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3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丽江简氏祖源辩证 简良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0 11:02
  • 签到天数: 132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29

    主题

    3210

    帖子

    40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041208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3-11 15:5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南丽江简氏祖源辩证
    ——以宁蒗在国公房为例
    雍公55世、永康公19世 简良开
    《简氏通讯》总第6期刊载了我的《三访祖籍地江西新余》一文和梅松公《给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宗亲良开公的信》,标志着我们云南丽江简氏寻根圆梦,与祖籍地简氏续上血缘亲情,认祖归宗、收族入谱,得到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的认可,正式汇入中华简氏大家庭。经过半年来对《简氏通志•豫章卷》的认真拜读,仔细琢磨、研究,并得力于姓氏学大师简梅松指点迷津,与江西新余修谱宗亲磋商,达成共识,终于弄清了始祖永康公后裔在国公支房云南宁蒗简氏的祖源脉络。其实中华简氏殿堂大门早已敞开,只是我们处于边偏之地,孤陋寡闻,起步较晚而已。尽管这一天来之不易,但无论怎么说,毕竟迎来了,并已开始入门,向着殿堂迈进。 这是简氏云南丽江支谱牒文化研究的一大成果,令人欣慰。
    一、云南丽江简氏概况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云南丽江简氏是永康公十三世裔从贵州迁徙至云南省宁蒗县的在国公房后裔。
    云南省丽江市地处滇西北,2003年撤地建市,辖一区四县,即原丽江县析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金沙江东永胜、华坪、宁蒗三县不变。丽江地区史称蛮荒之地,世居的均是各种土著民族,就以汉民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永胜县而言,中原大批量汉族军民的入主是在明初,即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调云南中卫于永胜置澜沧卫,实施“寓兵于农,屯民实边”制,民间称这一史实为“洪武调卫”,就是说“洪武调卫”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汉民进入更晚,一般在清道光年间白牛厂开采银矿之际,到二十世纪中叶解放前夕,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以各种土著夷民为主,是土司统治区域。土司“世领其土,世长其民”,汉族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我们这支简姓是最早进入的汉民之一,简氏先民与同期入主的汉族先民,成为宁蒗汉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早期传播者和开拓者,他们和当地土著夷民一道,在长期交往融合中,团结奋斗,和睦相处,历经曲折和磨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披荆斩棘,拓土躬耕,艰苦创业,把荒凉、令人恐怖的角落,改造、建设成焕然一新的美好家园,为宁蒗的两个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个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家族。
