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9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雍公文化初探 简良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3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19

    主题

    3186

    帖子

    40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04091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3-10 16:3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雍公文化初探
    简良开
    201012月下旬日,在“三公”故里江西新余市举行的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一届二次年会上。一致赞同梅松公的建议,推举我为雍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开阳县简盛华为简氏诗词学会会长。我一个云南边地族人被推上了潮头,盛名之下,未免有些诚惶诚恐。研究、发掘、弘扬雍公文化,作为简氏族人,雍公后裔确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可推卸。
    这些年来,我为创立、奠基毛氏文化、他留文化、边屯文化品牌而奔忙,直到最近专著《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出版,中国永胜边屯文化博物园第一期工程——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竣工开馆,才有点喘息时间,转过来思考雍公文化。梅松公给予我满怀希望和竭力支持,还专门来信鼓励。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体现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智慧、道德、品位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重要保证。雍公文化,即简氏宗族文化,就是一个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道德规范。或者说,雍公文化是我们简氏家族的血脉,是简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内容十分丰富,可分姓氏源流、郡望堂号、谱牒文化、宗派联语、族规族训、文化传承等部分,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简氏族人有识之士个个投入,发挥群体智慧,同心协力,谱写“雍公文化”大文章。这里我仅开个头,抛砖引玉。
    一、郡望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郡”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望”《辞海》的解释是:“魏晋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改诸侯割据的“封建制”为“郡县制”。把全国分成86个郡(后续有增置),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各级行政长官。随着朝代的更替,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或缩小,郡名也有所变更。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郡的名称取消了。此后,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名门望族,于是有人改用“望出”,与郡望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
    “郡望”不是一个姓氏的受姓之地,而是一个氏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迁徙播散之中,某一支在某个地方形成了豪族著姓,为他族所仰望。每一个姓氏不只一个郡望,郡望最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1望,另外,王姓也有31望之多。
    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土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延用不变。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氏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据收藏于国家档案馆的《简氏通志》记载:简出“姬”姓,即周天子之本姓。黄帝曾孙帝喾之苖裔也。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封地在山西,史称为晋卿,晋卿唐叔虞之后裔狐鞫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简伯是中华简氏之鼻祖。
    简姓之所以以范阳为郡望,一是简伯四世孙简克谄定籍范阳,在范阳繁衍生息,东汉末简氏在涿邑(即后来之范阳),已为郡中巨姓旺族也。二是以名人为郡望。简氏根系延伸至简雍,是简雍显,以雍公望出,称“郡望范阳”。
    雍公与刘备同年同里居,有旧,追随刘备周旋,乃刘备第一谋士。至荆州,为从事中郎。后刘备围成都,遣雍公往说刘璋,璋见之,爱其才,遂与同舆出城归顺刘备,旋官拜“昭德将军”。雍公始定籍成都东之牛鞞县赖池,追随雍公之族人亦定籍于此。东汉时改阳安县,至隋初,赖池周围数十里无异姓,赖池即呼简池,阳安妮县又改为简阳县,后又置简州。
    二、堂号                                   
    堂号,这里指家谱中所说的堂号,它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房支的称号,以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的关系。这种称号也称房号,也可以是某一姓氏某一房支所建祠堂的名称。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决议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即某一族人的共同徽号,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郡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
    同一姓氏一般都有多个堂号,又有不同的姓氏使用同一个堂号。唐代就出现堂号,宋代较普遍,明代家谱载明堂号则很少见,多则见诸于清代以后。
    堂号的命名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以郡望命名,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琅琊堂”;周氏“汝南堂”;毛姓“西河堂”等。有的以祖先的字、号、封号、谥号、著述、生平故事命名。如陶氏“五柳堂”,以晋代文学家陶潜,自号“五柳先生”命名;周氏“濂溪堂”、“爱莲堂”,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时人称“濂溪先生”,并撰有“爱莲说”命名;毛氏“脱颖”、“舌师堂”,以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命名。有的以“圣谕”、“广训”命名,清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都是有关封建伦理纲常其基本内容成了命名堂号的主要依据。还有一些自创的堂号,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大家族日久人众分族,或是遇天灾人祸、兵燹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的方法。永胜、韶山毛氏宗祠用的分堂号是“敦本堂”。
    简氏家族的堂号有:嘉会堂、世禄堂、敦叙堂、隆恩堂、翰林第等。江西新余桐村依山托水,物华丰茂,人杰地灵。据家谱记载,宋明期间,简氏为渝川大族,美名远播,尤其以桐村世昌公之后为盛,“登第者非一人,出仕者非一代……故颜其堂曰:世禄第!”
    三、文化传承                           
