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斌全 于 2015-4-28 07:17 编辑
《简氏通志·荆楚卷》绪 言 1、《简氏通志·荆楚卷》四版序 (1)时间 七个寒暑,连续四版,几分欣慰。几多唏嘘! 想当年,为搜集资料,跑遍了荆楚大地,2004年终于一版,望着那皇皇巨著,很有点沾沾自喜,待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我倾注了几乎毕生心血的成果,就象一个年轻的母亲看着她初生的婴儿,实在觉得他们丑陋得可以!一版时九个分支,二版时增加到十三个,待三版已到十八个分支。尽管我知道一定还有遗漏,口里却说出了“已将荆楚简氏包罗无遗!”待2008年有人提议“让荆楚简氏不漏人、不漏户”,我在心底里就批评这说法不现实。几经推敲才变成了“让荆楚支凡聚族的地方不漏户不漏人”的口号。自2009年四月,才真正拉开序幕。 (2)人力 2009年四月我在重庆发放《川渝卷》归来途中于建始小停,好客的建始族人请来了很多同宗作陪。席间修碧公向我介绍了简声堂。他为寻求祖源,几度徬徨,我则安慰他:“这次是全国一齐动,只要自己作有心人,根据祖先流传的依据脚踏实地地去调查,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的。”我离开建始的第二天(2009年4月16日),修碧、声堂二公便登上了去奉节的客车。通过访族众、查墓碑,终于查出了该分支迁徙时间,迁自地和始迁祖的名字。成功带来成就感,成就感增强了信心,更增加了敬宗收族的决心,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们二公自备川资,饥餐渴饮,几乎走遍了鄂西南的山山水水。修碧公把他自2007年以来积累的经验用到了实际工作之中,找到一个聚落,便物色修谱骨干,成立修谱班子。接着便是开座谈会,搜集资料,实地察看祖坟墓碑,由于没有相机,那些碑文都是实地手抄的。再接着就是布置登记名册。花名册登记好后,修碧公马上赶紧编写,一边与声堂合作写出调查报告。这些资料送到我手中后,我便根据资料为其寻求祖源,并立即据报告复信。这一系列细致而又有节奏的工作,增强了各分支、支房族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活力:江陵分支恩施支房的义安、义铸、中恩三公便是中途参加而成为荆楚支西南区的中坚力量。 (3)财力 我早在《简氏通讯》总五期题为《家和万事兴》一文中就讲过,三版中虽然分支没有增加,只增加了三个支房,而正是这三个支房特别是建始郧县两个支房,为荆楚简氏注入了新的活力。上面提到的修碧公就是建始支房的。特别是贵琰,自2008年至今,领导荆楚支有口皆碑;郧县支房的永刚公,为了家族出资出力都走在前头。为了让鄂西北凡简氏聚族的地方不漏一户,2009年7月,我和贵琰鄂西北之行,每天用两个小车陪我们走访族众两天,仅宾馆食宿和餐饮招待就花去了2000多元!武当山会议,他父子捐款一万九千元。德厚者流光,本丰者枝茂 ,前人之德泽,必启后世之祯祥。今年又倡导为祖居地曲远河修建永安亭。行善者,善行,守财奴永远只能望其项背! 荆门十里铺分支和京山分支虽早已进入《荆楚卷》,由于当年族众还在忙于温饱,对修谱支持力度不大。京山分支除安陆毛河支房经章孝公续修,问题不多,而城隍冲一带仅凭我两次登记,人地生疏,遗漏难免,其主要依据都是据道运、道宗二公一九九二年整理的墨谱编撰,疏漏之处颇多。在新任主任文清的领导下,文海花一个多月才完全到位。 黎湖分支的永龙主任在家族事业上可称“拼命三郎”!本分支200多户人家,《简氏通讯》普及率达到了30%,每期通讯一到手,必骑着自行车分户亲自送去。最远者30公里。一期杂志送完,行程不少于300公里。不仅如此,仅今年半年,他陪着我登录了岳阳城陵矶吉家湖支房、石首分支新厂支房、川店分支三板桥支房、兴山分支当阳支房和孝昌分支世系。 