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块碑”的来历 简盛华 凡是开阳人或到过开阳县城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城西有一地名曰“六块碑”。顾名思义,这地名肯定与六块石碑有关。但究竟是哪六块石碑,由于石碑早已无存,所以知道的人就少了。甚至有人写文章谈及该地名时也胡诌的。 原来,“六块碑”这地名与该地建州城有关。早在明朝初期,随着朱元璋开辟贵州的步伐,卢、李、杨、周、简、赵这六姓人就先后从江西迁来这州城的龙井坎居住,开发这一带蛮荒之地。开初叫龙井坎大寨,后来形成集市,又名龙场大寨。再后,由于六姓人家设书院发展教育,朝廷在此开科取士,所以又更名开科龙场大寨。后由于宋氏土司势力扩展,在此增设马头,因此又异名为开科马头大寨。崇祯四年,明朝平定安宋之乱后,将宋氏十二马头改土归流,派河防道沈翘楚来开科马头建开州城。当时开科马头寨居住的主要是这六姓人,修城墙、街道、衙房所需之地全由这六姓族人捐献。有的人家捐山林,有的人家捐田土,有的人家拆房,有的人家迁坟。城墙修完后,第一任州官黄佳隽上任,至崇祯十六年,开州仲家苗造反,攻破州城,杀死州官,拆毁城墙。 康熙元年,清廷又组织重修城墙。规模有所扩大,这次简家组织族人捐地的头人是简居蟾,主要捐地用作扩修北门和水府庙,因北门修成双重城门。其他各姓也有专人组织捐地。那时征地不象现在要给征拨费,一切都是无偿捐献。城墙修完后,当时的州官为了表彰这六姓族人的功绩,就在州城西门外的大路边建立六块功德碑,每姓人一块,详细记录该姓族人捐田土山林以及拆房迁坟等情况。由于碑体高大,人们就习惯称该地为“六块碑”了。 由于每位州官上任都要从西门入城,首先就从这六块碑上了解开州的建州历史,居住在州城内的这六姓人家,也因有祖上建州的功劳为荣。当然,州城建成后,城内人口增加了好几倍,姓氏肯定也是上百吧。历任州官到任后,都会贴出告示,对州城实施有效管理,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吹号打锣过衙署。但由于这六姓人家有建州城的功绩,遇红白喜事可以吹号打锣过衙署而不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百年过去了,石碑先是字迹风化,后来甚至碑体也被移除。连第二次在此为一些有功劳的州官立的纪念碑都不见踪影了。碑文更是无人记录,只有这六姓人的先祖们却把这故亊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州城西门外的居民也一代一代的把“六块碑”这地名保存下来。诗曰: (一) 碑铭六块失真传,古老州城史不全。 捐地修衙扩街道,献田筑路建雄垣。 悠悠岁月消痕迹,浩浩风云改旧天。 地覆天翻楼栋立,寻根访旧话渊源。 (二) 六姓修垣捐地盘,城苍寨古话当年。 风烟岁月争王霸,革命潮流换政权。 大厦高楼除旧貌,宽街阔道展新颜。 后人不晓前朝事,竟把州官代六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