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4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良开先生自传《成就梦想》--连载(3)总绪 代序一至八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44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973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9-17 11:0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良开 于 2020-7-1 09:40 编辑

                                                                        
                   总


                                  颂简良开
                                    吴海坤
                                     走村串户十载多,太祖秘迹边屯破。
                                     牵线搭桥联亲缘,著书立说解族锁。
                                     不奢名利不畏难,双鬓斑白仍蹉索。
                                     永胜韶山归一宗,勇立头功结硕果。
                     ——引自《云南当代诗人咏永胜》
           •吴海坤: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









    代序一
    可贵的精神富有者
    ——记《丽江报》永胜记者站站长简良开
                                                       •  陈泽

        1976年春天,简良开从部队回到永胜县委机关,当一名打字员。两年后,到县委宣传部任新闻报导组组长。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县120多个办事处和行政村。先后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科技报》、《云南支部生活》等报刊、电台发稿、播出了92篇新闻稿件。与马天茂同志合作首次写出了综合性资料《永胜概况》,由云南日报社出版。
        简良开常说:搞新闻的人,除了能写会道外,还必须有点吃苦耐劳的精神。1978年夏天,永胜县东山马鹿槽水库工程搞定向爆破,急需拍摄图片数据。当时天空正下着倾盆大雨,车辆无法通行。他和另一个同志(谭光)顶着狂风暴雨,徒步行程一天半,准时赶到目的地,摄下了完整的定向爆破图片数据。
        1984年,县委、县政府在决定召开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经验交流会前,把组织典型材料和图片展览的任务交给了简良开。他接受任务后,一月之内跑遍了全县122个办事处和行政村,步行达一千多公里。之后他又带领一个录像组前往米厘、啦嘛、七星岗、羊坪等山区拍摄“山乡致富之路”专题片。该片后来在全县播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由他撰写的解说词,丝丝如扣,动人心弦。
        简良开深知,搞新闻宣传的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素养,才能尽职尽责。他工资收入不高,家庭负担重,但只要是工作、学习上需要用到的书籍数据,他从不吝啬购买。在他那简陋朴素得有些寒碜的卧室里,各类书籍占了大部分位置。他常说:“博览群书,为我所用,装备自己,丰富头脑。”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984年以来,他已经连续五次在全国、省、地、县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中获奖。1988年初,他参加辽宁刊授党校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科班学习,他所撰写的《致力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一文,在刊授党校举办的“学以致用”征文中获奖。简良开十分注重思想意识修养。十多年来,他所写的新闻报导,每一个数据,每一件事例都做到认真核定,准确无误。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云南日报》、《玉龙山》、《泸沽湖》等报刊发表了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十余篇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带伤的玉麒麟》,被云南人民出版社收入《南北传奇丛书》出版。
        简良开是宁蒗县大兴镇人。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一个可贵的精神富有者!

        (陈泽,大理巍山人,原是星巷诗社成员,后任永胜县文联秘书长,又相继任《丽江日报》、《滇池晨报》、《云南政协报》主任记者。此文原载1992年7月《丽江报》通讯第2期。)




    代序二

    简良开与毛泽东祖先事

    • 木祥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丽江永胜县毛氏和韶山毛氏同源共祖,韶山毛氏先祖曾经在永胜生活,并留下后裔,这已经不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渊源,已经成了一个研究成果,加载毛氏祖籍研究的史册。现在,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史学专家和旅游爱好者的重视,并逐步在永胜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一个在漫长的毛氏历史研究把永胜推向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潮的重要人物:永胜县退休干部简良开。
        简良开原是《丽江日报》永胜版的副总编辑,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长篇小说《带伤的玉麒麟》、《神秘的他留人》等等书籍和文章。
             
                  第一个提出“永胜毛氏研究课题”是隐形财富的人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简良开谈到永胜毛氏祖籍研究,便一直谈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证明毛泽东祖籍与永胜毛氏的历史渊源,表明毛泽东的祖先在永胜留下后裔,这是永胜人民的一笔隐形财富。简良开说,毛泽东的声誉早己享誉世界,是闻名世界的伟人。近年来,中华大地上人们崇拜毛主席的热情有增无减,毛泽东祖籍溯源热也正悄然兴起。而永胜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毛泽东祖先会在这里留下后裔,成为人们破解毛泽东祖先身世之迷的关键。人们在探讨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渊源的同时,必定会提高丽江和永胜的知名度,显示永胜千百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简良开谈到毛泽东祖籍研究的价值的时候还谈到,这种隐形财富还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他说,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毛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氏文化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经济振兴服务。永胜毛氏文化可以依托丽江这块世界旅游胜地的旅游品牌,把这项成果与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开辟旅游新线路,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的设想。

                 毛氏祖籍的研究,从韶山毛氏族谱开始  
        永胜的汉族绝大多数是六个世纪前明王朝置澜沧卫时从中原调入实施“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军户传下的后裔。祖籍以湖南、江西、南京为主。其中毛氏始祖毛太华是江西吉州龙城(今吉水县)人,后因军功内迁。由于历史久远,人们的传统观念淡化,而对毛氏始祖情况知之甚少。
        毛泽东祖先在永胜留下后裔这个问题的提出,首先来自民间,来自一些文化教育界人士。当时,简良开在永胜报社工作,他发现了舒家政与何守伦的报导,这两个曾在永胜工作和生活过多年的教师撰文都引用了《韶山毛氏族谱》中关键的一段话:“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军功官入楚省,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时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
        简良开知道,作为毛泽东祖籍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没有确实可信的相关证据,那便说服不了历史研究学的专家们。于是,简良开凭着对历史的尊重,对永胜的朴素情怀,开始研究毛氏祖籍的相关证据。简良开喜欢历史研究,但对于任何历史问题,他喜欢的不只是“这样”,而十分关心为什么是“这样”。所以,当韶山毛氏始祖曾在永胜留下后裔的话题一经提出,简良开的脑子里就开始寻找着相关性的证据。因此,简良开认为,两位老师引用的《韶山毛氏族谱》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祖先在永胜生活并留下后裔——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的根本依据。
        后来,简良开又重新寻找《韶山毛氏族谱》,核实了这段话的可靠性。查到了这个记载,简良开喜出望外。《韶山毛氏族谱》的记载证明,韶山毛氏祖先确实到过云南,并在云南留下后裔。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材料,他相信只要顺藤摸瓜,他想一定能找到可靠的结果。

