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15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脱贫户简海华老人的慷慨和小气 新余日报融媒体 新余发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38
  • 签到天数: 32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03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372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3 17:4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2-6-3 18:04 编辑





    编者按: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余日报社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以及省党代会、市党代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活动结合起来,特组织策划开展“以新闻之力,助推乡村振兴”蹲点调研。调研活动围绕传播正能量,发出余声音,讲述新余乡村振兴的特色亮点工作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做足“正好新余”之乡村振兴大文章,全力为“爱我工小美、五年更辉煌”营造浓厚氛围。今天,新余发布推出第一篇报道,以飨读者。                                                                       

                                          脱贫户简海华老人的慷慨和小气                                         
                                   新余日报融媒体   新余发布[/url] 2021-11-25 20:54 发表于江西

    11月18日凌晨4点半,蒙山仍是一团黑影。鹄山镇上塘村一片寂静,伴着几声鸡鸣犬吠,空中晨雾弥漫,“吱溜噗、吱溜噗、吱溜噗……”轮胎滚过路面的声音传遍乡野。



    循声望去,只见一老汉佝偻着腰费力地推着独轮小车,他左手夹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微光跌跌撞撞地晃闪着,由远而近,这才逐渐看清了他的面容。眼前这位便是73岁的老人简海华,鹄山镇上塘村的一名脱贫户,也是五保户。因为一次捐款,他成了鹄山镇里的“名人”。



    11月15日,简海华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鹄山镇在鹄山学校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捐资助学仪式,他是这场仪式的主角。2019年,他依靠党的好政策以及村里的产业分红摆脱了贫困。仪式上,简海华将自己积攒的5500元分别捐赠给了镇里的地步小学、坑里小学、中心幼儿园、鹄山学校以及上塘村委颐养之家,实现了自己的公益梦。


        主席台上的简海华

    仪式当天,简海华没有特别打扮自己,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旧西装,手上套着两只袖套,抿着一口没牙的嘴,安静地在主席台就坐。学校为他准备的红领巾和别在胸前的大红花,衬托着他心中的喜悦。发言中,不善言辞的他没有华丽的语言,“‘下蛮’读书,将来考大学,”是他对所有学生的希冀。
      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上了一道道痕迹,也播撒了爱的种子,他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公益梦。
      出生于1948年的简海华,从小生活困苦,1岁半的时候母亲改嫁,父亲再婚,靠奶奶带大,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简海华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曾经是上塘村的贫困户。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不等不靠,凭借卖菜和国家的各种保障政策以及村里产业经济的发展,走出了贫困。脱贫不忘感恩,简海华悄悄地告诉记者,很早之前他就想捐款,但是怕别人不理解、说三道四。


    简海华向记者介绍他的攒钱盒子。


    但在前不久,简海华毅然拿着一叠零零整整的钞票,坚持要捐款。上塘村委村支部书记简芝良接过钱数了数,一共5500元,看着老人穿着破旧、双手布满老茧,他连忙劝阻,村干部也纷纷上来劝说,可是谁劝老人都不听。最终,才有这场捐资助学仪式。

    简海华毅然拿着一叠零零整整的钞票,坚持要捐款。

    简海华告诉记者:“看到这些孩子们,我便会想起儿时的经历。这些年我享受了国家的好政策,生活越过越好了,吃得饱、穿得暖,趁着我还赚得到钱,我要尽一点自己的心意,多做一点善事。反正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
      据了解,简海华热心公益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那一年,简海华怀里揣着128元跑到村委,众人问他为什么要捐款,简海华老人回应道:“就是想要给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虽然钱不多,但是能帮一点是一点,因为自己本就孤身一人,在电视里看到很多人因为地震失去家和亲人的痛苦,我非常能理解,我不知道怎么把钱送过去,希望你们能帮我把钱送过去”。此外,2020年疫情期间,老人也给武汉人民捐了500元。

    一角一元积攒的爱


    简海华在村里的外号叫“荞古”,藠头的方言。他的个头像藠头一样瘦小,人也像藠头一样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年轻时,简海华一直在外面闯荡,做过篾匠,打过零工,捡过破烂。近些年才回到老家,开荒种地,以卖菜为营生。他不仅卖自己种的菜,还将村里人吃不完的菜,统一收购拿到城区的胡家农贸市场去卖。




    简海华熟练地整理菜品、称重。


    11月17日下午5点左右,简海华家陆陆续续来了不少送菜的村民。“10斤茭白1.2元每斤,3元的辣椒2斤,一共18元,正好有2张10块,就算20吧。”他大方地给村民算账。



    简海华熟练地整理菜品、称重。

    上塘村村委湖塘村小组简普香告诉记者:“我们自己种的菜多余的都会卖给‘荞古’,他收我们的菜有五六年了,让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
      在记者与村民交谈间隙,简海华忙着称重、装袋,为明天的出摊做着准备。



