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说家训 传承文明 湖北郧阳 简国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3-30 07:5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说家训  传承文明
    湖北郧阳        简国启
        家训是什么?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指导与教诲,是先辈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典。翻阅《简氏春秋》第二篇第62面,赫然刊载着“简氏家训”的核心教义——贫不断书香。这句话看起来通俗、平淡,内涵和外延却极其丰富而深远。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理解,我以自己的体验和认知,把它解读为三个不同层面的三句话:读书 ——藏书——书写。            
        首先说读书,读书也叫阅读。阅读是一种习惯,阅读是一种修养,阅读是一种品位,阅读是一种志向。我们知道,世界上最优秀最智慧的民族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智慧从哪里来?有人做过统计: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5本,据说犹太人还有一个习惯,在孩子出生后,先在《圣经》上滴一滴蜂蜜,让孩子去舔,那意思是让孩子从小感受到读书的甜蜜。从公元1901年到2018年,共有110多名犹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占世界总获奖人数的17%,其中有我们最为熟悉的马克思、马林、爱因斯坦、冯·卡门等等。也许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了,如今媒体如此发达,通过网络阅读,不仅省钱、省时,而且也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但我认为,如果仅仅为了功利性阅读,消遣性阅读,选用这种浅阅读也未尝不可。但是,正如发短信不能替代写书信一样,浅阅读损失的是一种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任何一名有成就的文化工作者,他们都是在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基础上站立起来的。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阅读是重量级的精神运动。”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产生生命共鸣,共同塑造人生。以我个人的体验,阅读的最佳时期是在青少年阶段。因为这个阶段人的求知欲和记忆力最强,是知识堆积和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20岁以前,你的阅读量应该在200百本以上,而且最好是中外名著。这种不间断的诵读,会强化你的记忆,塑造你的人生。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书读多了知识面就广,知识面广了底蕴就足,底蕴足了气质就显得与众不同。2006年夏天,市国税局安排了40多名科、局长到扬州进修,而后去南京考察。路过润杨大桥时,导游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扬州的对面是湛江,湛江过去叫京口,知道扬州过去叫什么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瓜洲。因为我在少年时期已经熟背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由此看来,多读点书,读点好书,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这是我们读书人必须养成的好习惯。
         说到藏书,他不只是一种乐趣、一种爱好,在现当代它是一种职业、甚至是一种事业。对藏书的准确理解应该是一个系列工程。它主要包括选书、管理、传承三个组成部分。我们大多数人受财力和鉴赏能力所限,只能算得上藏书的追随者或爱好者。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先后搬过6次家。每次搬家淘汰过数不清的生活用品,唯有书籍一本也没有丢弃。即使那些已经很旧、很烂的书我也把她视为珍宝。因为她曾经陪伴过我的青春,滋润过我的生命。作为一个藏书爱好者,我也很注意收集古代和现代藏书家的秘诀。为了提高我们对藏书境界的认识,这里,我给各位讲个古代藏书大家的故事。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宁波府“天一阁”藏书家范钦活到80岁的高龄,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除了沉重的养护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随着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范钦老人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却不无恐惧地直视着后辈的眼睛。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充当保养费用。就这样一代接一代,没完没了的藏书接力坚持了近500年,直至解放后国家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如果去浙江宁波旅游,还可以看到书楼上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天一阁”金字匾额,意为天下第一阁。国家之所以把天一阁列为社会性保护工程,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热爱古典文化事业的自觉象征存在着。它让人们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的悲怆和神圣。
    最后一部分说说书写。书写应该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书写同样属于不断书香的重要内容。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知是文化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补,有机统一。从我个人的生活体验总结,读书破万卷固然重要,坚持书写、笔耕不辍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然通道。书写的过程是一个痛苦打磨的过程,要经得起挫折,要耐得住寂寞。再大的学者也都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从初中阶段开始给报社和电台写稿,开始阶段收效甚微。上高中时,我写过两篇反映农业学大寨的人物通讯,《春天的早晨》和《三战饿马扑槽》,登在当时的《郧阳报》上。一时间,在学校引起了巨大轰动。高中毕业后,我写过一篇《革命爱情》,报道的是一位农村女青年团员与一位在襄渝铁路建设中不幸高位截瘫的农村青年结为伉俪的感人故事。稿件被《湖北日报》和省广播电台采用后,我被评为当年省、地、县、社四级模范通讯员。也就在这一年,我由一名农村知青被破例地选录为国家干部。长期的写作实践,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练笔实际上是在练人,书写别人,也等于书写自己。最近几年我开始学写散文,虽然难度不小,但也收获颇多。我写《红岩村记忆》,是因为我发现了信仰的力量。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虽然没有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但他们却让生命走进了伟大和永恒。写《在农村收税的日子里》,是因为30年的税收巨变,引发了我对流水年华的深情回忆和沧桑税月的绵绵情怀。写《拜读清华》,是因为在特定的学习环境里,让我感受到百年清华的发展史,实际上代表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个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光要认同,还必须要认知。当然,书写难度最大的还是编写《郧阳简氏春秋》。第一次驾驭如此宏大的题材,第一次承担如此艰巨的考验,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也没有被挫折所屈服。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省、市、县文化部门收藏。尽管此书还不够完美,还有许多缺失的地方,但我们坚信简氏后人的传承者,只要他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永葆书香、持之以恒,他们一定会编写出更加完美的简氏春秋。
                                             2019年元月草于武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