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5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五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26 06:0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五十
    三、成功之道
    光绪年间有一个名叫廖春海的人,在为族谱撰写序言时,回顾了自己家族的盛衰历史,他写道:
    吾族之盛,盛于曾祖昆季也,嗣是而渐衰,至今日而大衰。高祖自粤来蜀,不挟一钱,昆季力作,暮年置产数千亩。与曾祖为昆季者承先人遗业,能者增产数倍,不能者亦不失其所。分授二三十人,中无一人破家者,何其盛也。与吾祖为昆季,破家者十之一二。与吾父为昆季,破家者十之五六。与吾为昆季,破家者十之八九。
    这段话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初以来移民家族社会经济地位变迁带规律性的轨迹:在作者高祖辈,从"不挟一钱"入川,通过"昆季力作",到晚年可以置产业数千亩,成功率达到100%。到其曾祖辈,基本能承继先业,并"增产数倍",尚无人破产。到其祖辈,成功率为80%~90%,破产率达到10%~20%。到其父辈,成功率降至40%~50%,破产率达到50%~60%。到作者辈,成功率降至10%~20%,破产率高至80%~90%。
    作者所称高祖,为雍正四年(1726年)人川之廖体用,其暮年发迹的时代,当在乾隆之世。据谱载,该廖氏置业过程是:雍正十年(1732年),置业新都繁阳山下。乾隆二年(1737年)买简州孙家嘴业。乾隆八年(1743年)买华阳新河堰、杨家坝等业。可见,廖氏从"不挟一钱"人川,到置业数干亩,前后仅仅用了17年(1726~1743年),其增殖速度之快、置业数量之大相当惊人。
    雍乾以前,四川抛荒土地甚多,许多先期入蜀的移民和返籍的土著,因大量插占土地而成为垦殖大户。由于当时劳动力普遍缺乏,他们不得不大量招人佃耕,这就为随后迁入的移民通过勤俭劳动、积攒余资、买地置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满足了这部分移民对于土地的需求。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移民得以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由佃农而自耕农,由自耕农而成为中小地主。像廖体用这样的典型事例,在全川各地比比皆是。
    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的移民,大多于康雍年间入川,以下仅以统计表的形式列举部分实例,以见一斑:
    至于乾隆年间入川的移民,也有通过艰苦创业过程,而在随后的年代里实现经济起飞的。本书第一篇主人公陈时安,于乾隆十七年人川,在经过长达12年的佃耕阶段之后,其家也开始由佃农转化为自耕农,并进而在道光年间发展成为一个"田连阡陌,栋宇辉煌"的望族。其创业经历竟然长达93年之久(图见第525页)。
    我们无须从理性上归纳各移民家族通过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坚持多种经营,加强经营管理等途径,进而达到发家致富的事迹和历程,这里,仅将部分移民家族为了教育后代儿孙,从持家之道的角度所总结的成功经验,加以集中展示。许多移民家族在经过长途跋涉、艰苦创业阶段之后,当家族发展、事业有成之时,大多会通过撰写族谱、家规、家训等方式,把家族艰苦创业的过程及其取得成功的秘密记录下来。
    例如,原居于广东龙川的冯氏家族,至康熙初年"由粤迁蜀,落籍新都县东乡报恩寺侧,置有田业。自人川来,二百余年,世代繁昌"。该《冯氏族谱·宗规》明确写道:"忠厚为传家之宝,勤俭乃创业之由。若奸险刻薄,怠忽奢侈,乃败家之因,切须记之。"
    原籍广东长乐的范氏家族,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粤东迁四川,在叙永居5年后,后定居于华阳县境,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广置田业、祠堂,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入川2世祖对扬公妣曾安人,亲身经历过范氏艰苦创业的全过程,当她去世前夕,与对扬公诀别说:"结发之初,所期与君偕老耳。今命止此,君切勿以我为念。窃思君自幼至老,无时休。劳苦极矣。今而后田园庐舍,勿过为经营.,以保残躯。"《范氏族谱》还记述说,曾氏还嘱咐后辈云:"为子者,尚其及时奉养。次勖男等以耕读二字,每以不获见一成名者为憾。次语诸媳以和顺二字,切勿乱我家法。嘱毕,瞑目而逝,无一语及其私者。盖先君自粤人蜀以来,兴家立业,凡艰难险阻之况,惟吾母实共尝之。"
    原籍广东长乐的钟氏家族,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携眷自粤迁蜀,适重庆府永川县东山寺侧居住,其后又迁威远。乾隆十年(1745年)九月,再迁成都府华阳县置家立业。《钟氏族谱》将其发家的经验总结为"祖训十二款",称这12条祖训都是"格言至论,可各抄出。贴在厅堂,以作箴铭,以训子弟。遵此家法,一以绳祖武,一以贻后昆,胜读劝世文也。"其中有两条特别强调说:
    耕读为本。人有本务,不外耕读二事。盖勤耕则可以养身,勤读则可以荣身。苟或不耕,则仓廪空虚,此乞丐之徒。不读,则礼义不明,此蠢愚之辈。凡我子孙耕者成耕,读者成读。此本所当务也。
    勤俭为要。勤乃立身之本,俭乃持家之方。盖勤则能变其贫,俭则常足其用。古云男勤于耕得饱食,女勤于织得身光。量入为出,永无匮乏。此二者人道至要。吾子孙所当务也。
    本节开初引述廖春海撰写的《廖氏族谱·序》,揭示了家族分化中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在其祖辈以下的三代人中,家族兄弟族人的破产率由10%~20%上升至80%~90%;而成功率则由80%~90%下降至10%~20%。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结果?在该祖训作者看来,差别就在于能否坚持"勤俭"二字。他写道:
    呜呼,厚已其勤俭也。诸曾祖虽甚富,然稼穑必躬亲,诸曾祖妣皆强健,躬执炊爨,汲水,负薪,磨谷,诸务不假他人。归宁不乘肩舆,当时亦无肩舆可乘也。田家作苦,外内协力,食以时,用以礼,是以田连阡陌,米粟满仓囤,牛马盈闲厩,积金满箱椟。诸子或盗用,层叠而揭取之,亦不觉也。
    后世习于奢惰,衣服饮食必趋时,婚姻丧葬必美观,广置姬妾,交结仕宦,而务为豪举;徵逐优娼,沉迷烟酒而不知所返,而其妻媳则不主中馈也,其子孙则不耕不读不工不商而为游民也。其贫也固宜。乃既贫之后,其浪费嬉游仍如故也,其将来之所极,将有不忍言者。
    原来,在其曾祖辈时,全家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治家方针,不仅耕稼农活亲自参加,事必躬亲,而且,连煮饭、担水、砍柴、磨谷等家务活,也不劳烦别人。外出归来时从不乘轿,当时也无轿可乘。正因为全家勤劳节俭,内外齐心协力,所以才能做到家业兴旺,长盛不衰,以致出现"田连阡陌,米粟满仓囤,牛马盈闲厩,积金满箱椟"的景象。而反观其后世子孙,由于抛弃了勤俭这一根本法宝,习于"奢惰"二字,"衣服饮食必趋时,婚姻丧葬必美观",加之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耕、不读、不工、不商,游手好闲,没有不贫困的道理。而贫困之后,又不思悔改,仍然浪费嬉游如故,其前途注定是苦不堪言的。
    本书第一篇主人公陈氏家族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成为一个"田连阡陌,栋宇辉煌"的大宗族的情况下,也在一篇题为"崇德堂劝戒序"的祠堂训词中写道:
    田产为饔餐之本,耕耘勿殚其劳,此光前裕后、足食丰衣所以由来欤......
    总之,持身以谨慎为先,治家以奢华是戒。自来世家大族多由勤俭而兴,半由奢侈而败。故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言之痛心,尔宜刻骨。我陈氏聚族于斯者,百有余年,亦云久远矣!我子孙诚恪守规条,共相劝戒......愿汝曹佩服不忘,勿视为老生常谈也,则幸甚。
    在族谱中还有一些格言、警句,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如说:"不数年而田连阡陌,家道颇兴。有云:聪听祖考之彝训,先知稼穑之艰辛,可为公咏矣。"格言有云:"呼童早起勤耕稼,教子迟眠苦读书。公之生平殆如是也。""虽日老农老圃,而譬之古人之教子有方者,殆不过是焉。"等等。以上这些话大多出自一个移民家族的后裔之口,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坚持勤俭创业精神对于家族兴盛的必要性,可以说是对人川后移民家族所经过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历程的最好概括。
    下面,我们再援引一个客家后裔、四川大学张义生教授亲笔撰写的有关他人川先祖是如何通过"耕可致富"、"读可致贵"的艰苦创业经历的文章,作进一步的补充:
    根据张义生的调查,成都青白江区合兴镇客家张氏入川的始祖张恭人,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世居原广东长乐县(今属五华)下拔水口寨。雍正七年(1729年)恭人公与其三哥自备盘缠,各携家属来川。于次年到达新都马家场,在先期上川的叔父瑞球公家暂住,所带盘缠殆尽。几经奔走,兄弟俩才在当地佣田一分耕种。兄弟两人在一起种田三年后,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家,各自创业。
    张恭人兄弟从1730年来川到1758年的20多年间,几经搬迁,生六子一女,创业不遂。"囊无余粮,枕无余积,家境十分困苦"。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发迹。三子衍荣在当时的记载中说:"自癸酉至戊申三十多年间,(乾隆十八年至五十三年,1753~1788年)人口吵闹,耕种不遂。三处两处,受尽颠簸之苦。二兄四弟和我四人,竭力同心耕种,早作晚归,体父母勤劳之心,教六弟衍朝勤诗书"。一家人同心协力,奋发不已。家和万事兴。到1788年后,"积累渐丰,锱铢日益",置业多处。
