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桐村状元地步得说 流传在我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状元故事 传说版:在很久以前,桐村一户人家与邻村递步村(现更名为地步村)黎姓一户人家结为秦晋,一日姑姑带刚满周岁儿子回娘家桐村为父亲拜寿,嫂子这时已身怀六甲,当日拜寿唱戏,姑姑托嫂子照看一下儿子,自己出门看戏,不久姑姑的儿子内急,嫂子急忙抱小外甥到猪栏里端尿,突然猪栏里的猪婆因刚产崽不久,受惊愤急把姑姑儿子的小鸡鸡咬掉了,不久儿子夭折了。姑姑悲天动地,大哭不止。这时娘家人心疼不已,嫂子看她可怜,说我生下两个儿子,就给你一个。几个月以后,果然,嫂子生下了两个儿子。姑姑在没有别人在场情况下,称了两个小伙子重量后,把重的那个抱走了。过了近二十年,那个轻的小伙子考取了功名,而那个重的小伙子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京城高中状元!这时十里八乡奔走相告,两个村庄沸腾了。为了争取“状元及第”匾额和立状元坊,两村大打出手,不分上下。状元公左右为难,一边是养育之恩,养育之恩大于天。一边是祖宗血脉,人不能背典忘祖。最后协商方案是:让状元公骑马在大路山里这个地方的两村分叉口,看马自己走哪,就立那边,谁知前一夜里,递步村人违反规定偷偷把状元公骑的马换成了他们村的马。次日,可想而之,马往递步村方向走去。最后我村失落而归。与状元名誉无缘。现桐村“简氏宗源”(众厅)前门只能挂“科甲弟”匾。从此两村交恶,老死不相往来,两村禁止通婚。所以到现在都流传一些谚语“桐村状元递步得”,“递步叼公”(耍小聪明的意思)。“桐村和递步不开亲,开亲不吉利”。 正版:桐村开基韶公第八世孙:敏斋公(谱名伯楚)官平江府尹,公逝,帝谥号“文安”,生四子:克绍、克明、克成、祥英。四子详英,名仕云,号桂芳出继递步姐夫黎司法为嗣,祥英生四子:立中、立武、立心、立礼,二子立武,字以常,16岁时与兄中乡举,20岁入太学,26岁状元及第(恩赐状元)——在南宋(1268年)咸淳戊辰年。家谱记仕云父伯楚公与黎司法为襟兄弟,司法妻抱儿来简宅,其儿坠楼而亡,母不敢回递步,伯楚公以四子仕云继之抱回,以为嫡生。 状元坊立于东岳庙右边,两村禁止通婚是因为同宗同族,血脉一家。 (二) 金鸡山传说 相传,在洪武年间,桐村那时还不叫桐村,叫昭德里,村里有个青年,字恒之,名士安,简士安幼时父母双亡,如今家境贫寒,便一人守着一处破院子独居。 一天清晨,天微微亮,简士安去水北赶集,走到昭德里一个叫档下水库的地方,士安又累又渴,就在这时,一只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的红腹锦鸡在水塘里喝水,士安顾不得思考其他,也跑过去,双手掬起一捧水喝,泉水清凉可口,顿时让人神清气爽,士安这才反应过来。这水塘离村庄这么远,怎么会有鸡呢?还是难得一见的红腹锦鸡,士安扭过头看一眼旁边,刚刚喝水的红腹锦鸡消失不见…… 士安纳闷之际,一村民提着把菜刀跑过来,问士安刚刚有没有看见一只红腹锦鸡,士安看着村民手里的菜刀,摇摇头说没有。 士安赶集后回家,竟看见门前站着一曼妙女子,女子说她名叫红锦,家住昭德里旁边的青山上,父母早亡,如今下山想寻一良缘,今日一见公子,便倾心慕之。士安喜,握着红锦的手,承诺此生只爱她一人。士安和红锦结发为夫妻后,虽然生活清苦,但恩爱不疑。不久,士安被镇上员外家的小姐看上,士安也被锦绣繁华迷了眼,便回家休了红锦,娶了员外家小姐为妻,红锦在家日日以泪洗脸,不久,听闻了士安在大婚后忽然生了场大病,如今奄奄一息,红锦担心不已,半夜潜入员外家,看见士安躺在床榻上,行将就木,泪流不止。 红锦握着士安的手,说,当初你在水塘旁边救我一命才让我免遭杀害,如今,是我报恩的时候了,从此以后,你我红尘已断,缘分已尽,只是你要切记,断不可来寻我。 话罢,红锦将体内金丹渡到士安体内,士安紧闭的双眼沁出清泪。 士安醒来,发现怀里抱着一只红腹锦鸡,难受不已,呢喃着,“红锦”,这时,红腹锦鸡突然挣开士安的怀抱,跑了出去,士安立马追上去,一路跟着,竞跟到了昭德里旁边的青山上,这时,红腹锦鸡停下来了,士安打算过去抱住时,上空突然霹雳震响,一道粗壮的闪电打在红腹锦鸡身上,士安悲痛不已,抱着死去的红腹锦鸡痛哭流涕。 后来,士安搬到青山上,在家门前给红锦建了一座红腹锦鸡石像,日日相对,夜夜相守,以悼念亡妻。 慢慢地,简士安和红锦的爱情故事被广泛流传开来,红腹锦鸡又叫金鸡,那座青山,也就被叫做金鸡山,现在在金鸡山上,还能看见,有一块像金鸡一样的石头屹立在山顶上,传闻那就是红锦的石像,不少慕名而来情侣特意过来,朝它拜拜,这样就能得到它的庇佑,以求与爱人白头到老。 (三) 窝窝里传说 相传,在嘉靖四十年,宰相严嵩的手下向嘉靖皇帝进献了一面浮仙镜,这面镜子据说是千年灵物,拥有者只要对着镜子大喝一声“开!",镜面就会呈现出你心中之事。嘉靖皇帝大为赞赏,天天拿在手里把玩。这一日,嘉靖皇帝留下几个朝中臣子议事,闲暇之余,嘉靖皇帝一时兴起,说道:“自古钟灵毓秀之地出才子,你们三人都是朝中状元郎,且来说说,你们的家乡,有没有比得过朕的,说得好,你们的状元之位乃实至名归,朕重重有赏,说得不好,轻则名不副实,重则欺君罔上,即刻充军发配。" 