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定立 || 双河垸一天门迪简公后裔创建的第二个金坑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609

    主题

    1万

    帖子

    4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27682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河垸一天门迪简公后裔创建的第二个金坑柳


                    简定立(尊燮)


    今天是纪会梅松先生逝世十二周年的日子,在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回忆起二十年前与梅松先生谈话的一件往事,记忆犹新,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梅松先生在天门参加完迪简公后裔十七支房成立的宗亲联谊会之后,其它代表都陆续乘车回去了,梅松先生留了下来,说与我有事要商量,那时资金都很紧张,公家开支很少,除了吃饭都很节俭,梅松先生晚上住宿都不用住宾馆,大多时间都是在我家留宿。所以和我一同回到家里,住到客房后我们坐下,梅松先生自带茶杯,我帮他倒满了白开水,又帮自己倒了一杯,(我不喝茶叶,家里也没有),他微笑着说:你谈谈对今天成立的简氏迪公后裔睦族联谊会的看法,我说:发展势头良好,可惜十七支房目前只有十三支,还差四支还没联系上,想办好联谊会还有很多路要走,一缺人手,二缺资金,三缺资源,四要确定目标!他沉思了片刻,说道,我有一个大目标,就是要为全中国的简氏宗亲修族谱!但目前条件不成熟,得一步一步来。我说那就先办好天门的事,总结经验,然后再办荆楚的事,把荆楚的事办好了,再推向全国去!他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以天门为基点,做个样板,分支的目标就是为先祖立碑建祠!然后以荆楚为大本营,再向外拓展,我曾多次到我祖的发祥地江西寻根,我从江西和其它地方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族谱,我们现在没有钱,很多事情不好办,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要筹集资金才好办事。我有资料,先用三年的时间编著几本通志,然后再带动其它地方。我说,你常在外面跑,外面的形势怎么样?他说,现在大气候还没形成,据说李姓的和楊姓的还有张姓的现在都在行动,等全国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条件成熟后我们就一鼓作气,一氣呵成。他缓了缓又说:
    我留下来是要向你交待一件事,我认真的听着,他接着说你们天门迪简公后裔有一件事,你考虑过没有,有一个现象很奇怪,你们天门金坑柳根据族谱记载是祖居之地,但为什么先祖的遗迹不多,墓葬也没有很大的群落,这究竞是一个什么原因?据查迪简公葬在金坑柳这里,这里仅发现了王臣的一块墓碑石,那还有其它的先祖呢?难道几百年间就没有人修过祠堂和祖廟?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梅松先生又说道,你可多查一查本地的资料,访问一些老人,这个事你一定要放在心上留意查询。我点头表示应允。他说:时间也不早了,我还有其它事要考虑。我嘱他早点休息,我们说完话就各自休息去了。笫二天,梅松先生就离开了天门回到了荆州忙他的事去了,但这个事一直盘留在我心间,成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难题。
    后来我走访了一些老人和查找了一些资料,但还是没有消息,到了二0一四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堂哥从荆门回彭市河探亲,他叫简定业,是我二伯的大儿子,比我大上十岁,我知道后接他到家里来玩,当他在我的书房看到那本新修的族谱《简氏通志》荆楚卷(笫四版)时感到很惊奇,逐翻开看了起来,因为他比我大很多,知道过去的一些事,我向他打听迪简公后裔流传在民间的事情,他摸了模自己花白的头发,断断续续讲给我听,他听他父亲说早在三百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从金坑柳来到彭市河从事商贸活动,先是俩兄弟,后来又来了几弟兄,这些人主要是经商做棉花生意的,还有十几人是从事水运的,是从黄沙洲来的,其中带头的一人他记得叫贺海,他们与我们是本家,他们有三支船队,一队有三五条船,上至老河口,下至大武汉,有时还跑外江(长江)到湖南,因为湖南也有我们金坑柳的人,湖南油壶岭,常德,华容也有,由于有这几支船队,简家在彭市河又开了几家花行(棉花公司)和几家杂粮行,一家榨油房,一家糕饼房,一家货栈和一家茶馆兼客栈。由于有自家的船队,帮他们跑运输,所以上到老河口(仙人渡)郧阳十堰和丹江口等地,都有从金坑柳简家上岸的人落户做生意。
