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042|回复: 0

简良开先生自传《成就梦想》--连载(21)第 二部 志士暮年 壮心异彩 第八章1--5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320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0199
    发表于 2019-11-30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19-11-30 10:51 编辑

    2005年10月29日,与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道泉(左二)原会长叶智彰(右二)、副会长陈昌宇(右)、缪天仕(左)、后排右至左何小虎、秘书长吉坤、常务副秘书长罗万成、教授李兴发、杨本荣等

    2006年9月16日与丽江教育学院文、潘两位学者

    2006年9月17日在泸沽湖转山节与新加坡爱国华侨黄女士留影


    2012年6月5日简良开、简秀丽,省文联剧协秘书长周丽琴与百岁老人谭碧波

    2008年5月8日,95岁老人谭碧波夫妇与简良开和夫人、女儿、外孙


    与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知名学者交谈毛氏文化
    第八章  沧海一粟  红尘焕彩

          当今社会,升平盛世,国泰民安,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化领域的各种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邀请我为名誉主任、顾问、编审、主编的应接不暇,我只能量力而行,就本土的一些必要社团考虑参加,发挥点力所能及的作用,力求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一生穿行在茫茫人海中,好多人、好多事过了就过了,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回顾。但有的人有的事却随时闪现在脑际。即使萍水相逢,只有一次短暂的几个小时相处,却让我受益匪浅,成为至交,终生铭记。
    第一节    三川火腿  溯源驰名
          2000年底,我忙于在原址上拆旧建新,起房造屋初始期间,永胜三川火腿有限公司总经理芮茂先生能得知我在研究毛泽东祖先事,几次找上门来,请我为他们撰写一篇三川火腿史话的文章,以体现三川火腿源远流长,声名远播而使经济效益大增。于情于理不可推卸,遂应承了,在百忙中抽挤时间查阅史料,写下《三川火腿史话》。
          此文刊于2001年1月16日《丽江日报》,文章说,永胜三川火腿源于浙江衢州金华火腿,腌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其由,浙江衢州是江南毛氏发祥地,伟人毛泽东的远祖从浙江衢州官居江西吉州,将衢州金华火腿腌制技术带到江西吉州。元末明初,毛泽东祖先毛太华与吉州安福县郭会等人一起避乱西迁到北胜(今永胜),又将其火腿腌制技术带到北胜。由于永胜三川坝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加之腌制技术的改进,使其三川火腿在色香美味、保质期等方面都能独具优势而畅销,声名远播。明代万历年间,北胜世守高承祖数次奉朝廷调遣率亲军(土练)参与朝廷军队平乱征战,均大获全胜,兵备记功申报朝廷,百官动容,万历皇帝下圣旨宣北胜土知州高承祖进京领赏。高承祖受宠若惊,亲率马帮驮着土特产三川火腿,日夜兼程赴京面圣。万历皇帝赐宴犒赏百官,席间百官品到三川火腿美味,啧啧称赞,万历皇帝亦觉味美无匹,问来自何地,设宴官指着高承祖答曰:云南北胜。高承祖高呼万岁,回曰:北胜三川火腿。万历皇帝龙颜大悦,二次赏银,赐“忠贞报国”匾。此后,三川火退远近驰名,享誉一方,传为美谈。到了当代,三川火腿色鲜味美、无硝低盐的优越质量在滇西北传为佳话。
          时任丽江军分区政委的张晓诚,根据《三川火腿史话》,创作出电影故事《三川火腿的故事》,于2002年初脱稿,同年7月13日来永胜,将文稿分别赠给我和芮茂能各一分,征求意见。