三人战战兢兢,面面相觑,额头沁出一层虚汗,终于,有一青年站出来,朝嘉靖皇帝跪拜,道: “陛下抬爱臣等家乡了,臣等小乡,不过尔尔,陛下既然想知道臣家乡风貌,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臣恳请陛下,若臣有冲撞陛下圣威的言论,望陛下赎罪,臣乃敢据实禀告。 嘉靖皇帝一挥衣袖,道:“尽管畅所欲言,朕恕你无罪。” 青年跪谢圣恩之后,道:“陛下九五之尊,高高在上,吾乡头戴蒙山岭;陛下高坐金銮殿,吾乡脚踏金田街;陛下独有御路桥,吾乡上有龙骨桥、下有檀木桥;陛下右边文官献策、左边武将保国,吾乡右边金鸡报晓、左边狮子滚球。” 嘉靖皇帝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想道:世间竟有如此宝地,处处高朕一头,若久存于世,恐怕会压过朕这大明江山! 嘉靖皇帝面上不动声色,赞赏青年一番之后问道: “你的家乡在何处? ” 青年道: “臣家乡是江西布政使司的一个小山村昭德里。” 当晚,嘉靖皇帝就挥退众人,拿着浮仙镜,大喝一声“开!顷刻之间,镜面烟雾缭绕,渐渐地,白雾散去,群峰耸立,直入云霄,蜿蜒曲折地仿佛一条长龙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金黄色光晕下,嘉靖皇帝大惊失色,立刻拿起朱笔,在主峰处用力一点,“啪咔"一声,浮仙镜四分五裂,而镜中主峰,已然凹陷下榻…… 曾经高耸入云的山峰,眨眼之间凹陷下去,慢慢的,昭德里的村民,就把它叫做“窝窝里",这也就是现在桐村窝窝里的来历,据说,当年嘉靖皇帝是因为在主峰处看见了龙脉,才用朱笔一点的,虽说曾经的主峰变成窝窝里,但是听说现在窝窝里还残留着龙的气息,可保人锦绣前程。 (四) 村庄座势说 从前,我村有一个京官要辞官回乡,黄帝问他为何?难道京城比不上你老家!他说:“京城当然是好,但我家乡也不错。” 黄帝问那个是怎样不错,请说。京官便说:“我家乡,头戴蒙山岭,脚踏金垫街,左边狮子滚球,右边金鸡报喜,上有龙骨桥,下有檀门桥”。皇帝一听,大惊!心想,我皇宫竟比不上。他便拿出宝镜一照,果不其然,竟是卧虎藏龙之地,不待何时,我皇室江山难保,皇帝赶紧拿朱笔一点。京官慌忙向皇帝解释说:“其实,我们村庄正面对的是一座名叫蒙山岭的山峰,左右两边分别是狮子山和鸡公山,金田街和龙骨桥简家是简氏村庄,檀门桥是我们简氏祠堂所在地”。皇帝听后也就放心了,但从此以后,蒙山不再增高,狮子山和鸡公山也不再长了。 (五) 风水说 桐村村落似一燕窝形,后背山,村前,右边地势较高,只有左边地势低洼又较空虚,所以在左边筑起堤塍,种上柏树,堤塍下面造有古庵,以挡住桐村的好势不外泄,村落对面三里外是一个红土山丘,说是凶势,便在门前三百米处人工堆起一个土坎(对门案山上),种上了柏树、香樟、楠木以挡住前面火红的一片;众厅前是一口水塘(大塘),水滴形,前宽后窄,便l:2的比例用石灰土筑起一座一尺见宽圆背形的桥,桥下留有一小洞,整个水塘就像似一个宝葫芦,左边种有一棵福主树,树下修一小庙供一神像,整体就是一宝葫芦系于腰间。可见,桐村祖先的聪明才智。 (六) 阴兵说 传说,桐村有一人在杭州做官,有一次,在一个地方看中了一个大约两尺高的木雕神像,便以当地人商量买了下来自己供奉,以保佑自己事事顺利,果然很灵念,回乡后便带回桐村,供奉在祠堂祖宗厅,此后每年还举行过案仪式,以求桐村人才兴旺,神像也就叫案上公公。由于“桐村状元地步得”一事,两村也就经常交恶,发生械斗。有一次,地步准备偷袭,刚一出发,就看见桐村这边有三队人马,分别从后场里,古庵前,江下左中右三个方向向地步进发,个个高大威猛,手执火把、刀枪,吓得地步村民赶紧逃往东岳庙躲藏起来,几天后,地步人打探桐村是否请了援兵,我桐村民众才知前几天有此事发生,老人说是案上公公显灵了。 一、 人物介绍 (一) 先祖——简雍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并改为姓简。汉末三国时刻刘备帐下谋士。他年少时与刘备相识,后跟随刘备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刘璋投降。不久,官拜昭德将军,地位次于麋竺。 (二) 鼻祖——简韶 简韶,谱名世昌,行三十一郎,雍公二十六世,原籍四川成都简州。唐宝历间,其高祖简庆远自蜀令吉州安成,升袁州(今宜春)刺史。因乱阻归,遂居宜春牛栏峡。南唐丙辰年(公元956年),简韶携简護、简武二弟定居桐村,为桐村一派始祖。 简護,谱名荣昌,行三十二郎,随兄简世昌自牛栏峡笔直徒居桐村,后迁徙于枫林(现水北镇老港附近),为枫林一派始祖。 简武,谱名瑞昌,行三十三郎,随兄简世昌自牛栏峡徙居桐村,后迁徙于高安柏杉,为柏杉一派始祖。 (三) 名士人物 据《桐村简氏宗谱》记载,桐村,宋元时期文风盛行,崇诗尚礼。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出第一个进士,简温存,授国子学录,自此,其族人先后相望,簪缨世胄,累世不乏,终成当时江右望族,简氏京省郡邑世称“简府”,其中,中进士者多达三十余人,官至正三品者三人,以元英宗的老师简正理为代表。至此,介绍几位较突显的人物,其余名士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1、 简梓 简梓,谱名伯楚,号敏斋。