                   力挽狂澜,为“澜沧卫”正名  
        《韶山毛氏族谱》记载,韶山毛氏始祖由江西迁到云南 “澜沧卫”。当时,一些权威人士的著作、甚至韶山展馆解说词、文史资料宣传品中,都把毛氏始祖迁至云南澜沧卫解释为今天的“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误传误导,已经成为定论。要推翻这样一个己成大局的定论,需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力挽狂澜的胆略。
         简良开凭着过去对永胜历史资料的把握,他第一个念头就觉得误传者根本就不知“澜沧卫”的“卫”是什么意思。因为,简良开知道,历史的澜沧卫就是现在的永胜县,把澜沧卫说成是澜沧县,是望文生义想当然造成的。澜沧县的得名是二十世纪初的事,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设过卫。于是,一个艰苦的研究过程开始了。简良开要证实这样一个事实,历史的澜沧卫就是现在的永胜县。
         为了纠正误传,澄清历史,正本清源,让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简良开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明史》、《明会典》、《明实录》、《中国历史地图册》、《新纂云南通志》、《滇史》、《乾隆永北府志》等历史文献都仔细参阅研究过。结果,历史资料和证据无可置疑地表明,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王朝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今永胜县),置“澜沧卫”。因城西有澜沧山,卫与驿皆以山得名。澜沧卫自洪武二十八年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以屯赋并入北胜州,共延续二百九十二年时间。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历史上从未设过卫制,显然,把澜沧卫望文生义说成澜沧县是歪曲历史。
         结果,简良开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历史的澜沧卫就是现在的永胜县。铁证如山,无可非议。答案看似简单,但简良开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走村串寨,寻访永胜毛氏
        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得到论证以后,到永胜毛氏所在地进一步查清毛氏根籍又成了简良开的一大任务。第一,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需进一步拿出证据来证明它。第二,应找到永胜毛氏的正宗族序,与韶山毛氏连为一个族氏体系。
        所以,这又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永胜毛氏居住分散,分别居住在程海的凤羽、朵果、河口,三川的翁彭、清河、西湖、中洲,另外还有期纳、涛源等地,人口涉及到三千多人。要作好毛氏宗室划分,最早派系的认定工作,非一日之功。从一九九六年开始,简良开先后到金官、梁官、程海等地,多次找当地毛氏家族询访、谈话,寻找相关的证据。后来,简良开把目光集中到了程海凤羽的毛家湾。
        这种认定,也不是凭口空说,而是来自当地毛氏家谱,古墓碑。在程海凤羽村,简良开翻看了多种私家珍藏的家谱,又翻山越岭到祖茔坟地查看古碑墓志,终于认定了凤羽毛家湾为毛氏始祖太华当年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永胜毛氏发祥地。
        在这个时期,简良开翻阅家谱无数本,跑遍毛氏坟山无数座,在许多座坟墓前留下了脚步和汗水。谁也没有向简良开提供过任何报酬,他也没有发过任何怨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摸清了毛氏祖先到云南的落脚之地,找到了毛氏族序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毛氏家族合作,编录了毛氏族谱一本,涉及人物百余个,找到墓碑数十块,为与韶山毛氏对上族谱,续上血缘亲情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本清源,纂文游说,不辞辛苦四处奔走  
    找到了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同源共祖的相关证据以后,简良开认为,只有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让史学界认可,才有它的历史意义。所以,简良开着手撰写文章,并极力往外投稿,争取得于发表,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几年来,他编撰重点文章二十多篇,发表于国内几家有影响的刊物上。有时候,简良开连夜作战,熬红了眼睛。
        同时我们看到,与文学创作相比,简良开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用的精力却比小说散文创作高出不知多少倍。他撰写文章,打印稿件,复印数据所付出的,也与稿费收入不成正比。在毛氏研究中,他付出的多,得到的太少。然而,简良开从来没有为报酬的事提出过任何要求。相反,他作为政协委员,多次向政府提出提案,指出研究毛氏文化,启用这一品牌的重要性,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
         让简良开感到欣慰的是,时间不长,他的关于毛氏文化研究的文章很快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收入各种历史文献当中。后来,他又两次亲自到韶山,与韶山毛氏联谊交流,与韶山史学界介绍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关系,用有力的证据说明了“澜沧卫”的真实意义,终于把永胜推向了毛泽东祖籍溯源热的潮头。
        总之,简良开为研究毛氏文化呕心沥血十数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永胜毛氏宗祠恢复重建,成果让人欣慰  
    到目前为止,各方各面对永胜毛氏文化研究都非常重视。韶山方面也认可永胜毛氏,对上了族谱,续上了中断六百年之久的血缘亲情,韶山市与永胜县建立了兄弟市县关系,共谋发展。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到永胜寻根问祖,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注意,为永胜毛氏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动力。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由永胜县委宣传部牵头,永胜毛氏宗祠的恢复重建已竣工。最近,《毛泽东祖先事》一书出版发行,引起人们对永胜毛氏研究的关注,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把永胜推向船头。
        同时,到永胜来探寻毛氏祖宗的人员不断,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永胜,探寻毛泽东祖籍之迷,提高了永胜的知名度。几年来,李讷,王天玺,江西毛氏祖籍研究会的同仁等等人士陆续到永胜关心毛泽东祖先事,永胜与外界的交往日渐频繁,这将对永胜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
        所有这些成果,都让简良开感到欣慰。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毛氏文化品牌这笔隐形财富,将得到充分的利用,造福于永胜子孙后代。

    (木祥,本名成如明,永胜人,中国作协会员,丽江作协副主席。本文原载2005年《丽江日报》。)

