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5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贵现代部分人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55
  • 签到天数: 13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19

    主题

    3186

    帖子

    40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04091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3-10 16: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贵现代部分人物
    简以正,字光仪,号歌乐山人。据他本人所述,原籍重庆市瓷器口古镇,祖传字派“廷试永流光”。曾祖父简试伦,经商往来于重庆与昆明之间;民国时,父亲简逵(简流芳)曾为杨虎成将军恣议、邵力子(国民参政会总干事)秘书。他于19333月出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职于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美术教研室,兼任云南省民族画院国画家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中国王羲之基金会会员,国际书画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学会会员。
    自幼受其父在金石、书画及考古等方面的熏陶,热爱传统绘画,在四川美院从师于著名画家肖建初、冯建吴、钟道泉诸教授,曾在贵州省美协从事组织、创作工作。多年来从事造型艺术研究。主要擅长山水画、人物及花鸟,也创作过雕塑、油画、水彩画、壁画及版画,作品多次参加过西南地区及省内外展览并在报刊上发表。1967年为贵州省博物馆复制了大型泥塑《收租院》(包括创作部分共104尊),1968年为贵阳棉纺厂塑毛泽东巨像,以及其它雕塑创作,1986年为重庆地下建筑“金竹宫”设计宫门及创作巨幅国画《大江东去》及《碧水青山》,反映长江及嘉陵江沿岸风景名胜和建设风光,总长50 余米,报刊及电视台均作报道。他在1986年来云南参与创办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而落籍昆明。1991年参加云南民族画院为云南省政府光复大楼前厅创作了《锦绣南疆》巨幅山水画。近年来创作了一些山水等国画,表现祖国大好河山,作品流入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弘扬民族绘画,促进文化交流。其传略载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等。
    (简良开推荐)
    简贵才  四川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人,1934年生,1952年来云南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云南大学析办云南农业大学,简贵才从云大析出参与创办农业大学,在农大任教,直至退休,落籍昆明。把毕生知识才华无私奉献给了云南。1956年曾到丽江宁蒗县泸沽湖调研少数民族纳西族摩梭人的族源及其风情风俗。
    简贵才妻朱正容,四川人,与他一起在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生有一子:简诚钢,一女:简诚勇。简诚钢1964年生,在昆明机床厂工作;娶妻毛苏云,在医院工作。简诚勇,在昆明工作,已成家。孙子一,在大学就读。外孙女一,大学毕业,在昆明工作。
    简贵才的祖籍:湖北省襄樊市。明朝末期,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战乱加灾荒,民不聊生。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太多,人口大减,造成大荒芜,后来朝廷开展“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始祖简大华在这次大移民中从湖北省襄樊市来到四川泸州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再后来,简大华回襄樊去了,留下妻儿在泸州。现今,简大华夫人的墓碑尚在。至今,简大华后裔已延续至十四五代。他只记得三代字派“朝贵诚”父辈、本辈和儿子辈的字派。他有个哥,简贵荣,现已80多岁了,还在四川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简良开推荐)
    宁 蒗 人 物
    简学章  学章公,仕瑞公之长子,生于1907年,1922年逃难由宁蒗县迁居永北县落籍,靠帮工度日,为维持生计,历尽艰辛。解放后,时来运转,当上了土改老干部,民兵队长,中共党员,参加清匪反霸和小凉山平叛战斗,尔后相继担任永北镇镇长,永胜县农会主席等职。一生坎坷,业绩辉煌,却也悲壮。只因晚年病魔緾身,晚景十分凄凉。明知油尽灯枯,却也志士暮年,壮心不已。1963年10月病逝,葬永胜县城东郊凤凰山麓,坟在。
    简学芳  学芳公,仕良公之长子,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初三。少年时丧失双亲,独立谋生,给豆腐坊胡财主当童工数年,难以忍受非人生活,出走后给人当背夫维持生计,背铁、背盐、背石膏,几乎走遍滇西北各县及大理州、四川盐井等地。成家立业后以务农为本,以求温饱。一生铮铮铁骨,一身正气。勤劳纯朴,忠厚善良。解放后当上土改积极分子,中共党员,县人大代表,云南省劳动模范。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子女成才,建功立业,可无憾事。故于1984年9月28日,葬宁蒗县城西刘家沟磨刀石之阳山梁祖茔。有墓志。
    简学举  学举公,乃仕贵公之次子,生于1918年九月十五日子时棉缅街,故于1997年冬月十八日戍时宁蒗县城,葬於金棉乡拖弄坪。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正气凛然,义薄云天,乐善好施。且精于医道,春回旨下,利济多方。深受族人爱戴,乡邻景仰。曾任宁蒗县政协第一至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简良发  学芳公之长子,革命烈士。生于1936年农历8月29日,读过三年小学,土改时为脱产民兵十一大队队员,共青团员。1956年参加平息小凉山土匪暴乱战斗。出没于枪林弹雨中,冲杀在刀光剑影间,英勇顽强,一往无前。曾参加过烂泥箐战役、烟山战役、倮罗关战役、猪头坡战役、蜂子岩战役等重大战役。为确保一方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作出卓越贡献。1958年初出任大兴乡文书,同年5月,因前方战事吃紧,调回原单位,投入平叛战斗,同月27日在木碓窝梁子遭遇战中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二岁。葬於小凉山革命烈士陵园,有墓碑。