生卒未详。治诗经,宋嘉定六年癸酉(公元1213年)登进士,授文林郎官,平江府尹,刑政清明果断,竭力以事君王。适金兵犯边陲,简梓矢志勤王,累建大功,嘉赠丹阳君公时,民苦兵扰,相非为盗,按捕不息,简梓请愿宽恕,以轻决释放囚犯数千万,遇天使授以神策凡九十有九,并非是祖公有阴德,子孙佩印绶,而是他政务宽平,盗息民安之策略。告老归家帝谥文安。 简梓之妻黄氏,赐贤德夫人,父简良辅赠朝奉郎,母敖氏赠懿德夫人。天子报功沾厚惠,云孙步武继鸣珂。长子简韶由进士授迪功郎,赣州参军;长孙简文翁郡庠生,次孙简粲翁邑庠生。举世称简府门有双桂芳进士坊公薨。幼子仕云出继地步姐夫黎司法,生了四人,立言上舍,立武状元,立心县丞,立礼千户。 2、 简云龙 简云龙,谱名文翁,号能静,行宝三。(公元1246年——1314年)享年六十九岁。自幼颖异,博学览群书,笃行孝友,刚柔相济,人咸钦服。 咸淳庚午(公元1270年)乡贡进士,授登仕郎,擢吉州永丰主簿。在官有惠政賙急,赈灾清谨见称。但耿直不容,因解组而归,卧蒙阳以经义授生徒士。 简云龙生六子,六子俱英俊,克勤公业,五子登科。长子简本理,新喻州医学学正,次子简正理、简实理皆授知县,元追封万安知县;简云龙之妻李氏姑媳妯娌皆封宜人;简至理、简常理俱学正。故当时门符曰:“一门三令尹,两世九宜人”桂坊。 3、 简本理 简本理,谱名元性,号吾碧(公元1271年—1349年),享年79岁。 简本理,习业儒,兼精医理,元初以明经恩例授新喻医学学正。在官时,日以惠民为心,救活甚众,绝不计償。后休官归隐,以儒医训其子孙,子简伯大亦授瑞州府医学学正。 4、 简正理 简正理,谱名正性,号西碧,生卒未详,终年59岁。 简正理,赋质魁悟,秉性颖異,卓立寡俦,初治诗书,改习春秋攻文辞,元时以乡贡赴京,欲从参政敬感授业敬,去了又从学元明善。春秋时,元主信谗进士不取,其以诗上曲阜衍职,获交荐召对特赐进士,授内台知班,王帝欣悦,改大常奉礼部侍郎兼翰林检讨。父忧告归,不听元英宗为太子时,雅爱欲留治政,他执礼不从,哀辞恳切,方放归忧。学士虞集赠以诗起复,急选任赣州石城县匕尹;公元1321年,母忧归建三尹堂,虞集为作起复补襄阳路新野县县尹,服阕知淮安路桃源县尹。在此,居官廉介,以儒饬吏治,时誉翕然。揭徯斯赠之诗曰:西碧秋碧双萼楼,桃源河源百里侯;夜雨一天惊容梦,春风两地解民愁;公馀有句花生笔,官满无钱月载舟;上邑政声歌德颂,斯民福惠慰千秋。 至治元年辛已(公元1321年,元英宗既位第二年),简正理升西台御史,按治陕西道复命有功,升御史大夫,由是弹劾目无法纪的王室大臣,不仅前辈畏服,每上柬言,赢得皇帝称善,并赏赐甚厚,赐袍缘玉带、水犀带、金相香带。历台院将九年脱匕,欲举于台司,偶患疾病,终于京。或云简正理与众不睦,,遭毒蠱,赠通义大夫副都御史。赐衣棺遣官送归葬赐祭,祭间棺上祥光耀彩,送者骇目咨帝嗟! 5、 简实理 简实理,谱名实理,号秋碧,生卒未祥。邑庠生,治诗,乡贡进士,初授社稷署改泗水县管勾郎中,《至正集卷》26载:简秋碧孔林管勾修殿有劳,诸公请作诗笑之,即《简秋碧孔林管勾》诗:莫怪微官寄豆笾,圣人宫庙喜周旋,长林树影风烟合,坏壁书光日月悬。文物一时推掌故,世家千载重儒先,殷勤好看壇前杏,坐对春风理素弦。(《新安文献志》6)。升河源县尹,有能声,挚友金华县尹周刚赋诗云:弟兄墨绶两铜章,发轫清途姓字香,泗水昔会论礼乐,河源今且课农桑,桄榔影轻簿烟净,荔子香肥化日长,君有坡仙遗胜在,竚看天上玉为堂。 6、 简權 简權,字伯源,号全节,又号卧雲窻。(公元1334—1384年)。御史大夫简西碧长子,聪明刚毅,素有大志,习业儒,父终京时,十五岁荫授瑞州银场监大使。国变罢官,入赘金川三洲黎宅招婿,后又领着家人归隐桐村,构世禄堂、燕南廉访。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随从兄简伯海赴京,以贤良徵授承直郎,除直隶芜湖县尹,在官有能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升中顺大夫,任直隶大名府同知,改承直郎,任元城县尹,居官廉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殁于官舍,寿五十一岁。 夫人金川三洲黎氏(公元1336——1423年),享年八十八岁,名妙清,赋性聪美,四德俱备,能诗文,通大义,赠宜人。 7、 简霄 简霄,谱名固邦,号金峰,生于公元1428年,殁葬未祥。简霄未离母腹,父先亡,母张氏抚育成人,教读婚配。初励举业究理阴阳岐黄之学未成。改从商,游越历云南、陕西,从商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以故士夫莫不敬礼,既而痛父早亡,念母久孀,捆载以归。大建黄籙无遮勝会超度父鬼,祝延母寿,增广 田庐,修筑堤塍,補葺橋路,且思桐村发源族类繁衍,邀集族人纂修谱系以诏后人,诚为有功。 8、 简汝励 简汝励,公元1547年—1618年,享年72岁。自幼业精儒术。长而乐隐林泉间,或夹赀买丹,遨游江湖,阅历名山大川,当作良师益友,既而倦游反驾捆载而归。创田园,扩栋宇,其所以垂裕后昆,考虑周到而细密。虽然积金于儿孙,不若积德于后裔。则,广行方便,凡危桥险路,贫乏棺衾莫不解囊相助。所以,至今子孙瓜绵蔓衍,而且文经武伟树帜膠庠者不一,而是非公积德之厚。 