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0-9-9 10:32 编辑
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地图
简姓从河南光山县迁徙江南概况
桃花杏雨,江南第一,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把江南作为国家的经济基地,赋税的重点。丰富的水源,富饶的土地,勤劳的人民。一代代繁衍生息,建设江南,发展江南。谁不说江南好。步宋寇准韵填词《江南春》一首以证:翩紫燕,柳依依。风翻青浪远,田野菜花飞。江南春满莺歌舞,勤作农家鱼酒归。 早在130多年前,光山县简氏家族的有识之士,高瞻远瞩,就瞄上了江南这块土地。有的只身打探,有的扶老携幼,带着梦想,舍弃家园,不远千里,千辛万苦,肩挑背驮来到这里。一个看一个,一个带一个。先后来了30余户人,在此立足创业,勤奋劳作,心血和汗水浇开了幸福花,结出了丰硕果,日子过得是吃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80年代前后至今从30余户已发展到现在300户左右,总人口已近2000人,分布在苏、浙、皖3省6县(市)16个乡镇40余个村庄和社区。江南简氏成员,有的已成为公务员,有的已进入领导干部队伍,厅处级、师团级、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不断产生,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几乎是家家住楼房,户户家电齐全,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自家的小汽车。本科大学生层出不穷,研究生,博士生正在陆续出现,各种中高级职称,如经济师、农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均含高级)、小教高级、中教高级等等,中高级人才不断涌现。局面喜人,令人振奋,亦催人与时俱进。 一、来江南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腐败,世界列强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剥削阶级巧取豪夺,对穷苦百姓敲骨吸髓,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农民起义不断;加上侵略战争,形成了战争不断的局面。河南这个中原大省饱受战乱之苦。光山县又处在大别山脉丘陵地区,十年九旱,蝗灾不断,瘟疫蔓延,兵匪四起,社会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无安宁之日。老百姓被迫离乡背井,寻找生机。“动则活”,向外发展,这已成为当时河南人的一种生存理念。这时的江南同样遭受战乱,以南京为中心,拉锯式战争,死人无数,尸骨遍野,瘟疫蔓延。只见村庄不见人,鱼米之乡变成了无人之乡。大片土地荒芜,杂草丛生,野物繁杂,狐叫狼嚎。在这种大背景下,简氏家族中的有胆有识者开始向这边移动、迁徏。江苏省溧水东门二十里处,现东屏镇方便村、高塘华村、尼姑塘村(现被水库淹没)、侯谢村、庙叉子村、句容茅山脚下戴家塘村、葛村乡王岗村等,就是他们的落脚点,后溧水部分简姓也有逐步向句容县南部磨盘乡、袁巷乡、溧阳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县及浙江的长兴县发展。 二、来江南的几种情形及发展情况 1.、单身打探,先来试验生活,打下基础后,全家一起来。 怀先的爷爷琼信,20岁时约1880年就单身闯荡,向江南方向打探,沿潢川、固始进入安徽,顺江南下,边走、边问、边看,进溧水出东门二十里,终于在浮山脚下的庙叉子落下来,看到这里地处丘陵,有山也有水,地多人少有发展,先找了一家先期来的江北人家,帮工种稞田。因为江北人来的早,先入为主,插竿为界,抢占地盘,所有的山山水水都成了他们的领地,他们自然也成为了这里的地主。琼信通过辛勤劳动,边帮工,边开荒(拾点边角荒山荒地),三年下来已有了自己的田地,基础打下了,重返河南光山老家,将其全家全部接过来。经过数年奋斗,田地种的更多了,房子也建起来了,家业不断扩大,拥有耕牛、农具,土地几百亩,房屋几十间,还不断帮助后来人在此落脚发展 。建河南会馆时,捐地5亩资助,还捐地5亩在张村南边作为简家人的公有墓地。成立冬至祖会后,其弟琼善将其自家土地三十亩,房屋五间转让给祖会使用。自己及其家小搬迁到句容磨盘李塔发展,全家人丁兴旺。解放后,其子弟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当上大队支书、干部,还有的在国家机关做事。 16世祖绍茂,有精湛的理发手艺,在当地属于日子较好过的人家。他见塆里陆续有叔伯、弟兄迁往江南生活,而且不断有消息传来说比老家好。他动心了。“我有这样的手艺到江南会有更好的发展啊!”于是,背简单行李,提理发包,带些积蓄便离开晏河乡老家,到信阳上船,经武汉到南京,然后步行到溧水东门外20里,在往溧阳方向的上坡凉亭内歇脚,向过往行人打听先来江南的简氏居住地。