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5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良开先生发稿:云南丽江简氏族谱(8)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5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308

    主题

    1万

    帖子

    4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2394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5 15:4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17-4-25 15:56 编辑

    简氏郡望、堂号、文化传承
    一、郡望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郡望有一个现在人们不大熟悉,但在隋唐时期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郡”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时期,唐朝以后逐渐被废,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为人所仰望的姓氏。
         “郡望”《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是:“魏晋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改诸侯割据的“封建制”为“郡县制”。把全国分成86个郡(后续有增置),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各级行政长官。随着朝代的更替,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或缩小,郡名也有所变更。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郡的名称取消了。此后,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名门望族,于是有人改用“望出”,与郡望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
         “郡望”不是一个姓氏的受姓之地,而是一个氏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迁徙播散之中,某一支在某个地方形成了豪族著姓,为他族所仰望,如陇西李氏、汝南周氏等。同一个姓氏,即使同宗共祖,郡望之地的姓氏与非郡望之地的同一姓氏,社会地位是迥然不同的。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演变成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否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言王必称“太原”,言杨必称“弘农”,等等。每一个姓氏不只一个郡望,郡望最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1望,另外,王姓也有31望之多。
         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土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又成了另一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和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延用不变。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氏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据收藏于国家档案馆的《简氏通志》记载:简出“姬”姓,即周天子之本姓。黄帝曾孙帝喾之苖裔也。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封地在山西,史称为晋卿,晋卿唐叔虞之后裔狐鞫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简伯是中华简氏之鼻祖。
         简伯四世孙简克谄定籍范阳,在范阳繁衍生息,根系延伸至简雍。以雍公望出,称“郡望范阳”。简姓之所以以范阳为郡望,主要是简雍显,以名人为郡望。
         雍公与刘备同年同里居,有旧,追随先主刘备周旋,乃刘备第一谋士。至荆州,为从事中郎。后刘备围成都,遣雍公往说刘璋,璋见之,爱其才,遂与同舆出城归顺刘备,旋官拜“昭德将军”。雍公始定籍成都东之牛鞞县赖池,追随雍公之族人亦定籍于此。东汉时改阳安县,至隋初,赖池周围数十里无异姓,赖池即呼简池,阳安县又改为简阳县,后又置简州。
             唐末天佑间(公元904--906年),雍公之二十二世孙庆远公由蜀中为江西吉州安福县令,不久擢升袁州刺使(今宜春市太守),任满解组归,适朱温篡位唐亡,王建又于成都称帝,道路不靖,公乃率二子居珪籍袁州东二十里之牛栏峡。庆远公二子,长国鸣、次国齐,俱有长才。国鸣生韶、頀、武三公,后乃分。南唐丙辰(公元956年),雍公子孙居牛栏峡已五十余载,牛栏峡兵匪为祸,赋税繁重。韶公借打猎为名,来到新余北蒙山之阳,见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三兄弟共谋同迁于桐村。谱记云:“居不久,乃分:韶公居桐村,頀公迁于本里之枫林,与桐村仅一望间;武公居于本里之木湾。”谱序云:“三兄弟各自为始祖矣”!我云南丽江简氏乃雍公三十七世、庆远公十六世、韶公十四世裔茂生(永康)公之后裔也。
    二、堂号丽江简氏“沧阳堂”                                
             堂号,这里指家谱中所说的堂号,多载于家谱内页版心的下方。它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房支的称号,以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的关系。这种称号也称房号,也可以是某一姓氏某一房支所建祠堂的名称。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决议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即某一族人的共同徽号,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郡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
            同一姓氏一般都有多个堂号,又有不同的姓氏使用同一个堂号。唐代就出现堂号,宋代较普遍,明代家谱载明堂号则很少见,多则见诸于清代以后。
    简氏家族的堂号有:嘉会堂、世禄堂、敦叙堂、隆恩堂、翰林第等。
        桐村依山托水,物华丰茂,人杰地灵。据家谱记载,宋明期间,简氏为渝川大族,美名远播,尤其以桐村世昌公之后为盛,“登第者非一人,出仕者非一代……故颜其堂曰:世禄第!”
    丽江简氏“沧阳堂”
         永胜誉称沧阳由来已久。滇西胜境灵源箐石刻观音像,系唐代画圣吴道子真迹。明清时期各地来摹拓者甚多,为显示真迹,摹拓后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证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大理相国高智升使其孙高泰慧统治善巨郡,从此高氏子孙统治永胜、华坪、宁蒗等地长达九百余年。清光绪十二年永北直隶厅知事魏锡经在《重建沧阳弥勒山护国寺叙》中载:“沧阳一郡,环城皆山也”。
         永胜谓之“沧阳”,其原由和含意有三:
         其一,城与山的合称。永胜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418年间称北胜州(府、直隶州),之后改称永北府,直到1933年改称现名。明初朝廷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澜沧卫,次年构筑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简称“沧城”。明代知县罗俊民《春水歌》云:“沧城城西红石崖,关蓉两畔云中开,嵯峨万仞丹沙泼,仰观一线青天巍。”而城北十里有太阳山。北胜世守高氏将沧城与太阳山合称为“沧阳”。
         其二,郡与时的融合。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蓝玉、沐英率甲士三十万进军云南,闰二月平定滇西北,三月更置云南布政使司改所属府州县,置府五十有二,北胜为其一。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北胜州改属澜沧卫。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皆发生在阳春时节,文人学士们为颂扬明王朝一统天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升平盛世,题咏抒怀而称之“沧阳”。清雍正进士、河南开封陈留人、永北府知府石去浮在《建功名桥碑记》中云:“固可永作沧阳大观”。乾隆永郡贡生杨魁榜诗云:“春风二月满金沙,开遍沧城桃李花。桃李花开春何处,枝枝连接青云路。”
         其三,地域与区位优势的巧妙喻称。永胜有金沙江环绕,内有程海作摇篮,构成美丽富饶的环江抱海之地,又处滇西北交通枢纽,在历史上是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在唐宋时期是南诏大理国辖区,地处洱海之北,水之北为阳。因此开发较早,明初即已兴办汉学,立孔庙,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大有阳光普照,兴旺发达,欣欣向荣之势,故有“明澜沧卫都指挥使杨贵文”墓碑上的名联:“调卫南征开前明,三湘六诏;始迁北胜启后代,百子千孙”;“百世泽长流,始祖发祥由赣水;大明威远振,后人继起满沧阳”。
         显然,“沧阳”之称无论源于哪种说法,都是对永胜的赞誉,底蕴丰富,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当代学者简良开外出求学,从军、发迹并落籍永胜,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相继出版专著《神秘的他留人》、《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论文《灵海沧阳,太华名郡——永胜文化主题之我见》、《边屯文化论——以永胜县为例》、《海纳百川,壁立千仞——论永胜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关系》,成为边屯文化、毛氏文化、他留文化品牌的创立者和奠人,同时他又是中华、云南简氏宗亲会、宗谱续修委顾问,名誉主任,丽江简氏的一面旗帜。因此,丽江简氏堂号确定为“沧阳堂”。