    第二节  客家研究  去伪存真

          2005年10月29日,是我在昆明最有意义的一天。我与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云南省客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教授、学者、高工们在云南邮电宾馆聚会,畅谈客家文化,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谈的很融洽,热烈。互相都觉得萍水相逢,相识恨晚。当时聚会参与者:云南省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道泉,原老会长叶智彰,副会长陈昌宇、缪天仕、何小虎,秘书长吉坤,常务副秘书长罗万成,教授李兴发,杨本荣等人。他们之中年纪最小的66岁,最大的78岁,都是老资格。而我仅61岁,相形之下只有我的年纪最小,他们对我却很尊重。
          他们说,他们虽然个个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其专业都是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是外行,隔行如隔山。我过去是记者,社会接触面最广,行行都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成果社会公认,在这方面就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对我带去的两种书《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神秘的他留人》,如获至宝,说这是客家文化研究中最珍贵的财富。
          叶智彰先生送了我两本书《客家人在云南》和《客家乡情》。恰好这两本都是在1997 年、1998年出版的,那时把历史的澜沧卫误传为澜沧县,书中谈到毛泽东祖先毛太华的事,刚好受着“拉祜派”的影响。数年后的2005年10月25日,他们经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永胜人卜金荣吹风牵线,来永胜游览毛氏宗祠,方知他们是被“拉祜派”蒙蔽了。要纠正误传不难,难的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县里接待人员告诉他们只有找到简良开老师,他们的疑窦才能诠释。这就是他们必定要与我见面,请我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当时我正好出差在昆明,所以27日他们在离开丽江返昆途中就与我联系了。        今天一早就把我接来交谈。我把历史的澜沧卫的来龙去脉,毛泽东祖先毛太华的传奇生涯,在永胜生活并留下后裔的事实,他们所要解答的问题一一作了明确讲解。他们对我既钦佩,又惊奇,说我对毛泽东祖先事研究的那么深透,严谨,记忆那么好,讲起来逻辑性那么强,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2005年11月25日,丽江市人大副主任赖金鉴、朱丽率教科文卫委及所属区县同仁来永胜调研,到毛氏宗祠调研,参观游览。我应邀前往陪同,兼任导游、解说员。我的解说深受调研组的赞誉。我在陪同参观讲解之余,向朱丽和赖金鉴副主任反映,11月15日晚丽江电视台在《丽江新闻》中播放“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等人来丽江考察”的节目,对永胜是毛泽东祖先毛太华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以及现丽江有个毛家饭店的事只字不提。是丽江市领导对此无所知之还是醉公之意不在酒?朱丽和赖金鉴听后也觉得是个问题,说道回去后一定要向市里反映,希望毛氏文化品牌应引起市里的关注。
    第三节  泸沽湖畔  摩梭风景

