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5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27 07:0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
    二、迁徙路线
    清代不同时段的外省移民入活动,大体分为三个方向:一是自北向南入,主要指原籍为川省以北的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省的移民迁移;二是从东向西人,主要指原籍为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以及江浙等省的移民迁移;三是自南而北入,主要指原籍为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移民迁移。由于清代迁移民的主体,主要是通过后两个方向迁入的,而后两者路线有时又有所重复交叉,本书第一篇主人公来自于福建,因此,本节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后两个流向的迁川路线上,而对自北向南流向的迁移路线暂略不论。
    关于清前期后两个流向迁川路线的问题,以往的学者主要围绕有客家移民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的移民人川路线展开探讨。见诸文字者,有罗香林的闽粤客家人是"跟着两湖的农民上川去"说;绘制为进川路线图者,有罗香林撰、黎敏斐绘的《客家迁徙路线图》,以及台湾学者邓迅之的清代广东客家人经湖南、湖北等地入川的路线图。
    近年来,随着学术探讨的逐渐深入,对清前期南方各省移民迁川路线的研究,产生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成果。例如:刘正刚的《十八世纪广东移民四川路线之考察》、张国雄的移民"迁出两湖的路线"、王炎等的"移民路线图"以及舒毕生的《对清初客家移民入川具体路线的分析》等,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归纳既往的研究成果,上述南方各省移民迁川路线,可以分水路与陆路两途:水路以出鄱阳湖入长江,溯江而至夔门(间有取陆路会合者);陆路由闽粤人江西,(亦有由粤东至湖南)取道湖南、湖北入川,或取道湖南、贵州人。以上各途,实际上是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各省在历史上早已开辟的通往四川的道路。应该说,各省移民既以四川为迁徙目的地,必然是在前人开通的道路上行进的,因此,在以上通道上,肯定都会寻找到迁川移民留下的足迹。只有把发生在各条道路上的移民活动,与一定时代演变和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出行进在这些道路上的移民活动的本质特征。据此,笔者首先从时间上,把清初以来移民迁川路线,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概述:
    第一时段:以长江为枢纽的峡路,是元末明初时期两湖移民的主要人川通道,清初以来两湖移民以及部分江西人人川,多取此道,但却不是清初闽粤客家人的主要人川路线。所谓峡路,就是水路。这是沟通长江上中下游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的大动脉,是传统的川鄂交通路线之大路。由于长江水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价值,因此,历代政府皆重视对于这条交通要道的经营。从宋代开始,长江水路正式设置水驿,历元、明两代,长江水路驿站的设置和管理日臻完善。取峡路入四川,必经荆门至宜昌人三峡,溯江而至根据历史记载,在清前期两湖移民迁川之前,两湖地区曾经在元末明初发生过一次规模巨大的向四川迁徙的浪潮。移民大多出自于湖,尤其是鄂东北的黄州府和麻城县一带地方。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先于两湖开发的江西地区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于是,大量江西移民涌人尚待开发的湖广地区,以至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区域性移民浪潮。结果,这又造成在两湖地区人地矛盾日渐尖锐。明朝政府鉴于四川地区有待开发,为了适应区域开发的需要,又不得不对湖广人采取了强制移民四川的办法,从而推动了明初以来大量湖广人向四川移民高潮的出现。正是在这种由东向西的区域开发过程中,从元末明初以来,在通向四川的道路上,到处都挤满了向外迁徙的人群。他们所走的道路,不外是两条途径:一是水路,从宜昌溯江而至夔门;二是旱路,走传统的川鄂交通路线之小路,由鄂西进入四川。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小路是,从湖北房州、竹山沿堵水西行,越大巴山,沿大宁河南下而人夔州(今奉节)、巫山。
    清初以来,两湖移民,包括部分江西移民,人川时多取传统的水路。清人所说的:"楚人人蜀者,必由二水(指长江、汉江)溯流而上。"主要就是指居住在长江中游的两湖人,就近取水路,渡汉水或洞庭湖进人长江,然后经三峡以达四。
    例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唐氏从原籍湖南零陵出发,"洎乎洞庭,走巫峡",进入四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王氏兄弟与唐氏同籍,"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重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而达简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原籍湖南武冈的乔荣, "洞庭买舟,达新堤,入长江"。
    但是,对于来自闽粤地区的客家移民说来,这条水道系溯江而上,逆水行舟,既费时又费钱,除了少数时间允许、盘费富裕者外,一般是不会选择水道的。舒毕生的文章对此作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绝大多数客家人之所以不走水路走峡路的原因:
    第一是水上所花时间过长。据《四川内河航运史》记载,重庆至宜昌658公里,平水季节,木船下行一般为10天,日行65.8公里,上行一般为35天,日行18.3公里。实际上乘木船经三峡入川一般需要两个月到半年之久。客家人从广东人川时间一般为2至4个月,仅乘船通过三峡一段路就要花去两个多月甚至半年时间,所以是不划算的。
    第二是乘船会增大开支。历史上各个时期,至清朝中期以前,长江三峡航道上过往的船只,运载出川物资远远大于入川物资,主要就是因为运人物资的开支过大,因而人川船只中大多为官运、漕运、贡运,而民间的商船极少。
    第三是逆水行舟危险性很大。由于三峡航道处处是险滩恶浪,溯江而上,逆水行舟,乘客往往提心吊胆,冒着生命危险,如遇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刘光第是亲身经历过由峡路人川的艰辛与危险的移民后裔,他在《南旋记》中逐日记录了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由北京启程,经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宜昌,溯江而上,回归四川故里富顺的全部行程,总计"出京至家,共一百二日"。在这102天中,仅宜昌至富顺一段行程,就花去了54天,其费时之多毋庸赘说。
    至于江上行船之艰险,刘光第在文中记述船由宜昌上三道坪滩时所遭遇的险情:"连打'两张'(原注:川江船工术语,即舟行上水,过滩遇险情),缆又断,舟约覆者数矣,以天之福,得免于难。幸哉!险哉!"有鉴于此,刘光第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余谓蜀江乃更难于蜀道也。噫!"刘光第逆水行舟,乘的是官船,尚且如此危险,当年移民如取此水道入川,其命运又该如何,由此可想而知。广东张氏一家人原计划随大队人马乘船赴川,因故改取陆路,逃过落水厄运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据记载,广东长乐县黄浦村张衍祯夫妇,生有四子一女,深感当地"桑梓槐密,难于展布",于是决定移民人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张衍祯率妻魏氏及3个儿子共5人离别故土,随亲戚10余家,男女50余人,从广东出发,结伴同行。途中又加入移民四川的大队伍二三百人,徒步由陆路向四川行进。在经过湖广省地界时,魏氏因旅途劳累,忽然染病,气息奄奄,无法步行,只好留下调理。同伴见其病危,也只好各自赶路。经旬日诊治,待病势稍好后,始勉强由人扶持着继续行走,一心想追上移民伙伴。哪知同伴早已放弃陆路徒步,搭船舟先行人川了。闻听之下,真是百感交集。由于盘费无多,家人只有继续步行,好不容易才来到巴县盖市场,稍作休整。一天,在场上,偶然碰到原来同行的亲戚,打探到那些乘船的同伴,在舟过一险滩时,全部翻船落水,生还者百无二三。于是唏嘘相向,暗自庆幸未与同舟,免遭此没顶之灾。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07:08:38 | 只看该作者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