着重讲述了李讷从众说纷纭的迷雾中认清史实脉络来永胜寻根。云南省政府主办的《现代经贸》杂志,1998年第2期转发此文。
           1997年8月10日,《春城晚报》发表其主任记者井晓晴文章《李讷寻根到永胜》,文中在介绍李讷来永胜寻根之事时,告诉读者“欲知详情,请找简良开”。

    第四节  透过雾海眺望彼岸
           李讷永胜行之后,为进一步考证核实毛氏始祖在永胜生活及留下后裔情况。1997年7月25——30日,我带着报社记者苏丽红再次到翁彭毛家村,受到金官镇副镇长李果、翁彭办事处的热情接待。我们住在毛炳兰家,并由毛炳兰带领爬山涉水,深入到毛家坡、毛家水箐、三湾毛家坟山等处考察古墓碑。
           当时配合我们工作的有82岁的老倌余开基,89岁的毛永富之妻周氏,70多岁的毛以纯、毛以宽,毛以正,毛炳瑞、毛有斌、毛有志等人。我们考察到的古墓碑年代较早的有道光二十七年的毛庆彩之墓,道光二十九年立的毛凤彩暨德配皮孺人合葬墓,道光至光绪年间的墓碑共找到六座。
           在分关中记载有出生年月最早的是道光十年(1830)。如毛凤翔,道光丁酉年(1837)九月初八生,光绪戊申年正月十五日故等,翁彭毛氏只能推演出十三四代人。两次翁彭之行,虽有收获,却并不如意,尤其是对其始祖毛太华及其后裔情况几乎无所知之。看来要找寻到永胜毛氏的根藤,只有寄希望于程海之南的河口、凤羽一带了。
           正当我对毛氏研究处于迷茫的时候,原永北镇办公室主任、退休干部、莫逆之交王心慈为我启开了希望的大门。他对我说:老简,我领你走几个地方,也许对你的研究可能有所帮助。真是瞌睡遇枕头,求之不得,我欣然应约,同他结伴而行。
           1998年4月5日至7 日,我去挂钩联系点涛源乡东安村委会大路地办事。先到乡公所与乡长赵泽华、书记何为平、人大主席朱会、副乡长张建华、纪委书记吴汝芬一起研究部署春耕生产,随即到东安村与支书张衡亮、村长万东、副村长陈国华、文书杨清,以及大路地村干部一道,研究落实烤烟生产,荨麻种植和抚贫联系落实到户到人,定人定位等各项具体问题。
           8日下午,我从涛源返回来到清驿古镇。已75岁高龄的王心慈老先生是清驿古镇人,他从县城到清驿等我,我们在王姓医疗室相会。当晚我就与他同住在他弟弟家。9日一早,我们从村后登山去四道坡,勘察他们王姓祖墓碑。在那里我发现并考证了王氏家族来历与“洪武调卫”相关的若干史料,对研究毛氏受到启发和帮助。
    4月10日清晨,我在王心慈弟弟家用过早餐,王心慈老先生便领着我向程海镇的凤羽毛家湾进发。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毛家湾。
           程海之南的凤羽行政村,背靠凤凰山,面对一马平川的河谷,远看酷似凤凰的一支羽翅,故名。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风光宜人。毛家湾以沙河为界分为北湾、南湾两个自然村,有毛姓人口140余户1000多人。我们先到南湾,在村口遇到几位古稀老人,一访询方知他们是毛荣诗68 岁,原该村文书;毛群诗,72岁,曾参加过地下党,解放后当过村农会主席、教师;李国荣,70 岁,毛家门婿,年轻时曾当过村里的水利管理员;毛林彩,毛泽光、毛泽峰、毛荣诗。他们是村里的知名人物,但未研究过家谱和家族历史,只记得毛家是“羽音西河,一世祖叫毛用,武德将军,是世袭爵位。”到“彩”字辈是第十九代,“泽、诗”是第二十代。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发现村中一王姓村民家石脚上的毛氏古墓碑几块石料,其中一块是光绪甲午年(1894)立的 “前清例赐粟帛乡评明达毛公上品族祖墓”,明确记载:“吾族自武德将军用公调卫以来聚居凤羽山下,至今十有九代……”。就是说从毛用至毛上品已在此地延续了十九代,这可是重大发现。我在惊喜中又有点疑惑不解:这里讲毛用是“洪武调卫”来的,他是不是永胜毛氏始祖?如果是,他与毛太华是什么关系呢?几位毛姓老人说不清楚,遂告诉我们,村公所在北湾,那里有毛氏宗祠遗址、购销店,合作医务室,你们要了解的东西在那里可能了解得到。于是,我们告别几位老人,前往北湾继续查访。过了沙河,在村口遇到58岁的赤脚医生毛华诗,他有急诊到南湾去给人看病,忙着赶路,未及多谈。
           我和王心慈去北湾就直接到毛唐诗家。毛唐诗是从永胜县工商局退休的老干部,在职期间与王心慈处的较好。
           我们去北湾,不仅走对了路,而且找准了人,对毛氏根藤脉络研究就有了突破性进展。毛唐诗和他老伴热情接待我们,明确了来意,毛唐诗说他好多年前曾见过毛秀云家中堂上挂有“贡单”,那是毛秀云抄寻的。毛秀云于1964年逝世,“贡单”就由女婿李国荣保存下来。他老伴就催着他赶快去把“贡单”找来。毛唐诗去李国荣家找来一卷古旧纸筒“贡单”,打开“贡单”,我们看到开头是“羽音西河”,下面是毛燕爵一房的九至二十一世瓜瓞图。