    三、文化传承                           
            宗族文化即家族文化,就是一个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及道德规范。简氏宗族文化以儒家礼教文化为主干,因此在其族谱中风雅礼仪(祠庙祭祀、婚礼、丧礼等)和规训、劝戒乃至堂联、派语,无不表现出儒家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这也是简姓文化的特点。
    (一)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野史、正史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人们在探索发掘简氏宗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进入谱谍文化领域,掀起简氏祖籍溯源热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简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的一大世家。
            所谓谱牒,就是家谱、房谱、族谱、宗谱、通谱、家乘、家珍、家牒的总称,也就是说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它起源于甲骨文时代,我国最早的是用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王室的世系,即商王家谱。到了周朝,已设置记录王室家谱的史官。司马迁写《史记》,就大量参考了谱牒,可见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国谱牒之盛期在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民国时期。
            谱牒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家族的源流世系,将具有相同血缘的家族整合起来,达到互助互利和敬宗收族的目的。
            谱牒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纯正血统关系的可靠性记录;它能增强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按照家族规范伦理道德观约束族人的生活行为,维护宗法封建秩序;具有史学、文学等学术研究价值。
         谱牒的重要性,前人说过:“家之谱犹国之史”,把家谱与国史相提并论,视为同等重要。国无史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家谱是国史的补充和微观,国史是家谱的综合和宏观。
    (二)宗联典故
            宗联是一种楹联,又称姓氏对联。它与普通不同之处在于:宗联是为某一姓氏宗族特业书写并予歌颂的对联,有专用场所。首先,与使用它的这一姓氏宗族的历史有直接关系,它所表现的是该姓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著名人物和显赫事迹。同时,宗联彰显的是宗族文化,有明显的使用目的,如为该宗族祖先歌功颂德,让族人牢记家族荣耀并引以为豪、发扬光大;能在世人面前突出本宗族姓氏甚至是本宗族的不同凡响,让人立即看出该联的宗族姓氏指向。宗联的使用场所独特,主要用于宗(祠堂)、支祠、家祠、祖宗陵墓、宗亲会所以及该姓人家的正堂、祖先牌位、神龛两侧和左右门柱、石柱上。简姓宗联主要有:
    1、 四言通用联  姓启简伯;望出范阳。
      全联典指简姓源流和郡望
      猷赞蜀幕;德重明廷。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字宪和,少年时与刘备友好,跟从刘备到荆州,任从事中郎。刘备入川,他曾打前站进成都先见刘璋,官昭德将军。能言善辩,多有讽谏,为刘备所器重。下联典指明代上高人简芳,字德馨,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赞猷蜀幕;流废晋廷。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春秋晋·简伯事典。
      受书裕学;从事参猷。
      上联典指汉·简卿,博学多才,受《尚书》于卫宽。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事刘备为从事中郎。
    2、五言联:
    一门双进士;三世九宜人。
    一门双进士;六子五登科。
    此二联记录了当时韶公子孙及第入宦之斐然。故桐村派的堂号为“世禄第”。
      3、六言通用联  殷商鼻祖源起;中国状元第一。
      上联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简秋,帝喾之妃。尧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误吞之。娠而生契,后为殷商之祖。下联典指南汉尚书右丞简文会,南海人。幼颖异,工诗,性耿直。高祖天皇大帝刘龑(五代十国时南汉建立者,937-943年在位)初开进士科,文会中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受尚书之峻业; 建定国之鸿谟。
      上联典指汉·简卿事典。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少与先主善,先主围成都,雍入城说刘璋归命,拜昭德将军。
      4、七言通用联
      竹报平安多吉兆;门迎瑞日显祥和。