           2006年9月16日,我应摩梭文化研究会主任曹建平委托在永胜工作的其妹曹建英专门邀请,前往宁蒗泸沽湖摩梭风情园报到。与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和家修、和湛、拉木·嘎土萨(石高峰)、拉他咪·达石(王勇)等聚会。谈及他留人探源,他留先民是世守高土司的常备武装,摩梭人与他留人风情比较,婚姻习俗、祖先崇拜等方面的异同。乡土文化放射异彩,民族风情争奇斗艳。婚姻和家庭道德,文明进步,保护传承,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热烈讨论。
           次日一早,参加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挂牌仪式,在狮子山参加转山节,阅览幡经藏文、图腾;探讨摩梭文化的实质,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达巴文化;族源、族别、族称,摩梭土司的历史源流沿革;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山乡开发,繁荣山乡经济。谈到我研究毛氏文化是红色品牌,红色印象,魅力永久。此时,正值宁蒗彝族自治县五十周年华诞前夕,我留给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建平两句话:
    “     乡土奇葩放射异彩,民族瑰宝增色生辉。”
           曹建平也给我留言:
        “小凉山之子在异地他乡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光,为家乡人民交回满意答卷。”
           18日即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朝拜格姆女神山的节日——转山节。曹建平带领和家修、和湛和我观摩了转山节。摩梭人人们认为摩梭人对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云来雾往直接影响泸沽湖地区的农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节令前后丰收在即的日子,定为崇敬山水的节日。人们到山上烧香磕头,悬挂彩色经幡,敬献供品,祈求女神袱佑。其间还有规模盛大的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和野餐,青年男女借机结交等活动。
           曹建平还带领和家修、和湛和我游览了一衣带水的四川盐源左所(今泸沽湖镇),喇客贡巴(左所佛庙)。活动期间,结识了《文化月刊》责任编辑林溪和她的搭当。接受丽江教育学院文、潘两位同学之请,给她们介绍毛泽东祖先事和彝族支系他留人民风俗情,历史文化概况。
           东道主曹建平、拉他米·达石—王勇赠送了一套由王勇主编的《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特请我写一篇感受(评论),我为他题词:
        “西东巴、北摩梭、南他留,丽江王牌三奇葩。
          各具特色放异彩,携手共赢比翼飞。”
           2006年12月31日,我写了一篇读《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感受的短文,此文相继刊于2007年初的《丽江日报》、《丽江文化》等报刊。我在文中说道——
           丽江的三大民族文化品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构成文化旅游的新格局:西东巴、北摩梭、南他留。其发展态势,前景看好,令人欢欣鼓舞。但其现况,反差是不言而喻的。打个比方,好比同一条道上行进的三匹赛马:西东巴,膘肥体壮,实力雄厚,飞奔疾驰,遥遥领先;北摩梭,气血方刚,劲头十足,奋起直追,行将赶上;南他留,先天不足,体质羸弱,步履维艰,望尘莫及。这里只讲摩梭,不及其它。
           说到摩梭,人们自然想到泸沽湖。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前夕,我应丽江市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委会、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参加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挂牌仪式暨摩梭文化研讨活动。小凉山诗歌现象研讨会与此同时举行。来自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汇聚一堂,把美丽神奇的泸沽湖烘托得沸沸扬扬、飘飘欲仙。这次泸沽湖之行,胜读十年书,获益尤深的是东道主惠赠的无价之宝《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拉他咪·达石主编,以下简称《论文集》)、《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风情实录》(马继典着,以下简称《实录》)。
           数月来,我爱不释手,将《论文集》和《实录》浏览一遍,眼界大开,感受颇多。拉他咪·达石主编此《论文集》,“把多种观点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让各种观点去交锋,让各种材料去碰撞,让各种学说去对话,这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让热心于这个领域的学人和读者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自己去考虑,自己去探讨。
           在此篇文章中顺便与马继典先生搭个白。也许我与马君有缘,命运让我们互相调换位置,互相在各自的位置上建功立业,心照不宣,殊途同归,所见略同。你是永胜人,在宁蒗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与泸沽湖结下深厚情缘,退休之后壮心不已,创作出《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风情实录》,为北摩梭竖立了一个里程碑。我是宁蒗人,在永胜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与他留人结下不解之缘,退休后仍受历史责任感驱使,创作出《神秘的他留人》,为南他留树起一面旗帜。虽然,南他留与西东巴、北摩梭差距甚远,但同为丽江市的民族文化品牌忙碌劳作。三个品牌都坦露胸怀,以充满希望的青春魅力拥抱世界,憧憬未来。
           让我们为丽江的民族文化,为自己钟爱的品牌,继续放射光和热。

    第四节  文化立市  积极参与

           2007年2月15日,丽江文化发展促进大会暨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市委书记和自兴、市长张祖林、市委副书记何金平、政协主席杨文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世碧、市委常委人大秘书长和向红等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并讲话。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两个研究会的成立是丽江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市委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打造旅游文化名市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在丽江文化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我因忙于参与筹措《毛片》开机事宜,没有参会,但会议仍将我列为丽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丽江文化》杂志。我作为副秘书长在其中发挥着应起的作用,身先士卒充当了一方文化复兴的排头兵,旗手。2008、2009两年,丽江文化研究会连续举办了两届文化研讨会,我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我的经典文章均在《丽江文化》杂志上首发。《丽江文化》成为宣传丽江的重要窗口,重要的舆论阵地,研究丽江文化的主要平台。
            2007年11月27日,应永胜县人大副主任韩光明之请,陪同市人大副主任杨美堂来永胜相继深入他留山、灵源箐、古地震遗址、三川坝、程海、凤羽毛家湾毛氏宗祠,期纳河谷、清水村等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历史文化作深层次的探索研究。杨美堂是十分洒脱低调的领导,他下来调研不惊动县人大或相应机关,只要韩光明和我陪同就行,伙食安排非常朴素简单,只要吃好吃饱就行。

