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3 10:3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斌全 于 2015-6-4 11:05 编辑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四)
    第二篇迁移篇
    第一章长途迁移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一支长途迁移大军,无论是单兵行动,还是团队推进,在出发前都必须做好周密的策划,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探路准备、证照准备以及盘费准备。
    一、心理准备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依附于土地之上,一辈子不愿离开故土,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的传统习惯。但当人口与土地资源失去平衡,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又不'得不到别的地方去开发新的资源以维持生计时,其中必然有一部分人会挣脱这一传统习惯的束缚,而把外迁作为首要的选择。
    有一位国外学者曾经说过:"一个迁移过一次的人,要比从未迁移过的人更容易再迁移,因为他有了经验,战胜过中间障碍,也取得过迁移成功的快乐。"从闽西外迁到四川,需要跨越多个省区,这就要求迁移的人群,必须具备必要的长距离流迁的心理素质和经验积累。一般说来,一个移民家庭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素质与经验积累,他们往往是不会贸然把迁川计划付诸实施的。
    有研究成果表明,福建从明代开始,就出现人口频繁流动的现象。明万历年间的谢肇涮在《五杂俎》中,就描述了福建人迫于耕地日减而外出谋生,流寓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从事各种开发活动的情况。他说:"(闽人)地狭则无田以自食,而人口则射利之途愈广;什五游食在外。"这种颇具规模的人口流动,体现了福建人民向外省迁徙的明显趋势。
    刘正刚指出,居住在闽粤的客家人,最富有这种远程迁徙的传统。他认为这是与他们的祖先从中原南迁至闽粤赣地区所具有的迁徙经历和百折不挠的迁徙精神分不开的。他在著作中,还以明清之际的江西、湖南为出发点,考察了居住在闽粤地区的客家人,在明清之际,为了趋利,也为了生计,时常远迁到江西、湖南等地定居或作"候鸟式"的流动,从而得出结论说: "这种习惯性跨省际长距离流迁","为他们日后的远迁四川成家立业作了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
    由于他的考察只限于在闽粤一江西、湖南一闽粤之间的"候鸟式"的流动,没有把它与以为外迁目的地的迁徙活动连接起来,因此,还不好说这种"候鸟式"的流动,就必然会孕育日后的迁川举动。不过,深究迁川的移民家族的历史,往往可以发现,在他们的祖先履历中,几乎都有过跨省外迁的记录。
    为了方便统计起见,我们就以现成的族谱资料作为对象。由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整理、出版的《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一共搜集了最终定居四川的客家人族谱34例。在这34个家族中,有关其先辈跨省际远程迁徙、居留的情形,可以分为:
    一是迁川的移民家族,在从粤东、粤北直接迁往之前,其先辈有过从闽西迁居粤东、粤北的经历。
    是没有提到家族有外迁历史的,共9例。在这9例中,也许有的家族先辈不存在长途外迁经历,至清初其家族直接奔赴四川的;也许有的家族因为家世渊源不清,对祖先迁徙历程缺乏文字记载。
    如果把34例的种情形作一归纳,可以看出,迁移民家族中有过外迁记录的,竟占了25户,为总数的73.5%。详见下表:
    上述统计虽然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仅就这些客家族谱(主要是征集于成都近郊的客家人)的统计可以看出,在这些迁川家族中,有过长途外迁历史背景记录的,即高达73.5%。
    这表明,迁川活动之所以集中发生在这些家族中,可能与他们家族长期从事长途迁移,由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外迁经验,做好了胜任远途迁移的充分心理准备不无关系。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