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40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良开先生发稿:云南丽江简氏族谱(7)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500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2843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10 08:3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17-4-10 08:42 编辑

    前     言

        中国的姓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家族,家族大都有家谱,家谱对起名有严格的规定。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的称呼违反了规范,就会引出笑话,甚至把事情搞糟。族谱规定了起名的用字,每代所用的字,表示派系,表示辈分,是起名时不可缺少的。宁蒗简氏家族的人名通常是三个字,即由姓氏、派系字、名字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一个字)组成。
        由于族谱和家谱的产生,于是出现了族谱学,“谱牒文化”。谱牒文化是蕴藏宏富,亟待开发的宝贵遗产,它是人类血缘关系的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录的关于家族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息,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以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蕴含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伦理学、经学、哲学及人物传记和地方史料。它博大精深,不亚于正史、方志,因此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族谱属于氏族文化,在记叙家族渊源,序列人丁繁衍,人物传记等的同时,涉及各相关领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史志乃至国家历史的重要文史资料。氏族文化在华夏五千多年文化长河中源源而来,生生不息,在中华文明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为氏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使它为我简氏世家的繁荣昌盛服务,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云南丽江简氏属西蜀系,源于范阳,积淀于蜀,发祥江西。其中宁蒗支是明初始祖简永康(茂生)公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商经广东入四川,落籍播州(即今贵州遵义)。至清乾隆年间,第十三世裔孙在国公携眷妻张氏,长子朝佐,长媳杨氏;次子朝卿,次媳黄氏,举家由贵州遵义移居云南省迤西道永北府蒗蕖州管下白角坝二官村,延绵嗣续,繁衍迄今,实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矣。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家族。作为炎黄裔胄,简氏子孙应当永远不忘本家历史,以激励在人生的道路上奋斗,前进。深信,定能俊彦迭出,达人将接踵于后。我简氏家族必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成为一个祖泽绵远无穷,文明茂盛长久的望族。