    第五节  忘年之交  良师益友

           2008年3月7日,《丽江日报》记者赵晓梅女士电话约我写一篇缅怀唐兆坤老先生的文稿,我不由得惊诧“唐老先生怎么啦?”答曰:他不在啦,昨天逝世。唐兆坤先生是永胜文史工作先行者,1957年云南省文艺干校结业后即从事地方文化史志操劳,一生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研究编撰志书,为《永胜县志》出版立下丰碑。他长我21岁,是我的前辈,是我崇敬的老师。
           第一次结识唐老先生是在1978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云南日报社的通知,写一篇8000字左右的《永胜县概况》,要出小册子。我过去在永胜一中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圣贤书”的学子,从部队转业到永胜县委会两年间又一直在搞运动,而今出任县新闻报导组组长不久,对古老神奇的文化名邦永胜尚未入门,怎么写呢?我自然知道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勤”字当头,勤学、勤问、勤走、勤思、勤写,经老同志介绍,前去向唐兆坤先生请教。年过半百的唐老,在极其陈旧简陋的文化馆(今县幼儿园内)办公室专心致志地整理县志文稿。当我找到他,说明来意,他对我这个年轻后生、莽撞的不速之客给予热情接待,也许在他看来“孺子可教”吧,毫不保留地提供我所需要的县情数据,从地理位置、区域面积、自然环境、地位作用、建置沿革、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族风物、历代人文等方面给我作了系统讲述,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画龙点睛,顺理成章,使我对古老神奇的文化名邦永胜有了初步、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我把记录作一番整理润色,《永胜县概况》便圆满交卷。从那时起他与我成为忘年之交,良师益友,至后来的 30年间。在唐老的指点、引领下,我不断积累丰富永胜文史知积,从而成为传承者。
           1981年8月,地区文联召开主席会议,研究各县文联筹备情况。会前,唐老来到县委宣传部,要求宣传部派员参加。因为唐老有他的难处,虽是地区文联副主席,但只是县文化馆的职工,传达贯彻地区会议精神难度大。由于当时县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不在位,人员严重缺额,只有老干事陈清明和我两个人。我们认为这是涉及永胜文学艺术事业繁荣昌盛的大事,宣传部是意识形态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应该去,于是决定我与唐老参加地区文联会议。虽然我只是县委宣传部的小职员,也不是地区文联会员,但也不算是局外人。主席会上他们先把我吸取为区文联会员,让我名正言顺地参加会议。会上,丽江、华坪、宁蒗三县将文联筹备情况作了汇报交流,将了永胜一“军”。地委宣传部长、文联主席李铸宏问我,永胜怎么办?我说,我们把这次会议精神带回去,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我相信永胜是不甘落后,会奋起直追,后来居上的。我与唐老从丽江返回永胜,立即向在家的李友伦、杨焕奎两位副县长反映,得到他们的关注支持,安排我们直接向县委书记和仕良汇报。 第二天下午,县委书记和仕良召集在家的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听取我们的详细汇报,当场拍板,马上成立文联筹备组,由我起草文代会工作报告,唐老负责文艺界代表人选,周开郑负责文代会筹备具体事务。说办就办,当年10月,永胜县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丽江地区首先成立县文联。唐兆坤、简良开(兼秘书长)当选为县文联副主席;周开郑为副秘书长。事后就由我们三人主持文联工作,创办文艺杂志《程海》。唐老离休后移居丽江古城,我们仍保持着师生之情,信件往来和电话联系从未间断,尤其是我主持永胜报社工作期间。我知道唐老依然是个大忙人,先后参与主编丽江地区《土司志》、《政协志》,兼任《宁蒗彝族自治县志》及《华坪县志》总纂、顾问和编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分卷)责任编辑等。晚年还着有《故园集》、《丽江文史漫话》等。唐老一生奋发图强,矢志不渝,生命不息,探索不停,笔耕不止,把毕生聪明才智和成果奉献给了丽江文史事业。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地方知识,为我成为永胜活字典奠定了坚实基础。得知噩耗,我当即写了《严谨求实树风范——忆唐兆坤同志文史工作二三事》。刊于2008年6月11日《丽江日报》,收入《永胜古体诗集》一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人老了,不中了,三天两头跑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