           在毛唐诗家进午餐时,毛华诗急诊回来了。毛唐诗性格沉静,少言寡语;毛华诗善于健谈,他给我们讲了几件事:
           ——凤羽北湾村是永胜毛氏发祥地。毛氏宗祠,据说建于清康熙初年,过去各地毛氏族人每年都派代表来宗祠聚会,祭祖,认宗亲,排辈分。毛家湾有学校,学田;宗祠有族田,学校活动,家族活动靠学田、族田收税用之。解放后宗祠改为凤羽完小。虽经几次改造,早已面目全非,但他们都记得宗祠的原先概貌,建筑格式和工艺。
           ——一世祖毛用的坟墓在西山大羊坪,有墓碑、有华表。在“大跃进”年代搞水利建设,碑石被撬去砌了水沟,后来水沟被山洪泥石流冲毁、废弃,碑石不知下落。
           ——据祖上世代流传,永胜毛氏始祖叫毛太华,因他老人家奉调内迁,他留在这里的有个儿子叫毛用,就称一世祖。讲到我们发现的毛上品的碑文讲一世祖毛用是洪武调卫来的,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是避乱来,这怎么解释?毛华诗说,洪武调卫是大概念,可能是后人随潮流而言,随流附合改称的吧。这些都有待考证落实。
           据说约在万历年间,北湾村遭受仇家的袭击,宗祠、房屋毁于火。男人十之八九惨死于仇敌的屠刀下,幸存者寥寥无几。只有八世的毛凤仪逃往朵果山区,第九世的毛燕爵因年幼被其母用一口大铁锅罩着将他藏了下来,幸免于难。年少幼稚的毛燕爵大难不死得以幸存,其母将他拜托于北胜土知州高氏。高氏收养了他,当书童。毛燕爵天资聪颖,勤学好问,深受高氏的喜爱。到了成年,土知州高氏将自已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并将毛家湾背后的那座山作为嫁装赐给毛氏。毛燕爵成了高氏的乘龙快婿,继而依其土司势力很快光复失地,重振族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使毛氏家族恢复了元气。毛燕爵生有二子,长子毛魁,分居北湾;次子毛选,分居南湾。
           4月11日,王心慈领我去河口新华村(又称上村、毛家村)他妹婿毛永祥家。毛永祥拿出他们那支的家谱瓜瓞图让我查看。上面写着:祖籍“南京应天府西河郡华亭县柳树湾石桥下,由南京调卫至滇省鹤庆州,又移居永北。”此瓜瓞图排列的历代宗亲序列:从始祖毛所(小蒋)延续十八世,其祖籍来历辈份与凤羽毛家各是一回事。
           我在六七月间,又去了几次凤羽毛家湾,经毛唐诗、毛华诗兄弟的努力相继找到三本法事文书,一本是毛彦德保存的立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三的分关文书;另一本是毛厚德保存的写于咸丰四年的法事文书;还有一本是由高工李明善所作、毛扬彩(毛唐诗之父)书于民国十八年二月,毛绍祖珍藏的《福缘善庆》。这些法事文书说的是做法事的那户主人家自分关以来的几代世系中与法事有关的先祖人员的生卒年限情况,它是研究和编纂家谱的重要参考资料。
           毛唐诗、毛华诗和随后积极参与协助合作的南湾族侄毛志能(原村干部)三位毛氏家族有识之士,一直配合我工作,不仅使疑窦逐步得到诠释,而且理清了永胜毛氏的脉络。这三位老先生陪同我在村中寻找珍藏的家乘、家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从村里农户家中搜寻出七本家谱。七本家谱共同点有三:一是羽音西河郡,原籍江西吉州龙城;二是奉毛用为一世祖;三是一至七世族祖都冠以武德将军爵位,八至十一世族祖是指挥千户或前所千总。七本家谱对迁出或出姓代数和名字均有记载,如八世么房毛凤仪迁朵果,十二世毛歧山移居河口,十三世毛必凰迁罗家山、毛鹍程到河口出杨姓,十四世毛文芳、毛文理迁金官翁彭,等等。
           在野外,我们顶烈日,冒风雨,翻山越岭寻觅到十余座幸存的古墓碑,如明代八世毛芳之妻李老孺人墓志(毛芳、李老孺人即九世族祖毛燕爵父母);八世特授指挥千户毛彧,九世毛秉元、毛秉阳;十世毛钟俊(碑中注明生于明天启乙丑年相四月初八日寅时,卒于清康熙丙辰年五月廿八日卯时),指挥千户毛玉峰;十二世乾隆岁贡毛世经、例监毛高魁,十三世乾隆岁贡毛  程等人的碑心石。古墓碑中有永胜历史上第三位恩科进士、任至礼部主事的黄恩锡在乾隆十年为毛上卿题写的碑文,是为书法珍品。事实说明凤羽毛家湾是其发祥地。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写了《毛泽东祖先与永胜毛氏新考证》,重点说明我在退休老干部王心慈引领下深入凤羽毛家湾、河口毛家村调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1998年6月2、3日,云南教育学院教授余斌和该院政治处王萌处长来永胜寻访毛太华后裔,我带着他们走访凤羽毛家湾、河口毛家村等处,到梓里金龙桥寻古。7月16日,余斌给我来信叙谈此事,给予充分肯定。
