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斌全主编发稿:《族谱里的祖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469

    主题

    1万

    帖子

    4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2631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昨天 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5-7-9 16:21 编辑


    《族谱里的祖先》


    族谱在正德十三年冬落墨,
    你会看见八家浩荡的人群,
    从江西丰城一路逶迤,
    来到湖北江陵谭字里,
    那里有湖名叫黎湖。
    是天顺状元黎淳的产业,
    或许是因简黎之间,
    有一段隐秘的血缘:
    谱上记载黎简不通婚,
    南宋状元黎以武,
    这支黎姓是源自简家的根。
    于是筑垸垒台,
    谭字里成了后来的简家老坮,
    谭字里在方志里可查,
    从明朝至到清朝。


    祖先们用指节守护,
    每粒稻米的一生,
    也象水稻一样在这里扎根。
    一茬又一茬,
    无任饥馑,还是五谷丰登。


    湖雾漫过额头时,
    晒场边的土地庙,
    那些金黄的稻穗,
    又一次被献祭。
    就这样,
    每次月亮洒下的寒霜,
    一粒粒,
    都化成每个日子里的黎明。


    《族谱里的祖先》是一首以家族迁徙史为题材的叙事性诗歌,通过族谱这一载体展现了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在湖北江陵的拓殖历程。全诗以冷静克制的笔调,将历史考据与农耕意象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赏析:
    1. 历史叙事的考古学笔法
    诗歌开篇以"正德十三年冬"精确纪年,通过"八家浩荡的人群/从江西丰城一路逶迤"的迁徙画面,再现了明代中期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潮。诗人运用方志记载的考证方式,将"谭字里"、"黎湖"等地理名称与黎淳、黎以武等历史人物勾连,构建起真实可考的历史空间。特别是"简黎不通婚"的谱牒记载,揭示了传统社会复杂的姓氏血缘关系。
    2. 农耕文明的仪式化书写
    诗歌中段转入对农耕生活的神圣化描写。"用指节守护/每粒稻米的一生"的拟人化表达,将农事劳动升华为生命守护仪式。"象水稻一样扎根"的隐喻,既指植物的生长特性,也暗喻移民落地生根的生存状态。诗人巧妙地将生物繁衍("一茬又一茬")与家族延续并置,形成时空叠印的审美效果。
    3. 祭祀意象的循环时间观
    结尾部分通过祭祀场景的描绘,构建起农耕文明的循环时间观。"湖雾漫过额头"的蒙太奇镜头,将自然现象与人体感知融为一体。土地庙前的献祭仪式,金黄的稻穗与寒霜的月光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最终"化成每个日子里的黎明"的转化意象,完美演绎了从死亡到新生的永恒循环。
    4. 语言艺术的独特处理
    诗歌采用白描式的语言风格,避免主观抒情,却通过:
    精确的名词(正德十三年、丰城、江陵)
    具象的动词(落墨、逶迤、筑垸垒台)
    克制的形容词(浩荡、金黄)
    构建起厚重的历史质感。特别是"黎湖/黎淳/黎以武/简黎"等专有名词的重复使用,形成特殊的音韵节奏。
    5. 文化记忆的现代重构
    诗人以当代视角重新阐释族谱记载,将移民史、农耕文明、祭祀传统等文化基因进行诗性编码。晒场边的土地庙既是具体场景,也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体现着对祖先智慧的现代致敬。

    这首诗堪称新历史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它通过微观史学的叙事策略,将家族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象征。在农耕文明逐渐消逝的当代语境中,这种对文化根脉的诗意追寻,具有特别的文化反思价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网站似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