一股让贤之风弥漫荆楚:十里分支立序公,自觉年事已高,去年九月主动让贤;京山分支的文斌、监利分支的家祯、黎湖分支的永龙、江陵分支的世蛟等公,或是年事已高,或是工作变动把位置腾出来,让族众有机会参与到这个为族众服务的行列中来。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在荆楚仅为个别。 我们荆楚简氏分布范围之广为全国简氏十二大支之最,即如广东号称118房,也只分处34个县市;福建人口不少,也只有永定、龙岩、上杭、南靖、漳州、福鼎、仙游、莆田、诏安和浙江的苍南、温州等11个县市。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使荆楚、三湘成为继江西、福建、广东之后的又一分迁源头。编好《荆楚卷》不仅于荆楚各分支、支房正本清源、理清系支功德无量,对于贵州、川渝、甘陕和河南宗人寻根也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4)问题 目前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在看成绩时,也要看到问题。具体表现在:1、世系表进了《简氏通志》,人心没进《简氏通志》。如荆门城北分支。续修委员会形同虚设,主要负责人根本不管事。你给他寄《简氏通讯》去,他说“没收到过”。以后我用挂号寄,这挂号是跟踪的,谁签收,何时签收,我在电脑中查得一清二楚。他不懂,认为一个“没有收到过”就可以遮掩过去。用荆州人的话讲,他是萝卜嗝都没打一个!《简氏通讯》并不是那个人的,他是为了敬宗收族,传递简家的信息,更主要的是朝先人看,才一期又一期给他赠送! 宜城支房与郧县、建始两支房一同进入三版《荆楚卷》的。书已出三年了(还是我亲自送去的!)他们至今没发到宗人手中。说错了很多,2009年《简氏通讯》第二期登载过一篇文章,全书整个只错了十三处。去年3月我和会长贵琰亲自去了,叫他们用不干胶印字将错处改过来,不费之费。去年武当山会议,发友公对我讲想调换,我有这个办法吗?至今可能还没改正过来。他们不订通讯,每期我照赠一本。 石首分支秘书长说得更有意思:“通讯,以后不要寄了,这种要钱的事谁都不会要!” 岳阳城陵矶吉家湖支房,我四到吉家湖。今年四月十九日,我和永龙江西新余发书回来特地在岳阳过了一夜。第二天冒雨赶到吉家湖,找到当年曾数次见面年已七十五岁的简家安,他不冷不热,后来来了两个青年,听说此事十分热情,当天就把他们这一房近二十户登记完毕。真可以说:水都没喝他一杯!回来编撰打印后给他用快件寄过去,20天过去了,石沉大海。我打电话给家安,他说:“我们不修谱!”你说我们求他什么?他不修谱,我把他的世系还是载入了《荆楚卷》第四版,让后世儿孙骂他们去! 还有的分支,人户数百,人口上千,世系表、文献资料近300页。编撰打印,人都快搞熄火,问他订多少本?他答曰:“暂订两本”。我无语凝眸!300页编撰打印加排版、制版的成本是多少?我不厌其烦地算个帐大家听一听:编撰,3元/页,打印5元/页,排版1元/页,输硫酸纸、校对1元/页,制1P版50元/8页,等于6元多一页,这一档合计将去17元一页,300页成本是多少?5100元。还有纸张、印刷、装订、封面和彩图。300页相当于20张纸,一令纸500张,加消耗只够你印20本左右。只说印500本,光你这一个分支的纸张差不多20令。168元一令,纸张费就是3000多元。印刷,50元一令,装订,50元一令,彩图是600元一版。粗略统计,你这个300页差不多花去8000元,加刊号,我还没算主编的工资,他订两本,我这是何苦来? 他也曾辛辛苦苦重新续修了,也吃了不少苦头。问题是他的方法有毛病:他总是在孤军奋战,没有把本房族众发动起来,很少向族众宣传续修宗谱的意义,这种修谱方法,即使修成了仍没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把修谱和凝聚亲情对立起来了。