接着,他到了庙叉子,最后定居在高塘华村。不久,其弟绍财也来定居生活。由于绍茂手艺好,生意兴隆,还带有若干徒弟,绍财勤快能干活,家庭收入比较好,盖了7间房子,买了50余亩田地,日子过得比在老家强多了。另外一方面,绍茂特别乐意做善事,自己掏钱买了7亩多荒山地给贫苦的简家住户做祖坟地;对一些年老无靠、病残孤苦的人,来了就收养在家;对家族中的人家遇上困难时,有求必应,帮助翻过生活上的坎子。所以,后来族人推举他主管家族冬至祖会事宜。他的子孙兴旺,现在有的已经成为国家处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 白马杜巷的简太金情况类似。前期只身过来打探,为本村周家帮工三年,其妻闵氏从河南老家将其2个儿子一担挑下江南。一个女人千里迢迢,谈何容易!简太金辛勤耕作肯苦肯干,很快就壮大了家业,土地上百亩,房屋几十间。拼搏顽强,不畏强暴,在当地口碑很好。土匪抢他家时,他一人手举六棱杠,横扫土匪数十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抗匪好汉。1949年解放,土地改革时,被评为富裕中农,.生活过得幸福美满,解放后继续发展。 2、.全家老小齐上阵,扶老携小一担挑。前期到达江南比较早的有简旺一家,兄弟四人,扶老携小全家一起来,老的挽小的,跋山涉水来到溧水东门二十里的方便,后扎根在里尼姑村,经过数年拼搏很快有了自己的家业、房子、土地。其孙简先富成了远近闻名的文人员外,出门骑枣红马,身着长袍大褂,肩披长辫(外号:大辫子),善帮族人办事,冬至祖会创办时捐赠土地20亩,还经常帮族人出头露面,写状纸,打官司。为人好客讲义气,把上百亩的土地陪嫁给十一位姑娘,解放时落得个倾家荡产,因此得福,土改时只评上破产地主。简旺的另2位同胞兄弟来方便后,迁到安徽省的郎溪县落户发展,解放时也都被评为地主。地主这一名称,虽建国后受到打击,从另一角度讲,有它的光荣发展史,是辛勤劳动得来的。 当时从河南老家一家一户过来的很多,现居住句容市葛村镇王岗村的简氏人员就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十五世祖简琼全、偕妻孙氏携两子,身背包裹,肩挑箩筐,告别亲人,挥泪离开老家晏河程山村简湾,一路逃荒要饭,风餐露宿来到王岗的。通过辛勤耕作,开荒种地,筑埂造田,便在王岗村扎下根来,后来又生一子,发展为三大门;由于肯苦肯干,精于管理,家庭经济发展快。仅二门简绍明、王氏就盖了排柱瓦房数间还带厢房,草房十余间,前有大院后有天井,树木成林,绿竹掩荫。其子简先元李传凤发展更大,土地百余亩,家里雇有长工(大老鞭),忙时还雇短工,名副其实的地主,后因一个族人吸食大烟,窃取田契,将田地变卖几十亩,解放后土改时幸免被评地主而被评为富裕中农。茅山脚下二圣桥戴家塘村,除一户余姓外全部姓简,清末十五世祖琼喜、琼禄等弟兄六人从河南光山晏河简湾到此,开基立业,耕种生活,繁衍子孙,人丁兴旺,现有200余口,家家楼房大院,户户生活美满。 3.、受人启发,不甘落后来到江南。简意一家在河南老家很有名望,住的是庭房四院,有田有地,前有门楼。 他有个门客解大劲,早期来到江南,发了富了,成为了江南的解家大户。简意认为我们的门客都富了,我还能落后于他?不甘心,决意带全家老幼来江南一搏。到江南后,起初落脚在庙叉子及附近的程家棚子,全家奋力拼搏,男耕女织,没多少年就发展起来。人多力量大,又不断的向外分流,一部转迁到西小方边(现在的简家村),后来又不断的向外扩展,现发展三镇五村九个自然村,人口达300号人,是来江南的第一大户,有田、有地、有房,解放后土改时,部分家庭被评为地主富农成分。 简氏来江南迟的相对差些,寸土寸地都没有了,全靠给人帮工种稞田,种租田,日子过的比较艰辛,有的是连年搬家一年挪一个地方,无生存之地,有的搬迁到其它地方,发展比较缓慢,没有抢抓到机遇。 1924年,光山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颗粒不收,树皮、野菜吃光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琼厚一家在天灾中又遭人祸,官司败诉,迫于无奈,带领全家上下四代13人舍弃家园前来江南投亲,一求生存,二求发展。一路逃荒要饭。到江南后落脚在怀先家里,给大户人家帮工,靠月三斗米来维持生计。 地主们怕交不上租,只能给些最差的岗塝田种。人靠勤,地靠管,人勤地不懒,大人小人全下田,起早贪黑全在田间。到1940年时,最小的已七八岁,能放牛放羊了,拾粪了,没有人吃闲饭。转为固定种租田,落脚在配塘角上,盖起了房,后称简家棚子。租种了大地主顾正龙一百多亩荒田荒地。备置了农具家什,家里也养了牛,日子逐步好转。1949年解放时,家里已是人丁兴旺,人口达20余人,虽然没有田地,但草房已有二十多间,耕牛农具一应俱全,土改时分得土地六七十亩,被评为下中农。 三、解放后生活稳定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后社会与经济迅速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土改运动开始了,没收了所有大户人家(地主、富农)的田地、房屋及大型农业生产资料,人均分配给所有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简氏家族中相当一部分土改时为贫下中农,热情比较高涨,种着自己的田地,日子比较平稳。