           7月,我根据手中掌握的凤羽、河口、翁彭等处数据,进行分析推测,把毛氏谱牒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康熙初年,由前所千总毛翼圣率族人兴建毛氏宗祠,算是首纂。第二阶段是民国中期由毛秀云编纂书写的从毛燕爵一房九至二十一世的瓜瓞谱,他们称“贡单”,尽管是零碎、不系统的,无头无尾或有尾无头,但毕竟是一个时期的家乘房谱,我把它称作“二修族谱”;在此基础上,我把它理出祖源脉络的系统谱稿“三修稿”,即2000年6月带到湖南韶山的那本。本来编纂族谱是各个姓氏族人自己的事,无需外姓人过问或插手,我不姓毛,与毛姓家族非亲非故,只因受历史责任感驱使,研究毛家事,编撰其譜。
           1998年9月16日,丽江地区文联副主席李世明发起,丽江日报记者徐天永、永胜金泉水上娱乐城经理胡志源配合,策划提出了《关于建立永胜县毛泽东祖先纪念馆的方案》作为文化旅游项目,呈报给省地县各级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

    第五节  圆梦在韶山
           2000年,是我研究毛氏穿越低谷,迎来明媚阳光的一年。
           1月17日《春城晚报》、《云南档案》2000年第2期、《旅行报》总第530期相继发表和转载我的《韶山毛氏和永胜毛氏》一文。
           2月27日,《云南日报》刊出我的文章《湖南韶山毛氏家族与云南永胜毛氏家族同一始祖》。
           4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浙江衢州社科联主席郑艮安专着《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明确界定为:云南永胜——韶山毛氏的客籍。郑艮安先生与我取得联系,给我寄来样书。
           一、 毛氏研究得到政界的首肯
           4月22日22时,永胜县委办公室主任柳宗顺打电话给我,讲了三件事:一是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天玺利用视察调研滇西北文化长廊建设之事,专程前来永胜凤羽毛家湾调研毛泽东祖先事,要与毛姓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是县委指名要我陪同,负责介绍情况,回答领导提出的问题;三是调研时间,本月23、24日。
           说明我从事的研究工作已引起省地领导的关注,是发挥地方优势,启动品牌文化的大事,我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做好。王天玺此次调研之行,标志着毛氏文化研究课题的正式启动。如果说以前是属于个人自发行为,那么从此时起即开始进入政界行为。
           陪同王天玺来永胜程海毛家湾调研的有省委宣传部宣传处陈处长,丽江地委秘书长王洪富、行署副专员张红萍,永胜县委书记李维忠、县长刘廷兴、副书记余祖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忠,县委办公室主任柳宗顺,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马成芳,县人大办公室主任许文华,程海镇镇长海弟清,云南日报记者李秀春,丽江日报记者冯建华、刘开华等。王天玺副书记住村入户,走访察看毛氏宗祠原址和清代贡生毛士奇建于民国初年、现保存完整的走马转过楼的古式四合院及民居建筑,认真听取我的毛氏研究情况汇报,对毛氏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给予首肯。晚上,在支书王之泽家院子里召开有毛氏家族代表村长毛理民,村民毛唐诗、毛华诗、毛群诗、毛洪诗、毛明诗、毛兴洪、毛志能、毛志祥等数十人参加的座谈会。毛华诗发言,提出他与毛唐诗、毛志能作为永胜毛氏代表要去韶山认亲续缘的要求,李维忠当即表示支持说:“可以,应该去,县里支持这一行动,路费由县里出。但这一成果是老简(简良开)考证清楚的,只有老简带队去才能把事情办得好。要有个手续县里才能拨钱,这个报告就由老简来写。”有县委书记的明确表态,我义不容辞地应承下来。
