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良开先生:解读历史 破译“天书” ——研究毛氏文化的历程和感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58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305

    主题

    1万

    帖子

    4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23909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12-22 11:0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4-12-22 11:10 编辑

    解读历史 破译“天书”
    ——研究毛氏文化的历程和感想
    简良开


    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伟人,
    他以无与伦比的杰出才华和彪炳千秋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永远是中国
    乃至世界注目的焦点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极为博大精深的民
    族历史文化底蕴。人们探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时,
    迈进谱牒文化领域。
    在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潮中,澜沧卫和毛太华其人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韶山毛氏族谱》载:“始祖太华公,元至正年人也,避乱由
    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
    军功官入楚省,惟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时居湘乡北门
    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

    甲韶山家焉。”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避乱”、“澜沧卫”。历史的澜沧卫即
    今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但是,当初来自省外的类似文章或书籍,澜沧卫的概念已被扭
    曲,解释为“今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云亦云,误传误导,似乎
    已成定局。本土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运
    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站出来发表不同意见,
    迎接挑战、力挽狂澜,拉开了让澜沧卫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帷幕,把永
    胜推上毛泽东祖籍溯源热的潮头。
    要证实毛太华曾在澜沧卫生活并留下后裔,那是六个世纪前的
    往事。仅有的蛛丝马迹,犹如大海觅针。六百年后,重新提起,以为
    是“天方夜谭”。本土学者经过数十年的史海遨游,博览典籍,虔心
    解读厚重历史;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考证辨析,理清其来龙去脉;
    穿过茫茫雾海登上了胜利的彼岸,破译从梦幻走向现实的“天书”,
    在《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一书中得到诠释。
    研究探讨毛泽东的祖先要破译诸多密码,今天,我们就来破译这
    些密码。
    密码一:何为“澜沧卫”?
    首先要说明: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防地可以包括几个府,一般
    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卫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
    永胜县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设立郡县起,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建置沿革,名称多次变更,辖区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
    所差异。至元十七年(1280)又改施州为北胜州。“北胜”一名,历
    元、明、清 3 朝,沿用了 418 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永宁土
    知府与北胜直隶州合并,划为永北府,共沿用了 235 年。中华民国元
    年(1912 年)改称永北县。1933 年 9 月改名为永胜县,沿用至今。
    明洪武十四年(1381)农历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部署,以傅
    友德为帅,蓝玉、沐英为副,率甲士 30 万进云南。十五年闰二月,
    明军继续进兵大理,接着又分兵取鹤庆、丽江、石门关、金齿等滇西
    各地。北胜土知州高策率众内附,明军主力部队撤走时留下杜金安百
    户驻守北胜,随后内地军民陆续进入。大规模进入则是明洪武二十八
    年(1395)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次年,澜沧
    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兵和所辖北胜、蒗蕖、永宁 3 州土司军
    民构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其间,入主北胜屯民
    实边的内地军民已超过 15000 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永胜的民族结构。
    这一史实,民间统称为“洪武调卫”。




    澜沧卫的建立确保了滇西北和滇川边境的社会稳定、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方的关系。
    澜沧卫是因为“城西有澜沧山,卫与驿皆以此得名”。澜沧卫城
    是纳入中国城池系统的标准城池。澜沧卫的设立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
    新纪元。
    澜沧卫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裁卫,以屯赋并入北胜州,共延续 292 年,至今广为人知。
    密码二:毛太华是避乱来,从军来,或宦游来?
    毛太华从江西到云南澜沧卫的来历,众说纷纭。
    曰避乱。即元至正年间,避乱西迁。这是韶山毛氏族谱的明确记
    载,是正确的,客观如实的,可信的。毛太华避乱西迁并非孤身一人,
    而是与同乡结伴同行。《韶山毛氏族谱》二修卷首《会宗说》载:“粤
    自吾祖太华公,元至正年间避陈友谅之乱,由江西吉州仙茶乡迁云南,
    因与乡人蔡姓者共躲澜沧卫……其时同族人命传公亦由仙茶乡徙云
    南……”经查,“乡人蔡姓者”蔡长甫,还有戴友伦,他们三人与逃
    难人众一道渡过赣江,至安福县,又有郭会、李某加入。由此,这个
    避乱西迁的小团队由五人组成。
    曰宦游。我们认为“宦游”说不成立。“宦游”是仕途用语,意
    思是为求官或做官而外出奔走。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云南王镇大
    理,梁王管辖全省。随后,大理被段氏割据,滇西北是土酋辖区,而
    北胜依然是高氏领地。没有朝廷命令官,不存在中原汉人来此求官或
    做官的情况