1954年搞互助组,后来是初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又开始集中,搞集体化。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1959年起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急剧下降,苏联趁机卡我国,撤走专家,逼还债务,天灾人祸,人民生活陷于极端的困苦之中,饿死人很多。1962年国家实行调控政策,广大农民重新分得私留地,日子又开始稳定起来,生活很快得到了提高。1964年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持续到1976年。史称“10年浩劫”。1978年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农民又分到了田地。实行自由种植,允许自由经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城乡界线,取消户口限制,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紧接着城市改革,住房改革,大批商品房上市,国家机关改革,实行公务员制,机关干部下海创业,国有企业改革,由固定工改为合同制工,用工制度改革,实行招聘制和双向选择等。在这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很多有胆有识者,抓住了机会,抢占先机,发财致富。简恩华、简恩来(南京)、简恩平等都是一批突出的代表。简恩华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南京师范大学。赶上了“文凭”时代,进入了国家机关行列,又带职下海经商,从卖农用车开始,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精打细算,发展到资产几千万,卖车大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翁。南京简恩来1985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市建筑材料研究所工作,奋发图强,钻研业务,创办建材研究所新产品基地,后任南京建材所新材料室主任(正科级)。2000年起,在单位留职停薪创办江苏科光工程材料研究所,南京汉业工程材料研究所,并任法人代表,兼任江苏省防水江苏宏马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涉及建筑、防水、装修工程。同时办有建材厂。经多年打拼,个人资产千万元,不断扩大发展,办公司搞企业、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大有壮志未酬誓不休的英雄气概。简恩平由一个乡村农民学徒进城,到办修理厂,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发,不断发展,涉及房地产,资产数百万元,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榜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相当一部分人富起来了,有的承包工程、搞房地产业、有的搞农副产品专业户,有的搞运输、有的搞建筑业、相当一部分人经商,做起买卖。东屏简恩来经营小百货,从小做起,资产达百万元。都富起来了。简氏人员同全国人民一样,现在专职种田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人进城打工,种田务工两不误,生活几乎都达到小康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简氏家族文化素质也不断提升,大学生比比皆是;中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工程师、农业师、会计师等等,及其以上职称层出不穷;进入国家机关的副科级以上官员很多,有的已进入较高层次的行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他们不断拼搏,努力上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取得人民的信任和尊敬。句容市简恩承,由一个农村赤脚医生,被推荐到南京师范大学读书,一路升迁到副县长的位置。农村出生的简恩林,高中毕业后,从一个招聘干部到乡财政所所长,再从镇党委书记到县财政局长,再到溧水区政协副主席。简祖新从一个农村娃到部队后荣升到副团职,转业到地方,年轻有为、前途无量。茅山道院简祖洪大学毕业后,从基层具体工作做起,在实干中成绩显著,不断得到组织上的提拔升职,直到任正科级茅山道院会长。