           4月24日清晨,王天玺一行在王之泽家用过早餐,参加村民锄玉米,栽辣子,干了一会活,尔后到施普瑞程海螺旋藻养殖基地调研,并对永胜干部作了“三讲”报告。在施普瑞公司用过午餐即返程回昆。由于各级领导和媒体出于种种考虑,顾虑重重,王天玺此行的信息被搁浅了,谁也没作公开宣传报导,我则写了一个材料订在档案卷中,以备将来之用。
           4月30日,我以中共永胜县委宣传部名义,拿出《关于请求解决到湖南考察联谊活动专项经费的报告》。在写这个报告过程中遇到点周折。我在想三位毛家代表,去到韶山与毛氏族人续缘认亲可以,与政界交涉却得找个同僚伙伴才行,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陈世雄是最恰当的人选。陈世雄原在县法院任办公室主任多年,后调到县司法局任副局长,再到政协文史委任主任,我们是莫逆之交,约这个伙伴最合适,我跟他一商量就通了,县政协也同意让他和我同去湖南韶山。这样,以我和陈世雄加毛氏代表共五人组成课题组,经仔细测算,这次课题组之行共需经费二万元。我把报告呈送给李维忠,李维忠说经费问题要找县长,而毛氏家族这三人路费由他们自己出。我说:李书记:4月23 日晚上在王之泽家你当着省地县各位领导和毛氏族人的面表的态,现在又改口,不合适吧。李维忠说,反正经费的事要找县长。县长有事在外,只有等县长回来再说。
           4月下旬至5月,我着手准备去韶山的材料,一是收集文稿,汇编《毛泽东祖先事研究文集》;二是修改《永胜毛氏族谱》(三修稿)。
           5月29日,这天我终于找到县长刘廷兴,递上报告,刘廷兴看了《报告》,洋溢出对我很关心的样子说:“毛姓代表去湖南的费用由他们自己出;你呢马上就要退休了,还未出过远门,好吧,就让你去一次,只能给你一万的费用。”遂提笔在报告上批道:“同意前往湖南考察,请财政安排经费10000元。考察组回来后要写出考察报告提交政府。”
    五个人赴湖南韶山考察费用包括收集整理打印两本书稿,差旅费、到湖南韶山活动经费,以及从那些地方收集数据费,总共才申请二万元就很紧的了,现在仅给一万元实在是强人所难了。这叫“哑巴噙黄连有苦难言”。但永胜县政府毕竟为支持民间的毛氏文化研究开了绿灯,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穿夹脚鞋”出行
           6月1 日,我从县委宣传部领到县政府的一万元拨款,县委宣传部出具将我们推荐给云南省委宣传部的介绍信,我们作好启程前的准备。
           6月2日,我和陈世雄租车去毛家湾,通知毛唐诗、毛华诗和毛志能作启程准备的具体事项。向他们说明,当时李维忠书记答应路费由政府给予解决,但他说话不算数,路费要你们的自理;县长只批给一万,五个人仅一万元是不够的,钱少也得办事,还得办好事,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严峻考验。为顺利出行,圆满归来,你们三个每人逗出一千元,以此缓解经费不足问题。毛华诗、毛唐诗、毛志能是第一次出这样的远门,而且要去与韶山毛氏认亲续缘,是他们盼望已久的迫切心愿,经这一说,他们只好压下怒气,每人拿出一千元作为路费补助。
           6月3日,我与陈世雄乘夜班车,从县城启程,下午17时班车到达程海凤羽宋官村,他们三人上车,向昆明进发。次日清晨班车到达昆明,这天是星期日,办不成事,我们就在永胜驻昆办事处住下。
           6月5日上午8时,我们去到云南省委宣传部换介绍信。在省委宣传部不到半小时,就办好手续。这使我们感到层次越高,办事效率越高,文明程度越好。我们从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出来即转到文艺处与副处长缪开和同志作了简短交谈。缪开和很热情地给予接待,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教我们在湖南多了解些情况,祝我们不负使命,满载而归。
           接着我们到南窑昆明火车站购买了当天下午16:03时的从昆明至北京的62次新空调特快列车票。由于费用紧张,每个人手中都拮据,乘飞机无望,坐火车都只能是硬坐。62次列车是青年文明号示范车,服务周到,气氛热烈活跃。可以点歌,点故事,我们点了一曲《炎黄子孙》,播放前表达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永胜毛氏代表与韶山毛氏认亲续缘,以此激励人心。
           6月6 日夜22:40时,列车到达长沙站,我们下车后只能去住最低档的小旅社,五人住宿费仅65元(司法旅社)。伙食也只是人均一菜一汤。