族众手里没有谱,不知通志为何物,你这不是白忙了。我简梅松是象他这样搞,还想修十二卷,还能得到这么多族众的支持?还能发展成今天的万马奔腾之势? (5)出路 《简氏通志》是一张过硬的名片,她涵盖了历史、政治、地理、文学、人物、教育、医学、风俗等学科,我们不要拿她自炫,把她当包袱背上。我建议: 1) 各分支、支房成立学习小组,学谱用谱。重点是学“家族精神”,这是简氏文化的精髓。它是从无数的族训、族规中提炼出来,结合当今实际高度概括的。结合实际,认真领会再贯彻到行动之中去。可以举行观摩演讲,结合“十个一”活动,活学活用。 2) 成立“雍公文化研究会”。各分支、支房成立研究小组。《通志》中收录的历代先哲和今人的作品,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达到净化思想的目的,各分支、支房成立相应的小组。 3) 成立“简氏诗词学会”。《通志》收录了数百首诗词,这都是历代贤哲的精品。通过学习,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4) 成立企业家协会。分支、支房要向京山分支学习,成立企业家分会,推举本房内企业能人任主席。认真学习《通志》中的《经济志》,学习简氏古今先驱者们的经营思想,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简氏经济腾飞。 5) 坚持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或清明,或重阳,定期进行,追思祖德,凝聚亲情。 6) 普及《简氏通讯》,这一点要向黎湖分支学习。让她成为简氏家族的交流平台,沟通信息的桥梁,凝聚亲情的纽带,惩恶扬善的阵地。 7) 坚持开展“十个一”活动,坚持召开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张正气,扬新风。 只要我们认真这样做了,一个风清气正的族团就会屹立于中国姓氏之林,就会对国家、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简 梅 松 二O一O年八月八日
2、《简氏通志·荆楚卷》三版序言 —— 代 说 明 编完《简氏通志·荆楚卷》第三版,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因为庆幸!在我有生之年,我终于能向荆楚宗亲交上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了。有人一定会问,那你为什么不等荆楚所有宗人的资料弄齐了一起编不是更好么?此问有道理!其一、二版六次印刷过程中确有族人提过。但是有两点是不能忽视的!一是初编《简氏通志·荆楚卷》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过古稀之人提供的,他们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部集全省简氏的大宗谱。这不是,2004年荆楚简氏宗亲代表会的与会者就去了两个!一是南漳峡口分支的修成公,一是荆州黎湖分支的辅金公。我能有违他们的心愿么?二是我只有一双脚,一年只有365天,我既要搜集资料,又要写作,还要担负标点、考证、校对等工作,初版就是三十七万多字,二版是近五十万字,这次三版达七十万字!这是笔耕啊!还有,你如不写出《简氏通志·荆楚卷》,而此卷又不上“简氏家谱网”,你去找家门要宗谱看,尽管是本家,头顶一个字,人家会给你看?世间上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瓜不熟,蒂不会落! 