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洮庆发稿:洪源会益简氏源流考(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526

    主题

    1万

    帖子

    4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2664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4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5-7-15 10:13 编辑




    洪源会益简氏源流考(六)



    2025-07-03


    此为本源流考最后一部分:后裔遍布东南。对洪源会益简氏族人的外迁情
    况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希望对族人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会益公二十九代孙 洮庆 谨撰
    六、后裔遍布东南
    洪源会益简氏在九世之后,由于子孙繁盛,人口激增,每代都有近一半的
    裔孙外迁。据粗略统计,仅《范阳简氏洪源会益族谱》上册所载 9-20 世族人(不
    含南靖)外迁的就有 1055 人。其中明确迁往广东的有 87 人,迁往江西的有
    56 人,台湾的 39 人,大部分属于不明地域的,有 800 多人。
    会益简氏族人外迁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元末开始至明朝晚期(大约是
    会益简氏 10-18 世时期),外迁的目的地主要是粤东和粤北地区,并逐步扩展至
    相邻的广西、湘南、海南、赣南等地。如十世居元公先迁下洋后再迁广东韶关、
    居亨公迁广东饶平、十一世宗政公迁下洋后其四子十二世唯宗公迁广东惠来大
    旗,还有南靖德润公后裔十世贵祯公迁居广东海阳枫溪(今潮阳县)、十四世宗
    逸公、十五世世亨公迁居广东紫金等。此时之所以将粤东、北作为主迁地,是因
    为上杭、永定及南靖与粤东相邻,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交通都比较便捷。更重要
    的是,此时的粤东、北还属于地广人稀时期,为吸引外地移民落户,实行了简化
    户籍管理,垦荒免税三年等优惠政策。
    族人外迁的第二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以南靖简氏族人为主的迁居台湾潮。
    据南靖简氏族谱,南靖简氏迁台人员有记载的就有 934 人(其中南靖七房最多),
    最早为明末时,会益十六世有 6 人入垦台湾。此后到乾隆时期(1735 年-1796年),大致从会益二十世至二十四世,由于台海解禁,向台湾移民达到高潮。而
    至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台湾已基本没地可垦,移民人数锐减直至基本停
    止。同南靖简氏族人入台以土地开垦为主不同,祖地洪源简氏族人入台则以随军
    或打工营生为主。如德甫房十九世汉超公随郑成功东征台湾,为军中偏将,后定
    居台南左镇,被称为简氏迁台第一人;公甫房二十二世的正公(黄仕坑),清乾
    隆皇帝授江南猿山游击,后升沙川副将,署南澳总兵,驻守台湾;致甫房十九世
    辉恭、恭如和二十世顶宗公等一批族人,先由永定田地到漳州市区打铁街一带打
    铁为生,后闻听台湾经常地震,铸锅业好赚钱,逐结队迁居入台,初居台湾台中
    市南屯梨头店,后迁居彰化县芬园乡若垄村,创建彰化简氏垂裕堂。据洪源族谱
    统计,祖地洪源简氏 19-22 世谱中明确记载入台的就有 59 人。据《台湾移民史
    --简氏大族谱》所载,台湾现有 220 个迁台祖(聚族而居的简氏家族),其中明
    确出自南靖德润房的有 184 个,来自祖地永定的 7 个,未知房系的 29 个。简氏
    目前为台湾第三十二大姓,总人口约为 15.44 万人,绝大多数为会益公后裔,而
    其中大部分又是德润公子孙。简氏族人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台北县、桃园县、
    台北市、南投县、宜兰县,此外还有台南、高雄、屏东、云林、嘉义、彰化、台
    中、新竹、苗栗、澎湖等地。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次为:南投草屯、桃园
    市、嘉义大林、高雄大寮、台北板桥等处。
    会益简氏外迁的第三大部分,是清朝中后期永定条丝烟引发的外迁潮。永定
    条丝烟的兴起,让洪源简氏族人看到了赚钱致富的途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大
    致在洪源简氏的第 22 至 25 代时期,简氏族人纷纷外出从事条丝烟事务,有钱
    者参与经营,无钱者给人打工。开始是单身外出,定期回家,逐步过渡到全家外
    迁或在外成家立业。外迁之地,除了众人比较多去的重庆、四川、湖北宜昌等地之外,还有好些族人结伴而行从而形成某一支系族人聚集地的地方。如以大排族
    人迁居为主的江西黎川(建昌府新城县)、云南蒙自,洪源东洋族人迁居的广东
    连平,致甫公迁居的江西吉水、闽东福鼎等。这次外迁潮到 26 代时随着社会动
    荡加剧而逐渐式微。
    除上述三大部分外,会益简氏族人外迁还有:一是迁往沿海地区,如致甫公
    三个儿子居創、居起、居瑶迁居浙江温州苍南;公甫公三子冬满先迁居兴化,再
    迁广东湛江等;二是到外地为官任职最后定居他乡的,如德甫房十四世策公,授
    四川成都綿州通判后升山西太原晉王審理,生六子后,洪源族谱再无记录,自当
    是在太原定居成家;三是会益公二、三子骥、骤两公南宋期间从南剑州迁居广东。
    由于世代久远,资料欠缺,在洪源祖地族谱上往往只记录外迁族人的名字、
    辈分和父辈信息,所以好些外地简氏明知祖上来自福建汀州上杭县,可以肯定是
    会益公后裔,但就是不能在祖地族谱中找到和当地始迁祖对应的名字。如湖南宜
    章简氏族谱记载:宜章简氏始祖文佑公,字德远,生于大明正统二年(1437 年)
    丁巳正月初四辰时,于明代初被朝廷委派,从福建省上杭县瓦子街珠玑巷携妻罗
    氏带子千有公来湖南省宜章县下燕村定居。非常明显,文佑公应是会益公十二世
    裔孙(因会益公十二世孙惟时公生于 1419 年)无疑,但会益公十二世孙在永定
    就有 39 人,其中半数以上外迁,族谱中只记录了一个名字,一时很难找到哪一
    个跟文佑公非常契合,只好再慢慢寻找。
    2024 年全国各姓氏人口排名,简氏排第 224 位,总人口 67.6 万余人,占
    全国总人口的 0.042%左右,其中会益公裔孙占一半以上。
    以上即为对洪源会益简氏源流的初略梳理。对此漫漫二千六百多年的家族历
    史,实际上只要记住几个关键节点:1、春秋时期,简师父、续简伯、简叔三祖以谥为氏,始有简氏;2、三国简雍,随刘备自涿州(范阳)入川,被封为昭德
    将军,定居成都简州赖简池;3、唐末进士庆远公,自蜀而赣为官袁州,栖居袁
    水之畔牛栏峡;4、南唐頀公迁居新喻枫林,北宋明邦再迁清江淖塘;5、宋时金
    兵南侵,会益公自清江淖塘避乱入闽,先在南剑州任教读,后迁上杭督造新城;
    6、致德南宋开基洪源,九世六房开枝散叶,会益裔孙遍布东南。不足之处,请族人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今天自烧饭菜自斟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