二、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变迁 桐村历史变迁之一——桐村往昔与今日 桐村于南唐交泰年间(公元 956年)建村,斗转星移,日月更新,至今已历时一千多年,漫漫岁月,记录着桐村的沧桑与辉煌。回顾过去,喜看今朝,展望未来,新旧社会两重天。在旧社会,桐村曾是个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的不毛小山村,人们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天灾人祸,过着深重苦难生活,出现了卖田卖地,甚至卖儿卖女的人间悲剧。如今,解放六十多年来,同样在桐村这块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简氏子孙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辛勤劳动,繁衍生息,自强不息,代代相传,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解放初期,在大集体时期,桐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差村”,那时的一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桐村当时的情景:“桐村每人每年口粮 三百三,工价只合三毛三,每人每年食油三两三。”可见那时桐村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低。村里的大多年青人娶不上媳妇,又被称为“光棍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小山村同样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了。村民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家搞养殖,有的办厂,有的经商,个个创业致富,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楼房也开始建立起来了。每家每户实现了电气化。特别是通过全村村民齐心努力,把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做好了——简氏祠堂重新修建。祠堂巍峨壮观,四周水泥路,宽阔平坦,纵横交错,村貌焕然一新。相比改革开放之初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村民安居乐业,但敢想敢闯的桐村人不会只安于现状,还要富而思进,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桐村历史变迁之二——新农村建设篇 2014年通过市政府层层考核竞选进入全市19个中心示范村建设之一,全村村民团结一心,纷纷自愿拆除老房子,让出宅基地,村干部更是一鼓作气,每天奋战在一线,指挥拆房,规划设计,谋计长远通过全村两年努力,现拆除老屋400间近12000平方米,统一规划全村建设新房型,新修了一条贯穿村庄的沥青柏油道路。整个村庄实行了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达50盏,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新建了景观桥和运动健身广场及文化活动中心,打造了“简氏”文化礼堂,搞好了连片村庄道路1.5公里的绿化以及后山公园铺草坪1000平方。每户都实行了改厕、改栏,新建成了垃圾分类转运场两座,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进行了治理整治,门前卫生也实行“三包”管理制度。 特别是为了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在中心示范村建设背景下探索出就地集体养老。打造了桐村居家养老模式样板。创建了“福寿康居”养老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是由子女尽赡养义务所缴纳的费用及爱心人士的捐赠和政府补贴来保障经费稳定,聘请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村干部每天轮流义务承担买菜等来保障“福寿康居”的日常运行。只要是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用餐,孤寡五保老人并可住宿,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大大减轻了在外子女们的负担,让老人得到关怀,家庭更加和谐融洽,村庄凝聚力增强,政府负担也相对减轻。 曾经,到处都是低矮狭小、破败不堪的泥瓦房不见了,垃圾牛粪找不着了,泥泞难走的路也没有了。