    永康公十三世裔在国公于清乾隆后期从贵州遵义府携家眷逃难至云南永北府蒗蕖州白角坝二官村,即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胜利村。十四世,在国公之子朝佐、朝卿;十五世起分为三房,朝佐公长子尚惠居宁蒗县城,次子尚莫居宁利乡,朝卿子尚元居金绵乡。由于当时处在奴隶制社会状态,生产方式半原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异常低下、屡遭瘟疫、疾病的侵袭,加之凉山奴隶主作孽,烧杀抢掠不间断,先辈们一直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挣扎在贫困线上,又与奴隶主周旋中生存,因而人口发展异常缓慢,惠、莫、元三房,十六世20户,80余人,开始向华坪、永胜、玉龙及大理洱源等县地播迁。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状况逐步好转,简氏人口进入正常发展阶段,十八世36户150余人,十九世增至48户286人,其中惠房25户150人;莫房8户46人;元房15户90人。新中国建立以来,进入国泰民安,升平盛世,随着知识文化的广泛普及传播,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宁蒗为发祥地的惠、莫、元三房人口剧增。至本世纪初,近250年间从十三世延绵嗣续至二十二世,共十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丽江简氏族人十八至二十二世五代共有171户900余人,其中宁蒗县88户478人;华坪县(在清光绪初年从四川米粮坝迁入)50户250余人;永胜县15户80人(包括从四川盐边和昆明迁入的11户60人);丽江古城区8户40余人;玉龙县10户52人。另有迁出至昆明、大理洱源、迪庆等地的未予统计。十八世中简学举遗孀曾应秀,95岁高寿,健在。十九世中年龄最大的简良贞,86岁;简良才,85岁;最小的简良红,44岁。二十世中有年逾花甲者,二十一、二十二世中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尚在幼儿园或刚出生。
    近年来人口流动加快,宁蒗简氏族人分布广泛,现已遍布丽江市城乡以及市外各地,并已扩展到昆明、大理、怒江等地,而以丽江为主,故以“丽江简氏”统称。
    二、辩证祖源,理清脉络
    我肩负家族的重托,于2003年编纂《宁蒗简氏族谱》(以后统称《云南丽江简氏族谱》原谱),因无文字依据,仅凭世代口传,记忆、语音难免有误。为准确起见,我首先查《辞海》,证实祖籍江西临江府和新余县。为弄清简氏家族源流,我相继查阅了《中国姓氏考略》(胡尧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百家姓考略》(清•王相笺注,中国书店1991年9月第1版)、《台湾百家姓与大陆源流》(张效禹、程秀龙、朱英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当代百家姓》(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等书籍资料。《宁蒗简氏族谱》出版后,我仍被诸多疑问困扰着,为弄清祖源,遂有三访祖籍地江西新余之行。在祖籍地与简香彩、简菊根等家门促膝交谈,特别是获得《简氏通志•豫章卷》,在尊师梅松公的精心指导下,使我获益多多,茅塞顿开。现将辩证新识综述于后,原谱及民间传闻与新识相悖的以新识为准。
    (一)原谱对简姓缘起及郡望的引证可信
    《百家姓考略》:简,宫音,范阳郡,系出狐氏,晋大夫续简伯狐鞫居之后,以谥为氏。
    “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在范阳或在涿郡。”
    《范阳简氏家谱》载:“晋大夫狐鞫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也”。
    晋国传自周武王之子唐叔虞,与当时周天子是同姓之国。出身于晋国公族的简伯,追其本,究其源,当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从《简氏通志•豫章卷》世系表,可知黄帝排至续简伯(狐鞫居)为二十七世。( 注:以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会长毛炳汉先生编著《中华毛氏通书》为据,从黄帝排至续简伯则为45世)。可见,简姓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姓氏。
    《辞海》“范阳”:①古县名。秦置。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治今河北定兴南固城镇。②郡,国名。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涿州市)。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③郡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幽州置,辖今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和河北保定地区小部。涿郡,汉高帝所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平帝时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河北的这两个地方,就是中国简姓最早的繁衍中心。
