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2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5-31 10:1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一)
    作者:陈世松
    第一篇  原乡篇
    第一章  访族谱观来潮
    移民大潮来有痕,去留踪。作为私家档案性质的族谱,在记录下家族世系渊源和人口繁衍历史的同时,也把移民运动潮起潮落的蛛丝马迹留给了后世。如欲闯进他们生存的领地,必先破解档案中留下的"密码",然后才有可能找到叩开原乡大门的钥匙。
    一、族谱背后的故事
    当我们为着研究"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为着探访"湖广填"移民运动大潮的源头,而把某个家庭、家族、宗族作为研究对象,对它进行系统考察时,族谱无疑是最理想的参考资料。
    充当本篇解剖对象的陈氏家族,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移民入川,最初寓居于顺庆(今南充市)、遂宁(遂宁市),继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选择在潼川府三台县柳林坝(今属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长坪办事处)定居。该家族定居三台百年后,于同治四年(1865年)编纂刊刻了一部族谱--《陈氏族谱》。
    摆在面前的这部族谱,尽管经历了130多年的沧桑风雨,但在封面的左上方,仍依稀可见刻本的原谱名一一"陈氏族谱"4个大字,而在它的右下方,还保留着显示持谱人身份的三字题名:"光赞置"。
    通过近距离观察,发现这部族谱普通平凡,朴实无华,显示出来的是一身下层平民的打扮:开本高25.5公分,宽15.5公分,毛边土纸印刷,原编号共221页(双面折页),用线装订。原刻本天头地角印有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的边框,折页上部顶框处印有鱼口。每页9行,每行最多24字。刻工精细,印刷清楚。由于它是代代相传的私家族谱,故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的支派又在相关部分增加了一些活页。活页纸一种是与原刻本相同的土纸做的,同样印有边框,只不过是细线,每页还印有四道直线。这部分活页纸似是本谱刻印后统一印发的。另一部分则是自加的白页,为有光纸,明显是1949年前后所补充的。这部族谱除前20页左上角部分页章稍有蛀蚀(无碍辨认)外,基本上保存完好,实属万幸。
    我们知道,提供给研究者使用的族谱,可以是来自图书馆、档案馆的藏品,也可以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稿本。其中,尤以来历清楚、留存在民间的藏本,研究价值最高。摆在面前的这部《陈氏族谱》,就是这个移民家族中长房后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珍品。说起这部族谱的来历,背后还藏有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
    那是距今138年前,即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十五日,一个阖家团圆的夜晚,在陕西省汉中府东关外王姓宅内,有一个四川籍中年男子,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地躺卧在床上。他仰望头顶一轮朦胧的月亮,不禁潸然泪下。他自知来日不多,有家难回,不胜感慨唏嘘。10天后,他以43岁之身,客死异乡。死后,就地掩埋在王宅附近一个叫王家嘴的地方。这个四川籍中年男子名叫陈光赞,就是面前这部族谱的持有人。
    陈光赞是这个从福建迁川的移民家族的第5世孙,自入川开基祖陈时安定居三台县以来,该家族也同其他迁川家族一样。大多没有袭用原乡世系的字派,而是根据在川的实际情况,重新立下了:时、兆、元、启、光、先、德......的字派,供后世子孙们按序排定字辈。开基祖陈时安膝下育有10个儿子,其中4人出生于福建,6人出生于四川。在10个儿子中,除第二子在途中早亡,第三子过继与兄长陈辉胤另立门户外,其余8个儿子共组一个大家庭,聚居于三台县杉林坝。
    陈时安去世后,这个大家庭失去了凝聚的核心。仅仅维持了一段时间,到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终因人口繁多,家务难支,而不得不由族长主持,将家产分为8份,各自立业发展。在这次分家过程中,作为长子的陈兆深,就是当年迁川时那个年仅12岁的大哥,主动要求带着长房,离开柳林坝,迁至城南45里外一处条件最差的祖业一乐嘉乡樊家沟定居。
    又过了若干年,当传到他的孙子陈启明时,由于家产尽失,长房后裔仅靠佃耕过日。随着人口不断膨胀,这个家庭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为了减轻家务负担,陈启明不得不决定再次分家。在第二次分家的过程中,年近六旬的陈启明,把仅有的一点家产平分给4个儿子,以便让他们自立门户。这年为咸丰十年(1860年)。长子陈光谱、次子陈光赞已经娶妻,独立成家,三子早已过继族人,四子陈光诰尚未成年。作为二儿子的陈光赞,大概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乡,随着那时由川迁陕的人群,一直在四川绵阳、陕西汉中一带,依靠打工谋生。