如今,走进群山环抱的桐村,青一色的徽派楼房建筑错落有致,灰瓦白墙,亭台楼阁,石桥长廊,参天的古树,厚重的老祠堂,整洁的环村公路……,这里就是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的桐村。 三、 桐村简氏重要历史事件及变故 桐村简氏历经一千多年来,波澜起伏,变化万千,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事件,概为如下诸方面。 (一) 经历世代及字派 简伯公前672年至621年——蜀国雍公年代大约二十四世,雍公是简伯公二十四世裔孙,雍公至国鸣公二十五世,加上韶公至今(丕辈),有三十四世,总共有八十二世。 字派,桐村简氏韶公派下自二十九世孙始有字派二十字, 即:锡来宏先德,丕承祖绪长,宜昭垂裕永,科甲定名扬。 (二) 历代韶公派下主要荣显建筑 1、登龙坊;2、双桂坊;3、解元坊 4、文英坊;5、三尹堂;6、爱敬堂;7、丛桂坊;8、世禄堂;9、进士坊;10、荣寿堂;11、修德堂;12、永恩堂;13、官祠;14、崇德堂;15、位中堂;16、世元坊;17、中行堂;18、治燕堂;19、余庆堂;20、作术堂。 (三) 地名志: 1、范阳郡;2、简州;3、简城镇;4、赖简池;5、南简州;6、吉安安城;7、牛栏峡;8、桐村;9、枫林;10、木湾;11、上胡岩;12、八段;13、清塘;14黄塘;15、石灰巷;16、分宜(钟山)浒溪;17、枥头;18、姜塘;19、云泉;20、上塘;21、递步;22、临濠;23、白美;24湖广岳州;25、楼山。 (四) 十次修谱 第一次 简氏《桐村宗谱》由三十府君十一世孙梧碧,十二世孙蒙绚逸人从大创修于元之正(公元1340年至1366年),至今700余年。 第二次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三世孙天复,仲谦二公第二次合修。 第三次 明成化辛丑(公元1481年),新余房白之美之龙斋公和桐村固邦公三修。 第四次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十九世孙一美公四修。 第五次 大清乾隆丙年1786年,重修欧苏合谱,首事名氏。 第六次 大清道光癸已1833年,重修欧苏合谱,首事名氏。 第七次 大清道光庚戊1850年,重修欧苏合谱,首事名氏。 第八次 大清光绪丁丑1877年,重修欧苏合谱,首事名氏。 第九次 中华民国已卯(公元1939年),重修欧苏合谱,首事名氏。 第十次 公元2012年秋月,感谢赉规行简三丘公(已故),在公元1966年文革中,力挽狂澜,奋力把家谱藏在泥灶中保存下来,使续修进展顺利,圆满完成第十次修谱任务。 (五) 村址迁徙 传说桐村简氏村址,并非此处,在现村域地有过近十迁,多有池塘、坟地等残迹。具典型的有:王家村(现我村金鸡山下);姚背上(现我村老垱下);永塘寺(现我村东面后场里下面);何家(现我村夏官树下);锅里戴里(现我村高塘第二座水库下面,临榨下村水田旁);邹家(现我村天官地里,此址曾出过天官);姜塘(现我村金鸡山下面);暮得里(现我村西面)等村址。 暮得里村址,座西向东,即“头戴蒙山岭,脚踏金田街”之风水相地。惋惜的是,此址繁衍的子孙多为七八尺高的野蛮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股蛮劲力气用来偷盗,不务正道,方圆百里村民很是俱怕。村人考虑,长此下去,怎么了得,这野蛮行为有失村誉,有损简氏门风宗风,因而,迁徙到现址,即座北朝南,“植梧桐以引凤,桐绕宅居;筑龙椅作依衬,龙环村人”,遂名桐村,又以远祖简雍之封,名其里曰:昭德里。 孟母三迁,是为儿子选择最好的人文环境,感昭儿子勤奋好学、努力成才。吾先辈历尽艰辛,为择村址,近十迁徙,寓意甚为深刻,使其子孙生活安逸,健康成长为人才出众,各尽其能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两全其美的结合。人的生活与成长应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良环境。桐村现址,真所谓先人大智,造风水地理,堪天造之作。 (六) 人文蔚起,科第蝉联鼎盛时代 据桐村简氏宗谱记载,在宋元明朝间,百里难寻的文明古村——桐村,文风盛行,崇诗尚礼;祖德流芳,勤耕苦读;科甲及第,文武满堂,华匾齐陈。 绍公四世孙简温存(鹏举),元祐年戊辰(公元1088年)第一个登进士及第,授国子学录;其子简冲霄能恢祖业,克振家声。简冲霄生五子,长子简德卿(孙温伯宋朝学谕,析居上塘),三子简唐卿(商居四川),四子简正卿(长子简九万宋乾道戊子解元,简九万幼子简洪模宋朝解元,官教谕)。 简冲霄幼子简寿卿,丕振宗祊,后子孙多历仕宦,蝉联弗替。寿卿公的三子简良辅,富而好学,敬礼贤士,以子简伯楚显贵赠朝俸郎。 简良辅长子,简伯章(号弦斋),宋嘉定庚午(公元1210年)举人解试经魁,授迪功郎任吉州永丰县主簿;简良辅幼子简伯楚(号敏斋),宋朝(公元1213年)登进士,授文林郎官,平江府尹,勤王有功,加赠丹阳郡公,谥文安。自此,其族人先后相望,簪缨世胄,累世不乏,终成当时江右望族,简氏(简伯章与简伯楚兄弟两家子孙仕宦两朝昭著京省)京省郡尹,世称“简府”。 遂后邑庠生,业儒,国学学正、医学学正、翰林等三十八人;科举、登士郎、进士等三十八人,官至正三品者三人,以元英宗的老师简正理(西碧)为代表。