    简良才  学忠公之长子。生于1928年四月初九日,青年时曾被黑彝掳上凉山为奴九年,受尽折磨。凭过人的聪明才智,逃出火坑,回归故里。一生躬耕,勤劳传家。虽未读过书,但不失为族中人龙,见识广博,智商较高,深谋远虑,谙熟韬略,明思善断。既是农耕的好手,又是经营的行家。持家有道,教子有方。膝下三男三女,玉季金昆、龙凤呈祥。他是族中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族中重大事务、均让他拿主张。四乡邻里族人无不景仰称奇。
    简良开  字安毫,笔名简谱,号玩毫散人,雍公五十五世,学芳公之季子。记者,作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1944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二亥时)生于宁蒗县贫苦农民家庭,1963年在宁蒗中学初中毕业,到永胜一中读高中。在高中,当选为永胜一中学生会主席,1965年9月被评为永胜县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受表彰。1966年高中毕业参加文化大革命,任永胜一中文革主任,11月中旬,红卫兵大串联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见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968年1月从永胜一中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八年,历任战士、参谋等职。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4月转业到永胜县委宣传部工作,1978年1月起任永胜县新闻报道组组长,1985年9月至1993年6月兼任永胜县文明办主任,1988年10月至1993年9月兼任丽江报永胜记者站站长。从1981年10月起至2002年6 月,兼任永胜县文联常务副主席。1991年8月相继荣获“丽江地区军队转业干部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宣传干部”称号。1993年7月起至2002年主持永胜报社工作,行使总编职责。1981年10月后,先后主持创办县文联报刊《程海》文艺杂志、《永胜文化报》到《永胜报》。2002年6月退休。
    自幼立下雄心壮志,要成就一番事业,虽屡历坎坷,但勤奋努力,不改初衷,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自强不息,矢志不渝。他相继获得辽宁刊授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云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两个大专文凭。阅历丰富,学识渊博,退休后志力于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老骥伏枥,成就辉煌。一生作品甚丰,文学作品有《带伤的玉麒麟》、《永胜揽胜》、《大山忠魂》、《角落里射出的强光》、《滴水映光辉》等;新闻作品千数篇;单行本有摄影画册《滇西胜境——灵源箐》、毛氏研究文集《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民族文化研究专著《神秘的他留人》等等。论著均在国内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有的文章及重要史实、观点,已为云南、湖南、韶山、江西、浙江等省地及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报刑转载或引用。他是永胜边屯文化、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品牌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1997年4月18日,伟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一行寻根到永胜,简良开参与接待并负责介绍永胜历史、毛氏情况,回答李讷提出的问题,成为云南省丽江地区唯一见过东方巨人毛泽东家两代人的人。
    他是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宗共祖血缘亲情的沟通者,开拓者。2000年6月,他带领有毛氏家族代表参加组成的云南永胜毛氏研究课题组赴湖南韶山、长沙、湘潭等地考察,开展联谊活动。2002年10月作为永胜代表出席江西吉水毛泽东祖籍游览苑开苑庆典;2003年12月下旬,作为永胜代表团成员赴韶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他对毛氏文化研究,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澄清史实,纠正误传,将历史的澜沧卫即今云南省永胜县的史实真相大白于天下;考证核实了六个世纪前毛泽东祖先毛太华曾在永胜生活并留下后裔的事实,得出了湖南韶山毛氏、江西吉水毛氏和学术界一致认同的结论: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吉水毛氏同祖同源,把永胜推到毛泽东祖籍溯源热的潮头。2009年10月,作为专家应邀出席“中国江山•首届毛氏文化旅游节”暨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成大会,与毛泽东嫡孙毛新宇等欢聚一堂,共叙毛氏文化大文章。
    他发现并推出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支系他留人,2005年6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秘的他留人》荣获云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5月14日,作为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民歌”专题节目的嘉宾访谈人物到北京在中央电视台亮相。2011年5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举办西南地区濒危文化论坛,他被聘请进京作他留文化专题讲座。
    他树起边屯文化大旗。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对永胜地域标志进行思考,至2003年对恢复重建永胜毛氏宗祠的总体布局提出设立毛氏文化、边屯文化陈列室,得以付诸实施。2007年5月,担任《永胜县军事志》总纂,对边屯文化概念基本思考成熟。2008年以来相继发表著名论文《灵海沧阳  太华名郡——永胜文化主题之我见》、《边屯文化论——以永胜县为例》、《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永胜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关系刍议》,专著《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对边屯文化概念、定义、性质、特征,地位作用及其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出系统全面的精辟论述论证:
    边屯文化是政府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产物,是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以边地土司文化为依托,融汇当地和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具有典型的军屯戍边特点的文化现象。
    简良开被称为“论证边屯文化第一人”。2010年8月21日,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视察调研永胜毛氏宗祠时,听取简良开讲解和情况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当即确认边屯文化是云南省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边屯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体,大文化。它的形成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它不是单纯地域性和单一民族形式的文化,而是一个大融合的产物。边屯文化是云南省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永胜是最早进行研究的。永胜边屯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文化,其中毛氏文化、他留文化在全国都是独树一帜的。永胜边屯文化以毛氏文化为代表,其闪光点就是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结合。并决定把永胜程海毛家湾作为云南省的边屯文化示范基地,建“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为永胜文化和旅游事业立下了历史的丰碑。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简良开是永胜县第一至第五届政协委员,丽江市政协委员,云南省社科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丽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他的生平业绩已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等典籍。人们有口皆碑:“一生辛劳多建树,致力笔耕谱华章。”“独树一帜创品牌,标新立异建奇功”。
    他自喻:从小凉山走出的汉子,山的风韵,山的气质。他的座右铭是: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为社会留下点应该留下的东西。他笔耕的信条是:鞭恶扬善,祛邪扶正,让光明充满人间。
    简良贵  学清公之次子,生于1948年七月十六日,初中文化,因文革期间,失去深造机会,全凭在社会实践中自学成材,曾当过十五年的小学教师,在鸭子塘、羊窝子等地山区任教,在贫困山区培养彝家子弟,为山区智力扶贫、培养人材作出积极贡献。后调县文艺宣传队工作,继而在宁蒗县新华书店工作,为人忠厚诚直,勤劳简朴,艰苦创业,温然处世,恭谦待人。在村中、家族中,讲究思想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协调处理大小事务,深受族人拥戴和乡邻的好评,是族中难能可能的义务“当家人”。任劳任怨,热心办好公益事业。
    简良荣  学举公之女,生于1955年八月初四日,大专文化,毕业于丽江卫校,后又进修深造,在宁蒗县妇幼保健院任院长。中共党员,职称为副主任医师(副高职)。
    简良红  学举公之四子,生于1967年四月廿一日。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相继在宁蒗县及丽江市检察院工作,处级干部。
    简传银  简良才之长子,生于1955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一),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任碧源等地小学教师,后调任宁蒗县教委副主任,县统计局局长,宁蒗县副县长兼教育局长、宁蒗县委副书记,正处。
    简传琳  简良才之次子,生于1962年5月13日,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在宁蒗县民族中学任教,现任大兴中学校长。云南省优秀英语骨干教师,聪明颖悟,坚毅果敢,才思敏捷,教学有方,桃李芬芳,所教学生英才济济,遍及小凉山、泸沽湖畔。他又是族中义务主事人,热心公益事业,随时自告奋勇出面主持、协调办理各项事务,深受好评。
    简传红  简良才之三子,生于1968年2月18日,毕业于武汉大学,在昆明工作,后相继在北京、重庆等地高等学府深造,博士研究生。
    简红霞  简传琳之妻,湖南省桃源县佘家坪乡简家坝人。1968年10月28日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89年来云南省宁蒗县工作,先在宁蒗一中任教,后调中共宁蒗县纪委工作。
    简传权  简良万之长子,生于1961年4月13日,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在解放军118团服役,历任班长、排长、营长。1984年参加中越边境老山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一次,随即荣立三等功五次,1998年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工作,处级干部。
    简传龙(1980—)  良友长子,大学文化,在楚雄路桥工程公司工作。
    简传俊(1984—)  良友次子,毕业于四川航天航空学院,在贵州工作,工务员。
    简传文(1969—)  良德长子,生于1969年12月20日(农历冬月十二日)金棉高地村。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丽江农校,后获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文凭。原在宁蒗县烤烟生产办公室任副主任,后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2003年到丽江市农业局工作,后在民政局工作,现任丽江市老龄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妻田应芳(1970—),宁蒗大兴镇人,在玉龙县医院工作。全家入丽江。子二:远浡(秦)、远涵(林)。落籍丽江古城区。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岁月告诉我们:有一颗知足的心,会轻松一辈 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会平安一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55
  • 签到天数: 13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19