    岂料过了不久,一连串的不幸遭遇相继降1临到陈启明的家中:长子陈光谱于同治元年(1862年)去世了;5年后,次子陈光赞又客死异乡。就在陈光赞去世前一年,他还遇上一件喜庆事:在柳林坝发迹的陈氏家族筹备了将近百年的《陈氏族谱》终于刊印了。那时,陈光赞正好在家,作为长房后裔的代表,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一房人的族谱保管者、持谱人。他也因此在这部新置的族谱上,端端正正地题上"光赞置"3个正楷大字。未曾想到,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以致这3个字竟成了他留在这个世上的绝笔。
    陈光赞有3个儿子,他死的这一年,长子先朗17岁,次子先亮7岁,三子先畴刚满3岁。家庭顿然失去支柱,仅剩下孤儿寡母4口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陈启明在连失两子的重大打击下,三子又早已过继,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唯一一个儿子--四子陈光诰身上。当时,陈光诰也已单独立家,但膝下只有一女。为了解决二儿媳一家4口人的生活困难,他们想到了在家族内部过继和交换子女,经商量决定,由弟弟陈光诰帮助哥哥抚养其3岁的幼子先畴,同时把自己的女儿交换给二嫂(即光赞妻),以帮助其维持家计。此举既能减轻光赞去世后家庭的负担,又可以使光诰不致断后。陈光赞死后,这部族谱又回到了其父陈启明手中,以至在这部族谱上留下了多处由陈启明批注的有关族内事务的手迹。陈启明逝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去世之后,由他保存的这部族谱,以及其他相关的家族文书,理当传给他唯一的儿子陈光诰。陈光诰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年失载。由于他膝下只有一个过继子陈先发,所以在陈光诰死后,由陈启明传下来的这批包括族谱在内的家族文书,自然名正言顺地落到了陈先发的手中。
    根据族谱记载,陈先发膝下有2子3女,长子失载,次子陈德富。陈先发卒于民国13年(1924年),在他去世之后,这部族谱自然又传到了陈德富的手中。在陈德富收藏的族谱中,保存了两页出自他的亲笔、书写在红纸上的有关自己祖先的世系名录。名录中,他把自己之前的7代祖先,分别标注为:"太始"、"烈"、"天"、"高"、"曾"、"玄"、"祖"等7个等级,以承家族的绪统。这个世系名录中,陈德富在陈光赞的名字上,直接写了一个"祖"字,表明他的身份,正是持谱人陈光赞的嫡孙。对乡间文物古迹造成最大冲击的,当数"文化大革命"。迫于政治压力,当时许多人为了与"四旧"划清界限,开始把一些旧书、族谱之类的古董拿出来自行烧毁。表面看,陈德富也在紧跟形势,抄写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平时设在堂屋壁上的神龛,也被悄悄地转移到了木板楼上。但他就是不忍把装在一个木匣子里的族谱和文书付之一炬。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年轻时曾经教过几天私塾,算是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人。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巨变,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不仅忠于职守,保存祖上传下来的族谱,而且还不断地在族谱上补充新的内容。当记录家庭人口繁衍的接力棒传到他手中时,他又像他的父辈那样,坚韧执著地把家庭人口的变迁情况记录下来,直至他生命终结时为止。令人感叹的是,他是那样忠于职守,连先于他8个月去世的妻子的有关情况,包括告终的时间、地点,安葬的坟墓位置等等文字,也都是由他一丝不苟地亲笔书写在谱上的。
    这一举动反映了人们对于家族历史的重视,同时也是家庭生命力的表现。正如孙达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在族谱的背后,埋藏着任何力量也难以抑制的"民族生命力"。族谱的传承过程,就是例证。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0:44:14 | 只看该作者
    孙达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在族谱的背后,埋藏着任何力量也难以抑制的"民族生命力"。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07:14:33 | 只看该作者
    族谱本身就是对一族人的生命历程的记录。草根者的历史,卑微者的尊严,都可以在此找到证据!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44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973
    地板
    发表于 2015-6-1 08:33:24 | 只看该作者
    宗族谱牒,“尤以来历清楚、留存在民间的藏本,研究价值最高。”我2010年在江西桐村世禄堂会议上看见展示给宗亲们看的那些谱书,线装竖排,翼纸泛黄,传统书法,世世代代简氏先祖完好保存,功德无量啊!
    心有阳光,一路芬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09:28:19 | 只看该作者
    简恩承 发表于 2015-6-1 08:33
    宗族谱牒,“尤以来历清楚、留存在民间的藏本,研究价值最高。”我2010年在江西桐村世禄堂会议上看见展示给 ...

    正因为有了简氏先人留下的丰富文献及典章,才构建了《简氏通志》的基础。保存文献,是对先人们留下的文化最好的传承。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