    代序三
    他揭开毛泽东先祖毛太华客居永胜之谜
    毛诗奇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确实是毛泽东先祖父毛太华的第二故乡?永胜县确实是历史上的澜沧卫?毛太华确实在永胜娶妻生子留下后裔?这些是耸人听闻的“天方夜谭”,还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事实?永胜县的地方民族、民俗和毛氏族籍族谱研究者简良开先生,多年来经过查阅大量史料,跋山涉水作田野调查,走访毛氏族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潜心研究,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和实物作为论据,以科学的态度大胆立论,著书立说并主编了《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一书,揭开了毛泽东先祖父客居永胜三十多年并在这块土地上娶妻生子,立下军功之谜。
    溯源追根弄清来龙去脉
        修谱立志,正本清源,是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美德。
        永胜县(古称澜沧卫),是伟人毛泽东先祖毛太华的第二故乡。元末明初,毛太华从第一故乡江西省吉州龙城八都镇仙茶乡(今属吉水县),避乱徙居云南澜沧卫(今永胜县),立有军功,奉朝廷调遣,毛太华携妻王氏及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湖南,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移居今之韶山。永胜是韶山毛氏的客籍和发祥地,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有着血缘血亲,一脉相承。毛泽东是始祖毛太华的第二十代嫡亲后裔。
    简良开耗费整整六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毛氏祖籍溯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证、核实、研究,最终弄清了毛太华的来龙去脉和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族间的渊源关系。简良开此举,不啻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他不仅廓清了许多历史迷雾和理论界的讹传,而且对云南、丽江、永胜的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简良开,这位被一方人士称之为永胜、丽江品牌文化的拓荒牛的乡土历史学家、地方民族史、民俗史和毛氏祖籍溯源的研究者,在他今年上半年推出《神秘的他留人》一书后,又于不久前推出另一部极有价值的专著《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该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发行。
        简良开先生退休前曾任永胜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原《永胜报》副总编辑,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他与我是多年的文友和同仁。在调查、走访、搜集资料和古迹实物的过程中,他曾与省作协副主席欧之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缪开和、原丽江地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李理等文化人到我老家永胜访问过我年事已高的老父亲。之后,简先生或来昆办事或打电话多次与我交谈毛氏祖籍溯源之事。2003年,他又把在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汇编成集的同名专著(内部版)送给我,并谦虚地征求我的意见。经过两年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这本由他主要撰文和主编的书,终于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了。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前几天,云南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部主任、该书责任编辑之一的赵石定先生又把这本新书的样本赠送我。先睹为快,细读之余,使我弄清了连我们这些永胜毛氏后裔都鲜知的许多“谜”。该书收入他自己撰写的11篇论著,收入其它专家学者的论述文章18篇和史料节录5篇。该书18万字,分为“溯源”、“寻根”、“圆梦”、“展望”、“史料”等五个部分。该书以鲜明的论点,翔实的史料、确凿的论据和难得的实物,有力地论证了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渊源关系。该书作者编者的观点,目前已在史学界达成无可非论的共识,并成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毛泽东的祖籍江西吉水、客籍云南永胜、故乡湖南韶山三地的渊源关系和毛氏族人中断了六个世纪的血缘亲情。这个“穿针引线”和“搭桥”的人便是出生于丽江宁蒗,与毛家非亲非故,在永胜从事了大半辈子文化工作的简良开先生。
    费尽心力只为廓清历史事实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内地学者中就掀起了毛泽东祖籍溯源热,其中不乏有的学者甚至有个别权威学者因缺乏调查研究而望文生义地把历史的澜沧卫说成是“今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讹传讹,误传误导,以致在舆论界一度造成混乱。二是因为年代久远,毛氏家谱多为口传耳授及语音相近等原因,在二修的韶山毛氏族谱中把毛太华从澜沧卫内迁湖南的时间记为“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为了纠正这两个错误,简良开以实事求是、不穷根源不罢休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历史责任感和认真负责态度,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和浩繁的历史资料,并且走村串乡访毛氏族人,考证毛氏祖先墓碑上的文字,终于以无可辩驳的依据和铁的事实,把历史事实的真相告白于天下。
        1994年,简良开在主编《永胜报》时,曾收到一篇题为《毛泽东祖先曾在永胜留下后裔》的消息,短短500字左右,便将此文发表在1995年1月1日《永胜报》上,这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也就在同年1月,丽江《玉龙山》杂志发表了另一篇署名何守伦的文章《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文中提到裴健着的《湘魂——毛泽东的家世》(群众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一书。何文认为裴健的书中有关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洪武年间在云南澜沧卫一段,注释和叙文均有不当之处,更主要的错误是把历史的“澜沧卫”说成是今天的滇西南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并且把“娶王氏”牵强附会地说成是娶了一名姓王的当地的拉祜族姑娘为妻。何文还指出,《毛氏族谱》记载的毛太华元末即迁云南澜沧卫,明洪武十三年又迁移湖南,也与史实不符,碍难置信。这些争论,引起了简良开的极大兴趣,同时下定了将此段历史弄个水落石出的决心。
        然而,要廓清这些史实,难度极大。难点一:族谱难找。永胜毛氏过去大部人家又只有分关谱(某支的世系),而且这些家谱大部分已经散失。难点二:毛氏及与毛氏相关的古墓碑大部分已经被破坏或失踪。难点三:永胜毛氏族人后裔族史观念淡薄,口传数据甚少,只知道永胜毛氏一世祖为毛用(清二),对毛太华内迁后的情况知之不多。难点四:毛太华是避乱而来还是从军而来?难点五:毛太华到澜沧卫的时间和内迁的时间到底分别在什么年代?
        为了解开这些谜,必须找到确凿的记载和实物。带着这些问题,简良开引经据典,披阅了永胜县内的史书《永北府志》、《永北直隶厅志》、《永胜县志》、《永胜县地名志》等典籍,证实历史的澜沧卫是今日的永胜县,无可置疑。接着,他又查到一些文物证据。文物一:查到了滇西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永胜城东郊的灵源箐内现今尚藏有明天启年间的一只大铜鼎,该鼎直径为80公分,鼎上铸有澜沧卫部分官员名单;存于永胜县第一中学的明天顺四年(1460年)开化寺铜钟,钟上铭文“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僧纲司开化寺常住钟……”,进一步证明澜沧卫就是今日之永胜县。文物二:查到了澜沧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官印(现存大理州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从洱海中打捞出来)。文物三:永胜县城南山坡上尚存的“明澜沧卫都指挥使”墓碑及其镌刻的“筑城图”、“垦荒图”,此为建立澜沧卫城的历史标志。文物四:简良开花了三年多时间,走村串乡遍访8个毛家村,访问毛氏老人数十人,把毛氏老一辈族人中的有识之士动员起来一起调查抄录家谱和古墓碑。由于当地毛氏族人的积极配合协助,简良开在河口毛秀禄家发现了一块神位插牌,上面明确写着祖籍江西吉州龙城(现吉水县)。始祖毛太华,毛用是永胜一世祖的文字。在凤羽毛家湾毛华诗家找到一本族谱,也标明始祖毛太华,来自江西吉州龙城。在河口毛树堂家找到毛昌于民国二十年重抄的家谱一本,记载了毛氏二十代孙。根据放牧人提供的线索,在泥石流和洪水冲过的山沟里,找到了被遗弃的毛太华次子毛用的墓碑。除此之外,简良开还查阅了国家公开出版的许多典籍。汇集方方面面的史料记载和文物实证,一致说明毛太华是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共同先祖,毛用即是毛太华的次子毛清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即是毛太华带到湖南的两个儿子,是韶山毛氏的一世祖。简良开还以十分精确的考证,纠正了《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的毛太华内迁时间为“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的误差,确定为建文二年即民间所说的“洪武三十三年庚辰”(1400年)。诸如此类,简良开以无可非议的史实史料,为我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毛氏家族史之谜。
    著书立说引起社会反响
        简良开在充分调查考证的基础上,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论著,简文在专家学者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1997年4月18日,毛泽东之女李讷及其丈夫等人在读到简文之后,不远万里,从北京专程到永胜考证、寻根。简良开一一向李讷夫妇等人介绍了情况,回答了问题,得到李讷的认可。李讷倍感亲切地说,永胜与韶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永胜人讲话与韶山人的口音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她还谈到,他的父亲毛泽东对家谱很熟悉,他晚年时,李讷常在他身边。他父亲曾给她讲过:“我们家的祖先是从云南的澜沧卫来的,以后你如果搞清楚澜沧卫在云南的什么地方,你要去走一走……”李讷永胜行,历史悬疑见分晓,终于了却了她父亲毛泽东的一桩心愿,弄清楚了澜沧卫就在永胜县。从此之后,到永胜探寻毛氏祖宗的人士不断。江西毛氏祖籍研究会的同仁陆续到永胜探访认亲。简良开也与永胜毛氏家族代表访问了湖南韶山、江西吉水的毛氏族人,三方互认宗亲,互换族谱,互叙家常,并受到当地县委、政府及毛氏族人的热情接待,续上了中断了六百多年的血缘亲情,同时提高了永胜的知名度。作为县政协委员,简良开多次提出提案,强调研究、开发利用毛氏文化的重要意义,希望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理解。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天玺曾到永胜作专题调研。中共永胜县委、永胜县政府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由永胜县委宣传部牵头、毛氏家族鼎力支持,恢复重建了毛氏宗祠,随后又改建为毛泽东祖先纪念园。
        而今,已经面世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谱》已将永胜毛氏收族归宗,郑重地载入了史册,韶山展览馆中原先的一些解说词的相关差错也得以修改更正。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都得以统一,原先提出错误观点的权威人士也心悦诚服地同意了简良开的论点。这些,都足以使尚怀余虑和疑惑的人们当以释然。
        云南永胜县是毛泽东先祖父毛太华的客籍地,是他至今尚留下三千多毛氏后裔的第二故乡,是他离开云南后仍然情牵梦绕的地方。毛泽东亦与云南有缘并在情感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缪开和先生曾在其着文中说,毛泽东首得革命成功处,是他先祖父毛太华的起身处江西,毛泽东起死回生重返中国革命领导席,恰巧正是他的先祖当年屯戍拥有军功处云南。毛泽东1935年率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重返云南境内外,曾把自己的一个刚出世的孩子留在了当地一户苗族人家。毛泽东在长征过云南时,诗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名句,把云南的山水声名传播得远近闻名……在毛泽东诞辰112周年之际,简良开又以他的新着向人们献上了一份厚礼。
       
       (毛诗奇,云南永胜三川清河毛家井人,毛太华后裔,清二支,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协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昆明市文联第一届委员、云南公安文联原副主席、《云南警察文学》原主编、云南公安文联诗书画院名誉院长,著名作家、诗人,着有《毛诗奇诗选》等著作。此文原载2005年12月16日《云南日报》。)