    简氏定郡望为范阳,是由于简雍官拜昭德将军,他出生于涿郡。唐贞观年间修《大唐姓氏志》,才定简姓为范阳郡的。(梅松公语)
    (二)昭德将军简雍是丽江简氏远祖
    简雍:字宪和,涿州楼桑村人。与先主刘备同年同里居,有旧,宾从先主周旋天下,至荆州拜为从事中郎,族众随雍公驰驱者众。后先主取成都遣公往说璋归降有功,封为昭德将军。族众亦定居四川牛鞞县赖池。因后来人丁蕃盛,居地遂呼为赖简池。隋初(牛鞞县于晋时改阳安县)改为简州,唐初改简阳县,1994年改作简州市,治简城镇。雍公支派以下统称“昭德世系”。续简伯至简雍为二十三世,也就是说从黄帝至简雍是59世( 注:以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会长毛炳汉先生编著《中华毛氏通书》为据,从黄帝排至续简伯则为45世,至简雍为68世)。
    (三)简宪(庆远公)是简氏江西支始迁祖
    雍公(昭德)二十二世裔孙,简宪,字川流,号庆远。唐末昭宣帝天佑间(公元904∽906年)进士,自蜀而赣,为江西吉州安福令,后擢为袁州刺使或袁州太守。唐末时天下纷争,一统神州化为五代十国,数十年间乱王年年改号,你弑我杀,月有驾崩,岁有登基。时王建据蜀称帝,庆远公因官袁州,致仕后见巴山路遥,蜀道难登,遂不返乡梓,寄籍于江右。娶夫人黄氏,生子二,长元音,字国鸣;次伯谐,字国齐。二公俱有长才,遂于袁水之畔牛栏峡居焉。公见唐末五代纷乱,乃命二子定居袁州。弟兄二人遵父命。居袁州之牛栏峡五十多年。
    庆远公长子简国鸣,字元音,配卢氏。生三子:韶、頀、武。南唐显德丙辰(公元956年),韶、頀、武三公又分焉。简国齐,字伯谐,配袁氏。子寿昌,行三十四郎。寿昌子仕绍,徙居清江(樟树市),今江下、安阳、杏塘、黄都皆其支派。
    国鸣公长子简韶,行三十一郎,字世昌,居新余桐村,为桐村始祖。葬西塘。配黄氏,葬视江上升平桥,今简家墓。“南唐末,是处徭赋繁重,盗匪猖厥”,公以借打猎为名至蒙山之阳,见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三弟兄乃同迁新喻(余)北之桐村。公元958年乃分:韶公居桐村未迁;頀公居喻(新余)北枫林;武公居木湾,娶肖氏,生子绶,后肖氏殁,武公乃携子赘于高安白沙之金氏。韶公生光、二郎、六郎、八郎等子女。今泉下、上塘、黄塘皆韶公后裔支派;支派再分迁有罗坊汉口、水西简家等处。
    (四)始祖简永康是韶公后裔
    经仔细研究和推敲《简氏通志•豫章卷》“三公后裔迁徙表”和“世系表”,与《简氏通志》主编简梅松公,以及江西新余水北简氏族谱编委考证,多次磋商,达成共识,认可:云南丽江宁蒗简氏始祖简永康为韶公八世伯章公之后,为云泉支。简伯章:良辅公长子,七一郎,名相,号铉斋。以郡庠生中宋嘉定庚午科(1210年)举人,解试经魁授迪功郎,任吉州永丰县主簿,析居云泉。公葬学堂坑。有传,见《人物志》。始迁云泉(今泉下)为云泉房支始祖。配傅氏,生子三:长去辩、次去忮、季去妄。妣葬上高义城团泡泉。详《云泉简氏族谱》。
    简永康,字茂生,雍公(昭德)三十七世孙。从韶公至永康公的世系为:韶——光裕——廿二郎——鹏举——冲霄——德卿——良辅——伯章——去妄——斯立——原真——一清——庆元——茂生(永康)。
    永康公(1376——1459),字茂生,庆元公次子,永文弟,行远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商徙广东、继进四川,后落籍四川播州(今贵州遵义)。《简氏通志•豫章卷》1189页明确记载:茂生(远八),商广东、四川未归┅┅
    永康公为本支始迁祖,后裔分布为贵州、云南丽江(宁蒗、华坪、永胜、玉龙县、古城区及昆明等地)。本家族在贵州遵义有庄园、祠堂。公娶祖妣拓氏,公与妣均葬贵州遵义。
    “韶公裔迁徙表”所列,桐村派云泉支昭德世代37世,有永武、永福、永迪迁出。简永迪,本元之子,迁长沙仲铺,为湖南一支始迁祖。简永文、简永康(茂生)是庆元子,同胞兄弟,与简永迪是亲堂兄弟。而与此同时的一辈中还有简永福,迁长沙。
    (五)宁蒗简氏祖籍
    原谱所述:据祖辈世代传授,宁蒗简氏,祖籍江西临江府新喻县高杨里水北圩十字街大桥头洼垸简家寨。这里要说明的是:
    “江西临江府新喻县”,正确。据考证,江西临江府,属军、路、府名。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分筠、袁、吉三州地置军,治清江(今县西临江镇),辖今江西新余市和清江、新干、峡江三县地。元至元中升为路,明初改为府,1912年废。新喻(余),在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及赣江支流袁水横贯,辖分宜县。三国吴置新渝县,唐初改新喻县,1956年改新余县,1960年设市,即今新余市。