    主题

    3186

    帖子

    40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0409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6:30:05 | 只看该作者
    雍公文化初探

    简良开

    2010年12月下旬日,在“三公”故里江西新余市举行的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一届二次年会上。一致赞同梅松公的建议,推举我为雍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开阳县简盛华为简氏诗词学会会长。我一个云南边地族人被推上了潮头,盛名之下,未免有些诚惶诚恐。研究、发掘、弘扬雍公文化,作为简氏族人,雍公后裔确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可推卸。
    这些年来,我为创立、奠基毛氏文化、他留文化、边屯文化品牌而奔忙,直到最近专著《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出版,中国永胜边屯文化博物园第一期工程——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竣工开馆,才有点喘息时间,转过来思考雍公文化。梅松公给予我满怀希望和竭力支持,还专门来信鼓励。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体现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智慧、道德、品位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重要保证。雍公文化,即简氏宗族文化,就是一个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道德规范。或者说,雍公文化是我们简氏家族的血脉,是简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内容十分丰富,可分姓氏源流、郡望堂号、谱牒文化、宗派联语、族规族训、文化传承等部分,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简氏族人有识之士个个投入,发挥群体智慧,同心协力,谱写“雍公文化”大文章。这里我仅开个头,抛砖引玉。
    一、郡望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郡”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望”《辞海》的解释是:“魏晋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改诸侯割据的“封建制”为“郡县制”。把全国分成86个郡(后续有增置),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各级行政长官。随着朝代的更替,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或缩小,郡名也有所变更。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郡的名称取消了。此后,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名门望族,于是有人改用“望出”,与郡望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
    “郡望”不是一个姓氏的受姓之地,而是一个氏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迁徙播散之中,某一支在某个地方形成了豪族著姓,为他族所仰望。每一个姓氏不只一个郡望,郡望最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1望,另外,王姓也有31望之多。
    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土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延用不变。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氏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据收藏于国家档案馆的《简氏通志》记载:简出“姬”姓,即周天子之本姓。黄帝曾孙帝喾之苖裔也。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封地在山西,史称为晋卿,晋卿唐叔虞之后裔狐鞫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简伯是中华简氏之鼻祖。
    简姓之所以以范阳为郡望,一是简伯四世孙简克谄定籍范阳,在范阳繁衍生息,东汉末简氏在涿邑(即后来之范阳),已为郡中巨姓旺族也。二是以名人为郡望。简氏根系延伸至简雍,是简雍显,以雍公望出,称“郡望范阳”。
    雍公与刘备同年同里居,有旧,追随刘备周旋,乃刘备第一谋士。至荆州,为从事中郎。后刘备围成都,遣雍公往说刘璋,璋见之,爱其才,遂与同舆出城归顺刘备,旋官拜“昭德将军”。雍公始定籍成都东之牛鞞县赖池,追随雍公之族人亦定籍于此。东汉时改阳安县,至隋初,赖池周围数十里无异姓,赖池即呼简池,阳安妮县又改为简阳县,后又置简州。
    二、堂号                                   
    堂号,这里指家谱中所说的堂号,它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房支的称号,以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的关系。这种称号也称房号,也可以是某一姓氏某一房支所建祠堂的名称。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决议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即某一族人的共同徽号,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郡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
    同一姓氏一般都有多个堂号,又有不同的姓氏使用同一个堂号。唐代就出现堂号,宋代较普遍,明代家谱载明堂号则很少见,多则见诸于清代以后。
    堂号的命名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以郡望命名,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琅琊堂”;周氏“汝南堂”;毛姓“西河堂”等。有的以祖先的字、号、封号、谥号、著述、生平故事命名。如陶氏“五柳堂”,以晋代文学家陶潜,自号“五柳先生”命名;周氏“濂溪堂”、“爱莲堂”,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时人称“濂溪先生”,并撰有“爱莲说”命名;毛氏“脱颖”、“舌师堂”,以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命名。有的以“圣谕”、“广训”命名,清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都是有关封建伦理纲常其基本内容成了命名堂号的主要依据。还有一些自创的堂号,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大家族日久人众分族,或是遇天灾人祸、兵燹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的方法。永胜、韶山毛氏宗祠用的分堂号是“敦本堂”。
    简氏家族的堂号有:嘉会堂、世禄堂、敦叙堂、隆恩堂、翰林第等。江西新余桐村依山托水,物华丰茂,人杰地灵。据家谱记载,宋明期间,简氏为渝川大族,美名远播,尤其以桐村世昌公之后为盛,“登第者非一人,出仕者非一代……故颜其堂曰:世禄第!”
    三、文化传承                           
    宗族文化即家族文化,就是一个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及道德规范。简氏宗族文化以儒家礼教文化为主干,因此在其族谱中风雅礼仪(祠庙祭祀、婚礼、丧礼等)和规训、劝戒乃至堂联、派语,无不表现出儒家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这也是简姓文化的特点。简姓自有姓以来,简伯而降,由世为晋卿之华胄之族,而为庶民,历春秋战国,迨及秦汉,由晋之续邑,而赵之上谷,而汉之涿邑。其间虽有数百年之蜇伏,崇文尚武是其优良传统,仍有名士硕儒,辉耀于史册。