    至于毛太华次子毛清
    二(毛用)碑文所说“宦
    遊從戎”。可以理解。毛太
    华与蔡长甫等人是避乱来
    的,实际上避乱就是逃难。
    因当时烽烟四起,战乱频
    繁,民不聊生,百姓为了
    生存不得不四处奔走,由
    于地域不同,境况不同,
    若讲避乱,容易引起各地官差的误解,猜忌和追究,说不定会遭受苦
    役或冤狱之灾,故而将避乱变相称为“宦游”,既高雅又显得有来头,
    既可确保人生安全又能显身扬名。联系后来明洪武十五年明军进北胜,
    土酋归附,毛太华等人就地应募从军,那时毛太华等人已在此地娶妻
    生子,成家立业多年。毛太华在洪武十七年晋升为百户,参与构筑北
    胜州城。十九年率本百户到凤羽屯垦,开创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凤
    羽毛家湾成为永胜毛氏发祥地。后来参与构筑澜沧卫城,立有军功,
    赐封为武德将军的实际,的确谋得了一官半职。后人为褒扬先祖功德,
    可称为“宦遊從戎”。
    曰从军。说毛太华在元末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明初从征云南立有
    军功,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拨入楚省。这是牵强附会的借题发
    挥之说,不成立。永胜屯伍中没有毛姓伍,而《乾隆永北府志•山川》
    中讲朵果九龙山出泉数股,灌溉毛家湾,说明毛太华屯垦早于“洪武
    调卫”。
    综上所述,韶山毛氏族谱对其始祖毛太华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
    西吉州迁云南的记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
    密码三:毛太华为何在永胜落脚生根?
    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在推翻元朝统治之际,
    进入群雄纷争,谁主沉浮的高峰期。刀兵对垒,烽烟弥漫,战乱频繁,
    民不聊生。避乱逃难的贫苦百姓潮水般地涌入云南,以为这里是理想
    的大后方。其实,云南不尽如意,滇南和滇西南烟瘴瘟疫横行,去者
    十之八九还在边缘地带便莫名其妙地丧生,使人闻风丧胆;滇中和滇
    东北是元之一隅,梁王统治区,而且战火刚熄,余烟袅绕;惟有原大
    理国、现大理总管段氏的势力范围内是一片净土。青年农民毛太华和
    同乡蔡长甫等人与其他逃难人群一样往云南来。但他们有文化、明事
    理、识时务,善于分析形势,权衡利弊。经过缜密考虑,作出明智抉
    择,确定目标去大理。
    永胜则是四川内地进入滇西的咽喉之地。我们说毛太华与北胜世
    守高斌祥有缘,是机缘巧合,就是在这咽喉之地传下的佳话。
    毛太华他们从西昌盐源进入茶马古道,随同驮运锅盐、布匹、日
    用百货前往滇西北的马帮来到川滇交界的那马箐遭山寇拦劫。恰逢北
    胜府知府高斌祥率亲军巡边赶到,击溃山寇,救出毛太华等人和马帮,
    并将他们带到北胜世守署地小吉都兵寨。高斌祥的先祖原是江西庐陵
    县(今吉安)人,高氏崇尚中原文化,经常与中原内地有联系。高斌
    祥得知他们是从祖籍地来的同乡近邻,格外亲热,而高府正处于兴旺
    繁盛、春风得意之时,招贤纳士,用人之际,奉毛太华为座上宾说服
    他们在北胜落脚。




    毛太华等人遇难呈祥,转危为安,对高斌祥感激不己。而大理国
    已不复存在,北胜世守高氏则是原大理国权臣后裔,高斌祥是从二品
    高官,确是开明知府。且民风纯朴厚道,诚实好客,百姓生活一片升
    平,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好,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理想的谋生之所。
    遂改变初衷,落脚在北胜。这已是明洪武元年(1368 年)的事。
    密码四:毛太华何时内迁湖南?
    毛太华在明洪武元年到永胜,安家落户,就地从军,晋升百户,
    凤羽屯垦,再率本百户参加构筑澜沧卫城,立功受封。那时,他已在
    澜沧卫生活了三十余载,且已年过半百,劳苦功高,功德圆满。上司
    念其立有军功,顺应朝廷调遣,“江西填湖广”,“拨入楚省”,亦
    在情理之中。