一版,荆楚只载了九个分支,二版是十三个分支,三版就包罗了湖北所有分支,一共十八个!尽管荆门城北和黄陂一、二版都载有他们,但是是凑合着办的。荆门城北分支的维龙就说过:“我们先祖入仕后就是河南参军,致仕后又没回到天门,而是到了汉阳,云同公被陷害,其子孙不是从京城到城北,就是从汉阳到城北,我们能算天门分出吗?”黄陂宗人更说得清楚,“据说我们是龙二公之后,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算作孝感分支呢?”尽管我作了些解释,但这些解释在我的心中也没通过。又如编撰江陵沙岗分支时,谱载该分支始迁祖乐韶公迁在明万历年间,接着就一支单传十二代!到第十四代文贤公和其侄于清康熙间迁澧西刻木山,该支前人修谱不知是没发觉还是那时中国没有一本《中国历史年表》,他们算不好这个时间账?以致给子孙留下许多浩叹!“我们这个支真危险,单传12代!一根独篾穿了几百年!”我当时给时任该支续修委员会主任的业祯公就讲了:“就算乐韶公迁在万历元年(1573),十四世文贤公迁湖南澧县刻木山在康熙元年(1662),中间只隔八十九年!八十九年能容纳十三代人吗?六七岁就结婚生子,那岂不是天方夜谭?”他的孙子简华是老师,在一旁也说,算不过账来!这些年我弄清楚了,原来是“八寅”中最小的一个,寅弼公之孙叫廷珖的。他刚愎自用,谁的话也听不进。他贩盐为业,在龙湾亏本木妻于一个船上,因无面见江东,后来就到了沙岗,给子孙编排了一个故事,还编得有眉有眼!其字派之精当,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我两、三次访问公安藕池高洪,没有谱,江陵分支是有谱的,有谱又怎么样,他们的墨谱修在清咸丰间,真正有谱,是民国五年的事,这中间隔了三、四百年,还不是口耳相传(自万历至民国五年)!天门有谱,而且谱序还是嘉政公所撰,实际又如何呢?序写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可是江西新余市水北镇《楼山上房谱》(今楼山上房一千多人全是迪简公后裔)载嘉政公生于永乐十八年。大家一听就明白了,也就是说嘉政公修《天门谱》时还只有四岁。迪简公生有七个儿子,乐子公是第四子,荆门城北分支祖嘉宾公是迪简公第五个儿子振子所生。乐子公是生了两个儿子,他的长子叫嘉政,次子叫嘉宪!还有当时新余文坛泰斗金幼孜还为迪简公写有一篇《耕学记》,此记写于明永乐十八年,那时迪简公还没入仕呢?迪简公名璜,字迪简,号耕学,这篇记就是以耕学命名的!我已将其收入《文献志》《枫林派文献》中,大家可以去仔细阅读。京山不是有家谱吗?可是他开头就写“吾祖来自江西省麻城县梧桐树巷村”。我们简家这些老秀才,是既不懂历史,也不懂中国地理的。正象福建永定洪源的一个老举人公说的一样:“我是足不出里闾”,也就是说:他的脚步没跨出过乡村的界限,只能一言以蔽之曰:“简氏之先,其详不可得而稽焉”。事实上,中国所有家谱都犯了一个同样的毛病:都是从本支本房始迁之祖说起,有的是始迁之祖也没说清楚!我刚才讲的京山就是这样。江西新余《楼山谱》(大家注意:天门和京山都是枫林派頀公之后裔)记得非常详细:“三十七世(雍公以来)梅庄忠六公之子志谦第五子(这就是孟刚公)自水北前寨,商于湖广荆州府京山县。”(我多次问文斌和文功,你们京山有几处姓简的?他们说就是城隍冲一处。其实我还不清楚,除城隍冲一支,再无他支!)“子尔泾公生简节,明嘉靖八年己丑进士,历官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曾回家祭扫,子孙至今甚为蕃衍。”这还不明白?可是京山谱把这么大个人物给丢了,他搞了个“梦晚朝添……”什么的字派。其中找不出尔泾,也找不出简节来。你仔细看他们创修谱的时间就明白了。他是修在清康熙二十一(1682)年的,离孟刚公始迁(1465)隔了217年!全国宗谱都有一个通病,什么病,即对儿孙说谎!