    原谱“五代时,离乱南迁,进入江西”之说来自朝亮公《粤东简氏大同谱》中的简氏《姓族考》,非也。事实是:唐末,简雍公二十二世孙庆远公官袁州,任满解组归,适逢朱温篡位唐亡,王建又于蜀中称帝,道路不靖,便率二子定籍于袁州东之牛栏峡。传至其孙韶、頀、武三公,才分新余、高安三地托处。仅元末明初三公后裔外迁者达300余人,迁往贵州就有70多人。后来湖广填四川,湖广迁甘陕、福建去粤台,就撒满了中国的20个省市;河北、山东乃至关外三省都是山西简氏的再分迁。(梅松公语)
    宁蒗简氏,始祖简永康为昭德三十七世,韶公(桐村派)十四世,庆远公之嫡裔,庆元公次子。祖籍确切地址:原称江西临江府新余县水北十字街,今称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云泉村(泉下)。宋代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江西三派大宗祠就在水北镇十字街,因此外迁后裔对水北十字街祖祠记得很牢。
    “高杨里水北圩十字街大桥头洼垸简家寨”。十字街、杨柳井、大桥头、小桥尾这些都是新余水北的主要标志。出水北东北行不远就有道大桥,不远是云泉、官陂。而杨柳井在天旱时,附近好几里路的人家都依赖这口井吃水,何况水北周边就有“九里十八简”,这十八个简姓村寨都吃过杨柳井的水。而水北十字街原是水北十八简的简氏宗祠,祠堂宝地在抗战时被日本飞机炸毁了,解放时遗址尚存。水北简姓自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元音(简国鸣)昭官迁居水北,其三子繁衍十八简,现有二万人左右。(梅松公、香彩公语)。我族祖先为使后人牢记祖籍地故说的繁琐些,也许是由于年代久远,在传授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差。但只要记住“江西新余水北十字街”就行了。
    原谱所说,据传,简氏始祖永康公,明初从军征战,历经江西填湖广,随后又由湖广填贵州之数载变迁。当时,永康公报效国家,功勋显赫,可能是知府或万户之类的官阶。经分析考证,予以更正。应为:洪武二十九年商徙广东、继进四川,后落籍四川播州(今贵州遵义),因商屯殷实富有,而在贵州遵义的领地范围颇大,领地内盛产毛竹,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称之为“插栈为列,手指为界”。
    遵义,古播州,战国时期属邑国,附属于夜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廷令建播州与遵义军,治遵义。宣和时废为砦,南宋开禧时复升为军,嘉定时又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改播州宣慰司置遵义县,属四川。“遵义”由此始!清雍正七年(1729年),遵义县随遵义府由四川省改隶贵州省。
    我族始祖永康公进入遵义,当时遵义属四川播州,到清雍正时才改属贵州。从永康公起历经“永、新、福、懋、宗、廷、居、玉、桂、吉、洪、同”十二世,这十二世祖居世系及贵州情况,待考。从十三世至二十二世,这十世,原谱有详细记载。
        三、字派和辈分
    字派又称“派序”,每世(派)起名依次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表示派系。原谱讲了三个时期的字派:
    (一) 首创字派的置疑。
    第一时期是简氏家族早在范阳时纂的族谱,规定起名的二十个字:“诂毓(益)亮(良)恬孟(茂、懋)),宏(红、洪)崇昭士贤;功(公)名传万世,福(富)寿(顺)应宁康”。全部用完是二十派(世)为一轮,而后从头起始,依次继起,循环使用。因无文字根据,仅凭祖辈世代口头传说,年代实在久远,难以置信。
    梅松公明确指出:关于“简氏家族早在范阳就有族谱”说不成立。简姓虽望出范阳,但是在范阳不是著姓,人户不多。据我考证,我国从周朝起就重世系,那时朝廷有专管各姓家谱的官员,称小史。由于科举制度的兴起,门阀制度开始崩溃,凭族望举人才已经过时,宗谱开始被朝廷冷落。宋苏洵(东坡之父)见谱牒不修,族团内部混乱,首开私家修谱先河,欧阳修继而倡之,所以旧式族谱有苏式、欧式之别。一句话,民间私家修谱始自宋苏洵和欧阳修,此前,私家是不允许修谱的——所以说“简氏家族早在范阳就有族谱”说不能成立!
    (二)第二时期,从永康公起始的字派。
    从永康公起始的字派即第二时期的字派。原谱所述,我简氏从永康公迁出江西新余,落籍播州(遵义)后,在贵州遵义建有富丽堂皇的“简氏宗祠”,纂有家谱。自始祖永康公起,定有二十字派序:“永新(兴)福懋(茂)宗,廷居玉桂(贵)吉,洪(红、宏)同(崇)在(再、载、戴)朝尚,天仕学良传”(因是世代口传,同音异字难免)。
    据梅松公所说:据我分析是永康公定籍贵州后的字派,也不是事先设计好了放在那里的,是经一代又一代人取名字、后人联缀起来的。仔细读这20个字派,虽然组成了四句,但无序无义!这应看作是“口头文字”,不是“书面语言”!
