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
书写中国远洋测控史的荆州人
当喷着火红色烈焰的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西北大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冲苍穹时,早已布阵于太平洋、大西洋上的5艘远望号船迅速跟踪。
作为远望号船队的总指挥,56岁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正坐在我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六号船指控所的岗位上。
随即,一项项指令从这里发出!
一连串激动人心的通报传来:“长江五号发现目标!”“长江二号跟踪正常!”“长江五号双捕完成!”“……”
这是把几乎全部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的简仕龙第42次远洋——
海上测控32年,简仕龙随船圆满完成了50余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累计航程近5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0余圈。
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再到印度洋,世界3大洋几乎每一条生死航线上,都洒满了简仕龙和远望人的心血和汗水。
1998年6月,简仕龙随远望三号船赴东南太平洋执行2次卫星发射和1次海域调查任务。
这是远望号船队首次赴东南太平洋海域调查。
“这次海域调查,就是为第二年发射的神舟一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而准备的。”简仕龙说。
在预定调查海域,咆哮西风带连续掀起4米左右的海浪,风力8至9级。船在调查海域边缘机动了近40个小时才得以进去。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海况下,简仕龙率领着远望三号船,用整整7年时间,把14.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像犁地一样犁了一遍。“我们取得了航海、气象、电磁环境等5大系统的上千组珍贵数据,全面掌握了新海域的情况,为执行后续任务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前往新西兰奥克兰港停靠途中,我们被骤起的低气旋死死包围,风力10至11级。”简仕龙回忆,巨浪大涌翻腾咆哮,把船弄得上下升沉近10米,左右摇晃达22度,甲板“吱嘎吱嘎”响个不停,“船好像随时要散架,我们好像要随时被吞噬。”
危急关头,时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计划部部长的简仕龙,镇定自若。他凭着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和对气象的准确分析判断,指挥摸索最佳航向角度,并不断把航向航速调整成最佳状态,终于成功脱险。
2003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已箭在弦上。
正赴东南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二号船,却因突遇巨大温带气旋而无法赶到预定海域。
简仕龙当时在远望二号船上坐镇指挥,“根据气象预报,测量船预定任务海区中心风力将达到10级,涌浪超过5米。”
如果飞船发射时海区是这个天气,测量船将无法完成任务,甚至安全都要受到威胁。
“神五升空时,远望二号能否准时抵达测量点并参加任务,是飞船发射的最低条件之一。”简仕龙说。
危急关头,海上总指挥简仕龙决定机动到新的海域。然而,当他向人们征求意见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反对。
“我决定行使海上总指挥的权力,自行决定机动到新的海域。”
当简仕龙把往东北方向机动160海里,在新的海域执行测量任务的决定向总部汇报时,总部表示完全同意。
那一刻,简仕龙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事后证明,简仕龙的“武断”完全正确,远望二号船预定任务海区完全不具备执行任务的海况条件。
生死行程百万里。这样的危险时刻,这样的重要关头,简仕龙已记不清有多少次。
1999年11月,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简仕龙指挥远望三号船顺利完成预定测控任务准备撤收。
“当时,我们的设备已经关机,大家正在舱室收拾,准备回去休息。”简仕龙回忆,“就在这时,船上接到北京的指令,迅速执行抢救飞船留轨舱的测控任务。”
原来,当神舟一号飞行最后一圈时,陆地测控站注入留轨舱在轨运行参数时,没有成功。
这一历史性的关键任务,落在了简仕龙和他率领的远望三号船身上。这一次真是绝了!
简仕龙指挥全体船员迅速奔赴各自战位,转航向、开设备、设点频、改参数……
仅仅5分钟,目标出现。
就是在这种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远望三号船伺服操作手立即展开大范围搜索。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
“长江三号双捕完成!”
随即,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传来通报:“遥控指令发出,执行”“太阳能帆板正常展开”。
神舟一号飞船留舱获得在轨运行的动力。
一部简仕龙的人生史,就是一部中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史。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了尽对国家的大孝,简仕龙付出了多少?
从事海上测控事业32年,简仕龙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
从1973年赴北京上大学,到1992年父亲去世,简仕龙仅回过4次老家——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西湖村。
(摘自《江汉商报》2008年9月7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