什么“吾家本有宗谱,世远年湮,毁于兵燹!”其实,他家以前根本没有谱!要面子!我在1989年就对洪湖家祥公说过,修谱这件事要四个条件俱备:一要功夫,二要钱,三要文才,四要贤。缺一不可!那时候家族没出秀才,不好意思找别人代修,直至出了文化人,时间早去了几百年。什么吾家本有宗谱!根本没有!再讲天门那个谱。创修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第二次是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修的,中间隔三百九十六年,快四百年!写在四百年前的这篇序言是怎么保存下来的?这又是向儿孙撒谎另一例!我多次读江西谱(值得提出的是:江西的老谱是很多的,新余市有七十二个简姓自然村,高安市有十五个,上高市有九个,一共有四十多部谱,几乎房房有谱。)原来我见到了简氏宗谱稀奇得不得了,多了,我也就挑三拣四起来。宗谱,木刻版的,我就要,什么墨谱、房谱我瞧不起。在湖北我见到《崇阳谱》是大为惊叹!认为这是最好的家谱。事实上,我们湖北的谱还只有崇阳和孝感的谱象点样。可是《桐村谱》、《枫林谱》、白沙《溯源堂谱》这三大派的谱真算得上大家风范!就是白沙派分出的《排江谱》、《慕江谱》房谱都是一千四五百页,八开版,印刷的!那才叫宗谱!我对他们讲了:谢谢你们为我们简氏家族保存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但说句心里话,没有一本象样的!为什么说法如此矛盾?因为全没标点,家族中没有钱(补充一句:修谱是要很多钱的,上村简家,经过几代人积累,才积蓄了三百多石谷,才第一次付诸剞劂!)未付诸剞劂以前,是靠手抄!我在江西对族人开了个玩笑!我说我们简家是麻雀给凤凰拜年——一代不如一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世族,到了清末只出秀才了。到了民国手里,全是文盲。连字派都没有了,以排行带名字,前几天我到简氏墓地去转悠,看见一块碑:上写“故显考简丘八老大人之墓”!真是出丑难当!讲到排行代字,湖北不乏其例。孝感分支始迁祖龙三公就是以排行代名字。那时我们简家的排行不是现在人们理解中的排行,一个老妈生的第一个儿子叫老大,第二个叫老二……,那时候是以家族、至少以一个房头为单位的。如江西三大派的始迁祖,老大行三十一郎,老二行三十二郎,我的江西先祖武公行三十三郎,他的妈生了这么多儿子?不是的,这个排行是当时整个家族中同辈弟兄。到了后来觉得不行,在排行上还要冠字,如“百千万亿”、“龙凤呈祥”、“金水木火土”等等。龙三公这一辈就是以“龙”作排行字的。龙一郎、龙二郎、龙三郎……。在宋朝,长辈、平辈对人称呼排行后面加“郎”,于长辈讲是尊称,平辈间是爱称,晚辈对上辈则 称“府君”。结果确实如此,龙三公字时济,行龙三。他们这一辈弟兄是“济”字辈。祥济行龙一,福济行龙二,时济行龙三,龙三公的弟弟字盛济,行龙四。他们都迁湖北麻城。麻城在当时简直是个简氏的大本营!2007年11月上旬我去麻城三水湾、筷子街调查,一户简姓也没有,山上姓简的墓碑还不少!你现在到四川、重庆去调查,多半是从麻城迁去的!我这样一排查,把黄陂的先祖也弄清楚了。四川《南坪谱》记“龙一公居麻城,龙二公居孝昌,龙三公居孝感”。根据《简氏通志》正本清源的原则,荆门城北和黄陂,前者要从天门分支划出来,后者要从孝感分支划出来。因为始迁地不是一个籍贯,这叫理清系支! 宗谱要三十年一修,也就是说一代人一修,这在清朝乾隆手里是作钦命定格了的,时间长了,又会七说八不一起来。崇阳分支竹山支房,如果崇阳不在清乾隆年间修谱,它上面不记“凤竹公派下初开公春华房”——竹山支房,我这次尽管找到了这支同宗,也不敢肯定是崇阳分支分出。也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十堰日报》在“武当文化”栏中载文,说十堰地区简氏是从山西大槐树来的。