    代序四

    简良开与《神秘的他留人》

    • 毛诗乔


    一、神秘的他留人留下不解之谜
        永胜县有一个奇异的族群,志书上叫“他留人”,他留人自称“他鲁苏”。国务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将其划定为彝族支系。由于他留人有着自身的若干特征,多少年多少代以来,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而鲜为人知,诸如他留人的祖籍来历,却因历史记载的断层而阻隔久远,难以廓清真相;曾经有过辉煌而在十九世纪中叶毁于战火,夷为废墟的古城堡,令人悬念丛生;使人叹为观止的墓地大碑林,被誉为“彝汉融合结晶”的印证,却又影射出众多历史之谜;演绎着无尽罗曼史的“青春棚”、青年男女婚前“过七关”,构成独特择偶方式与“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现代版”,男欢女爱其乐无穷,令人心荡神驰;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至今却仍保留着氏族部落的若干原始特征;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丰姿多彩,却又无法说清其图腾脉络;“铎系”(他留语音,意为“咏诵与生死灵魂有关的法经的人”,即他留人的祭司,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所书的象形符号铎系文和咏诵的唱经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东巴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来龙去脉又难于说清;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而那段历史至今却显得扑朔迷离,玄而又玄……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好奇而想追根寻源的历史之谜,然而谁又来破译这些谜团疑雾呢?
    二、地方品牌文化的拓荒牛
        是简良开——这位土生土长、青年时代从小凉山宁蒗走出来,一直在永胜县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乡土作家、业余时间从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土专家、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是他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历经二十年的艰辛,从事田野调查,民间采访,书斋研究,史志考证,专家切磋,终于在其患脑血栓病导致半身不遂,经永胜县医院的一位名医抢救脱险,治疗恢复两个多月、右手稍能动弹后,便潜心编着了一部30万字、一百多幅照片的全面、系统、客观、真实、生动地介绍他留人的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民族文化研究专著。这本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世人揭开了他留山、他留人、有如沙漠腹地古楼兰城堡似的他留古城堡、他留古墓碑林、他留人曾经放射过辉煌异彩的古文明等许许多多迄今为止还是个“谜”的神秘面纱,故书名为《神秘的他留人》。加之简先生对云南永胜、湖南韶山、江西吉水毛氏家族史的考实、研究成果(这两项成果已成为永胜县、丽江市的品牌文化),简良开也被丽江、永胜人誉为永胜、丽江品牌文化的开拓者、拓荒牛……
        在简良开先生的这本解密释疑的专著问世之际,笔者采访了他,并对神秘的他留人的所有之“谜”的谜底有了一个“来龙去脉”似的了解,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能引来有识之士开发今日他留山的民族文化旅游,那更是一件有利于他留山以及永胜县、丽江市民族经济发展的美事。
        一谈起他留人,简良开先生便来了谈兴。他的话语滔滔不绝,他的思路特别清晰,他的记忆尤为惊人,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三、神秘的他留山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机缘,也许是历史注定,也许是职业敏感和被一种责任感所驱使,1986年11月18日清晨,时为永胜县委宣传部干部、县文联常务副主席的简良开因工作第一次踏上了位于六德乡的他留山,就与他留山、他留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他留山几乎与外界隔绝,显得十分闭塞。他留人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等等方面的障碍与差异,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藏在深山野谷,多少年多少代来都鲜为人知。
        简良开在他留山下乡工作的半年时间里,与他留人中的一些干部有了工作联系,后来也就成了朋友,如当时的六德区委副书记蓝金成、副区长陈正华、纪委书记蓝文华、后来的退休干部、德高望重的蓝绍吉、六德文化站站长蓝绍开等等,尤其是他留人的第一个民办企业双河电厂当时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厂长蓝绍增是永胜一中“老三届”的回乡知青,与简良开是同窗好友。这些他留人的干部,都是受过中等教育的难能可贵的文化人。
        下乡工作期间,简良开几乎都住在蓝绍增家里,每有工作余暇,蓝绍增就给他介绍、讲述他所知道的他留人的情况,还带着他爬山涉水,穿林过箐,走遍了六德乡330.8平方公里的村村寨寨,重点走访了全乡八个村民委员会中他留人聚居的四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双河、营山、玉水三个村委会的结合部就是他留古城堡遗址及堪称奇观的他留墓地大碑林的他留坟山(这两处在后来相继被列为永胜县、云南省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他留人的发祥地。当时,就在简良开发现他留古城堡遗址和碑林奇观时,立即引起了他的震惊和对此进行研究发掘的兴趣,并下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而那时这里的古迹文物尚处不为人知状态,未引起外界和国家的关注。现在看来,简良开不愧是个独具慧眼、具有远见卓识的有识之士和民族文化专家。后来,当地人们把他誉为永胜品牌文化的开拓者、拓荒牛,一点也不为过。
         仅在1986年冬天到1987年春天的半年时间里,简良开在蓝绍增的带领和密切配合下,在荆棘丛生的荒凉山野里探索他留文化,抄录古墓碑文,寻找城堡中残存的古迹古物,走村串寨,调查采访他留人的历史渊源脉络。在共同的调查研究中,蓝绍增也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与知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他留文化专家。1992年,他留人墓地及古城堡(包括古城堡内的他留大德寺)遗址被列为永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他留坟林管理站,蓝绍增被从电厂调任坟林管理站任站长至今,已达19年,这与简良开也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四、“他留通”揭开他留山神秘的面纱
        简良开在上他留山开初的半年时间里,在蓝绍增竭尽全力的支持、关心、配合下,一有空就带上干粮,各自背一军用水壶开水,便一头钻进遍布荆棘的坟林古墓群中进行考察,并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坟山上将一万三千多座古墓清点筛选了一遍,对重点和有价值的碑文、墓志作了抄录、考证。抄录整理出近三万字的有价值的碑文、墓志,写下万余字的框架式的介绍他留人的文章《神秘的他留人》,并在报刊陆续发表。这是一个十分艰难而浩繁的工程,没有一点雄心壮志和恒心毅力的人,对那密密麻麻藏在山林荆柯中的古坟古墓肯定是望而生畏的。简良开没有退却,他与蓝绍增手持砍刀,砍开荆棘丛林,清除尘土蛛网,摸索着创造性地用阔叶树的树叶(此种树叶含水份多,可挤出绿色的汁液)反复擦拭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的碑文字迹,然后辨认、抄录。有时还会遇到碑文中的怪僻字、生造字、同音字、代用字,考证起来就十分费工夫、伤脑筋。
    在野地坟林里作业,条件十分艰苦恶劣。衣服被荆棘划破了一件又一件,解放牌胶鞋磨烂了一双又一双。脸面脖颈和手脚的皮肤不知被刺戳伤或划破了多少次多少处,有时甚至是“体无完肤”。而常常又是在暴热的大太阳下作业,弄得汗流浃背。盐汗一旦流进伤口,遍体粼伤就会钻心切肤般地疼痛,他还得一声不吭地忍着。有时军用水壶里的水喝干了,没有山泉流水,只好到附近山洼子里的当地人叫做“牛滚凼”(下雨积下的死水塘,天热时水牛在里边打滚纳凉的烂泥塘)的臭水塘里用手捧那水喝,可那水怎么喝得进去呀!条件恶劣,人却聪明,这也难不倒两位土生土长的土博士。他俩根据他留人的一种土办法将旱烟锅里的烟油掏出来,放入臭水塘的一角,这时水中聚集的孑孓和污浊便向四周散开,臭气也被压住了,蚊虫杂质被驱散后,面前果然呈现出一汪清水,这就可以放心地喝了。这种他留人民间发明的排毒杀菌、净化污水,就地饮用的法子确也管用,既方便又适用。这也许是他们的祖祖辈辈千百年来过着游牧式生活,常常处于饥渴难耐的境况下发明创造出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吧!
        永胜县境内有一座最高的山,名叫他尔波忍山,民间叫他留人的放牧山,海拔4020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了考证他留人的游牧生活史实,2001年4月11日,时年已57岁的简良开带着永胜报社六名年轻的记者登上了山顶,终于发现了并经当地彝民证实确是数百年前他留人放牧时垒下的“石窝子”。这一左证进一步证明了他的书中关于他留人的祖籍来历不属“洪武调卫”来永胜戍边屯垦的外省汉人后裔,而是当地土著,原系施蛮之一游牧部落,在元末由北胜府知府高斌祥以下千户360户伍之数组建的土司亲军(土练),时称“他鲁苏”,原驻灵源箐口小吉都兵寨,后于明中期由世守高氏将其整体移驻他留山戍守的土练后裔,数世后化为农桑。明末清初,世守高氏又将其驻地扩建为城堡,并定名为他留人,现划为彝族支系的观点。简良开的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可见一斑。为了揭开他留山、他留人的神秘面纱,近20 年来,他上他留山的次数不下于300次。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倾注的无数辛劳的汗水和心血,他踏破的一双双“铁鞋”,使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他留通”,也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
        最令人难忘和感动的是,在他花甲本命的2004年4月15日晚突然发病,患的是十分危险的脑血栓半身不遂的顽疾。他右半身瘫痪,有口无言语,有手不能动弹。这时,他的专著《神秘的他留人》才写下二万多字,离完成全书尚远。生命和病痛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可他着急且放心不下的是他的这本书的前途和命运,这是他20年前许下的愿,立下的铮铮誓言啊!这时,正好他所在单位永胜县委宣传部及新闻办的领导和全体同仁闻讯赶到医院看望他。看着同志们,他流下了两行清泪,却无法表达他的心情。过了半晌,他才艰难地伸出左手的两个指头,颠抖着向来人比划。人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正着急间,还是其中一位叫吴光华的同事解了这个围。吴光华在简良开发病前看过简良开已经写出的二万字的手稿,并与简良开交谈过该书的写作情况,此时他灵机一动,明白了简良开最后要交代的“遗言”。吴光华会心地说:“简老师,您放心吧,您的病会好的,您一定能完成您的夙愿的。万一您病好后动不了笔,我们也会协助您把您的书写完,实现您的心愿……”吴光华一语中的,果然,简良开缩回了两个手指,点了点头,终于放下心来。这一感人细节,简良开病愈后,在人们中传为佳话。
    天降大任于斯人,简良开命不该绝,还有许多事等待着他去做。在永胜县医院那位主治医师和相关医护人员的精心抢救治疗呵护下,他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两个半月后,他的“不治之症”完全痊愈,身体奇迹般地恢复如初,右手又可以重新执笔继续写作,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者终于神助似地完成了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书稿。他和身边的人都大为感叹:真乃不幸中的万幸啊!简良开能有今日,他深感无比欣慰。
         编着完成这本书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简良开如释重负,感慨万千。他说,他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是华夏文化传统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过去,他留人“或小寨依山,多用板屋;或居处临水,便取鱼虾。不惧烟瘴,不畏狼虫,男子耕田供食,女子绩麻为衣……”勤劳智慧的他留人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衍生息数百年,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地方民族传统的灿烂文化,曾有过古城堡、大德寺、大碑林这样的历史辉煌,既与当地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又沿袭着本部落的原始、古朴、独特的民族风俗,如男女婚前“过七关”,小伙子串小姑娘的“青春棚”等等,以致形成了至今还保存完好的既自由又有规则可行可依的双系对偶婚姻制。
         一个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那个地方的文化品牌。简良开先生就是要以《神秘的他留人》一书为向导,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留人,使他留人的知名度逐步提高,让这个古代的军事要塞,今日的茶马古道上的古城堡遗址成为一道滇西北旅游线路上的亮丽风景,成为游客的一个旅游兴奋点,那也就是简良开先生的初衷和他今天最高兴的事了。