    毛太华主要历程:避乱西迁,从军屯戍,构筑卫城,奉调内迁
    (永胜毛氏宗祠壁画)
    显然,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是符合史实的,内迁的时间
    应在建文二年即民间所说的“洪武三十三年”庚辰(1400)。《韶山毛
    氏族谱》载为“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是凭上辈口传耳闻,“辰”与“申”
    方言语音相似,“洪武三十三年”与“洪武十三年”容易混淆,也许
    是把“三十三”误记为“十三”造成的误差。至于公元年号,是后人
    用干支纪年与公元年号对应推算出来的。“庚辰”与“庚申”、“三十
    三”与“十三”之误,便有“1400 年”与“1380 年”二十年之差。
    因为,洪武十三年,明王朝还没有对云南用兵,毛太华不可能立有军
    功;永胜还没有设置“澜沧卫”,毛太华不可能知道将来会设置澜沧
    卫,也不可能“以军功拨入楚省”。所以,应为“明洪武三十三年庚
    辰,以军功官入楚省”。
    当时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四子
    毛清四内迁。与其同行的还有同乡蔡长甫及其长子、次子,留下三子
    继承军户。《韶山毛氏族谱·会宗说》载:“洪武十三年庚申(应为三
    十三年庚辰),奉朝廷招募之令,公偕蔡及子清一、清四来湘乡北门
    外绯紫桥。蔡亦分道下屯攸县之陆田。”
    密码五:毛太华之妻王氏是什么民族?
    永胜民间对汉族渊源的普遍说法是“夷娘汉老子”。就是说中原
    汉族男子因军屯民屯来到永胜,与当地土著蛮夷女子结为夫妻,所以,
    永胜汉族从父系而言是汉族,从母系而言是蛮夷。毛太华是“洪武调
    卫”之前,先期进入永胜的中原汉族,在当地所娶的土著女子,必定
    是蛮夷女子。永胜施蛮,后来在民族划分时,大都归为彝族。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划分时,永胜彝族按当时所处的社会形态分
    为彝族,彝族支系两部分。建国前,大小凉山还基本上保持着奴隶制
    度,从大小凉迁徙而来居于羊坪、东山等乡的称为“彝族”;其余称
    为“彝族支系”。永胜的彝族支系有 8 个:他留、纳咱、崀峨、水田、
    他谷、土家、乡谈、支里。皆不同于大小凉山的彝族,通汉语文,以
    农业为主,有的兼事畜牧,早在元末明初即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
    导的发展阶段。
    永胜他留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独特而又神奇,的确有别于彝家
    文化,且放之于民族文化之林也堪称首屈一指。永胜他留人的姓氏自
    古以王、蓝、陈、海四姓为主姓,旺族。
    可以肯定地说,毛太华之妻王氏是彝族支系他鲁苏(他留人先民)。
    无独有偶,毛太华同乡蔡长甫之妻也是王氏。




    小吉都兵寨遗址


    这里且讲讲世守高氏建小吉都兵寨以及他留人来历。
    元朝末年,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元朝统治行将
    覆灭。北胜世守、知府高斌祥经过深思熟虑,将施蛮之一游牧部落集
    中起来,按下千户之数 360 户伍组建成一支亲军(常备武装),在今
    永北镇灵源箐口建小吉都兵寨。土司亲军称“土练”。这支土练称“他
    鲁苏”,散则为民,聚则为兵。男丁平时得到一定军事训练,如有战
    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他鲁苏土练加其家属丁余共计近千人,按元
    代兵制设置,酋长为土千总,辖三个百户(把总),五十户为一总旗
    (把目),十户为一小旗(细目)。千总、把总是世袭的,把目、细目
    以及土练均为世代军籍制,一人在册,全家老小皆为军籍。每十户(细
    目) 为一单元,设栅栏式的土围子居住。蓝姓、王姓、陈姓、海姓
    是他鲁苏四大旺族主姓,千总(酋长)是蓝姓,下面三个把总分别为

    王氏、陈氏、海氏。小吉都既是兵寨,又是北胜最大的村子。





    彝族支系他留人


    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使施蛮之一部落结束了游牧生涯,从此定
    居下来,这支土练故名他鲁苏。他鲁苏部落从迁徙游牧到定居从戍,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经历了两大转变,完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土
    著民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生产力水平和群体素质相应较高的部落。
    他鲁苏土练素以 360 户伍著称,直至入主他留山,成为开基创业之始
    祖。
    毛太华等人避乱西迁至永胜,是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早期传播
    者,由于他们精明强干,才华出众,深受高府器重和土著民族的拥戴。
    北胜知府高斌祥喜作天合之美,出面撮合,促成土练王把总将长女、
    次女相继许配给蔡长甫和毛太华。毛太华等五位江西老俵均与当地土
    著珠联璧合,喜结连理,谱写夷汉融合篇章,传下“彝娘汉老子”千
    古佳话。

    密码六:毛太华夫妇有几个子女?




    这是有待继续考证的问题。《韶
    山毛氏族谱》记载是“生子八”。按
    理说,毛太华在澜沧卫生活了三十多
    年,其中成家后也生活了二十多年,
    “生子八”是完全可能的,但在当时
    的环境条件下是否全部长大成人了
    呢?是很难说清的。不过,毛太华夫
    妇内迁时带走长子和四子,其余子女
    都留在了澜沧卫是客观事实。韶山毛氏族谱对永胜毛氏的认同
    以往我们说毛太华在澜沧卫娶妻王氏生四子,理由有二,一是《韶
    山毛氏族谱》、永胜毛清二墓碑说的都是“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
    之偕行”,两者一致。二是据民间常理“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来说的。就是说,毛太华夫妇内迁时年纪大了,千里迢迢,行程艰难,
    要有得力人手照料,长子是最好佳人选,四子尚幼,或许在襁褓中,
    必然要带在身边。按照明代军籍制度,是要有人继承军户的,在这种
    情势下,就只好割爱把能够自食其力的清二、清三两个儿子留在澜沧
    卫继承军户了。
    数十年来,我在省市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有识之士
    和毛氏族人的积极配合下,探索研究边屯文化和毛氏文化,经过艰辛
    努力,终于诠释.在此表示衷心感恩致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班工作者,早晨户外运动量莫过大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