           三、拨正导向
           6月7日,这天的活动很紧凑。上午8时,我们去到湖南省委宣传部联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唐贵平接待我们,把我们领到文艺处,由周湘处长和刘科长与我们具体洽谈相关事宜。他们看了我们呈送的毛泽东祖先事文史数据汇编和《永胜毛氏族谱》,说:澜沧卫就现在的云南省永胜县,这是历史事实。但在前些年,一些人着书立说时不注意调查研究,而是望文生义想当然,把澜沧卫说成是今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误传误导,以讹传讹,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你们送来资料,以翔实确凿的证据和事实说明问题。澄清史实,纠正误传,还史实以本来面目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周湘处长问我们还要去哪些部门和单位,我说舆论宣传是源头,纠正误传还得从源头抓起。周处长派车并由刘科长陪同,我们相继走访了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呈送了我们的书面材料,所到之处各位领导的看法都与湖南省委宣传部一致。
           湖南日报社双休刊部主任陶田阶说:过去由于我们对史实了解不多,有点拿不准,现在有你们送来的翔实史科,史实清楚,事情就好办了。纠正误传,还史实本来面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建议你们多为我们提供素材和稿子。
           湖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张劲松说:你们付出的艰辛非常可贵,很有价值。你们的工作做得好,走在前面了,否则误传还要蔓延。讲到民风民俗,永胜、湖南大同小异,他说听了你们的介绍,永胜汉民源于湘赣,永胜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边地土著文化的结合和发展。这里我赠送《楚俗研究》一书,供参考。
           当晚湖南省委宣传部把我们安排住在湖南省委招待所。深夜23时许,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审田树德、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毛炳汉因白天有事在外未能见面,此时专程赶来与我们交谈,互相交换数据,并在招待所大厅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毛炳汉说:历史的澜沧卫就是现在的云南省永胜县,这在你的资料中讲得无可质疑了。毛太华是永胜与韶山两地毛氏的共同始祖,讲的也很明白。毛太华的四个儿子中,清一、清四为韶山一支,清二、清三为永胜一支,认亲的关键是族谱要对得上号,现在对上了,同宗共祖的事实是成立的。毛炳汉特送我两本他的专着《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困惑帝王师——杨度别传》。
           田树德感受尤深地说:毛泽东家世及祖籍研究,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个家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潮流研究的重大题材。只有有识之士才会执着地研究这个课题;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才会重视、关心、支持这个课题。
           6月8日早上7:50时,湖南省委宣传部派车把我们送到长沙市郊汽车客运西站,登上开往韶山的班车。他们回身与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市委、市政府、韶山毛氏族人代表毛雨时在电话上打了招呼。
    上午9:30时,我们去到韶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赵正坤、韶山报总编王建林、市政协原秘书长刘冕初、市委党校校长郭正良等同志接待我们,并与我们合影留念。
           我呈送给王建林的文章《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宗共祖》,在2000年7月10日《韶山报》上刊载,同时刊登了李讷夫妇1997年4月18日来永胜寻根的照片,拉开了宣传永胜的序幕。