    (一)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野史、正史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
    所谓谱牒,就是家谱、房谱、族谱、宗谱、通谱、家乘、家珍、家牒的总称,也就是说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它起源于甲骨文时代,我国最早的是用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王室的世系,即商王家谱。到了周朝,已设置记录王室家谱的史官。司马迁写《史记》,就大量参考了谱牒,可见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国谱牒之盛期在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民国时期。
    谱牒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家族的源流世系,将具有相同血缘的家族整合起来,达到互助互利和敬宗收族的目的。
    谱牒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纯正血统关系的可靠性记录;它能增强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按照家族规范伦理道德观约束族人的生活行为,维护宗法封建秩序;具有史学、文学等学术研究价值。
    谱牒的重要性,前人说过:“家之谱犹国之史”,把家谱与国史相提并论,视为同等重要。国无史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家谱是国史的补充和微观,国史是家谱的综合和宏观。
    当今中华简氏,各地宗谱续修委员会在姓氏学大师梅松公操持下,经各地族人的努力,已出版《简氏通志》豫章卷、荆楚卷、川渝卷、燕赵卷、八闽卷、粤东卷、豫皖苏卷、晋城卷等若干卷,正在着手云贵卷、湖南卷、台湾卷等,雄居各大姓之首。谱牒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这不仅在我们简氏宗谱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而且在中国3754个姓氏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宗联
    宗联是一种楹联,又称姓氏对联。它与普通不同之处在于:宗联是为某一姓氏宗族特业书写并予歌颂的对联,有专用场所。首先,与使用它的这一姓氏宗族的历史有直接关系,它所表现的是该姓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著名人物和显赫事迹。同时,宗联彰显的是宗族文化,有明显的使用目的,如为该宗族祖先歌功颂德,让族人牢记家族荣耀并引以为豪、发扬光大;能在世人面前突出本宗族姓氏甚至是本宗族的不同凡响,让人立即看出该联的宗族姓氏指向。
    宗联的使用场所独特,主要用于宗(祠堂)、支祠、家祠、祖宗陵墓、宗亲会所以及该姓人家的正堂、祖先牌位、神龛两侧和左右门柱、石柱上。形式主要有直接镌刻,制作后悬挂,书写后张贴几种。
    简氏家族的宗联有:
    爱尚书之竣业 (简卿)  建定国之鸿谟 (简雍)
    流废晋庭    (简伯)    赞犹蜀幕    (简雍)
    爱书欲学    (简卿)    从事参猷    (简雍)
    “一门双进士,三世九宜人”和“一门双进士,六子五登科”即记录了当时韶公子孙及第入宦之斐然。查阅正史,所记简氏名人,韶公十世孙简正理赫然在列,而简氏通用楹联“贯通五经称孝子,历令三县守清廉。”下联所书即为正理公。韶公十世孙立武更是以状元及第闻名遐迩,永载史册。故桐村派的堂号为“世禄第”。
    (三)派语
         派语是谱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派语又称字派、字辈、派系、派字等等,主要表示一个人在宗族中的辈分。一是区分辈分,二是便于取名。每个都有事先定下派语,使家族取名规范化、有序化,减少重名。三是字派还可作家族纪年的工具。
    简氏家族各支系均纂有字派。云南丽江简氏是简雍公后裔,称“昭德世代”。雍公是第一世,永康公是三十七世。自始祖永康公起编有二十字派“永新福懋宗,廷玑玉桂吉,洪同在朝尚,天仕学良传”。这字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用完。一九八七年经家族会议研究确定,新编了四十字字派:“远祖自兴茂,世代繁盛昌,恩泽裕发祥,安邦振国光。承前启金昆,继志建伟业,辉映兆文方  鹏程有华章”。这四十字派序,现已启用“远、祖”二字。新启用的“远、祖”辈分别为五十七、五十八世,依序类推,以后到祖籍地江西新余或在全国各地都可与简姓家门寻根拜祖和认亲续缘。
    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为改变混乱现象,以达“正本清源,理清支系,统一字派,天下大同”之要旨,创立了统一字派八十八字,已载入《简氏通志》,一字代表一代:
    简宗志国,源远流长。孝友传家,耀辈荣堂。
    读书育后,经典同航;修齐平治,温让恭良。
    诚信礼义,练达宽广;谦逊奋进,才优德望。
    廉洁仁恕,富贵安康;尊崇文明,重道必昌。
    华夏鼎盛,科教兴邦。仪表清秀,质若兰芳。
    本固枝茂,万世吉祥。
    使用了统一字派,今后在天涯会到了同姓,报名字即知辈分尊卑,称兄道弟,呼叔叫伯,其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表达的。“何况88字用完之后,可以重复循环,千秋万世以至于无穷,直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字派是寻根续缘的方法之一。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它反映了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质。
        (四)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
    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敬上慈下,诚信奋进。
    族训:正德修身,齐家治国。
    族范:於国忠,事亲孝,待下慈,为官廉,与邻友,处世和,交友信,做事恒,修身正,立志远。
    家教:贫不断书香,求财要正当,穷不丢志气,为官莫贪赃。
    这些古训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事和做官都值得借鉴。
    简氏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文化同步,因为他是从黄帝姬姓族团分出,黄帝的正宗嫡脉!
    木本水源,引发了人们的探本渴望;人人都想弄清本源以作为生存的依据。这是任何力量都有无法遏止的。
    简言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华夏文明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衰亡,是有宗族文化作为重要基石支撑这座大厦,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能这样强盛和持久。无论历史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中华家族文化精神始终是凝聚炎黄子孙的向心力,也是挖掘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聚宝盆。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典籍之宏富为举世公认,五千年文化的传承红线是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历史,而构建中国历史大厦的支柱之一是宗谱文化!历史学家们把他形象地比喻为历史的活化石。民族是由一个一个家族组成的,宗谱文化是家族凝聚力的固化剂!
    岁月告诉我们:有一颗知足的心,会轻松一辈 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会平安一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55
  • 签到天数: 13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19