    分析归分析,实际情况是,这字派从永康公起延用至二十世,历经六个世纪,历史年代与永康公后裔繁衍派代相吻合。二十代中有“永、新、福、懋、宗、廷、居、玉、桂、吉、洪、同”十二世在贵州,所用的派字仅凭世代口授记录,是否正确待考。而第一字“永”和后八个字派是正确的。从十三世在(载)国公从贵州移居云南宁蒗,延续至二十世的八代字派是“在、朝、尚、天、仕、学、良、传”,已用过的字派是实实在在的。
    (三)新编字派和“统一字派”
    第三时期,新编字派。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二时期的二十字字派已用完,且简氏门中,玉季金昆,龙凤呈祥,俊彦迭出,英才济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应该有新的字派来取代,有必要也应有自己的家谱文本。于是,在德高望重的长者简学清、简学芳、简学举等尊辈的倡议、支持下,于一九八七年由我执笔整理编纂《宁蒗简氏宗谱》,新订了四十字派:
    远祖自兴茂   世代繁盛昌  恩泽裕发祥  安邦振国光
    承前启金昆   继志建伟业  辉映兆文方  鹏程有华章
    这四十字派序,现已启用“远、祖”二字。
    我族属“西蜀系”,是简雍公(昭德将军)后裔,简称“昭德世代”,雍公是第一世,永康公是三十七世。吾辈“良”字派是永康十九世,则为昭德五十五世;“传”字派为五十六世。以此为序,新启用的“远、祖”辈分别为五十七、五十八世,依序类推,以后到祖籍地江西新余或在全国各地都可与简姓家门寻根拜祖和认亲续缘。随着交往的扩大,族人天涯见面,报字派论昭德世代便知尊卑,其亲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
    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开展理清派系,正本清源,收族归宗活动。为了改变混乱现象,以利交往,永不乱派,以达“正本清源,理清支系,统一字派,天下大同”之要旨,创立了统一字派八十八字,已载入《简氏通志》,一字代表一代:
    简宗志国,源远流长。孝友传家,耀辈荣堂。
    读书育后,经典同航;修齐平治,温让恭良。
    诚信礼义,练达宽广;谦逊奋进,才优德望。
    廉洁仁恕,富贵安康;尊崇文明,重道必昌。
    华夏鼎盛,科教兴邦。仪表清秀,质若兰芳。
    本固枝茂,万世吉祥。
    用三十年一代人这把尺子来确定本支与全国各支辈分是基本准确的。云南丽江简氏属“西蜀系”,西蜀系从简雍公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因全国简姓百分之九十以上为雍公一支,故把第一字作为雍公的字派以姓代字。云南丽江简氏字派辈分与昭德世代及统一字派八十八字对照便知,如“良”、“传”分别为永康公十九、二十世;而永康公是昭德三十七世,“良”、“传”辈则排为昭德五十五、五十六世,对照统一字派八十八字是“安”字和“康”字;以下“远祖自兴茂”,则对应“尊崇文明,重”。
    使用了统一字派,今后在天涯会到了同姓,报名字即知尊卑,称兄道弟,呼叔叫伯,其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表达的。“何况八十八字用完之后,可以重复循环,千秋万世以至于无穷,直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参见《简氏通志•豫章卷》
    当然,使用统一字派是对已理清根藤世系,纂有宗谱、字派而言,没有宗谱,对祖籍来历,始祖和世系不清或无所知之者则无从谈起。祖籍来历(始祖名讳、地点年代、历史背景等),家谱情况,以及实物证据之类是追本溯源,寻根续缘的主要方法。对字辈是其中方法之一。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它反映了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质。
    作为简氏子孙,我们今天续谱就是为了追溯木本水源,弄清根从何出,也就是为了追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起源,以作为构建今天和谐社会的根据!一家一姓如果尊卑倒置,势必次序混乱。而字派正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的确,一千多年来好不容易理清了支系,弄清了辈分,如果将其舍弃,殊为可惜!
    我们云南丽江简氏的字派、辈分、根藤世系已理清,具备了使用统一字派的条件,族人应积极响应中华简氏宗谱续修委员会号召,加入使用统一字派的行列,各房老字派改名,以统一字派作字。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对统一字派有个认识理解和接受使用的过程,以及受公安系统户籍管理和身份证的制约,因此使用统一字派不能操之过急。为尽快缩短这个过程,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族人认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到广为人知,进而家喻户晓。在实践中,不知统一字派的,依然使用原字派,一旦了解认识统一字派,就应向统一字派看齐;使用老字派取名,并已办身份证的,在使用老字派取名的同时,用统一字派定字号,如我家祖孙三代,我五十五世简良开,字安毫;儿子五十六世简传宗,字康宁;孙子五十七世简远玺,字尊荣;尚未取名和新出生人口可用统一字派取名,但辈分一定要对准,不得随心所欲,乱了套。丽江简氏老字派的二十字已用完,即已排到五十六世。可从五十七世新字派的“远祖自兴茂”中“远”字续用取名,用统一字派的“尊”为字。又如简远玺,字尊荣;简远虹,字尊尚。五十八世的“祖”取名,“崇”为字,简祖鑫,字崇文;简祖茂,字崇光等等。依此延用。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悠悠粽草,人间芳华。年年岁岁皆如愿,岁岁年年长安康!祝福各位宗亲,端午安康,全家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15
  • 签到天数: 326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509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2956
    沙发
    发表于 2015-4-29 09:47:27 | 只看该作者
    厘清这一支支,真是不易。
    远离家乡干活,辉艳公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