    (毛诗乔,女,永胜人,毛诗奇胞妹、永胜四中教师。此文原载2005年7月30日《云南日报》。)


















    代序五

    边屯文化的奠基人——简良开

    • 李雁华


        简良开,小凉山走出的汉子,山的风韵,山的气质。
        简良开在部队服役8年后转业到永胜县委宣传部工作,历任永胜县新闻报导组组长、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文明办主任、《永胜报》副总编(执行总编)等职。
        简良开把青春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永胜县。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2002年简良开退休时单位领导赠给他14字条幅:“一生辛劳多建树,致力笔耕着华章”。永胜人民称其“独树一帜创品牌,标新立异建奇功”。
    简良开研究地方文化,经历了近30个春秋的田野调查,民间走访,书斋查阅的考证研究的漫长过程。在他少壮时,常听父辈们说起“洪武调卫”、“江西填湖广”、“充军云南”的事。在后来的学习和考察中,简良开的脑海中时不时冒出忽隐忽现的念头:地方标志,或者说是地方名片。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简良开就提出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永胜要有一个文化定位、文化主题或地方标志。当时也是知名学者唐兆坤曾说,永胜文化脱胎于中原军民屯田制形成的汉文化,那就是“夷娘汉老子”。不久,简良开正式踏上永胜他留山这片热土,从着迷于他留山坟茔碑林,开始努力,潜心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为破译他留坟山碑林的“历史之谜”费尽心力。紧接着,简良开还着手研究毛泽东祖先事,即毛氏文化。他从对以 “他留文化”、“毛氏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起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永胜文化资源富矿中掘得“第一爵金”。
        简良开在撰写他留文化和毛氏文化的文章中经常提到“洪武调卫,大批中原军民的入主从根本上改变了永胜的民族结构”;朝廷推行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永胜是以汉民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县份”、“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县份”等话语,为边屯文化概念的形成作了铺垫。
        2005年6月和9月,简良开的《神秘的他留人》和《毛泽东祖先事——从永胜到韶山》两部专著正式和读者见面。随后,永胜县六德乡他留山营盘村古墓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胜县程海镇凤羽毛家湾恢复重建毛氏宗祠,具有永胜地方特色文化的两个文化品牌即永胜毛氏文化、他留文化得到了确立。简良开为永胜“边屯文化”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学术研究中,简良开更加激情盎然。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相继发表和出版了《灵海沧阳 太华名郡——永胜文化主题之我见》、《边屯文化论——以永胜县为例》、《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论永胜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关系》、《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等文献论文和专著。  
        简良开以高远的意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地论证边屯文化的主题和主题词,在国内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尊重。  
        简良开是探索地方文化品牌先行者,他对他留文化和毛氏文化的研究成果,起初并未在更大范围引起广泛关注。直到世纪之交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之后,特别是丽江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永胜县内外文化工作者、文艺创作者才开始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永胜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推介。可以说,简良开为永胜边屯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立足于永胜边屯文化的研究,放眼于中国边屯文化的大局,并为之倾尽了心血,获得学术界的尊重,这是必然。  
    当然,这与当时永胜县委领导的重视分不开,特别是永胜县委宣传部乐文鹤部长等领导牵头、积极组织开展地方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推介密不可分。  
        历史是客观的,简良开尊重历史,也终于获得了历史的尊重。从此,永胜便正式升起了“他留文化”和“毛氏文化”两大文化旗帜,永胜边屯文化成了云南边境民族大融和的一块明镜。


    (李雁华,永胜人,云南经济日报主任记者。此文原载《云南经济日报》2013年6月19日《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诞生记》(一)之《边屯文化的奠基人——简良开》。)

    代序六
    简良开与毛家缘外缘

    孙大虹


        简良开是一位知名人士,也是研究毛泽东家谱史籍的有功之臣。他退休前是永胜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永胜报》的副主编。我早从媒体和书籍上认识了他,经人介绍我专程到永胜拜访。他对我讲了以下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毛泽东热后,理论界就开始探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过程当中涉及到毛泽东的家世,公布于众的韶山族谱上记载着毛氏祖籍的来历。毛氏始祖毛太华是元至正时人,避乱从江西吉州龙城迁徙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洪武13年因军功内迁,侨居湖南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毛太华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毛清一、毛清四就迁到了韶山。伟人毛泽东是始祖毛太华的20代嫡亲后裔,属毛清一一门。这里面关键的一句话一直被误传了:毛太华从江西吉州龙城,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迁至云南之澜沧卫,澜沧卫是云南省的永胜县。可是理论界的专家在写毛泽东家世时,望文生义地把澜沧卫解释为云南省的澜沧县。中国历史上就只有一个澜沧卫,就是云南省丽江市的永胜县。卫是明代的军队编制,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称谓,专家在解释时把“卫”含糊掉了。其实云南澜沧县是民国三年(1914年)时才有的,以前不叫澜沧县叫镇边厅,600年前元朝时叫木连路,明朝后为孟连长官司,属孟定府。永胜设澜沧卫是因为城西有一座澜沧山,卫就以此而得名。
        简良开查阅了很多历史数据,考证了一些实迹、实物、文物和民间收藏的家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考证,为让天下人都认知澜沧卫的真实面貌,从理论上把误传给纠正过来。他把研究成果发到北京的《中国城市文化》杂志编辑部,编辑部又把它转给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李讷是学历史的。毛主席晚年曾给她讲过:“我们家的祖先是从云南澜沧卫来的,以后你要是能搞清楚澜沧卫在云南的什么地方,不妨去走一趟。”毛主席去世后李讷想了却这个父愿,恰好这个时候简良开的这篇文章转到她那里。当时舆论界都讲澜沧卫是澜沧县,唯独简良开这篇文章讲的澜沧卫是永胜县,那些人讲的澜沧卫只是一句话,简良开讲澜沧卫有翔实的历史资料,出自于哪本书、哪篇文章,都是从国家出版的史书上引证出来的。就在李讷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丽江行署的副秘书长唐之鲁上北京出差,经叶剑英元帅的外侄曾小凡引见,见到了李讷,唐之鲁向李讷证实了简良开所说。这样,1997年4月李讷和丈夫王景清来到了永胜。简良开把600年前永胜为什么叫澜沧卫,置澜沧卫的来历,当时国家执行这种屯垦制度的基本情况向她作了介绍,她认为永胜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风土民情,语言特征,生活习惯都和韶山相似,李讷认同了这个事,终于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愿。
         在明确了现在的永胜县就是历史上的澜沧卫以后,就要搞清楚永胜县有没有毛家,这个毛家和韶山毛家有没有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简良开就开始着手研究毛氏家世,他查阅毛氏家谱后,发现永胜的毛家始祖是毛太华,从毛太华开始排序至清朝光绪年间已经是第19代了,从年代上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后来又找到毛氏宗堂中放的这块碑,碑上注明毛家的始祖是毛太华,可以肯定毛家的发祥地就在这个地方了。永胜毛家和韶山毛家是有血缘亲情,是一脉相承的,这块碑就是证据。2000年县里委派简良开把永胜毛家的家谱带到了韶山,和韶山的毛家一对比:韶山的人口近4000人,永胜的比那边少着200多人,代数两边都是24代,派数、代数、人口数基本吻合,再加上,两边的始祖都是毛太华,韶山毛家就是从永胜迁过去的,确认了这个历史事实。为此,简良开相继发表了《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渊源考》、《永胜毛氏新考证》等11篇文章,编写了《从永胜到韶山》这本书。得到湖南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的认同。毛炳汉是湖南人属于毛氏第22代,他出版《毛姓史话》和《中华毛氏通书》,把简良开文章中的论理、史实引用在了他的书里。
        简良开是宁蒗县人,在永胜上高中,然后当兵,转业回到永胜工作。他上学较晚,文化大革命时,已经21岁才上高中三年级,大串联到北京去见到了毛主席。他是永胜全县唯一见过毛主席家两代人的人。1997年李讷从北京来永胜,简良开对她说过此话,李讷为此还专门敬了简一杯酒。
        简良开说:解放以来,我们家一直都挂着毛主席的像。我们家为什么一直挂有毛主席像?我又为什么一直坚持研究毛主席家世这个事呢?有三个因素:第一,毛主席家的祖籍地跟我们家的祖籍地都是江西,我们家祖籍是在赣江西部,江西的新余市。第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是毛泽东思想抚育起来的一代人,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是始终不会变的。第三,也是出于一种历史责任感,我要把澜沧卫的误传拨正,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回答毛主席家的事,就与毛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为什么对毛主席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这是一种阶级感情,我们家祖祖辈辈受苦受难,没有一个识字人。我父亲是宁蒗土地改革的积极分子,第一个入党的人。我上学时,父亲把我带到毛主席像前,对我说我们能有今天,一切都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的,读书要听共产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这是打在我心头一辈子的烙印。确实我能有今天,全靠共产党、毛主席。是党培养我成为一名军人,转业后又把我培养成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和作家,这一切都是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我也是出于一种感恩的思想和朴素的阶级感情,并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来搞这个研究的。
        (孙大虹,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人民警察一级警监,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防范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兼省禁毒局局长(正厅级)现任云南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先后出版了《亚太之桥》、《为了一片净土》、《禁毒风云录》、《让思索跨越海洋》、《金盾之光》 、《跨世纪的辉煌》、《走进红枫叶国度》、《聚焦皇家骑警》等十几本画册、摄影文集和著作。他为编着体现云南26个民族对毛泽东感情记录的图文并茂的《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一书,汉族以本土专家简良开和永胜毛家为范例,2011年11月27日上午来简良开家采访。此文载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代序七