    主题

    3186

    帖子

    40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04091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6:32:34 | 只看该作者
    雍公文化初探(续)
    简良开

    百旬嘉木,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
    中华简氏,看似中华民族百家姓中最普通的一个姓氏,当我们探索发掘简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到博大精深的谱牒文化领域,简氏世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光耀千秋,倍受世人瞩目。
    一、简氏姓前源流
    在中国,或许百家姓中任何一个姓氏的家族史都那么源远流长,只要你有心,就可以找到这个姓氏的根据源头,可以看到这个姓氏多么枝繁叶茂。简氏世家,其源也远,其史也久,就简氏家族史而言,可与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家世相媲美。
    综观简氏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每一个大家族一样,最早可推到远古三皇五帝中的黄帝,而且说简氏远古时候的祖先是鼎鼎有名的黄帝,决非空穴来风、牵强附会之言,也不是古典历史学家有意渲染之辞,那绝对是有案可稽、有史可据的事实。
    司马迁的《史记》上说,黄帝乃中国上古时代原始部落氏族少典氏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氏娶有蟜氏女子附宝为妻,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生下黄帝。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轩辕氏居住成长于姬水(今陕西境内)之滨,便以姬为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远祖,也成了后世姬姓的直接始祖。黄帝这支氏族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因土色黄而称“黄部落”。“帝”的意义为花蒂,古代华胥氏以花为图腾。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华夏族每次祭祀祖先时必须由酋长奉花而祭,称“禘”。而后华夏各支的领袖也称为“帝”。
    轩辕氏黄帝长大成人后,睿智勇武而深谙谋略,成了黄部落的领袖,并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各部落之间的长期混战,被各部落推为盟主,因而取得了“黄帝”的称号。随即并炎帝部落而统一中国,成为天下共主。
    黄帝乃中国上古时代很有政德的帝王,建立了早期的国家制度,设置了左右太览官职,任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人治理天下,结束了蛮荒浑浊的时代,从而进入了初级文明阶段。他修明政治,整顿军旅,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安抚百姓,发展谷物种植,使人民从凿穴而居,到开始建造房屋,安居乐业。黄帝亲自草创各种文化和文明,主持制作了各种国家礼仪;发明车船与指南车肇始交通业;与神医岐伯共同研究医术,被后人编成中华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命容成占日月星辰修订了历法,命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命隶首创造数字制定了度量衡,命伶伦制定音律创造了乐器。中国结束了蛮荒浑浊时代,建立了最早的国家制度,开启了中国初级文明阶段。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死时一百一十多岁,逝后葬于母亲有蟜氏的家乡桥山(即今黄帝陵)。黄帝生前娶有四位贤淑妻子,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非常能干,带领妇女植桑养蚕,缝制衣服,告别赤身露体时代。嫘祖一生辛劳,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
    玄嚣,又称青阳氏,因他曾为青部落国家(其地约在今河南中牟县至山东聊城、长清县一带,都曲阜)领袖,并获得“青阳”的尊号。玄嚣生一子,名蟜极。
    蟜极,由于他的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颛顼(专须)完美便被派到偏远地区担任部落酋长,而颛顼(因有圣德,人称高阳氏)继承了帝位。蟜极生有一子称帝喾,颛顼生有一子名穷蝉,由于穷蝉的才德不如帝喾,因此颛顼将帝位又传给了帝喾。
    帝喾从小在颛顼身边成长,十五岁时就开始佐助颛顼治理联盟事务,被封于辛地,故称为高辛氏;三十岁便代颛顼为大酋长,治理天下。帝喾建都城于亳(博,今河南偃师县),后迁顿丘(今河南濮阳市)。帝喾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帮助颛顼打败企图夺取炎黄首领地位的炎黄后裔共工;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明饲养业和制陶业,设置金正、水正等工正,建立最早的经济管理学。
    据传,帝喾有几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天性好斗,年长的叫阏伯、年幼的叫实沈,他们时时操戈,互不相容。帝喾于是命令阏伯到商丘(今河南濮阳)主祭辰星,实沈到大夏(今山西太阳)主祭参星。每天,当辰星于天亮出现在东方时,参星已沉没于西方,二星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帝喾之意就是要他们以参、辰二星为榜样,一生一世各守其土,永不相见,以消弭战祸。他们两人遵照父王之命,一辈子虔诚地祭祀参星和辰星,于是后人奉实沈为参星之神(又称参星为实沈),阏伯则象征商星(辰启星)。两星高悬于天空,也永远告诫人们,不要兄弟反目为仇。后人常用“兄弟参商”来批评那些不懂亲情之义的人,有时又以“参商不见”来表示亲友久别的感慨。