           午餐由市委宣传部接待。午餐后,由韶山报总编王建林陪同,派车(驾驶员毛新辉)送我们去韶山乡,到了韶山,我们先去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韶山管理局是省派出机构,主管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南岸私塾、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氏宗祠和韶山宾馆。韶山管理局局长毛泽仁、接待处副处长毛岸平因事在外,就由韶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刘斌珍接待我们。
           刘斌珍女士是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元老,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始建于1963年,196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她是首批国家级讲解员。一开始,刘斌珍显得有些疑惑和冷漠。殊不知,我们素来务实不务虚,是以充分翔实的证据服人,以理服人。我在向刘斌珍书记递送资料书籍的同时特地说明澜沧卫的历史脉络、毛太华是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基本情况谈清楚后,刘斌珍很感动,她说,听你这么一说,毛主席他老祖宗和澜沧卫的事就清楚明白了,我们要向你们表示敬意和衷心感谢。刚才对你们的疑惑和误解,对不起,表示歉意,请鉴谅。随即,派出国家级讲解员刘伟女士带领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故居、南岸私塾等景点。当晚,她亲自陪同、盛情款待我们,用湖南名酒“湘泉”招待我们,在宴席上我们第一次品尝到了蛇肉。
           在交谈中,刘斌珍说,毛泽东遗物展中的遗物是她1990年10至11月去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住处参加清理,并由她负责运回韶山布展的。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有两处。1949年搬进中南海时住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直到1966年8月;以后就一直住在中南海的游泳池。毛主席去世后,遗物集中在丰泽园。她去参与清理并运回韶山,1993年在纪念馆建起毛泽东遗物展,1994年开放。
           刘斌珍说,毛主席的家世,主席在世时,韶山不宣传,毛主席也不同意宣传。“文革时”,有人查到毛主席的曾祖父就当作一个档案来处理。后来就没人顾得上。毛主席逝世后,人们在寻求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追溯到他的家世渊源就热闹起来。你们来为澜沧卫正名,澄清史实,纠正误传。来的非常及时,也很必要。
           当晚,刘斌珍安排我们住韶山宾馆。
           四、圆梦韶山
           6月9日上午9时,韶山市委副书记刘森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正坤、韶山报总编王建林,市文体局局长苏国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韶山乡党委书记、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代表韶山市委政府专程看望我们,与我们在铜像广场毛泽东铜像前留影。
           毛雨时将我们领到毛泽东族叔毛崇文家进行交谈。毛崇文原是贵州省安顺地区邮电局会计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韶山市韶山诗书社主编,已79岁高龄。当时在场人员有毛泽东的堂侄毛远俊、毛远义和毛新辉(驾驶员),他们都是韶山的知名人物,韶山毛氏族谱(五修)编纂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毛远俊是总纂。