    独树一帜     福泽千秋

            • 崔再娟


          伟人毛泽东的家世披露后,历史的澜沧卫成了毛泽东祖籍溯源热的焦点。澜沧卫是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曾经生活过并留下后裔的地方。但是澜沧卫究竟是云南省的什么地方?这不单纯是诠释毛泽东家世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实问题。
        云南丽江永胜的毛氏与湖南韶山的毛氏同源共祖,毛泽东的始祖是从云南永胜迁到湖南韶山的?永胜人竟然和毛泽东有着血缘亲情!听起来不可思议。这个消息一传出,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仿佛是“天方夜谭”。
          由于年代久远,迄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能说得清楚吗?简良开为了弄清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澄清这个铁的史实,将真相告白于天下。他从1995年开始,着手研究毛泽东祖先的事。这段历史渊源真的让他理清了,云南永胜、湖南韶山、江西吉水三地的毛氏族人已经相互认亲。
         简良开何其人曰?他作为丽江边屯文化、毛氏文化、他留文化人文品牌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人物。简良开,字安毫,笔名简谱,号玩毫散人,蜀汉昭德将军简雍公第五十五世裔孙,学芳公之季子。记者,作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
         简良开一生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致力笔耕,无私奉献。他自1972年5月在《国防战士报》发表处女作起,已发表和出版各类作品数百篇。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带伤的玉麒麟》(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摄影画册《滇西胜迹灵源箐》,报告文学《大山忠魂》、《角落里射出的强光》、《滴水映光辉》、《于无声处听惊雷》、散文《永胜揽胜》等民族文化研究及上千篇新闻稿件在国家级及省市县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民族文化研究专著《神秘的他留人》,学术文集《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神秘的他留人》在2006年分别荣获云南省、丽江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誉奖。2008年5月,永胜县委、县政府对简良开的“他留文化和毛氏文化研究”两项成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著名论文《灵海沧阳,太华名郡》荣获丽江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边屯文化论——以永胜县为例》(荣获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论坛杂志社“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型征文活动特等奖。2009年5月,他进入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作为嘉宾访谈人物在“民歌中国”节目亮相。2011年5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举办西南地区濒危文化论坛,他被聘请进京作他留文化专题讲座。2011年10月,出版专著《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论文《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论永胜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关系》,等等。
         对地方贡献卓越,荣誉也不少。1991年8月荣获“丽江地区军队转业干部先进工作者”和“云南省优秀宣传干部”称号。2008年4月被丽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宣传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2009——2012年度连续荣获永胜县委政府“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永胜县社会工作专业优秀人才”奖;2012年,荣获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简氏英模”称号。2015年2月,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授予简良开先生特别贡献奖,2016年荣获丽江市“蓝月亮”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
    现今,他的头衔不少,主要有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丽江市政协委员、丽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永胜县老少边穷地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永胜县军事志主纂,丽江党史特邀研究员、永胜县彝学学会顾问等等。
          “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为永胜文化和旅游事业立下了历史的丰碑。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简良开的一鸣惊人,他的生平业绩已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等典籍。人们有口皆碑:“一生辛劳多建树,致力笔耕谱华章。”“独树一帜创品牌,标新立异建奇功”。
    他自喻:从小凉山走出的汉子,山的风韵,山的气质。他的座右铭是: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为社会留下点应该留下的东西。他笔耕的信条是:鞭恶扬善,祛邪扶正,让光明充满人间。
         简良开成了丽江市的文史土博士,名气很大。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介是“金秋余热放异彩,满腹经伦铸辉煌”。他退休十多年来,一直忙碌着。由于他研究了几个大的历史课题,成就显著,好些单位都要聘请他撰稿或者担任历史文化顾问,他忙得不亦乐乎。可是看着他那喜悦的神情,谁也不会把他和脑血栓、冠心病联系在一起。他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他还想趁有生之年多撰写一些有民族文化研究价值的东西。当然,我们在鼓励简老师的同时,也劝说他多保重身体;我们希望简老师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研究出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成果,多出有数量有质量的文学作品。
          (崔再娟,女,华坪县人,剧作家,丽江市委统战部群工部主任,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丽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在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上百篇,创作电视连续剧《大山里的傈家婚事》、《天地人》在央视1、2、4、8、12频道播出并获骏马奖。本文2017年2月20日于丽江。)