      此联为镶嵌简姓“简”字的析字联。
      贯通五经称孝子;历令三县守清廉。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简而廉,邵阳人。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监利训导,有《孝经解》。下联典指宋代御史简正理,字西碧,新喻人。历永兴、桃源、新野令。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5、七言以上通用联  从倪宽受尚书,渊源克绍;师南轩讲性理,道学相传。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简卿事典。“尚书”,即指《书经》。下联典指宋代学者简克己,南海人。少师事张栻(著有《南轩集》),得其传。退归杜门,以真知实践为事功,务启迪后进,人称简先生。
    (三)派语
           派语是谱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派语又称字派、字辈、派系、派字等等,主要表示一个人在宗族中的辈分。一是区分辈分,二是便于取名。每个都有事先定下派语,使家族取名规范化、有序化,减少重名。三是字派还可作家族纪年的工具。
           宁蒗简氏家族,据传曾编撰使用过两次字派,第一次是二十字:
    可以亮(良)鹏茂(梦、懋),洪(红、宏)崇昭(高)士(圣)贤;功名(民、明)传万世,福(富)寿(顺)应宁康”。 (因无文字根,全凭世代口耳相传,按音记字,同音异字难免)。
         按:据《简氏通讯》总第32期简斌全(康风)文《万里山河行,一路家门情》载,重庆潼南塘坝简家壁店简世德宗长(简佑、简毅是其子)找来当地简世文、简世明两位年长者,询问当地简氏之根由,皆云1983年发洪水,老谱被冲走,只口耳相传留下20个字辈:可以(一)连鹏梦(懋),文正高圣贤,功名传万世,福寿永康年(宁)。又与简伟光抄录的《南坪老谱》梁滩字派相吻合,根由有待查询。
            第二次是从永康公起重新编纂了二十字派系:
    自永康起公起编有二十字派永兴福茂宗,廷居玉贵吉,洪崇在朝尚,天仕学良传”。这字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用完。
            第三次是一九八七年经家族会议研究确定,新编了四十字字派:
            “远祖自兴茂,世代繁盛昌,恩泽裕发祥,安邦振国光。承前启金昆,继志建伟业,辉映兆文方鹏程有华章”。这四十字派序,已启用“远、祖”二字。新启用的“远、祖”辈分别为五十七、五十八世,依序类推,以后到祖籍地江西新余或在全国各地都可与简姓家门寻根拜祖和认亲续缘。
            随着时代发展,交往的日益扩大,族人天涯见面,报字派论昭德世代便知尊卑,其亲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
        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为改变混乱现象,以达“正本清源,理清支系,统一字派,天下大同”之要旨,创立了统一字派八十八字,已载入《简氏通志》,一字代表一代:
    简宗志国,源远流长。孝友传家,耀辈荣堂。
    读书育后,经典同航;修齐平治,温让恭良。
    诚信礼义,练达宽广;谦逊奋进,才优德望。
    廉洁仁恕,富贵安康;尊崇文明,重道必昌。
    华夏鼎盛,科教兴邦。仪表清秀,质若兰芳。
    本固枝茂,万世吉祥。
         使用了统一字派,今后在天涯会到了同姓,报名字即知辈分尊卑,称兄道弟,呼叔叫伯,其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表达的。“何况88字用完之后,可以重复循环,千秋万世以至于无穷,直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字派是寻根续缘的方法之一。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它反映了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质。
    (四)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
            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敬上慈下,诚信奋进;敬宗睦族,报效祖国
        族训:正德修身,齐家治国
        族范:於国忠,事亲孝,待下慈,为官廉,与邻友,处世和,交友信,做事恒,修身正,立志远
        家教:贫不断书香,求财要正当,穷不丢志气,为官莫贪赃
            这些古训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事和做官都值得借鉴。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姓氏的大国。在此,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我们江西三公后裔首先要内部团结、精诚合作,只有内部团结合作才能有更大的作为,作更多的事。二是我们也要团结其它姓氏和其它民族,只有中华民族大团结,才会有盛世太平,和谐社会。三是家族之间要多交流,俗话说得好,一个人的快乐如果给十个人分享就变成十分快乐,一个人的烦恼让十个人分担就只有十分之一的烦恼,可见交流带来的好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劳动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