    将菜品搬运到独轮小车上,准备出发搭乘班车去城里卖菜。


    次日凌晨4点半,村里很安静,虫鸣鸟叫的声音格外清晰。简海华轻车熟路地推起独轮手推车,装载着两三百斤瓜果蔬菜去赶早市。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他走得稳健又迅速,记者一路小跑才得跟上。从上塘村出发再走五六里的路程,到东岳庙才能赶上最早的一趟班车。
      早上7点45分,经过徒步与多次转车,记者与简海华一同到达公园南路的胡家农贸市场。一刻不停歇,他便开始摆摊卖菜。



    不一会,前来选购的人络绎不绝。


      “小香葱1块钱一把、茭白1.5元每斤、土辣椒4块钱一斤……”不一会儿,在众多老顾客的光临下,简海华收钱的小盒子中一角一元的钱慢慢多了起来。正是这一角一元的积攒,汇聚成了一笔笔爱心捐款。



    简海华在自己菜地里劳作。
    简海华的摊位摆在胡家农贸市场一个通道的角落里,尽管位置偏,菜品不多,但由于菜都是农家自产自销,前来选购的人络绎不绝。简海华熟练地整理菜品、称重,客人付完钱他还不忘往袋子里再塞一把菜。
      尽管卖了七八年的菜,但在水果摊主蒋大妈来看,简海华是一个不会做生意的卖菜人。“他的菜定价不高,任人挑肥拣瘦,有时候甚至是半卖半送。”蒋大妈告诉记者,由于他们是老乡,两个摊位挨得近,时常会搭把手,帮忙照看一下摊位。她说,简海华心大,有时候临时有事,就把零钱盒子和收款二维码放在摊位上,让顾客自己选购。不过相处几年下来,她觉得简海华很勤快,蛮善良。





    不会做生意的卖菜人

    刚到摊位,在临摊蒋大妈的搭把手帮助下,简海华开始了摆摊。
    同村人简细根对简海华的评价也是如此,他说:“‘荞古’脑中没有做生意的概念,有时候多少钱收的还是多少钱卖出去,连损耗都不计。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这么辛苦卖菜赚来的积蓄,又一股脑儿地捐出去,他到底图啥?”


      简细根对“荞古”知根知底,他理解“荞古”的行为,而且对他充满敬佩。他告诉记者,“荞古”老实、勤快、善良,乐于助人,而且内心豁达。人家都要他存点钱给自己养老,但他称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应该捐给需要的人。
    对自己格外吝啬的老头简海华精打细算,每天吃得很简单。简细根向记者透露,“荞古”对他人大方,但对自己吝啬得很。他一辈子没买过什么新衣服,穿的都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他精打细算,每天吃得很简单,有时甚至只吃两顿饭,经常是一碗腌粉或者几个红薯对付一餐。





    简海华整理着被褥。

      记者在简海华家中看到,这是上塘村一处3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面隔出了两间用房,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家里简单地摆放着一些生活物件,凌乱中可以发现他对自己的生活并不讲究。

    简海华在颐养之家扫地。

      尽管如此,已经年逾古稀的简海华,从来都闲不住,在鹄山镇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路上落有石头,他会主动搬到路边;路面上有垃圾,他会立马拿起扫帚扫得干干净净;上塘村在没有保洁员之前,简海华还主动义务打扫公厕和祠堂的卫生。“他做好事从来不计报酬,不留姓名。”上塘村委会计简小平说。



    简海华在整理颐养之家的菜园。


      2018年,简海华曾在颐养之家短暂吃住过,别人在此颐养天年,他却闲不下来,主动请缨将颐养之家后面的大块空地义务改造成菜地,并将种出的菜全部无偿送到颐养之家食堂。不仅如此,他还每天为颐养之家打扫卫生,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端水打饭。颐养之家管理员邓三女连连夸赞:“虽然做的都是些小事,但像他这样每天坚持去做,真的很难得!”
      后来,由于经常要往返村里和市区卖菜,不能及时在颐养之家用餐,简海华干脆选择回家吃住。尽管如此,但他的公益路还在继续,就像上塘村那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一样,绵长而去。




    记者手记
      恩情不分远近,爱心不分大小。简海华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的拳拳之心,像一股能量奔腾而来,有力地注入人们心里,温暖而有力量。他用勤劳和善良铺就的爱心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尽管年过古稀,但脱贫户简海华还在感恩奋进,服务社会,令人钦佩!尽管生活有保障,但卖菜人简海华还在起早贪黑,日积月累,令人动容!尽管孤身一人,但平凡的简海华还在省吃俭用,舍予他人,令人感动!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选择。老有所为,崇德向善,是简海华认准的选择。为他的善行义举点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开心快乐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