    代序八
    永胜毛家湾考察行记
    ——永胜毛氏文化拓荒者
    吴宝璋
    一、以文会友,结识简良开
          1990年,阅读中央文研究室编着的《毛泽东传》(1893-1949)发现该书说泽东的始祖毛太戍滇地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离云南的时间在明洪武十三年两个问题上有。遂查据、作考,撰了《毛泽东始祖戍滇地及离滇时间考略》,表在《云南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8年第3期。
    文发之后,受到关注。在征得笔者同意后,简良开将其收入他主编的《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之中。书出之后,简良开亲自到我家送书。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语言,我们一见如故,交谈甚洽。后来,他又多次来家,与笔者晤谈讨论毛氏祖籍之事。应该说,是毛泽东祖先事的研究,使我们相识,真正的以文会友。交往中,我了解到,简君是云南宁蒗人。曾入伍服役多年,转业后到永胜县委宣传部工作,任《永胜报》副总编辑。后来致力于毛泽东祖先之事的研究,成绩斐然。
          在丽江,研究毛泽东祖先之事,简良开并不是第一人。1995年他从自己编辑的《永胜报》刊登的舒家政《毛泽东祖先曾在永胜留下后裔》,以及《玉龙山》刊登的何守伦《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毛泽东家世溯源》两文中受到启发。与其它研究者不同的是,他具有敏锐的思想,看到毛泽东祖先之事研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意义。明确认识到:证明毛泽东祖籍与永胜毛氏的历史渊源,表明毛泽东的祖先在永胜留下后裔,这是永胜人民的一笔隐形财富;破解毛泽东祖先身世之谜,探讨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渊源,必定会提高丽江和永胜的知名度,显示永胜千百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隐形财富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成为丽江作为世界旅游胜地的新品牌。有鉴于此,简良开发挥自己在永胜工作的优势,开展田野调查,实地踏勘,走村串寨,以辛勤的汗水,把该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并最终将毛氏在永胜县具体根籍坐实,还和永胜毛氏代表到湖南与韶山毛氏对上了族谱,把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从学术研究变成现实;进而还提出永胜边屯文化的研究,成为在云南搞边屯文化研究的第一人。
          简良开自信而又谦逊。在一次来家晤谈中,他告诉我正在编着一本书,书名拟定《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并就该书的内容、框架结构和书名,征求我的意见,我当即表示支持。后来此书出版,他在前言中专门写了一段话:2011年中共丽江市委书记到永胜调研,他在汇报中专门谈到,为了做大做强边屯文化,前不久到昆明登门拜访了“专攻明史的原云南民族大学(按:师范大学,这里笔误)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吴宝璋”此书出版后,受到关注,颇有影响,以致于云南师大的同事专门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调到云南民族大学工作的。
    二、李讷何以来滇寻根?
            1、的文章引起李
    简良开向笔者介绍,他1996年写出《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渊源考》。里面着重写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的澜沧卫即今云南省永胜县,二是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宗共祖。该文几经周折,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转到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手中,引起了李讷的关注,同时也感到纳闷:不是说“澜沧卫即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吗?怎么又是丽江地区的永胜县了呢?
    1997年4月18日,李根。澜沧卫史、毛太澜沧卫屯戍的概,今天永胜毛氏人口的分布等情向李作了介结论是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北大史系毕业的李讷说:你的文章符合史,《韶山毛氏族》就是这样记载的,我可。
          笔者向简建议,还应把两个问题进一步搞清楚并公诸于世:一是李讷永胜之行的背景;二是毛泽东知不知道毛氏祖先在云南之事,持何态度。2011年8月《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再版时,以及同年10月出版《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时,简良开将上述两个问题写进书中。
    2、李永胜之行的两个关键人物
          与李讷永胜之行有关有两个关键人物:唐之鲁、曾小凡。唐之鲁是丽江行署副秘书长。1997年3月,为申报筹建丽江海关之事到北京。唐在京有个朋友曾小凡,是叶剑英的外侄。唐向曾谈到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之事,引起了曾的兴趣。曾说此事可向李讷讲讲,他与李讷相处较好。于是曾将唐推荐给李讷。
          巧合的是李讷的丈夫王景清,和曾担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是中央警卫团时的老战友,后到云南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在李银桥的撮合下,1985年王和李讷结婚,离休后迁入北京。王在云南工作时的战友、同事、部属中有丽江人。由于永胜毛氏之事,再加上王景清在滇工作过的经历,李讷夫妇热情地接待了唐之鲁。
          唐看到李讷桌上有简良开写的《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渊源考》,她拿着这篇文章与唐谈起有关澜沧卫和永胜毛氏的事。后来,李讷问丽江什么时候天气最好,唐说清明节前后至五六月都好。之后就有了4月李讷到丽江寻根之行。
          李讷到丽江时,下榻在红太阳广场旁的玉泉宾馆。宾馆大堂至今悬挂着她入住时“宾至如归”的题词。此后,笔者曾到丽江看望云师大外院旅游英语专业的实习学生,专门向他们讲李讷寻根住过玉泉宾馆的事,希望他们关注。
    3、毛泽东与云南的情和血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中央红军长征时到过云南,并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足迹。
    (1) 毛泽东与扎西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开扩会议会议了博古、李德错误事路线;改了中央领导机构,增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定常委中再行适的分工;取消征前成立的“三人”(博古、李德、周恩),仍由最高事首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者,而周恩是党委托的于指挥军事下心的负责者;指定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
           遵义会议决议,在中共历史上、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的领导地位。当然,这个“确立”并不是一步就实现的。因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还未分工,博古虽然受到批评,事实上失去了领导权,但仍保留着总书记的头衔。而这些问题是由20多天后的扎西会议来解决的。
             扎西在云南昭通威信。扎西会议包括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江西会馆三次会议。2月5日,在滇川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即花房子村),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分工问题(当时政治局常委有博古、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陈云)。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也称总书记);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当然,博古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晚,周恩来找他作了一次长谈。周恩来没有批评他,而是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谈了一些体会。周恩来说:你我都是留学的,我留学日本和法国,你留苏,都吃过洋面包,因此也都有一大缺点,就是对中国国情不太了解。我们的对手蒋介石能文能武,知识面广,又有政治手段,我们必须要找一个比他强的人领导。我考虑了很久,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周说,中国革命要打倒蒋介石必须由毛泽东领导。现在我们商量由张闻天接替你负总责,也是过渡的。对于周的推心置腹的谈话,博古认为有道理,没有任何怨言,第二天就把党中央的印章和档案交出来。此后,在党内的路线斗争中,博古都站在毛泽东路线一边。
             2月8日,中央政治局在大河庄子上召开会议讨论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于反对敌人五次“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系统总结和肯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事路线,批判博古、李德代表的错误军事路线。9日,中共中央又在扎西江西会馆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新的略方中央红军进行整。之后,由张闻天和毛泽东、周恩云分红军领导干部传达义会议以及扎西会议定。
    扎西会议落实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的决定,讨论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作出了贡献。
    (2)进驻丹桂村,部署抢渡金沙江
          扎西会议之后,川滇敌军从南北向扎西逼进。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指挥下,红军2月18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3000余人。3月4日,中革军委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这是当时战争环境中,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此后,在毛、周指挥下,三渡、四渡赤水,在引诱滇军出省援黔之后,红军又出敌不意,疾进兵力空虚的云南,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
            4月30日,红军总进驻寻甸柯渡丹桂村。毛、周、、朱等住宿在村一座广式小的院落里。在里,毛、周作出重要部署:渡金沙江,跳出人的追堵。其中,禄劝皎平渡是整部署的关键。毛、周将这个干部。在团长陈庚、政委宋任的指下,干部团夺取了皎平渡,并找到了7木船,出色地完成任