    帝喾同黄帝一样有四个妃子,元妃是炎帝的后裔有邰氏之女,名姜嫄,她被称为德配天地的伟大女性。据传,她因踩了神的脚印受孕而生下后稷。帝喾的二儿子后稷,名弃,为周族始祖。传说弃的母亲姜嫄有一次郊游时,见一巨人脚印,便好奇地去踩这个巨印。不料一踏上这巨印便觉身动,于是就怀孕了。一年后,生下一男孩。帝喾和姜嫄都认为这个男孩子是不祥之物,便把他弃于窄巷之中,想让牛马把他踏死,奇怪的是往来的牛马都避而不踏。于是,他们又想把他扔到山林之中想让虎豹吃了他,但恰逢林中有很多人,便又转而将他放在水渠中的寒冰上,想把他冻死。这时恰好一群鸟飞来,它们以其羽翼遮覆这个小孩,为之保暖,为之避害。姜螈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这一定是天神的旨意,不敢违背,便又马上抱回家中抚养,并取名为“弃”。
    弃长大后,很喜欢从事农业生产,精于农作。他根据地理条件种植农作物,所种的谷物“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很受人们称赞。别人也都向他学习,跟着效法,并大有收获。弃还是观象授时的能手,相传他善于观测辰星以掌握农时。在古人印象里,后稷的农穑是大有功于民的伟业,《尚书•吕刑》就把他和伯夷、大禹并列,说是“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尧时,让弃作了掌管农业的稷官;舜时,则因弃兴农有功,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号后稷,别姓姬氏。
    自后稷传五代到公刘时,农业更为发达,农业经济不断兴盛,居住地也从邰迁至豳地(今陕西旬邑西),“周道之兴自此始”。到了黄帝第二十五代古公亶父时,因避戎狄部落的侵扰,再举族迁至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改国号为周,始称周族。在很长时间里,周族首领世称“后稷”。可见,周族是得力于农作的发展而兴起的。古代文献中多说弃的时代的周族所居与“禹迹”有关。
    传到古公亶父之孙西伯侯姬昌,就是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哲学思想上演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政治经济上广施仁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使得四海诸侯大都归服于周,自此西周日益强盛,遂成一方诸侯国。不久,文王离世,儿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以姜太公为尚父,率天下诸侯以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讨伐商纣王。纣王因宠幸妲己,大兴土木,滥施酷刑,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而大失人心,陈师于牧野(约在河南汲县境内)以东伐纣。这一战,商王朝七十万大军兵无战心,将无斗志,反倒戈于阵前,于是商亡。各路诸侯都朝拜周武王,尊他为天子,西周王朝正式建立。
    二、简氏缘起世系
    梅松公编著《简氏通志•豫章卷》远祖纪第一至第四,简氏缘起世系从黄帝至姬昌(周文王)十九世,至简伯(狐鞫居)三十六世,至简雍公为五十九世。我在研究毛泽东祖先事过程中,参照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会长毛炳汉先生《毛氏通书》,对这世代数有所增加和变动,即从黄帝至姬昌为二十七世,至简伯为四十五世(比前者多九世),简伯至简雍为二十三世,即黄帝至简雍为六十八世。
    一世,黄帝(前2709——前2598),姬轩辕,在位111年,寿152岁,殁葬桥山(陕西黄陵)。于山西运城蚩尤村擒杀蚩尤,用“甲子”纪年,发明器具、舟车、货币、衣裳、叫仓颉作象形字。
    元妃嫘祖:教民种桑养蚕,以作衣服的原料。
    二世,巳挚(前2598——前2515),少昊帝子,建都曲阜。
    昌意,元妃嫘祖生,姬姓。
    玄嚣: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十二姓,唯昌意和玄嚣乃元妃嫘祖所生,姬姓。
    三世,颛顼(前2515——2437),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继位为玄帝。
    姬蟜极:玄嚣之子,黄帝之孙。
    四世,姬夋(前2437——前2367),帝喾,高辛部落酋长,继玄帝,乃黄帝玄孙。
    五世,姬挚(前2367——前2358),母?訾氏,不孚民望,诸部落酋长废之,另推选唐部落酋长放勋继任中国元首,尊称“唐尧帝”。
    姬弃,后稷,周朝始祖。其母姜嫄帝喾之元妃。
    姬契,后为商朝始祖,子姓。乃帝喾次妃简狄所生。
    放勋(前2357——前2258),尧帝,帝喾之子,母陈锋氏。前2297年,黄河泛滥,夏部落酋长姒鯀治水,9年不成。前2287年,杀姒鯀。前2286年,姒鯀子姒文命治水。前2285年,唐部落酋长姚重华摄政。前2258年,尧帝子丹朱不肖,推姚重华为中国元首。
    弃(前2410——前?),后稷,尧帝封他为农师。弃母姜嫄因踏巨人足迹而怀弃,生下后认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皆回避,复弃之山林,适林中人多;乃弃于冰上,群鸟以翅覆盖保温。姜嫄以为神奇,遂抱回抚养。初欲弃之,故名姬弃。舜帝封弃于邰(陕西武功县)《史记》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六世,楘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七世,叔望:楘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八世,不窋: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窋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九世,鞠:不窋子,生子公刘。
    十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周道之兴,实自此始。
    十一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
    十二世,皇朴:庆节子,嗣位于豳国。
    十三世,差弗:皇朴子,嗣位豳国。
    十四世,毁隃:差弗子,嗣位豳国。
    十五世,公非:毁隃子,嗣位豳国。
    十六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十七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十八世,侯牟:高圉子,嗣位豳国。
    十九世,亚圉:侯牟子,嗣位豳国。
