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11-6 15:30 |
---|
签到天数: 415 天 [LV.9]以坛为家II
论坛元老
 
- 积分
- 8640

|
本帖最后由 简国志 于 2016-7-18 06:04 编辑
前不久,高中微信群有同学发了几张初、高中同学旧照片,让人思绪良久,感慨万千。继《我的小学》之后,我再把我上初中的一些片断进行整理记录。
1982年9月,我被当时的刘家湾中学录取了。和我同时被录取的,还有我们生产队的王洪举、王洪琴姐弟。其他的小学同学中,只有雷霆同学被童袁中学录取。大多数小学同学,从那个时起就选择回家务农,女同学上初中的极其稀少。
童袁公社共有12个大队,分两个片区,各占六个大队。一个是公社所在地的童袁片区,一个是我老家的雷家片区。雷家片区的六个大队分别是河丰、四合、高岭、一岭、金钢、汉江。雷家片区在解放初曾经设过乡,叫雷家乡。乡政府所在地叫刘家湾。后来雷家乡因为人民公社成立而撤销,合并到童袁公社管辖。乡政府撤了,卫生所、学校、供销社和粮管所还在。我所在的初中学校是以乡政府所在地小地名命名:刘家湾中学。改革开放后,雷家乡再次成立,这所学校也跟着乡名更改为“雷家中学"。1982年9月至1986年6月,我在这所中学读了四年书(初二留了一级)。
一、校园
相比其他大队,刘家湾地势相对开阔。它位于一座大山底部接近河谷的大缓坡上,坡下有十几道人工梯田。秋天的时候,金黄的稻田层层叠嶂,特别优美,是摄影爱好者最佳取景地。我的母校就座落于这个缓坡南边的小山洼里。学校坐东朝西,是一个没有封口的U型院落。靠山体三面都是平房,西面敞口是一片菜地。平房包含学校办公室、老师和学生寝室以及三间教室。我上初二的时候,学校进行大规模重建,将原来的U字型土木结构的平房,改建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南北各修一道铁门,除了操场和食堂外,主校区就封闭起来了。
校园北边沿供销社往南走是学校的黄泥巴土操场。说是操场,实际上只有直径不到30米的不规则平地。操场北边树了一块木质篮球板,篮板上有一个陈旧的球框。操场东南角高于学校大门外两米高的台阶处,是一个土木结构的厕所。厕所后面,与学校北侧教室平行的有十米宽、五十米长的菜地。菜地比教室高2米多,外边有石头砌的挡土墙。菜园划了若干个小块,每个老师有一小块,每个班级有一大块。
学校食堂在校园东南侧,地势与主校区水平。选择把食堂修在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离水井近。因为在食堂东南角的坡下150米远的低洼处,就是一口10多米深的水井,每天各班派人轮流给食堂挑水。一到雨天,路上的泥泞不堪行走,但挑水的事从来没有耽误过。
二、老师
我上初中以后的老师全部是公办的教师。绝大多数都从郧阳、郧西范毕业,受过专业培训。但也有一些是当年工农兵学生身份,教学能力相对差一些。有几个老师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会铭记一生。如果没有这些他们的教导,我就不可能有机会完成后来的学业。
韩世举老师。韩老师是老郧阳师范毕业的,听说他的数学功底相当了得,在那个师资力量普遍偏低的年代,他的数学水平在全县数学老师中都是屈指可数的。韩老师因为个性倔强,有点桀骜不训的味道,导致人缘不算太好,教育站领导都很厌烦他。他以前在公社中学教数学,因为不按教育站的要求写教案而受到批评,后被贬到我们中学来教书。韩老师上课不带教案,只拿一个三角尺。他讲完知识点后,开始发问,这也是全班同学最难过的一关。他先安排一个同学回答某个问题,然后再点其他同学问来判断上面同学的答案对不对。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千万莫符合别人的意见。韩老师如果发现有同学对这个知识点没有理解而去蒙哄的时候,就会怒不可遏地大发雷霆。韩老师发脾气除了骂,就是打。他上课时,课桌上放有一根棍子,时不时对不听话的男生敲打一下。韩老师打人,很公平,只要你不好好学习就挨打。记得有个叫赵**的同学,父母是二汽的工人,因为在十堰市读书不听话,就放在老家学校读书。该生穿着讲究,学习不中,经常被韩老师作为反而典型进行批判。我当时数学虽说不是特别突出,但因为时常被韩老师作为刻苦学习的励志典型而自我感觉良好。此外,韩老师还是我辍学后劝说我回校的老师之一。离开老家后,我曾经去看过韩老师一次,那时他快退休了,我给他买了两瓶酒去看他,在他家吃了一顿饭,离开时,他还给了我女儿50块钱。听说韩老师现在已经退休在农村老家,养猪种菜,颐养天年。
王文华老师。王老师是郧阳茅窝人。我之所以记得这个地方,是因为我外公抗日时牺牲地就在王老师的老家。王老师教语文和音乐,是老郧阳师范毕业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还特别擅长书法。我大哥结婚时我家大门上贴的对联就出自王老师之手。王老师患风湿病,一到天冷的时候,就穿得很厚。王老师也是个好人,上课的时候,很容易自己进入课文角色,在台上大声朗颂着他喜欢的诗词,却不在意讲台下的同学们是否在听讲。
两个女老师。第一个是尚开萍老师。尚老师家住县城,她穿着的喇叭裤当时在我们眼中感觉十分时尚。尚老师是我的第一任英语老师。第一堂英语课,她用英语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一句话都没听懂。那时学英语跟现在不一样,没有录音机,没有磁带,只能先学单词,再学音标。没学音标前,我们对不认识的单词用汉字进行标注。现在网上很多英语笑话,在我们那时都曾真实地发生过。如how are you(你好)我们就标注上“好啊油",good morning(上午好)我们就记着"姑爹摸你”......尚老师后来调到县城实验小学教英语,30多年没有见过她,估计现在已经快退休了吧。
第二个是刘萍莲老师。刘老师教数学,个子矮矮的,离异,带一个儿子。刘老师善良朴实,为人谦和,因为脾气太好,她上课时班上纪律特差。她发脾气的唯一方式就是拿着黑板擦在讲桌上死敲。
张绪庭老师。张老师年龄不大,刚刚从学校毕业过来的。他是我留级初二时的英语老师。张老师虽然英语发音不太准,但他教学方法还是很灵活,激发了我们学英语的兴趣,我中考时英语考了96分,与他的教学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张老师现在在河夹镇中学教书。
朱坤平老师。他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励志典型。当年高考落榜后,他父亲找关系把他送到我们学校做饭。那时做饭是伺候人的活,被人看不起,他就发奋读书,终于考上了郧阳师范。这个老师责任心特别强,但太刻板,学生惧乎他,对他都不太亲近。听说朱老师后来调到我的高中母校去教书了。
当然还有其他十多位老师,我记忆不太清楚,或者说他们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就不一一回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