                                         原宁蒗简氏族谱编纂委员会 谨识
                                        2003年12月初撰,2010年12月修订



    家 族 源 流

        水有源,树有根,人之有本也。考据简姓,正是:祖德流芳远,宗亲世泽长。
       《百家姓考略》:简,宫音,范阳郡,系出狐氏,晋大夫续简伯狐鞫居之后,以谥为氏。
       《简姓氏学》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在范阳或在涿郡。”
       《范阳简氏家谱》载:“晋大夫狐鞫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也”。
        晋国传自周武王之子唐叔虞,与当时周天子是同姓之国。出身于晋国公族的简伯,追其本,究其源,当是黄帝的苗裔,周文王的姬姓子孙。可见,简姓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简氏,“望出范阳、涿郡”。范阳:①古县名。秦置。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治今河北定兴南固城镇。②郡,国名。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涿州市)。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③郡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幽州置,辖今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和河北保定地区小部。涿郡,汉高帝所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平帝时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河北的这两个地方,就是中国简姓最早的繁衍中心。
        简氏历史名人有汉时的简卿,三国蜀汉时的昭德将军简雍,宋时的清江司理参军、贺州知州简世杰,明代兵部郎中简芳,永和知县简辅,清代学者简朝亮,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简照南、简玉阶,等等。
        宁蒗简氏,祖籍江西临江府新喻县高杨里水北圩十字街。溯及祖源,为西蜀系昭德将军简雍之后裔。经考证,正如《简氏通志》主编简梅松所说:事实是:唐末,简雍22世孙庆远公官袁州,任满解组归,适逢朱温篡位唐亡,王建又于蜀中称帝,道路不靖,便率二子定籍于袁州东之牛栏峡。传至其孙韶、頀、武三公,才分新余、高安三地托处。仅元末明初三公后裔外迁者达300余人,迁往贵州就有70多人。后来湖广填四川,湖广迁甘陕、福建去粤台,就撒满了中国的20个省市;河北、山东乃至关外三省都是山西简氏的再分迁。
        据考证,江西临江府,属军、路、府名。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分筠、袁、吉三州地置军,治清江(今县西临江镇),辖今江西新余市和清江、新干、峡江三县地。元至元中升为路,明初改为府,1912年废。新喻(余),在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及赣江支流袁水横贯,辖分宜县。三国吴置新渝县,唐初改新喻县,1956年改新余县,1960年设市,即新余市。
    云南宁蒗简氏始祖永康公,系雍公三十七世孙,庆远公十六世,韶公十四世,伯章公八世,属桐村派云泉村(泉下)。明初商经广东,继进四川播州(贵州遵义),落籍。据传,永康公报效国家,功勋显赫,可能是殷实大户之类的豪商,或许是商屯主,在贵州遵义的领地范围颇大,领地内盛产毛竹,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因而殷实富有,称之为“插栈为列,手指为界”。在贵州遵义建有富丽堂皇的“简氏宗祠”。贵州遵义简氏自永康公起,延绵嗣续十二世,已到清乾隆年间,由于苗疆事变,遭刀兵烽火之乱,宗祠被毁,族人流离失所,四散逃生。(按:现查找到族中长房十三世在扬公一房逃往四川涪陵,后迁武隆黑面角,再移至贵州余庆;在明公房居遵义县西坪镇简家寨;又有十四世简朝龙一房逃往四川泸州古蔺,为古蔺、贵州遵义、赤水、习水支房。)十三世幺房在国公一家三兄弟各奔一方,为便于将来有朝一日,子孙后代找拢相认宗亲,遂将一口铁锅打成三块,兄弟三人各收藏一块,作为凭证,世代相传。在国公身为长兄,保存家谱,携家眷,妻张氏,长子朝佐及配杨氏,次子朝卿及配黄氏,由贵州到云南,颠沛流离,千里迢迢,迁徙到云南省迤西道永北府蒗蕖州管下白角坝二官村(今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胜利村)。在长途迁徙中,不慎遗失家谱,没奈何,只能凭记忆向后代儿孙口传家谱、家族史。久而久之,失传的实在太多,除始祖简永康及其祖籍外,永康公之后在贵州的十一代直系祖先名字都因年代久远未传下来。
        据传,永康公之前曾用的字字派是 “可以(益、一)连(良)鹏梦(茂、懋)),洪(红、宏)崇昭(高)圣贤;功(公)名(民、明)传万世,福(富)寿(顺)应宁康” 二十字即二十世。用完即进行轮回重头起用。
        从永康公起重新编纂了二十字派,即第二时期的字派:
    永兴(新)福茂(懋)宗,廷居(玑)玉(阅)贵(桂)吉。洪(弘、红、宏)崇(同)在(再、载、戴)朝尚天仕学良传。(因无文字根据,全凭世代口传,同音异字难免)。
        始祖永康公,生于江西新余水北泉下,为续修派系的第一代。在国公是续修派系的第十三派(代),是由贵州遵义迁徙到云南省宁蒗县的起祖。简氏在宁蒗县延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已繁衍“在朝尚,天仕学良传”八代。在国公以前各派,由于历史久远,且生殁在贵州,加之家谱无存,因此只削不录。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华坪、洱源、弥渡、四川盐源等地简姓族人来宁蒗胜利村探访,经盘询祖籍来历及派系,可认定永胜清水,华坪县荣将镇简家丫口、新庄乡良马,玉龙县鸣音乡、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大理州洱源县等地的简氏与宁蒗简氏家族同宗。
        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续订派系二十字已用完,且简氏门中,玉季金昆,龙凤呈祥,俊彦迭出,英才济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应该有新的字 (派)来取代原延用的字(派),有必要也应有自己的家谱文本。于是,在德高望重的长者简学清、简学芳、简学举等尊辈的倡议、支持下,于一九八七年由简良开执笔整理编纂了《宁蒗简氏宗谱》(首纂),新订了四十字派系:
    远祖自兴茂世代繁盛昌
    恩泽裕发祥安邦振国光
    承前启金昆继志建伟业
    辉映兆文方鹏程有华章
        宁蒗简氏历代宗亲,前传后教,世代相传,严格按照派系用字起名,井然有序,从不紊乱。新订派系“远”字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用。后世子孙,应依照新订派系规定用字起名,依次继进,务必切记,不可随心所欲,擅自更改乱派。
    宁蒗简氏家族,自清乾隆年间从十三世祖在国公起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用新订派系“远”字派,二百五十多年间已履历九世,历清、民国、共和国三朝。无可非议,简氏家族是最早入主宁蒗的汉族之一,是宁蒗汉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早期传播者和开拓者。在宁蒗的历史进程中,简氏家族先民与同期入主的汉族先民,和当地土著民族一道,在长期交往融合中,团结奋斗,和睦相处,历经曲折和磨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披荆斩棘,拓土躬耕,艰苦创业,把荒凉、令人恐怖的角落,改造、建设成焕然一新的美好家园,为宁蒗的两个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个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家族。将来也必然一如既往,把这方乐土建设得更美好。

    宁蒗简氏阖族同识
                                    公元二00三年十二月拟,二0一三年十二月修订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平安昨天,如意今天,美好明天,幸福健康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