    宗族文化即家族文化,就是一个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及道德规范。简氏宗族文化以儒家礼教文化为主干,因此在其族谱中风雅礼仪(祠庙祭祀、婚礼、丧礼等)和规训、劝戒乃至堂联、派语,无不表现出儒家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这也是简姓文化的特点。简姓自有姓以来,简伯而降,由世为晋卿之华胄之族,而为庶民,历春秋战国,迨及秦汉,由晋之续邑,而赵之上谷,而汉之涿邑。其间虽有数百年之蜇伏,崇文尚武是其优良传统,仍有名士硕儒,辉耀于史册。
    (一)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野史、正史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
    所谓谱牒,就是家谱、房谱、族谱、宗谱、通谱、家乘、家珍、家牒的总称,也就是说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它起源于甲骨文时代,我国最早的是用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王室的世系,即商王家谱。到了周朝,已设置记录王室家谱的史官。司马迁写《史记》,就大量参考了谱牒,可见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国谱牒之盛期在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民国时期。
    谱牒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家族的源流世系,将具有相同血缘的家族整合起来,达到互助互利和敬宗收族的目的。
    谱牒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纯正血统关系的可靠性记录;它能增强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按照家族规范伦理道德观约束族人的生活行为,维护宗法封建秩序;具有史学、文学等学术研究价值。
    谱牒的重要性,前人说过:“家之谱犹国之史”,把家谱与国史相提并论,视为同等重要。国无史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家谱是国史的补充和微观,国史是家谱的综合和宏观。
    当今中华简氏,各地宗谱续修委员会在姓氏学大师梅松公操持下,经各地族人的努力,已出版《简氏通志》豫章卷、荆楚卷、川渝卷、燕赵卷、八闽卷、粤东卷、豫皖苏卷、晋城卷等若干卷,正在着手云贵卷、湖南卷、台湾卷等,雄居各大姓之首。谱牒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这不仅在我们简氏宗谱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而且在中国3754个姓氏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宗联
    宗联是一种楹联,又称姓氏对联。它与普通不同之处在于:宗联是为某一姓氏宗族特业书写并予歌颂的对联,有专用场所。首先,与使用它的这一姓氏宗族的历史有直接关系,它所表现的是该姓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著名人物和显赫事迹。同时,宗联彰显的是宗族文化,有明显的使用目的,如为该宗族祖先歌功颂德,让族人牢记家族荣耀并引以为豪、发扬光大;能在世人面前突出本宗族姓氏甚至是本宗族的不同凡响,让人立即看出该联的宗族姓氏指向。
    宗联的使用场所独特,主要用于宗(祠堂)、支祠、家祠、祖宗陵墓、宗亲会所以及该姓人家的正堂、祖先牌位、神龛两侧和左右门柱、石柱上。形式主要有直接镌刻,制作后悬挂,书写后张贴几种。
    简氏家族的宗联有:
    爱尚书之竣业 (简卿)  建定国之鸿谟 (简雍)
    流废晋庭    (简伯)    赞犹蜀幕    (简雍)
    爱书欲学    (简卿)    从事参猷    (简雍)
    “一门双进士,三世九宜人”和“一门双进士,六子五登科”即记录了当时韶公子孙及第入宦之斐然。查阅正史,所记简氏名人,韶公十世孙简正理赫然在列,而简氏通用楹联“贯通五经称孝子,历令三县守清廉。”下联所书即为正理公。韶公十世孙立武更是以状元及第闻名遐迩,永载史册。故桐村派的堂号为“世禄第”。
    (三)派语
         派语是谱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派语又称字派、字辈、派系、派字等等,主要表示一个人在宗族中的辈分。一是区分辈分,二是便于取名。每个都有事先定下派语,使家族取名规范化、有序化,减少重名。三是字派还可作家族纪年的工具。
    简氏家族各支系均纂有字派。云南丽江简氏是简雍公后裔,称“昭德世代”。雍公是第一世,永康公是三十七世。自始祖永康公起编有二十字派“永新福懋宗,廷玑玉桂吉,洪同在朝尚,天仕学良传”。这字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用完。一九八七年经家族会议研究确定,新编了四十字字派:“远祖自兴茂,世代繁盛昌,恩泽裕发祥,安邦振国光。承前启金昆,继志建伟业,辉映兆文方  鹏程有华章”。这四十字派序,现已启用“远、祖”二字。新启用的“远、祖”辈分别为五十七、五十八世,依序类推,以后到祖籍地江西新余或在全国各地都可与简姓家门寻根拜祖和认亲续缘。
    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为改变混乱现象,以达“正本清源,理清支系,统一字派,天下大同”之要旨,创立了统一字派八十八字,已载入《简氏通志》,一字代表一代:
    简宗志国,源远流长。孝友传家,耀辈荣堂。
    读书育后,经典同航;修齐平治,温让恭良。
    诚信礼义,练达宽广;谦逊奋进,才优德望。
    廉洁仁恕,富贵安康;尊崇文明,重道必昌。
    华夏鼎盛,科教兴邦。仪表清秀,质若兰芳。
    本固枝茂,万世吉祥。
    使用了统一字派,今后在天涯会到了同姓,报名字即知辈分尊卑,称兄道弟,呼叔叫伯,其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表达的。“何况88字用完之后,可以重复循环,千秋万世以至于无穷,直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字派是寻根续缘的方法之一。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它反映了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质。
        (四)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
    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敬上慈下,诚信奋进。
    族训:正德修身,齐家治国。
    族范:於国忠,事亲孝,待下慈,为官廉,与邻友,处世和,交友信,做事恒,修身正,立志远。
    家教:贫不断书香,求财要正当,穷不丢志气,为官莫贪赃。
    这些古训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事和做官都值得借鉴。
    简氏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文化同步,因为他是从黄帝姬姓族团分出,黄帝的正宗嫡脉!
    木本水源,引发了人们的探本渴望;人人都想弄清本源以作为生存的依据。这是任何力量都有无法遏止的。
    简言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华夏文明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衰亡,是有宗族文化作为重要基石支撑这座大厦,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能这样强盛和持久。无论历史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中华家族文化精神始终是凝聚炎黄子孙的向心力,也是挖掘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聚宝盆。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典籍之宏富为举世公认,五千年文化的传承红线是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历史,而构建中国历史大厦的支柱之一是宗谱文化!历史学家们把他形象地比喻为历史的活化石。民族是由一个一个家族组成的,宗谱文化是家族凝聚力的固化剂!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岁月告诉我们:有一颗知足的心,会轻松一辈 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会平安一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