    二十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二十一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二十二世,祖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二十三世,诸益:祖绀子,嗣位豳国。
    二十四世,公叔祖类:诸盩(音州)子,嗣位豳国。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元前?——前1231):公叔祖类子。公元前1353年,古公姬亶父自豳邑(陕西彬县)迁岐邑(陕西岐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四方归之。古公生子泰伯、虞仲、季历。时季历生子姬昌,有圣瑞。古公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其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有意将位传季历,再传姬昌,弟兄二人商量后乃剃去头发逃到楚管辖的地方吴(苏州),后来成了吴国的始祖。
    二十六世,姬季历(?——前1184):古公亶父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公元前1198年,姬季历赴朝歌晋见殷帝子武,子武赠土地30里,玉10壳,马8匹。季历攻西方鬼戎,俘虏翟王20。前1191年,殷帝封季历为西伯。前1184年,殷杀姬季历,子姬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二十七世,姬昌(周文王?——前1135):季历子,母曰太任。王生而圣瑞,及长,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皆向之。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天下三分有其二。前1147年,商纣王帝子辛囚姬昌于羑里(河南汤阴),前1142年,商纣释姬昌。前1136年,文王姬昌自岐邑迁酆邑(陕西西安西南)。姬昌即位五十年,前1135年卒,终年九十七岁,谥为周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十四公里处毕原上(今陕西咸阳周文王陵)。太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说明:《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是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算起。《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讫于公元前47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从夏即公元前2100年记起。西周起年为公元前1027年。从黄帝(前2709——前2598)至周文王姬昌(?——1135),以黄帝卒年(前2598)至姬昌卒(前1135)其间相距1463年,或者说前2709——前1135共计1574年,以概数算就说十五个世纪吧。本人认为在十五个世纪中衍脉十九或二十七世是不够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史记》和《春秋》的收录记载都难免有遗漏。
    二十八世,姬发(武王?——前1116),公元前1132年起兵抗暴,商纣兵败,自焚死,殷亡。同年,武王大封诸侯。前1120年,周迁都镐京(陕西西安)。前1116年(乙酉)姬发卒,子成王姬诵嗣位。
    二十九世,姬诵(成王):前1112年,成王封弟姬虞为唐侯。
    姬叔虞(?——前1059):唐叔虞、晋唐叔虞。叔虞封于唐,根据当时男子有姓又有氏的习惯,姓代表族团,说明他是姬姓族团成员;氏代表身份,因为叔虞被封为“唐侯”,历史上称之为唐叔虞。唐是他的封地,叔是他的排行,虞是他的名字。其子姬燮立,改为唐晋,尊叔虞为一世祖,是为晋唐叔虞。
    三十世,姬燮:为晋国一支。
    姬狐氏,《世本》载:“叔虞有子别居戎翟间,以居地氏,狐氏,子孙世为晋卿。”因其历代未有显著,史书不载,加上始皇焚书,即使有载亦被焚之,故今存史籍于叔虞——大狐伯12世无载。至孝侯时,有大狐伯显于晋,史书乃有记。
    四十二世,大狐伯(前738——?),大狐伯为唐叔虞十二世孙,晋孝侯时封大夫,生二子:狐饶、狐突。
    四十三世,狐饶,另成一支。
    狐突:狐突生两子两女;两女均适晋献公。长女生公子重耳(晋文公);次子生夷吾(晋惠公),史称狐姬。狐突是国丈,又是太子申生太傅。两子孙:狐毛、狐偃。
    四十四世,狐毛,另成一支。
    狐偃(子犯,咎犯):重耳亡,狐毛、狐偃从之在外十九年,重耳事狐偃如父。无论在外和立国后,“依其言,每事必就”。《史记》载:“文公于舅犯言听计从。”狐偃子二:狐鞫居、狐射姑。
    四十五世,狐鞫居(续简伯),狐射姑(贾季)
    简氏缘起狐鞫居:简伯(前672——前621),晋襄公七年,为争立晋君,简伯刺杀赵盾之党阳处父,简伯亦被赵盾杀害(公元前621年)。简伯即简姓鼻祖,为简氏缘起一世。
    三、简氏远祖世系(简伯至简雍)
    《简氏通志•豫章卷》世系表,简伯至简雍为23世,以此为依据,按此序排列。
    一世,狐鞫居(续简伯,前672——621)
    五世,简克谄(以祖谥号姓),简伯四世孙,降为皂隶,公乃以其祖谥号为氏,简姓。(据出《国语》晋书)。克谄公后裔,或在晋地,或沿宛平、大兴向赵之上党(涿郡)迁徙,遂定居涿郡。
    鞫氏:以名姓;
    续氏:以封地姓。
    十世,简策,克谄公五世孙,秦扫六合,始皇封为英诚君,涿郡牧。
    十二世,简胜,策公三世孙,西汉文帝时任大司寇。
    十三世,简裕:胜公之子。西汉景帝时封定公伯,后随霍去病大败匈奴于漠北,武帝钦授威烈将军,涿郡侯。
    十四世,简卿:裕公之子。汉昭帝时从倪宽学《尚书》,后任太子太傅的夏侯胜亦出其门墙。配姜氏。
    十五世,简宽:卿公之子。宣帝末年,举孝廉出任陕西三元县令,成帝时升任陕州刺使。
    十七世,简琳:宽公之孙。东汉光武帝时封通建侯,毅烈将军。
    二十世,简殖:琳公五世孙。桓帝时任大铨衡,史称“一代贤卿”。岭南系开基祖一山公可能分于殖公之世。
    二十三世,简雍:字宪和,殖公三世孙。与蜀先主刘备同村(涿州楼桑村人)。追随先主周旋,至荆州拜为从事中郎,族众随雍公驰驱者众。后先主取成都遣公往说璋归降有功,封为昭德将军。族众亦定居四川牛鞞县赖池。因后来人丁蕃盛,居地遂呼为赖简池。隋初(牛鞞县于晋时改阳安县)改为简州,唐初改简阳县,1994年改作简州市,治简城镇。
    岁月告诉我们:有一颗知足的心,会轻松一辈 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会平安一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