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8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11 12: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十)
    其次是住宿的问题。
    对于一般携家带口长途跋涉的移民家庭,为了付沿途的住宿问题,可以用"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八个字来加以形容。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提到,移民们沿途一般不住客栈,而是通过四种途径:借宿"祠庙"、"岩屋"、"密林"与同乡之家,以解决住宿之需的。
    祠庙是移民途中首选的借宿之地。由于祠庙一般屋宇宽广,'有多余的房屋可供临时借住。加之,宗教信条慈悲为怀,当地善男信女富有同情之心,使过往的移民不难找到遮风避雨之所。
    艾芜在《我的幼年时代》中提到,他的人蜀祖先,为了解决途中的"露宿"问题,曾经在"破庙的屋檐下躲过许多风霜,大树底下度过不少凄凉的夜晚"。大足《杨氏族谱》也记载了其先祖在进川路上,如何利用暂借寺庙栖身的事迹。大足龙水镇杨氏家族的先祖,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家由湖南会同县迁川,74岁的高祖杨修富,"负病衰颜,以寺养疾",后来病逝在庙里;前来寻找他的次子杨再有等一家人,也是依靠"寺旁暂居"的。
    至于找一个遮风挡雨的房檐屋下勉强借歇的实例,更是俯拾皆是。例如,原籍潮州府嘉应州兴宁县南厢水洋堡上村的刘秀标,年14岁,奉母命"辞亲人川",只身来到重庆江津县思里油溪镇谋生。第一天晚上,就在一家"鸾脚楼下",即川东民居吊脚楼下"苦宿一夜"。原籍广东长乐的钟宏予,在从湖南浏阳行走40多天,抵达简阳会龙桥当晚,在人生地疏的情况下,就是在一户人家的屋左碾房石墩上借歇到天亮的。广东兴宁人廖体用,在通过川西北的绵竹县进至什邡县新市镇时,也是"日就晡露宿郑姓墙下"。后来,他就是在郑姓主人提供的"碾舍"中安家落足的。
    总之,屋檐下、石墩上、墙边下、密林中,都是移民途中暂时栖身之所。(见下图)
    当然,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移民临时暂住客店的情况。例如,雍正五年(1727)正月,47岁的广东长乐移民张大梁,携弟及子侄多人迁蜀,至三月,途经贵州时,其妻兰氏栖身于野猪冲旅店,最后死在这里,死后还由店主人提供空余土地暂时安厝。不过,正如《三省边防备览》的作者所说,在一般情况下,外省入川流民"多寄宿林岩""均不在客店安歇。所谓客店,不过贸易之小贩而已。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