         从5月1日至9日,在毛、周、朱和刘伯承的精心组织下,3万多红军在皎平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会理,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在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3)魂牵梦萦地,寻根交后人
         毛泽东是否知道毛氏祖先在滇之事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韶山毛氏族谱》明确记载:“吾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八子,后以军功拨入楚省,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
         族谱还记载毛泽东是毛太华的第20代孙,属清一一门。因此,毛泽东知道其始祖来自云南,始祖母王氏是云南少数民族。毛泽东与云南的这一血缘关系深深地牵动着他的心。当然,毛泽东不知道澜沧卫在云南的什么地方。
         除祖先的血缘关系之外,毛泽东与云南的血缘关系还有一层:长征时他在云南留下了自己的血脉骨肉。时值扎西会议期间,贺子珍生下一女。因为战争形势所迫,毛泽东将自己的女儿留给当地老乡抚养。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多方努力,这个女儿始终没有找到。
         可以说,云南是毛泽东梦萦魂牵的地方。战争年代,毛泽东两进云南,因为身系红军生死安危,根本不可能考虑找寻祖先踪迹之事。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有过多次到云南的安排,但最终都未能实现。在五十年代有一次,据说有关方面接到毛泽东要来的通知,但后来又取消了行程。
         晚年的毛泽东“与守护在身边的女儿李讷叙家常时,常说到祖籍来历事,告诉她将来若能弄清澜沧卫在云南什么地方,可去走一趟。他的夙愿让后人去了却。”(简良开《边屯之光》第258页)
    三、毛家湾和他留山古墓群考察
         与简良开相识之后,他数次邀我到永胜毛家湾考察,我也多次答允。然而,由于一直比较忙碌,即使退休后几次到丽江讲课,也都来去匆匆。2012年9月下旬又赴讲课,下心抽时间到永胜一行。由于忱,江旅培中心春、和梅的促成,多年愿望实现。26日,在陪同下,首先考察访问了程海毛家
    程海,面积78.8平方公里,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排第四位;平均水深25.7米,列抚仙湖之后、泸沽湖之前。湖面碧波荡漾,      湖畔山峦起伏,风光旖旎。毛家湾在程海南岸,村后的山名凤凰山;临近村寨的山,形似凤凰羽翅,故称凤羽。当年毛太华在这里屯垦生活,当百户长,故以其姓命名毛家湾。数百年来,毛氏繁衍生息,沿湖而居,人口发展到二、三千人。永胜县以毛姓命名的村庄共有8个。
         从1996年起,简良开跑遍了毛氏宗族的居住地,一个村一个村寻访,与村民交谈,踏勘他们的祖墓坟地,研究墓碑上的文字,查找村民珍藏的家谱。最终确定程海凤羽毛家湾是永胜毛氏的发祥地。换言之,永胜其它地方的毛氏都是从这里迁出去的。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新建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明代云南屯垦戍边,以及毛太华在澜沧卫屯垦的史事,还有永胜毛氏源流,韶山毛氏源流等展室。之后,我们重点考察毛泽东祖先纪念园。其核心部分是毛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比韶山毛氏宗祠早建50多年),五十年代初改作凤羽中心小学。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恢复重建;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有房屋13间。宗祠的正殿悬匾“敦本堂”。“敦本堂”是永胜、韶山毛氏家族统用的分堂号,意思是兴建宗祠的目的在于敦促子孙不忘根本。殿内为毛氏先祖著名人物的挂像:毛叔郑、毛遂、毛苌、毛宝、毛太华、毛用(清二)、毛泽东等。宗祠北南两边分别为“毛氏文化陈列室”、“边屯文化陈列室”。
          “毛氏文化列室”中最重要的是“毛清二墓碑”,被称为“毛氏宗祠”的祠之。碑文如下:
    吾族原籍江西吉州龍城,始祖公太華宦遊從戎,屯戍瀾滄衛,後以軍功奉調,攜長子四子內遷。
    明故一世祖,旌表忠義,武德將軍毛公諱用,字清二老大人之墓
    前所千總、十一世孫毛翼聖率闔族重立  大清康熙七年歲次戊申季春月,榖旦。
             碑中,永胜毛氏称毛太华为始祖,毛清二为一世祖。此碑在1995年永胜毛氏研究兴起之后,毛氏族人经多年艰辛寻找,于2001年在山沟烂泥中发现找到的,它是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铁证。
          毛家湾毛姓村民大多认识简良开,也都知道自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源共祖,为此深感光荣。毛氏宗祠现在由毛家荣母子照看。笔者与毛家荣交谈,他说他在毛氏谱族中辈份不高,还要叫毛泽东之孙毛新宇之子东东为叔叔。
             27日,我考察六德乡营盘村他留人古墓群和古城堡址。里距40公里。古墓群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汽车盘山而上直到山,古墓群占地1平方公里,千座墓依山而建,比,令人震撼。
          简良开向我介绍,他留人也称他鲁人,过去自称“他鲁苏”,意为外路人,即说其先民是从外地迁徙而来的,是彝族的一大支系。他留山墓地规模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首屈一指。仅双河、营山、玉水三个村委会15平方公里的范围中就有他留人古墓1 ·3万座;据碑文记载,墓葬时间为明万历至民国中后期,即16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370多年间。现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的古墓群清点造册630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近3000座,有碑文的将近一半,多为陈、海、蓝、王4姓;墓区中部为王姓墓地,南部为陈、海、蓝三姓墓地。
          简良开说,从1986年冬至1987年春,他在朋友帮助下,整天在这荆棘遍野的山林坟堆里盘桓,饿了吃点干粮,困了就在他留墓地旁睡上一觉。为探索他留文化,半年里,解放鞋磨烂两双,衣裤被刺条撕烂三套,抄录整理出近3万字的有价值的碑文、墓志,发表了万余字介绍他留人的文章,最终在2005年出版《神秘的他留人》一书。
    望着这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我被他执着实干的精神深深打动,油然而生敬意。
    四、三个相关问题
         《韶山毛氏族谱》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记载:“吾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这段文字笔者在撰写《毛泽东始祖戍滇地点及离滇时间考略》一文曾经引用。当时那篇文章针对《毛泽东传》的舛误,主要论述澜沧卫不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毛太华离滇时间不可能在明洪武十三年两个问题,其余问题未能着力论述。这里,根据学术界研究成果,就其中三个重要问题重新加以解读。
    1、毛太由江西吉州永胜
          据考证,韶山毛氏古籍河南原阳、祖籍浙江衢州。北宋时,先祖毛休出任吉州(今江西吉水县)太守,举家迁此因此,《韶山毛氏族谱》谈其始祖原籍为江西吉州龙城。龙城为今吉水县赣江东边的一村镇。北宋后期,因疫疾流行,毛氏家族从龙城迁到5里外的八都。元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毛太华即出生在八都。
         关于毛太华从江西到澜沧卫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有三说:从军、宦游、避乱。《毛泽东传》即说“从军”“宦游”出自毛清二墓碑碑文。现在看来,此二说皆不成立。事实是毛太华避战乱来到云南的。
          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元亡之后,群雄争霸,其中两支力量较为强大:陈友谅、朱元璋。陈、朱在江西反复争战,势成拉锯,1363年决战于鄱阳湖,以陈败亡而结束。因此江西吉州一带长期战乱不已。为避战乱,青年农民毛太华与同乡蔡、戴等人告别故土,不久又遇郭、李,5人结伴而行,流亡西迁。
         毛太华等西迁路线大体经今江西安福、萍乡,湖南醴陵、湘乡、娄底、新化、吉首,贵州桐梓、习水、赤水,四川叙永、兴文、宜宾、美姑、西昌、盐源,云南华坪、永胜;历时两三年,辗转数千里。当时的永胜称北胜。
    2、“澜沧”名的由
          回顾研究毛太华在滇戍守之事,究竟是在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还是在永胜县,解读“澜沧卫”是揭开谜底的钥匙。而“澜沧卫”之“澜沧”何以得名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在《毛泽东始祖戍滇地点及离滇时间考略》中说“澜沧”一词来源于永胜境内的澜沧山。而“澜沧山”之“澜沧”又是怎么来的,这也是一个问题。笔者与简良开作过讨论。简说:“澜沧山”之名源于何时何因,史书查无据。
         而永胜汉文化的大量传入是以征滇明军进北胜为标志。为此,他在《边屯之光》中作如下解读。
    澜沧”一名出于傅友德。傅征云南的明军统帅,曾北胜,面对烟波浩渺的程海,以及程海之畔的雄浑壮观、起伏的山海中出《孟子·心上》的名句:“水有,必”。里的指大波。程海波澜壮阔也;,青绿色,江,海也。程海观澜韵无穷蕴灵川。山就澜沧山”。后以山得名,称澜沧卫
    应该说,简良开的解读是有道理的。
    3、毛太之妻他留人
          毛太华在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应当说王氏是当地“土著民族姑娘”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这个“土著民族”是何种民族,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简良开在《边屯之光》中说:永胜在明代以前没有汉族的记录。民间对汉族渊源的普遍说法是“夷娘汉老子”,说是“洪武调卫”时期,中原汉族男子因军屯民屯来到永胜,与当地土著蛮夷女子结为夫妻,而毛太华是“洪武调卫”之前,避乱来到永胜的中原汉族,在当地娶的土著女子必定是蛮夷女子。据地方志记载,明代以前永胜为施蛮所据,蛮夷应该就是志书上所说的施蛮。
          永胜施蛮在民族划分时,大都归为彝族。永胜彝族内部又分为他留、崀峨、支里、水田、他谷、乡谈、土家、纳咱八个支系。他留人古无奴隶与奴隶主等级之分,只有是否大姓旺族之别。王、蓝、陈、海四姓就是他留人的主姓、旺族。因此,毛太华“娶王氏”,这个王氏即当时永胜他留人中的大姓旺族。
          何守伦在《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中,也论述指出,毛太华娶妻王氏即永胜他留人。文章还考证,程海周围他留人四大姓陈、海、蓝、王的来历:“陈、海两姓是程海二字的同音异写,蓝、王两姓是崀峨二字的转音异写。陈、海、蓝、王四姓,实为明清时期仿照汉族屯军的姓氏,以程海、崀峨古城为图腾而定姓氏”。(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12期)
         (吴宝璋,教授,云南昆明市人,原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兼任云南近代史学会会长,着有《云南抗日战争史》等书。本文发表于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机关刊物《红崖》杂志,2016年第1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心有阳光,一路芬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