我真佩服有些媒体的记者脸皮厚,搞了一点零星材料,就在报刊上弄出了大块文章。竹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简育田家门就把他收藏起来。他给了我,如果这次不及时抢救,你就会跟着这篇文章跑!通过一修谱,郧县支房祠堂也出来了,并且还有82岁吾宗简承仁老人把深埋地下的祠堂碑记也挖出来了。这块刻于前159年的石碑站出来说话了,给“郧阳简氏之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的作者掴了一记清亮的耳光! 洪湖市沙口有个蔡杨湾,姓蔡的会到我们简家的人总是称族人,小沙口红旗闸旁边住着两户姓简的,叫简大荣的一户后人迁到湖南钱粮湖农场五分场去了,现在没有钱粮湖农场了,农场改成了镇,原农场场部所在地梁兴堡就成了梁兴堡镇,属岳阳市君山区管。还有一户叫简志道。他是简大华的后人。洪湖家祥公1988年修谱,把他归入洪湖分支,谱中也编了个故事:“原先有坤、汉、麒、麟”四公,是江西丰城县小米街人。坤公迁湖南,汉公迁荆门十里铺,麒、麟二公就到了鸡横墩……。”我当时说:胡说八道,荆门十里分支始迁祖寅章公是“八寅”之一,哪里是什么汉公!我在编《荆楚卷》时,见他的字派与荆门十里铺同,就把他划入十里分支了。洪湖的文爵多次要我去蔡杨湾,我没时间。2006年7月我给咸宁的启发宗人送《荆楚卷》去,转道赤壁市(原蒲圻县)会徐鸳口在那里定籍的简为遂,为遂问我:“我们姓简的和姓蔡的是怎么搞起的?我们赤壁市工商行行长姓蔡,有一次我们两人在一块,当有人叫我简主任时,他在一旁悄悄地对身边人讲:‘他姓屁的简,他姓蔡!’”可以想象得出,为遂家门当时心中的滋味!我问为遂:“这个行长是不是洪湖人?”他说:“是的,洪湖小沙口人”。这一下我坐不住了。于是2006年9月我电话知会文爵,我要到蔡杨湾把这个谜解开。简志道已死,他儿子叫简昌喜,开摩托。文爵与我一起找到简昌喜。我们先拜望了杨姓族人,看了杨氏族谱,是说我们简家有个叫简大荣的,两弟兄,弟弟叫大华,简大荣死了老婆到杨家上门。杨家邓氏原来有两个儿子,大荣公到杨姓上门后又生了三个儿子,都姓简,这里补充一句,从这三个儿子起弄的是荆门十里铺的字派,分别叫有珍、有璋、有珩,往后就是“能宏志,昌大光明”了。简杨虽有瓜葛,但这五弟兄同母不同父,在父系社会,没有血缘关系,不可以称同宗和家门。杨姓老人也同意我这个说法。简杨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接着我们驱车到蔡杨湾,翻检了《蔡氏宗谱》,他里面记的是“秀二公弄的夫人姓蔡,由于蔡姓在小沙口是大姓,后人便随母姓姓了蔡。”晚上我当即给在赤壁市的为遂打电话:“请转告那个行长,他不姓蔡,他其实姓简!”我简要地讲了原因。原来这小沙口简、蔡一支是鄂州分支秀二公一脉。秀二公的墓在白雉山,山向墓地(在黄猴洞)于谱中记得清清楚楚。是秀二公之孙,四弟兄,其名字依次是尧舜夏商,唯尧公外迁,谱中未注具体地址,原来他老人家到小沙口蔡杨湾来了。如今红旗闸(原名鸡横墩)简氏和蔡杨湾蔡氏是嫡亲!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把这个消息告诉鄂州分支,但这个火热的消息等于送入了广寒宫!也难怪,鄂州分支其实秀一公后裔占了百分之九十!秀二公一房是弱小民族,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讲到鄂州分支,也是一个悬案。在我这个宗谱界的包黑子手里都没搞清楚——不是不能搞清楚,我是怕弄得水至清无鱼,影响敬宗收族。碧石渡家谱记秀一、秀二、秀三三公是南宋直臣简世杰后裔,他们是迁在明嘉靖间。秀一公以前的世代也与江陵分支一样,多了很多代,算不拢账。现任碧石渡村书记的简兵明也说算不拢账。