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贵莲文章:母亲的豆花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58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305

    主题

    1万

    帖子

    4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23909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3-1 15: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5-3-1 15:03 编辑

                                  母亲的豆花情

    原创 僰俗小哥 僰
    2025年03月01日 06:15 重庆

    简子的母亲特别爱吃豆花,更喜欢做豆花,春节期间都忙得不亦乐乎:为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制作豆花。
    一锅豆花,3斤黄豆,做好后盛满一大筲箕,约15斤左右,耗时90分钟,收费仅25元。除去成本,所得不过10来块钱。豆渣则赠予他人养鸡、养鱼、养猪。
    我问母亲图个啥?妹妹也直呼太不划算。一个上午做一锅,有时候甚至两锅,当然得提前预约,还好每天最多就两锅。别人家做豆花卖,除了赚点辛苦钱,主要也是赚点豆渣来养鸡养鸭,或养鱼养猪。我家早已不养家禽牲畜,那么劳累做什么?
    八十多岁的母亲,自己有养老金,我们姐弟仨以及晚辈们也时常孝敬,老人家并不缺钱。做一锅豆花,清洗、浸泡、打浆、烧煮、过滤、洗浆、再烧煮、点卤、压榨、起锅,费时又费力,所赚无几,何苦来哉?
    然而母亲却乐在其中。她说闲着也是闲着,上午半天不打麻将,时间难得混,做点事情好打发时间,并不影响下午打牌和晚上追剧。关键是靠她自己的双手所得,心里格外踏实,一说起来眼角眉毛都是笑,那满满的成就感不容反驳。
    再者,母亲体谅如今许多人不会做豆花,特别是年轻人。家里来几位客人,若去外面吃,既不划算,也没有家里的温馨氛围。关键是过年期间小镇上仅有的小饭馆大多歇业,想吃也吃不到。   
    大餐馆都被预定酒席,根本不接洽零餐。花点小钱请母亲做上一锅豆花,家里做点香肠腊肉,配上清粥小菜,荤素搭配,不管待客还是自用,简直不要太实惠。重点是母亲的手艺经岁月考验,几十年来为所有亲朋好友所称道。

    外婆离世时,母亲年仅14岁。外公是个不管家中事务的大男人,大舅二舅身为私塾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姨姨们年纪尚小,尤其是小姨,不过是个三四岁哭着喊着要娘醒来、嚷着要娘抱抱的稚气小丫头。14岁的母亲完完全全撑起了整个家,不仅照料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还精心规划着家里的油盐柴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母亲靠着刮筷子、给东溪酿造厂打竹筒赚钱维持生计,将家里的大小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更是把外婆的厨艺传承并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这样,母亲的豆腐手艺伴随了她的一生。我记得童年和少年时期,家里常有客人,一半是往来的社队工作人员,他们下基层工作,往往一整天甚至好几天,交通工具唯有自己的双脚,从村头走到村尾就得大半天,还时不时有集体活动,所以村里经常安排我母亲做饭接待。一来是那时候生活贫困,家无余粮,安排下去没人敢接;二来好多农家妇女确实没啥厨艺,何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另一半则是咱家的亲戚。
    我家亲戚如此之多,大概是因为爷爷辈有十位兄弟姐妹、父亲辈有十几位、母亲那边也有十多位弟兄姐妹,还有众多家族旁支、远亲近邻。
    只要有客人来,母亲便安排我们姐弟推石磨、做豆花。那石磨又大又沉,是我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噩梦。
    多少回梦里被折磨得手臂酸软,站立不稳,哭着醒来,泪湿枕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修建本地公路、各大水库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工程,比如郭青公路、分水支路、石龙公路、马夹塘水库、狮子岩水库等,工程是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回家。简子是家中老大,弟弟妹妹尚小,我不帮着做谁做呢?


       


    我们把活水嫩豆腐叫作“豆花”,水分充足,入口即化,打上蘸料直接食用;沥起来盛在筲箕或装箱的称为“豆腐”,水分较少,相对干一些、老一些,适合煎、炒、烧、炸、炖、拌等各种烹调。




    豆花既可当菜,鲜美可口;又能当主食,饭菜少些也能饱腹,且营养丰富,属优质蛋白,适合作为日常膳食的一部分。每100克豆腐约含8-15克蛋白质(北豆腐含量更高),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9种氨基酸,尤其富含赖氨酸,可弥补谷物蛋白的不足,是素食者的重要蛋白来源。
    綦江人酷爱豆花,钟爱豆花饭。你看大街小巷豆花馆遍地,生意兴隆,卖家和食客无不笑逐颜开。有外出打工者,回来落地第一件事便是直奔街边豆花饭馆,不管嘈杂环境,不管粗瓷大碗,先来一碗热腾腾的嫩豆花,蘸着麻辣鲜香的调料,能干掉两三碗米饭,直呼过瘾!那种满足感,非本地人不能体会。
    我家亲戚多,好多人一提起母亲做的豆花,配以炭烧青椒蘸料,会馋得流口水。在我老家,制作豆花所用之水,是从山上岩缝中流淌而出的山泉水,清甜甘冽,“活水豆花”名不虚传。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母亲那堪称一绝的手艺。   
    别人家的豆花,笔者不妄加评论。但母亲做的豆花,雪白绵软,百吃不腻,母亲自己也甚是钟爱,几乎每周一锅。自家吃不完时,还会分享给他人,半卖半赠,老人家乐此不疲,积攒了一大波好名声。如果十天半月没做豆花的话,母亲会打电话:“周末要回来哈,我又要推豆花儿了哟。”





    告别老家十多年,我家石磨早已废弃,高龄母亲已无力推动沉沉石磨。如今用的是专用打浆机,功率大,磨浆细腻,清香悠长;天然气烧制豆花,更能自由调节火候;铁制大锅慢慢熬煮,胆巴徐徐点清凝固;中峰龙山水库的水清澈回甜。所以,母亲的豆花,口感美妙依然。   
    母亲,您用豆花传递着温暖与爱心。您的坚韧、勤劳与善良,如同豆花的清香,时刻萦绕我心。

    岁月流转,母亲的豆花情结未曾改变,这份执着与坚守,也是女儿心中永恒的温暖与力量之源。在您的豆花里,我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也看到了您对生活的热爱。您的豆花,不仅是美食,更是家的味道,是您用一生坚守的爱。

    作者简介简子,本名简映竹、简贵莲,生于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九龙峡。《綦江日报》特约通讯员。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氏剪纸》第15代传承人,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文促会剪纸分会会员,遵义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终身会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班工作者,早晨户外运动量莫过大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