他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依照党的政策发展家庭经济,目前资产已数百万元。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宣教组织处处长、人事处长简祖平,大学毕业后从做教师开始,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奖受表彰,并被逐级提拔,现在已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副厅级),年逾不惑,前程似锦。等等。 四、从河南会馆——到冬至祖会 江南简氏人员从河南光山老家播迁到江南,何人为第一人,捷足先登,现已无法考证。第一代的当事人和有直接接触的第二代人,现早已不在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现在健在的不多,第五代第六代是当前的主力,对当时的情况了解甚少,上代留下的文字东西甚少,主要是听说一些一代代传言下来的事,整理成章。 1、河南会馆 因当时迁住溧水东屏方面的人特别多,包括外姓人(解家、张家)。解家、张家在河南就与简家人有联姻关系。到江南后,逐步形成了三大户:简 — 解 — 张,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地方势力,互相帮助。解家有钱,张家有文化,简家有人。为了接纳更多的老家来人,以简家为主成立河南会馆。琼信就出资五亩土地予以资助,专门接待(招待)各地来人,相当于一个驿站形式。同时帮助解决来江南人员的临时生活困难问题。受过帮助的人很多,来往过路的人也很多,高峰时每天接待一二十人,没有饭吃的人包括乞丐都去混吃,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组织,起到了很大联络作用,有它的积极意义。创办十余年后停办所剩财产土地转为简氏家族无祖坟地人的公共墓地。地址在张村南边坡上。在那里安葬着简家很多先人,长眠于此。 2、冬至祖会 相传到了二十世纪初或更早些,简氏人员已经比较集中,比较多了,大多数都稳定下来。绍林定居在尼姑塘(现已被水淹没),绍茂、绍财等定居高塘华村,绍昌、绍恩、绍富等定居在庙叉子,他们都有创办祖会的愿望,并在尼姑塘建立祠堂。各家出资——土地,转租给内部人耕种,所得收入归祖会使用,琼善一家出三十亩,简旺一家出二十亩,绍昌一家出二十亩,绍茂、绍财出二十亩,绍恩、绍富等出二十亩。王岗绍春、绍明、绍远等出十多亩等,总共加起来是一百二十多亩,前期由绍林等掌管。祖会时间定每年的冬至。冬至规模办的很大,每家男人全部参加,不收费,杀猪、宰羊,祠堂里备有桌凳,锅、碗、瓢、盆齐全,吃喝热闹几天。族人内部的事都在祖会里解决,家规家法很严,有管理权、处置权,少数违犯家规家法的人在祖会里得到处置。1920年后,祖会祠堂转到庙叉子,房屋是琼善提供的,由绍茂、文先主持掌管。1937年后,日军侵华,国人有难,民国腐败、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祖会内部出现管理不善,铺张浪费严重,每年收不抵支,出现亏损,开始卖祖田,到后来只剩60余亩,建国后归政府土改分配了。1948年,在王岗办了最后一次祖会终于停办了。这里有国家政策、形势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内部不团结,各家分歧很大,出现了互不信任各行其是的局面,祖会维持不下去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后人必须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91年。在东屏集贸市场,简金斗、简祖胜、简祖富、简祖成、简恩家五人不期而遇,谈及冬至祖会,大家都有恢复举办的愿望,当即决定,今年就在祖富家(方便)举办,经大家分头活动,时隔42年的冬至祖会又开始办起来了,到会人员虽然只有二十余人,但意义非凡。从此一年接一年的举办,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2008年在王岗与会人员已达140人。河南老家以祖贵为领头的10人团前来访亲祝贺,将冬至祖会推向高潮。在这里大家不会忘记简金斗,恢复冬至早期,每年都由他上门通知,他的这种执着为族人热情服务的精神永被后人敬仰。 随着形势的发展,冬至祖会已不再是单纯吃吃喝喝,冬至祖会要为族人办更多实实在在的事。在简恩承、简恩家的积极倡导下,决定为简氏人员造出第一部谱书,通过简恩来(南京)简恩承、简恩湘赴河南寻根拜祖,正好与河南的简祖贵造谱计划不谋而合,河南、江南形成了造谱共识和巨大的合力,造谱工作轰轰烈烈开展,简鸾之后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简氏宗谱》问世。 雍公57世 豫斓堂简鸾公19世孙 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白鹿岗 简恩家撰文 2020年8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