解元、进士、状元、朝俸禄、通五径、翰林、台省部署、仕府州县官、典教职、司户、省参军参谋、巡宰提领等职不一,显赫简氏辉映。 简氏桐村世禄堂蜿蜒七进,华匾齐陈:进士第、翰林第、解元、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华匾悬挂世禄堂,民间罕见。然十年文革,渐遭残损。世禄堂经典对联:世享千钟禄,位居六部官;一门双进士,六子五登科;勤王谥文安,育孙赐状元;翰林御史职,帝师王佐才;一朝两解元,四世五进士;部官仕满堂,旗局排三案。桂坊牌:一门三令尹,两世九宜人。双萼楼:西碧秋碧两萼楼,桃源河源百里侯。 以上史料无不映衬桐村简氏“人文蔚起,科第蟑联”的鼎盛。先辈们显赫仕宦功绩,温藏着祖德流芳,谦恭笃厚,勤耕苦读,读书尚志,崇诗尚礼;为官清明果断,政务宽平,以廉律事,以勤子民;为人以孝悌忠信为本,不以富贵而尊其所卑,不以贫贱而疏其所亲,尊尊亲亲不失其序等文化瑰宝。吾辈乃至子孙万代岂能不珍惜及弘扬。 (七) 兴修水利之风 桐村简氏地域广濶,山地环绕,但水域面狭小,自然水流失较大,导致水灾年农作物冲跨,水田农耕靠天吃饭,雨水好之年,农耕丰收;雨水不好,或许旱灾、或许涝灾,农耕贱收。这对村民农耕及为不利。因而,一九五八年,乘着全国广大农民大规模地兴修水利之风,我村村民,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在我村山地空隙处大大地兴修水利之风。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村民热情高,全村村民聚成一股绳,上半年集中农耕,下半年集中修水利,干劲冲天,挑着一担担的土,像似燕子筑窝,一座座水库垒筑而成,自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历经八年抗战,所有山地空隙处都已筑成了水库。高塘上下两座,朱井水库一座,老垱下水库一座,朱古脑山下水库一座,枫一里水库一座,邹家水库一座共七座,水域面积达五十余亩。 水利的兴修,切实保障了我村农业的顺利耕作,预防了洪涝灾害,又保证了旱时的灌溉,提高了农耕收成;水利的修成,能储积雨时自然水,既控制了水资源的流失,又净化了灰尘的污染,提高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质量。 (八) “丕振宗风”惭愧时代 桐村简氏,“人文蔚起,科第蝉联”盛世于宋元两朝,到明清颇为滑落,文武仕宦递减,晚清到中华民国跌于低谷;更为悲惨的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三十余年,不但贤人仕宦廖廖无几,甚而农产贱收,村民生活窘迫,温饱难以维系,极至山穷水尽的境地。 方圆数十里广传为“佳 话”的六个“三三”,形容简氏桐村落后贫穷极至。全年亩产三百三,全年口粮三百三(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女才有三百三,人均不到三百;且三百三包括红薯、豆类、小麦、荞麦等杂粮,纯大米只有一百多斤);全年人均食油三两三;工价三毛三(指青壮年男子劳动一天的工钱);男子单身汉三十三(青年男子娶不到老婆)。乡里乡亲还流传着“枯死蛤蟆,饿死老鼠”的“佳话”喻作简氏桐村贫穷落后的极至。 更为痛惜的是,文革十年,不但勿能丕振宗风,反将先辈的文物古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物销毁一空。世禄堂陈列的进士、翰林、御史、礼部、刑部、工部、解元等华匾、世禄堂内的经典古联不得县挂;祖堂祖先灵位、墓牌、庙宇、福主屋、古庵菩萨、桐村简氏宗谱(原宗谱谱牒数套,有更为详细记载,现所见宗谱是一位好心人简丘三公偷着藏在柴灶里的),房前屋后百年枯樟、枫树等都被废灭一空。 这段深重灾难的历史,是使我简氏桐村数百年的文明古村滑陷至愚昧庸俗贫穷落后的村落,是后辈勿能丕振宗风最为惭愧的时代。在此,昭示后人铭记于心,作为深重教训,绝非再次发生。 (九) 光宗耀祖之掘振时代 祖先勤学苦读,崇诗尚礼,振作致富,解囊相助等门风,宗风的传承可能断也。 穷则思变,随改革开放东风,与时俱进,村民们为摘掉贫穷落后之帽,有着强烈的欲望。于是1979年,我村在全乡率先施行了农田责任联产承包制,当年农田亩产提高200来斤。村民们偿到勤劳必富的甜头,信心培增,随后,许多青壮年村民涌跃办起了砖瓦厂,部分青壮年闲余出外务工等第二产业,农业、副业两旺,不到几年的功夫,温饱问题彻底解决,筑新房丕然成风。克振家业,振作致富恢能。 父母勤劳,儿女好学盛行,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百分之九十以上儿女具初中以上文化,更可喜的是接踵而来的贤人涌现,大学毕业以上学历及在职公务人员百余人,其中科级、处级干部数十人。祖先勤学苦读、读书尚志的祖德得以愎转。 2008年,集全村民之力,宗亲村友之助,世禄堂在原址基础上重新翻修成功,世禄堂的重修,虽然改变了原有古味,但威严更俱,古人精神仍存。2010年,新农村建设兴起,历经两年初具轮廓。2012年,《桐村简氏宗谱》重修,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总体值得赞同,促成村民对村史的了解,得知吾祖先贤人仕宦功绩累累功德流芳;更为启迪后辈崇德,懂礼等优良作风。 