           我们向他们呈送了历史资料和《永胜毛族谱》(三修),介绍了具体情况。他们激动地说:你们来的好,很及时。我们正在修纂韶山毛氏族谱,你们来了,避免我们误入歧途,下笔时就不会有误了。他们查阅了永胜毛氏族谱,永胜毛氏3000多人,六个世纪间繁衍二十四代,韶山毛氏3400多人也是二十四代,代数人口相吻合。他们说,这是内在联系的必然而不是巧合。族谱对上号了,事实证明:云南永胜毛氏与湖南韶山毛氏同一始祖,血缘血亲,真正是一脉相承的家族。
    在毛崇文家,毛远俊、毛远义、毛雨时、毛新辉与我们合影留念,并单独与永胜毛氏代表毛唐诗、毛华诗、毛志能留影。自此,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正式续上中断了六个世纪的血缘亲情。
           毛崇文说:韶山毛氏族谱是完整系统的,从清乾隆二年首创到民国三十年已四修,到现在又过六十年,家族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进行五修族谱,而且已成立了近百人参与的编委会,现正搞着调查、登记、综合、整理等工作。
    毛远义说:江西吉水毛氏也已五修族谱,永胜毛氏续修族谱工作要赶紧跟上。
           毛远俊说:现阶段看来永胜毛氏族谱,很粗糙,简单,仅排出个大概世系,只能说是瓜瓞谱,离族谱要求差距还远着哩,必须狠下功夫续修。续修时,以韶山毛氏族谱和江西毛氏族谱为样本,尽快组织力量充实完善。续修要讲具体点,毛太华始祖在澜沧卫生活的情况,毛太华留在澜沧卫的后裔发展至今的毛氏人口、分布、人才、文化素质、经济、重大事件等情况,介绍永胜在明代及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尽快续修好,争取在2001年6月底前送韶山毛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以便韶山毛氏五修族谱时加上永胜的内容。
           中午,由毛崇文坐东,请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在毛家饭店就餐。席间,毛崇文老人激情万分,举起酒杯,沙哑着嗓门,颤抖着说:“我们本是一家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六百年了,今天才得以相认,续上血缘亲情。期盼六百年,圆梦在韶山。我们一家人,今天认识了,今后要常来常往,不能让大水冲了龙王庙啊!”
           我们此次韶山之行的文章就以“期盼六百年,圆梦在韶山”为题。
           午餐后,韶山毛氏代表与我们游览参观毛氏宗祠,在大门前留影。在毛氏宗祠,我发现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地图标识“毛氏始祖传奇路线:江西吉水——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湖南湘乡”;二是始祖毛太华画像前的照片是拉祜族村寨;三是宣传品《毛泽东世家源流简介》中,把“澜沧卫”标注为“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我们就这三点与韶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刘斌珍交涉,教他们更正,他们表示以我们的资料为准。
           晚上,毛雨时把我们安排在他家吃住。
           6月10日,星期六,全天阴雨。上午,课题组分两路,我到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查阅有关的书籍和资料;陈世雄带领毛氏代表到毛氏族人家中走访,交谈,在民间建立起永胜、韶山两面地毛氏血缘亲情的深情厚谊。
           在韶山,家家户户都挂毛泽东像,广播电视、书店、商店都是都是毛泽东的形象,全市对外宣传专一,给我们的印象是韶山,红海洋世界。这氛围、声势,韶山独有。韶山冲,毛泽东横空出世,名扬天下。
           下午,我们课题组一行重点畅游了滴水洞、韶山水库和韶峰。晚上,我们到书店选购了《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韶山揽胜》等书籍和《韶山红日》等影牒、毛泽东挂像、毛泽东像章。毛雨时赠送我们《韶山志》和《韶山毛泽东纪念园·诗书画选集》。
           6月11日,星期日,全天阴雨。上午,我和陈世雄在毛雨时家与毛雨时专门探讨《韶山毛氏族谱》和《江西毛氏族谱》。毛华诗等人作记录。尔后,谈到永胜情况,毛雨时感触尤深地说:“总的看来,永胜起步太晚,史迹丧失太多。你们县与我们紧密关联,意义深远。你们回去后要积极向领导反映,争取县里设法立项,加大投入,特别是经济上的投入。这个课题有其特殊性,要充分发挥出你们地方的潜在优势,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永胜就大有希望了。”
