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5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九)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5 06:2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
    三、空谷绝响当一场惊心动魄的移民运动成为历史陈迹之后,几百年来,先辈们在"湖广填"中的迁徙经历,不但没有为历史的风雨所冲淡,反而给后世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永远的话题。
    现当代一些四籍著名作家,最有条件利用他们在文学上的优势地位,向外界讲述自己家乡发生于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感人故事。他们大多是移民的后裔,其中,又以清代以来的移民后裔为主。例如,郭沫若祖籍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巴金祖籍是浙江嘉兴,他的高祖父李介庵经山西马氏保荐,捐官入,至巴金已是第5代移民;李劫人祖籍湖北黄陂县,明末清初战乱后,其先祖逃荒至;沙汀祖籍湖北黄冈县,也是明末清初战乱后,其太祖杨启梁携家迁入四的;何其芳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艾芜原名汤道耕,入始祖汤万景,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高县人,祖籍湖南安仁县。由于他们从小便从各自的家族中接受了难忘的"移民史"的教育,在移民社会的浸泡中长大,因而自觉认同于"移民"角色,养成了一种以"移民眼光"来观察一切的习惯。所以,在他们的身上,几乎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当这批移民后裔初登文坛,下笔属文时,他们大都依然保存着"移民眼光",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有关先辈们在"湖广填四川"迁移中的生动印记。
    例如,郭沫若在1939年著的《德音录》中写道:"吾家原籍福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郭的祖父),族已昌大。"据调查,郭沫若祖先原居于宁化县龙上里七都。在《我的童年》一文中,郭沫若还说:"我们的祖先是从福建移来的,原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听说我们那位祖先是背着两个麻布袋上川的"。他的族弟郭开宇也回忆说:"我的曾祖父郭贤惠讲,先辈由福建来四川,开始是做苎麻生意。从福建宁化采集野生苎麻,跟着入川的马帮,到了现在的牛华镇。牛华是盐井林立,盛产食盐的地方。苎麻用于盐业生产中缠扎卤水筒。后来也运麻布来卖。赚了钱,自己也办起了马帮,沿途开设了13个驿站。从宁化经江西、湖南到四川,终点站就在牛华镇的篾货市,那里是郭家最早的坐房。"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份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1948年,艾芜又在《我的幼年时代》中又重申道,自己"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而事实上是,艾芜的汤氏家族人JII(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高沙柿杨家桥(今属洞口县)"。1980年《汤氏族谱》发现后,尤其是李义让、庄巨川《艾芜先祖人川考》一文发表后,艾芜承认先祖来自湘西洞口,不是麻城。
    艾芜于1948年在重庆凭记忆撰写的自传性小说《我的幼年时代》,用十分细腻的笔墨描写其祖先上川的经历,读来十分感人:
    (汤姓)这位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麻城孝感乡的。读过书,却以种田为主要职业。但他失掉了土地,不能生活了,便强抑着悲哀,怀抱着雄图,带着妻子儿女,远离了自己家乡和族人,来到战乱之后人烟绝迹的四川西部。路程自然是经过襄汉流域,沿着大江,穿过三峡,再到成都;一路上听过巫峡的猿啼,淋过巴山的夜雨,迷过嘉陵江的大雾,跋涉在岷沱流域,破庙的屋檐下躲过许多风霜,大树底下度过不少凄凉的夜晚。沿途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同时也缺乏盐,一块泡得很久业已黄白不分的盐蛋,每顿饭取出来,拿筷子尖沾点成味尝尝,就这么样一块盐蛋在路上吃了一个多月。从这个盐蛋的传说可以看出这家姓汤的移民,路上是遭着怎样的艰辛和痛苦。
    李劫人念念不忘"自我八世祖人川定居以来,从未有过自己的房子"。所以,他后来所拥有的那间"菱窠",在李氏家族历史上可算得上是破天荒的了!
    五四时期以写新诗著名的诗人康白情,是匹安岳县来凤乡人,他在回忆家乡的旧闻时说:"我的祖辈就是清初被强制移民,日'湖广填四川'的,据我童年时代在县城高小的调查,全县纵横各乡200里的幅员内,约共30万人口中,只有一支李姓的大地主是明朝留下来的土著移民呢!"
    阳翰笙也把他在家乡高县罗场听来的关于清初移民"捆绑入川"的故事搬进了《出川之前》一文之中:"相传这些移民的祖先都不愿来四川,千里迢迢,是清政府用绳子捆来的。证据之一就是,凡移民,手腕上还有绳子捆的印痕。"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于1991年74岁时出版《韩素音自传》(5卷本),在其第3部《残树》中,对其先祖迁川的经历作了如下的描述:
    我的祖先姓周,原籍广东省梅县(按:应为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梅州五华市),全县都是清一色的客家人。这里一向是个穷地方......大概在1682年到1710年之间迁移到四川。我家宗谱上说,我家祖辈中第一个在四川落户的是个货郎,但没有说他是怎样长途跋涉去的。他是不是一根扁担挑上两头的篮子,一走一晃就去了四川呢?他那篮子里有的是什么货?是南货?是甜食点心?还是能卖大价钱的木雕艺术品?祖坟上的碑文只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位祖先是个货郎,而且穷得叮当响。
    有一次我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一本16世纪客家情歌集。其中一首歌词大意如下:
    心上人啊,就要分手,去啊,去四川!在盐角他登上了盐船上吉安。
    我宁愿抛弃金银财宝千千万,怎舍得与我的好哥哥两分开?我们家第一个到四川落户的那位货郎--周茂发,
    改行种了庄稼。先是当雇农,后来成了小佃户。那是在成都以西的郫县。
    这首客家情歌,由于韩素音是以英文引录的,然后再由英文翻译为中文,已经失去了原作的味道。笔者无缘去北京图书馆核对原文,但在乾隆四川隆昌《李氏族谱》上,却找到了这首歌的原文:
    情郎一心上四川,坐上盐船去建安。
    宁舍金银千千万,怎舍情郎离开我(侄)。
    据首先公布这首情歌的作者张仲荧解释,"清初至乾隆后期,湖广及广东等省之民仍不断入川定居,由此引发许多家庭、亲属、情人之悲欢离合。这种内容反映在早期麻布神歌之中"。
    这里所谓"麻布神歌",是指外省移民为克服麻布编织中的单调与疲劳,'配合织机节奏唱歌以提神,而在荣昌、隆昌及其附近地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劳动歌谣。
    这首抒发离别情的情歌,被广东移民带进该地区,不仅在劳作时传唱,而且还被李氏族人收录、保存在族谱之中,实属难得。不过传唱中也因发音的差异而使地名出现差错。根据韩素音的引文可知,原文本是指从广东出发,搭乘过路的盐船到吉安府,然后来到四川。这条路线,在前文所考证的广东移民曾氏入川途程中得到印证,应该是可靠的。结果在四川的族谱上,却成了乘船到建安(今四川西昌),不仅与入川路线不合,而且与情理和地理方位相违背。的艰辛历程者。除前文引述的"一两盐、半袋干粮、半袋糠"的诗句外,还有广东长乐移民张大梁,于迁川途中,相继在贵州野猪冲丧妻、永川县丧父,就地掩埋的事迹。后世子孙为了寄托对先辈的哀思,缅怀他们的迁川业绩,在族谱中特别题诗加以赞颂。收录在民国《张氏族谱》首卷的《肯堂公赞咏》一共有不同时代后裔所撰的诗作8首,今选录4首如下:
    跋涉关河路几千,长辞东粤入西川。沿途菽水双亲老,旅况萧条二弟联。十载得安堂肯地,三迁始置子孙田。艰难阅历贻谋远,百代馨香荐几筵。辞粤入川万里程,年将半百附迁莺。春残黔省萱花老,路历江州椿树倾。偕弟三迁心力瘁,买田八载智谋深。寿增花甲多遗训,德及儿孙读与耕。溯来长乐是源流,千里携家到益州。喜挹椿光辉旅馆,悲深萱草谢荒丘。隆昌耕稼难如愿,简邑侨居始有秋。创业鸡山田百亩,于今永远绍箕裘。世居粤地倏遭荒,因向春风促远装。四十六岁肩重任,六千余里步他乡。萱椿继谢挥双泪,棠棣连阴共一堂。
    诗中所称的"旅馆",即人川途中寓居贵州野猪冲的小店。"椿光"寓指张大梁妻兰氏,"萱草"寓指张父汝茂,二人分别死于迁川途中"黔省"和"江州" (即重庆永)。"鸡山",即张氏人川定居之地,今石板滩镇鸡公山。
    又如,民国威远《崔氏族谱》上也有反映先辈迁徙历程的诗歌:
    别井离乡去闽东,过都越国似征鸿。携家至蜀慈心显,运骨来川孝道隆。避地匆匆思乐土,开疆砣石乞立奇功。光潜裕后贻谋远,世世孙曾彼德浓。在四川民间,还有将迁徙经历编成唱词来传唱的。如三台县文化馆赵长松先生在该县中太区采风时,便搜集到杨秀绨大娘的一首民间唱词,词中这样唱道:
    光绪头年遭天旱,光绪二年雨绵绵,光绪三年遭水患,湖南湖北被水淹。水打麻城孝感县,一连淹死几县官。可怜百姓搬家园,唯言四川好得点:又出米来又出盐。湖南到.川路途远,二十四道脚不干......
    唱词中的年代可能传唱有误,因为在清代,大量湖广移民迁川的年代不是在光绪年间,而是在康、雍、乾之世。如果将这首唱词中的"光绪"改作"雍正"或"乾隆",就与史实相符了。
    除了诗歌等文艺形式外,通过祠堂、会馆楹联,历数始祖迁川艰辛历程,也是向同宗后裔进行家族传统教育的常见形式之一。
    在宗祠楹联中,把祖先迁川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的联文,比比皆是。这里仅引述简阳钟氏后裔为其先祖祠堂所撰写的两副联文。据《钟氏族谱》续卷2《增补公妣迁墓兴修两庑暨经营一切记略》一文载,完工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宏予公祠堂,新置有楹联数副。其中两联云:
    入蜀费艰辛,过浏阳负荷樵薪,抵赖简胼胝陇亩,薄有资斧,辄念倚门倚庐,计当年回环几经,已是乌哺三返,恁般穷饿体肤,犹不惮万里征程,愿云仍细细留心想去;
    此公真孝子,慰慈亲莫抛予季,怜弱弟允为难兄,全无町畦,确系如手如足,虑后日成亏靡定,遗命香火一龛,像这死生骨肉,永可作千秋家范,望似续辈辈照样学来。
    入蜀费艰辛,怅万里风雨河山,险历征程六度;葺祠涓吉戊,看两厢衣冠俎豆,总期血食千秋。联文是后代为追思迁川始祖功德,根据其入蜀过程中的经历而创作的,意图在于树立"千秋家范",以收"辈辈照样学来"之功效。其追荐先世、启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0:49 | 只看该作者
    心游万里关河外,身卧一窗风雨中。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40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911
    板凳
    发表于 2015-7-6 11:11:46 | 只看该作者
    好长一幅盈联!
    方寸安静,再大的世界也安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5-9-22 19:35
  • 签到天数: 92 天

    [LV.6]常住居民II

    21

    主题

    269

    帖子

    194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43
    地板
    发表于 2015-7-6 18:42:1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之!增加知识!赞赞!
    我很开心‘此时在美国纽约登上简氏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