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昨天 17:04 |
---|
签到天数: 138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超级版主
 
- 积分
- 4043093
|
关心厚望 溢于言表
——王君正书记与我一席谈
简良开
2011年4月2日上午,中共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来永胜调研,百忙中抽出时间约我到秀林生态园一会,就边屯文化研究及相关事宜进行促膝交谈,关心厚望,溢于言表。
一见面,王书记就关切地问我的健康状况,我回答目前还好,还可以奔波几个春秋。王书记又问及边屯文化的研究进展情况,我把花三年时间编著的《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考释》(暂名,现改定为《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一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和书稿说明呈上,请王书记审阅,并汇报了最近忙碌的几件事:一是此书稿已脱稿,待出版;二是2005年出版的文集《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脱销多时,目前正在运作再版事宜;三是应县里聘请再次出山参与“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布展筹备工作。
王书记说,你的书稿和所发文章我大部分看过,你是最先搞边屯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成为一家之言。
“一家之言!”这是市委对我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我说,主要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启发引导,特别是李世碧、张建华、乐文鹤等同志的帮助,是集体智慧的产物,我只是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遂简要汇报了边屯文化概念提出及定位情况:
2007年7月12 日,市“文化立市”调研组来永胜调研,我在调研座谈会上就经多年思考的问题——永胜文化主题词“灵海沧阳,太华名郡”作了提纲式发言,讲到永胜主体文化是边屯文化,并对边屯文化概念作了表述。随后,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世碧在张建华同志陪同下来家里看望我,交谈中对“边屯文化”概念的表述基本达成了一致。我的主题词论文2008年4月在丽江文化研讨会上问世后,时任永胜县副县长继而调任县委宣传部长的乐文鹤同志对这篇论文进行了深研细琢,几次与我磋商,明确提出永胜文化就是边屯文化。我认为文化主题词和主体文化是有区别的,各是一个概念。永胜主体文化的确是边屯文化,但对概念要作出专题论述,定性定位。在乐文鹤等领导启发引导下,我撰写了《边屯文化论》,对边屯文化作了系统论述。永胜县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正式文件和相关领导的讲话中开始使用“边屯文化”概念。同时,县内外众多文化人开始从更深层次、更广的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永胜“边屯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推介工作。随即,“丽江边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登记注册挂牌,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边屯文化研究和舆论宣传就此走热。特别是省政府秦省长到永胜毛泽东祖先纪念园调研,把边屯文化研究和舆论宣传推向高湖。
王书记说,你是边屯文化拓荒者,一家之言,没人能否定。你研究问题的态度很认真,谦逊、严谨、实干。有的人对历史不注意研究,又急于发表文章,于是随心所欲或道听途说,草率从事,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一定要避免和摒弃。
我回答道,研究地方文史就得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尊重历史,遵守国家民族政策。这是本土文化人应具备的常识和道德。对地方历史文化,外人不知情,怎么说是一回事;但本土文化人则不同,要把好舆论导向,尽量避免误传误导,所研究的东西、发表的文章经不住推敲,经不起检验,那就是败笔,以至成为历史罪人,这种事我一定不会做。王书记赞赏地说,对,就是要提倡这种科学严谨的精神,搞边屯文化研究要有历史责任感,严谨求实。边屯文化要做大做强,不能局限在现有水平上,研究要深入,认识要提升、深化;要拓展思路,开阔眼界,走出去,引进来;要拿出高质量、高品位,有说服力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品。
我又向王书记汇报,为了做大做强边屯文化,前不久我到昆明、曲靖沾溢珠江源登门拜访了两位行家,一位是专攻明史的原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吴宝璋;另一位是研究汉族入滇史的行家郝正治先生。郝正治著有《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充军云南》、《珠源梦》、《云贵郝姓族谱》等,云南电视台第3套节目《云南讲坛》专题讲座正在播放。我们虽萍水相逢,但一见如故,视为知己,都有相识恨晚之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两套书籍和供《边屯之窗》杂志的稿件。这对提高我们研究边屯文化助了一臂之力。
王书记说,吴宝璋和郝正治这两个人我认识,我在昆明工作时就与郝正治打过交道,他原是机关的一个工作人员,但爱学习,好文史,勤苦练,善钻研,为汉族入滇研究集大成者,很是难能可贵。明代汉族入滇,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有朝廷作后盾,在边疆占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和主导作用,其影响力不不言而喻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是边屯文化产生的根本前提,这一政策只有政府(朝廷)才能制定和实施,是国家稳定边疆、巩固边疆、促进民族发展和融合,推进边疆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国策,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意义深远。
我接着说道:入滇边屯的汉人首先是朝廷征调的军队,他们的后裔叙及祖籍来历,讲调卫而来,名正言顺;其次是移民,讲“调卫”感到自豪荣耀,也说得过去;再次是经商来的,他们的后裔,其祖籍来历也好说;还有一些是避乱、发配充军、流放、私奔、甚至是负罪潜逃来,这些人的先辈忌讳其来历,对后代所说以及在家谱所载就变了调,换成“调卫”或“宦游”。永胜受误传影响较大,人云亦云,是也是,不是也是,后人寻根究底麻烦颇大。如好多人家都说洪武调卫来,祖籍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湾大石桥,其后裔多次去查询,结果徒劳而回。
王书记说,入滇边屯的汉人长期与边疆少数民族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历史发展的长期限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边屯文化现象。因此,在研究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边屯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关系。边屯文化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大背景而孤立存在,要把永胜边屯文化纳入到历史大背景中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理清独特文化现象产生的来龙去脉;二是边屯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关系;三是正史和野史的关系,正史野史与谱牒文化的关系;四是客观事实与民间流传的关系,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之,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文化现象和历史。边屯文化研究要注重史料价值,研究成果要经得起推敲,要以深刻的见解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达到“读史使人明志”的目的。
在谈到毛氏文化与边屯文化的关系。王书记说,边屯文化不同于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区域性,体现地域民族特征。边屯文化是个广义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形成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它不是单纯地域性和单一民族形式的文化,而是一个大融合的产物。边屯文化是云南省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永胜是最早进行研究的,永胜边屯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文化,其中毛氏文化、他留文化等在全国都是独树一帜的。永胜边屯文化以毛家湾(毛氏文化)为代表,其闪光点就是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有机结合。但边屯文化研究如果只停留在毛氏文化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秦省长来调研时明确提出要把永胜边屯文化放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来研究,要放开眼界,拓展边屯文化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把握好边屯文化的精髓。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领会贯彻。
谈到“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筹建工作。王书记说,边屯文化博物馆一定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突出永胜。此外,王书记还就做实做大做强边屯文化,边屯文化博物馆建设,边屯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程海生态保护与文化研究的总体开发,程海旅游大环线建设,毛氏文化、他留文化的深化研究,濒危文化即他留宗教文化传承者铎系和铎系文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等问题,向在场的永胜县委、政府领导作了重要指示。
做实做大做强边屯文化,是摆在市县各级干部和文化人面前的一大课题,只有方方面面同心协力,发挥智囊团作用,才能做好这篇大文章。王书记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厚望,所作的重要指示,我将铭记于心,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力求融会贯通,并积极支持配合县委、政府的工作,不负厚望,在我“金秋”之年放射应有的光和热。
(此文经王君正书记亲自审阅,发于2011年4月17日《丽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