           毛雨时又说,我们如果挤得出时间,一定要到永胜走走。
           上午10时,我和陈世雄去到韶山管理局办公室,与党委书记刘斌珍进行一次和睦友好,亲切诚直,据理据实的交谈,刘斌珍书记接受了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至此,我们这次课题组之行,以翔实确凿充分的证据和文史资料说明事实,在湖南省舆论界和韶山市、韶山村等有关方面领导和毛氏知名人士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配合下,经过广泛接触、走访、交流、商谈、切磋,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基本形成共识,沟通了两地人民和政界的思想,融洽感情,建立起深厚情谊,不仅续上中断了六个世纪的血缘亲情,而且求大同存小异,达到了预期目的。
           下午,我们课题组一行五人拜谒毛泽东父母墓。
           毛泽东的父母安葬在故居对面的象鼻山,通往墓地,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墓道。从南岸塘堤上走过去,青石板铺成的约一米宽的小径将游人引入茂密的森林中。这儿是一大片原始次森林,塔松躯干粗壮,树冠蔽,下面各种杂木,造成幽幽浓荫。墓道延伸着,俨如思绪的触角;有时青草覆盖了路面,有的山花似火;斜过头来,蝉鸣和鸟唱,充溢在绿色的空气中。墓道先是陡峭地攀上象鼻、象头,既而舒缓于“大象”的嘴部;忽又嶙峋于一段石级,翼然一亭,单层,彩绘,琉璃碧瓦。亭匾上题“眺峰亭”。亭下竖有一青石碑,碑上刻着清代周定宇所撰的《韶山记》。墓所在地因遍生楠竹,而名“楠竹坨”。“坨”是韶山土名,即地势既高而又背风的凹地。
           我们伫立在墓前,默诵着那汉白玉石上镌刻的当年毛泽东颤抖着双手写下的灵联、《祭母文》,黯然悯怜,心泪淅淅。
           五、载誉而归
           6月12日,星期一,阴雨。上午,我们准备启程,来到铜像广场,向伟人毛泽东铜像三鞠躬,静默,以示与伟人和伟人故乡告别。
           中午,我们离开韶山前往湘潭考察,13时许我们到达湘潭,在希尔顿大酒店住下。尔后,我们到湘潭日报社拜访,递送了澜沧卫的相关历史资料,并同报社负责人交谈。16时后,自由活动,我与陈世雄到湘潭大桥一带游览。
           课题组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载誉而归。这次考察在外宣、联谊和永胜文化史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6月13日,星期二,阴转晴。我们从湘潭乘火车至怀化。14日,从怀化乘火车至张家界,14至17日在张家界游览。17日下午从张家界返回怀化。18日从怀化返回昆明。19日到达昆明。
           20日在昆明办事,晚20时电话与家人联系,得知当天下午永胜发生史无前例的特大冰雹灾,房屋被冰雹砸毁,片瓦无存,有家不能进,有房不能住。震世骇俗的“6·20”冰雹灾。使人心急火燎,次日在市场上买了几块采条布,乘当晚夜班车赶回永胜。22日一早到家顾不上歇歇,立即投入救灾抢险行列。
           6月30日,我与陈世雄联合署名写出《期盼六百年,圆梦在韶山——云南永胜毛氏研究课题组赴湖南考察记》,相继发表于《永胜报》、《韶山报》、《丽江日报》、浙江《衢州社会科学》、《丽江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等报刊杂志。在舆论界、社会上、毛氏家族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课题组赴湘之行,由于经费很紧,尽管精打細算,一分錢掰作兩爿用,省食节俭,但仍有3200元的缺口,关明洪副县长设法帮助解决。



    2002年10月18日,简良开夫妇在江西吉水毛泽东祖籍游览苑永胜厅


    2002年10月18日上午,江西吉水毛泽东祖籍游览苑开苑庆典。来自永胜、韶山、北京、江西各地的毛氏代表们在大门前留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现在交通真方便,地铁南京句容,抽两烟的工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