令人振奋的是2014年,开启了新余市新农村中心示范村建设的崭新篇章。人心齐泰山移,在上级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村党委书记简乔古为首的村委及村民小组精心组织谋划以及全体村民的热切配合和支持下,历经两年的努力,如今的桐村,历经千年风雨,虽已褪去了原有历史的古色,但具有古今文化气息特色和现代风范的新农村——桐村,呈现于世人面前。总体布局是,宏伟壮观的韶公世禄堂为轴心,后面是风景秀丽的龙椅形后山公园;两旁是井然有序的百余栋具有古今文化气息特色的徽派民宅;东北侧是“福寿康居”(专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所创办,既解决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又解决了在外工作子女的后顾之忧);西北侧是五保户居室(为孤寡老人提供了老有新居,安享晚年之便);前面是清澈透明的湖池,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长廊及广场,蜿蜒而又宽阔的沥清公路穿插村中。 如今的桐村,初具文明新村风貌,自然与人文环境优雅和丽,青山绿水莹绕,自然生态平衡,景色宜人;村民文明,互尊互爱、互帮互学蔚然成风;村容整洁,宅居整齐一划,卫生清洁干净;管理民主,已成立由三十余人组成的理事会,为管理村务出谋划策,发展生产,除原有农耕农作外,有数百亩的果园场、数十亩葡萄园,目前,正在规划旅游新村的开发。除此之外,正在对原有古文物进行发掘和推广。古庵已列为市级文化古建筑,其古牌坊“昭德里”已恢复,简正理与简实理兄弟(桃源、河源县尹)回乡建设的双萼楼也在其原址规划重建,进士第等牌匾以及古墓群也已重修,桐村十景按原貌恢复。 四、 发展目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7/clip_image002.jpg 桐村数百年来,都是以第一产业(农业)经济为主要经济来源。仅传统农业经济,显然远不适应当今乃至未来新型农村的发展,只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鼓励和带动村民,走上转产专业,增收致富的门路,结合我村地域广濶,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充分挖掘自然和古文化及民风民俗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拓展产业经济,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发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 围绕建设生态旅游休闲乡村的发展定位,以鹄山蒙山景区为依托,利用桐村自然风光,挖掘乡村古文化,着力打造好“生态优美、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乡村旅游胜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争创全市历史文化名村,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桐村有许多值得旅游者游览赏识、休闲享乐的自然人文景观。 首先,古代名人文化赏识。 1、 昭德将军故里“昭德里”门牌坊,此牌坊的设计、结合古今文化特点,造型雄伟壮观,蕴含深厚的名人古文化。 2、 以皇帝的老师简正理为代表的桐村简氏仕宦趣事文化有“世享千钟禄,位居六部官”、“勤王谥文安,育孙赐状元”、“一门双进士,六子五登科”、 “一朝两解元,四世五进士”、“部官仕满堂,旗局 排三案”、“一门三令尹,两世九宜人”、“西碧秋碧双萼楼,桃源河源百里侯”等时誉翕然的儒学文化。 其次,现有原始自然景观二十余处,以饱游览者眼福。 (一) 桐村十景 【鸡峰耸翠】亭亭傑立好山峰,气势峥嵘翠耸浓;号作为鸡传自昔,五朝世禄此攸钟。 【狮岭浮岚】嵯峨一障是狮形,草类于耏点缀精;峙与鸡峰分左右,岚看时霭壮文明。 【月山峙巽】山形如月一轮团,陟彼身疑到广寒,卓立东南相照护,伴星罗有小峰峦。 【江水环离】曲匕弯匕一水悠,不支不滥自离浮,取名腰带环来宛,洗滌文心尽到头。 【姜塘秋水】百亩塘开体势圆,如天一色水澄鲜,风过潋滟纹千縠,流出东郊沛泽绵。 【湴井寒泉】泉筛湴井夹山旁,昼夜涓匕涌溜长,寒洌不关风觱发,转来分出满池塘。 【七星砥柱】江北江南七个堆,似星罗列不须培,关澜秀水无滂出,会兆金花半壁来。 【双萼层楼】兄桃源尹弟河源,双萼楼成雨露繁,有惠化民传两处,应教虞集赠诗言。 【印山毓秀】重叠山来此处低,匕中微耸望难迷,累匕一颗陈尊贵,毓秀千秋应紫泥。 【馒头钟灵】形而馒首一高峰,峭拔凌空入望崇,作镇此方风绝艮,钟灵谁得与相同。 【十景合锦】左峙金鸡右峙狮,月山巽立水环离,姜塘洞澈清如许,湴井澄泓象在茲。砥柱此星罗七点,层楼双萼競双奇,印台馒嶺皆灵淑,合现精华地脉滋。