    他讲到彭市河有一条自己建的大亍和从金坑柳到彭市河的大路,进亍口还修了一座大石桥,命名为简家桥,大桥过来就是宽有八九米的青石板铺成的大亍,是我们简家人从馬良运石头来辅成的,有近干米长,十分的气派,亍道上布满了简家的商行,商賈云集,一派兴旺的景象。这就是闻名江汉和两湖的彭市河简家亍(又名隆勝亍),延续了好几代人,一直到全国解放。简家做生意的人到解放后参加了公私合营,后又转供销社成为财贸战线的国家职工。我们谈得很隨意,这才转到我最想要问他的那个问题,我说,你知不知道我们家的祖坟埋在哪里?因为他比我大十几岁,又常和我伯父在外跑营生,所以他知道很多家族的事。他说我们的祖坟埋在双河垸,那里是十二世祖仕琰公买下的一片滩田,离彭市河有六七里,面积长有七八里,宽有四五里,后来就将当地的农户收编为佃农和雇农,再派了这边的一些族人参予其中,由于年连襄河涨水,大片大片的滩田便被水淹没,种下的大豆和棉花以及水稻和花生便成了水把子,等水退后已被淹死,也会遇到好年成不淹水便会大丰收。为了解决水淹良田的事,仕琰公下了很大决心,雇请了几百人的修堤大軍,在滩田沿襄河岸边不远处,通过专业工匠的规划后修了一道外堤,因为在几里远处有一条襄河大堤,那是政府修的,这条外堤通过一年多的修建,一条长七八里宽五米高八米的栏水大堤修成了,而且还安装了闸口,可以开闸放水和关水,涨大水时可以关闸,把洪水垱在外面,内涝时可以开闸把水放出去,做到旱涝保收,终于把一个常年受水患的荒滩改建成了良田,涨水时只需把闸门关上,垸内就不会进水,莊稼就不会遭受水灾。利用地形,还在低洼处,垸内修了几口大水池和引水渠,这样莊稼要水可以引水灌溉,平时下雨蓄水,还可以饮用和养鱼,池内还种有莲藕,池边栽上垂柳,别有一番景象,周围村庄还栽了很多桑树和桃树,种田的农户农忙种田,农闲搞副业。因为是两堤之内的滩田,为农莊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河垸》,留守双河垸的农户姓楊,当地人,负责整个农莊的农田水利和安保,同时也由彭市河老宅派人当管家,负责收租和农户的农产品入库和送镇上销售物资的安排,因为是镇上老宅派人在管理,所以管理得井井有条,与镇上总行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后又逐渐发展农户养牛,养猪,养蚕,纺纱和织布(织的是土布)除自给自足外,余下的农户可以到镇上自由买卖,换取所需日用品。在这里生活的农户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幸福,通过仕琰公的精心打理,把一个荒滩变成了世外桃源。
    由于人口的发展,除将金坑柳一部分人分流到外地,仕琰公又考虑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百年之后的安葬之地,在双河垸翻过襄河大堤请风水先生看了一处风水宝地,这个地方也属双河垸,离南洼不遠,在南洼之西,南洼有一个大潭,是往年襄河发大水时,襄河大堤溃口冲下的一个深坑,周围是带来的泥沙形成的小丘陵,故此,风水先生就看中了这个地方,仕琰公当然就同意这个地方定为祖坟公墓地,因为符合墓地的风水标准,前有山(襄河大堤),后有水(南洼潭),通过几代人的更迭,墓群逐步形成,后来又派人看守,建有专门的房子供守墓人居住保护祖墓。
    二百多年过去了,世间几经滄桑,经历了十几年的抗战,解放后简氏家族在彭市河的商贸人士被划成了地主兼资本家,子女能到外地读书的都走了,老一辈被安排在贸易货栈和商店工作。
    解放后,在农村土地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双河垸和南洼西边这片墓地也不例外,土地都收归集体农业合作社所有,把看守陵墓的人也被撤走,实行一切土地要归公,墓地被平整,墓碑被㧜碎扔掉。
    第二次据传是做路需要铺石头和砖头,那些墓碑打碎的乱石都被搬走了。
    笫三次是破四旧,这次更彻底,不知从哪儿刮来的一股歪风,凡大墓都被盗墓贼全部毁掉,棺材被挖了出来,有主户的好心人通知家人来捡骨头装箱重新深埋,找不到户主和家人的就地处理。
    那时,彭市河开了一个造纸厂,专收棺材板锯成薄板了做滤纸浆的隔板和工具,这样又一大批大墓被挖掉,成了这些盗墓贼的牺牲品。
    通过几次的变迁,老祖坟地已基本上荡然无存(其它几个姓氏的也有祖坟在南洼西边的,也遭到了同样被平整的命运)。
    通过几天来和大哥断断续续谈了很多,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后来他家人几次催他回去,我还想留他还玩几天,他说年纪大了,在外太久了,家人掛念,还是早点回去的好。
    往事如烟,世事无常,这位大哥说完也十分感概,他在我这玩了几天,我再三挽留也留不住,我就想和他一起乘车到双河垸去看一看,想到双河垸和这片先祖长眠的地方,凭吊先祖的在天之灵。他说,你去了回来不方便,我直接从天门乘车回荆门比较好,以后有机会再去吧!
    这一走就是十一年了,我想联系一下他,但没有留下他的电话号码,我这位老兄,这一别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了。
    梅松先生所托之事虽然迟到,总算是有了个交待。因是听别人讲述,我总想亲临那个地方去看一看,2021年在一次经过岳口顺路转到双河垸去看了看,故地重游,(因我年青时到岳口走亲戚,经常经过双河垸),感概万千,路上不见一个人影,哪里还有什么遗迹可寻,堤边的杨柳树悠闲的飘荡着它那轻扬的柳枝,南洼湖的水依然明镜透亮,偶尔几支大雁从天空飞过,只見長堤静卧在襄河边,像似在等待久别的主人归来,不遠处的襄河里,不见了以往航行在襄河上的湘船,我站在襄河岸边,久久不愿离去,我凝视着遠方,心里思绪万千!离别故乡都50年了,涛声依旧,故乡的变化已面目全非!只見清清的襄河水平缓地流淌着,不时翻起几朵急奔互溅的浪花,向东逝去!


    二0二五年八月十五日於竟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夜空连地暗,灯火若繁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