    众所周知,客家人住成都市东郊东山丘陵地带,所种土地,相当贫瘠,多数是黏性大、易板结的黄泥巴地,少数是红沙地,根本栽不出好的庄稼来,再加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除生产粮食外,还要种植生活上的必需品,如棉花、海椒、绿豆等各种作物。这就需要勤快,精耕细作,投入更多的劳动和时间,才能得到好的回报。妇女的事也繁多。除一日三餐外,一家人的缝补浆洗、衣帽鞋袜的添制,都由她们在纺车上,一寸一寸地纺出线来,都由她们在手工织布机上一梭一梭编织出来。
    先辈们的精耕细作,艰苦创业,虽无翔实的资料可查,但据对来川后的第三、四代的观察与实践,亦可见一二。先辈们常说:好庄稼要靠晒太阳。冬水田、旱田要做到三犁四耙。除草热土,多晒太阳,提高水、泥的温度,有利今后水稻的生长。春分后即开始第一犁。所谓"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天中立",就是说的这个事情。十天后把泥耙平,然后再犁成泥坯晒起。四耙是在栽秧子的当天,天还未亮,在饭后要栽秧子的水田里,把水搅浑,这叫打浑水,使融融的稀泥粘附在秧子的根系上,促进秧子很快长起来。旱地每年都要翻一次。这叫挖炕地。特别是红苕地都要大块大块地深翻起来晒。经过冬天雨雪太阳的浸晒,来年土质疏松,冬眠的害虫被冻死,虫卵被杀死。种旱地要拉厢挖沟,以利排水防涝。春夏的农作物,既怕旱又怕涝。排水防涝是取得好收成的首要条件。先辈们在精耕细作上想得的确仔细。栽秧子前,要叫小孩子们把田边的杂草割去,免得和田边的秧苗争阳光,争肥料。谷子成熟了,风吹雨打后,有些就倒在田埂上。只要雨停风止,即赶紧用谷撑子,撑向田中去,免得人畜践踏,减少收成。夏天收了一季伏红海椒外,人秋后还想秋海椒有个好收成,就要追加肥料。在夏天雨水把海椒窝打平了,无法追肥,先辈们就叫小孩子们用竹竿把海椒窝子掘松掘深。肥料下去,非常集中,效果很好。上述种种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路人常说,张家做活路,真舍得干,田头地尾,平平整整,看不见一根杂草,拣不到一块小石块。
    先辈们讲勤快,很看重早晚,认为"早起三朝当一",天刚亮他们即把子女叫起来,挑当天的饮用水,挖地种菜,给蔬菜浇水施肥。磨豌豆粉,推玉米粉,一家人的吃用,全靠手工磨出来。小娃娃起来喂磨子,扫地烧火,完后早读。晚饭后,仍是一片繁忙景象。纺纱、织布、打鞋底,宰猪草,喂猪,给猪圈搞卫生。砻谷、筛米,脱玉米籽,理红苕。把一窝窝从地里挑回来的红苕,一根根地剥去泥土,摘下来,以便下窖冬藏。小个子、锄头,好的自己食用,次的喂猪。
    先辈们不仅讲勤快,而且讲节省。据张义生回忆,很典型的事就是,他的曾祖父一辈子只穿了一根围腰。烂了就补,补了又补。到他曾祖父去世时,这根围腰已经四五斤重了。后来把它剥成四层。他祖父4兄弟,各拿一层,保留起来,当成纪念品,教育子孙后代。
    张氏极讲求读书,这是封建社会走仕途的必经之路。当然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女子一般在长辈或家塾中,读《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增广》之类的就止步了。男性子弟都须发奋读书。一般从五六岁就开始读。随着年岁的增长,多数随父辈种庄稼,少数佼佼者,继续深造,以期经过科举制度的各种考核,获取功名。
    川的始祖张恭人好读书,少年就读于家塾。年20结婚后,仍读书3年。上川后,1773年,四子衍华捐纳国学。分家立业后,张恭人与五子衍朝、六予衍廷共住一处。衍廷不辞艰苦,仍然以力田自任,要五兄衍朝,矢志儒修,杜门不出。天报厥德,惟善是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张恭人66岁,列学院科考(取得参加乡试资格的考试),衍朝入简州学。嘉庆六年(1801年),衍朝参加辛酉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得副榜三名。1803年衍朝加捐教谕。嘉庆二十年(1807年)十月,奉宪任汉州儒学正堂。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来川始祖恭人公及祖公妣率领6子经过艰苦奋斗,已创业有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曾和祖妣总结过自己的经历:"吾始艰难,今获安乐,子若孙,耕者勤,读者苦,成名应在日下,吾死后,勿忘吾志。"当时有子6人,孙27人,曾孙85人,取得监生以上者36人,占子孙总人数118人的30%。总共家财5万两,在石板滩一带颇有名望。当地称:石板滩有两个子,廖家的银子(钱多),张家的顶子(读书人多)。
    这段出自张恭人后裔之手的调查回忆文章,翔实生动地追述了先祖创业的艰苦过程,总结了其中的成功之道,是对当时取得成功的移民人士创业历程的最好概括,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4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46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2013
    沙发
    发表于 2015-7-29 06:09:10 | 只看该作者
    先祖创业苦,后人承祧甜。
    平淡的过,高兴的玩,适当的忙,健康的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