除此,还有山水风光区【猛虎跳界】、【天鹅孵蛋】、【凤形山灵】、【古庵神灵】、【堤塍避邪】、【案山挡凶】、【福主屋】、【一宝葫芦系腰间】等等。百余亩的果园、葡萄园,也是值得赏识的景点。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除陆地景观,还有待开发的水域游览点,即沥清路进村不到一华里路处【朱井大湖】,沿山开发五十余亩的水域,为旅游者提供游泳、钓鱼等水上娱乐活动,村世禄堂门前有集娱乐健身的广场和棋牌室。村内有物美价廉的食宿服务业“农家乐”。可吃到五十年前的乡村农家味。 五、 碑文解读及古诗 (一) 韶公简氏宗源记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7/clip_image004.jpg 韶公简氏桐村,镇渝北门户,面蒙峰雄姿,湖光山色,美景如画,三县通衢,名望显达。俯临宏阔大地,立尊贵之位;背依龙腾之山,享世代之佑。黄帝后裔,韶公子嗣,千年一村。礼仪忠信之根,文墨书香之地。自宋以来,祖德流芳,勤耕苦读,世代相续,科甲及第,文武满堂,光耀万代。先人大智,手笔如椽,大兴土木,造风水地理,堪天造之作。屏围巧设存福避邪,庵面耸立固守灵杰,香樟古井育人造物,桐村十景,载先人千秋夙愿,安子孙永世太平。风雨千年,人丁兴旺,远播五湖,功在四方。留古朴宗祠,蜿蜒七进,风雅飘逸,大气磅礴,蛟龙腾起,金匾齐陈,民间罕见。然十年文革,渐遭残损。世纪兴盛,宗族崛起,俊采星驰。筹建小组肩担重任,排除困难,发动村人共修宗祠。族内兄弟积极响应,踊跃集资。戊子之年,序属冬至,旭日祥云,韶公简氏宗源重修大成,并正式命名。华堂之气熠熠,先祖之光煌煌。愿后代子孙敦宗睦族,继往开来,共创宏图伟业。 遵族人嘱,韶公三十二世孙(雍公五十七世)先宁字逢春敬记! 公元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农历十二月初一)。 (二) 世禄堂记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7/clip_image006.jpg 世居之官者,或父子相继,兄弟齐名,亦鲜求其累世宦达,先后相望,而萃于一门者,又几何人哉?惟吾郡喻北桐村之简氏,为江乡望族,簪缨世胄,其景晖者,尤简氏之彦土也。思先世宦达相承,累世不乏,乃筑室于所居之地。朴素浑坚,规模鼎新,欲昭先世之德,逐颜其堂日“世禄”盖取其仕者世禄之义。禄所以与贤谓之世禄者,诚难其人矣!欲其记世禄之盛,自始祖宪和仕蜀汉为昭德将军,厥后子孙益蕃,族类散处,至南唐袁州刺史再至桐村时,则有若弦斋者,由进士擢永丰主簿。孟浩以科魁典教嘉兴。简廉进士及第,任节度使。继大自胄而监而登甲第,维岳自邑庠而宁波通判。又有敏斋,亦进士授平江太守,其子竹屋,任武宁县尹,后二子俱县尹,县尹之弟粲翁,武宁县尉。又有正理者,由检讨三任为令尹,升西台御史。任秘阁舍人。而尹河源者,至理、实理也。授浙江参谋而令元城者,则伯海、伯源也。又至敏斋之孙立武,又状元授国子司业,三任工部侍郎。侍郎之从孙应物,亦以进士尹漳浦,至孙九清以贤良任英山令后三任交趾金场府尹。其他出仕者,或先或后,弗可悉数。 吁!观于简氏一姓三派,自蜀迨今,出仕非一,或由科甲登显耀,或以贤良而官居内外,职虽有崇卑,而世享禄。如此名之,从“世禄”不亦宜乎?虽然作之于前者,既有其人,而继之于后者,可无其人哉?矧景晖之弟日润初,曰载宗者,咸崇忠信,已享世禄之泽,厥子贤孙,又英迈特达,笃志于学,异日擢科登仕,荣膺厚禄,继承先烈,显扬于盛明之时,是则前作后述,俱有其人,而世禄之名岂得专美于前哉! 先民有曰:德厚者流光,本深者末茂。余知其世泽之远,积德之厚,理所必然,故书此以致勖。正统戊辰(公元l448年)五月吉日。 (三) 敏斋公先生讳梓像赞 严肃其容,魁梧其质,身其康强,子孙逢吉,方其鏖战棘围。名登癸酉之科迨至雁塔,题名府尹平江之职,竭力以事君王,致身以安社稷。望之肃然而足敬,即之蔼然而可。则此,负天地之德,秉五行之秀气者也。(后世孙兆楠颉首拜撰) (四) 绍宗老先生讳伯海喜容像赞 公之初,授孔林典籍,改曲阜县尉,任浙江省参谋节制,昆山嘉定常熟三路军马管军指挥,升淮远卫。镇抚魁 梧之姿,盛德之容,宜其廉干有功,为张大尉之所尊崇。(吏部尚书詹同颉首拜撰) (五) 能静公老先生讳云龙像赞 仪颜秀丽,容貌温和,居官清正,善政民歌,克昌厥后,六子登科,相传不朽,世德最多。(姻教弟大学士许卫颉首拜撰) (六) 西碧公先生讳正理像赞 容则堂皇,貌则端庄,宜乎登翰院而金马玉堂。望之俨然,如珪如璋学问超然;无怠无荒,德性畅然;不柔不刚,气度温然。颙颙邛匕,乡士仰。其同僚之美,庶人服其善教之方,永应西台之秋,终为人之望也。(后世孙兆楠颉首拜撰) (七) 雲窻公先生讳伯源像赞 头大面方,唇红眉白,心正貌壮,身润体泽,道高大名,有典有则,德重群黎中,不僣不贼,政简刑清,无愧邦伯,迄今仰慕而不忘不禁,遐思其有德。(后世孙兆南颉首拜撰) (八) 故永丰县主簿能静简先生墓志铭 郭贯殿中班曹正理,持其文永丰簿君诗文若干卷,求文于贯将归塟以图不巧。遂为考其族氏,名隆而系之,曰:简氏周大夫续简伯,后居涿鹿汉有讳卿者,授孔氏尚书,迨雍为蜀汉昭德将军,遂家于简州,其后庆(简庆远)避地宜春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