经我排查江西三大派宗谱,明正德嘉靖间迁湖广的无秀一、秀二、秀三三公。倒是同期迁湖广沔阳的有声子(迪简公长子)带着三个儿子嘉谟、嘉训、嘉诲迁沔阳州,万历间,江西楼山族人还来过。谱中记道:“万历间,徐八公和琮四公商至其家,如今子孙甚为蕃衍”云云。时间、人数及小沙口鸡横墩简氏和蔡杨湾蔡氏这些瓜葛渊源联系起来考虑,是不是嘉谟、嘉训、嘉诲三公就是秀一、秀二、秀三三公。我虽然怀疑,但拿不出更多的依据来。鄂州(碧石渡)分支谱牒俱在,也只好依他。 2005年访问宜昌桥边分支时,就听老人讲:“秭归是从我们这里迁去的”,待今年11月初去秭归调查,秭归水田坝一支是从兴山高岚镇分迁的。经访兴山简氏,这支约300户人家,就住在水月寺山下南对河,有谱,且是江西上高修已公一脉。保管宗谱的烈章老师已退休,不知修已为何如人?我告诉他:修已公字纪绍,三弟兄,为武公七世孙,长兄德绍止祀,次兄正绍居高安,传白沙一派;纪绍公迁上高枧头(简家陂),传上高九门,后有分迁湖广邵阳温村和兴山的。于此同时,倒给远安简家塝支房分迁祖而可公的情况落实了。《荆楚卷》初版时我访问远安简家塝,与我同庚的宗人多次讲,他们的始迁祖叫简而可,鸣凤山山门前的摩崖大字即而可所书。而十里分支寅章公之子也叫而可,荆门十里铺西行不到40公里即当阳,穿过当阳便是远安,我怕是而可迁远安。谁知是同一名字的另一人!兴山南对河分支的而可公不仅是远安简家塝支房始迁祖,而且兴山谱就是他创修的。 综上所述,这一切工作都叫正本清源。在《粤东简氏大同谱》里,列举了长江流域各处简氏名人之后,笔锋一转写道:“这都是吾宗历范阳南迁者,和东汉末年随雍公驰驱之宗人,或在远安,或在邵阳,或在江西新喻、靖江等地……”。其实,《粤东谱》和《洪源谱》中所列简氏先贤,皆昭德将军之后裔,庆远公一脉!都是从江西新喻、高安迁来,并非“历范阳南迁者”,和“东汉末年随雍公驰驱之宗人……”无关。 2004年荆楚简氏代表于江陵宾馆要解决的“正本清源”是姓源祖之争,这多年来,我是沿着正本清源这条路把荆楚简氏的本源到位。今天算到位了,也许还有宗人持不同看法。那你就来吧,你也如简梅松一样,用它四十多年时间,到些地方,找些宗谱,弄出确确凿凿的依据来摆一摆,孰正孰误? 以上讲的,就是这四年来,荆楚吾宗的正本清源理清系支。具体地说,我们荆楚支十八个分支,59个支房,这次真正搞清楚了。桐村韶公派下裔孙是:崇阳、黄陂、鄂州(碧石渡)(暂定,其实应算頀公派下)孝感和宜昌五个分支;枫林(楼山)頀公派下裔孙是:江夏金口(属福建会益公裔孙内迁)、京山城隍冲、天门、城北、黄冈团风淋山河五个分支;监利、江陵(白莒垸)、石首新厂、荆州岑河黎湖、荆州川店、荆门十里和兴山南对河七个分支是江西高安白沙武公派下裔孙。自南唐丙辰(956)以来,1050年间在荆楚的重相聚合。其实,天下简氏,根在江西,百分之九十的吾宗皆雍公一脉! 接下来,就是统一字派的事了。字派之学,在中国历经千年摸索,是一个很科学的东西。只是在近半个世纪搞乱了。最近专家们极力呼吁: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重复考证中去。如考据之学,在清代是达到了顶峰的,清代学者已经肯定了的东西,今天我们就不必再浪费人力和财力去搞了。这里重复一下:关于简氏姓源祖之争,清初顾炎武先生就已经考证得清清楚楚了,他将左氏春秋中所有人物的姓归纳起来只22个,其中没有简姓,春秋中出现的简师父不姓简这已成定论,加上《简氏通志·燕赵卷》出来作了证实,我们在《荆楚卷》之初又有《正本清源话祖源》以辩证之,以后,就勿庸再提了。我无论在何时何地,总对吾宗亲人多次讲:我们再不能给后世儿孙留本糊涂账了! 接下来我们讲统一字派。本来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真正百分之百落到实处还有距离!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天门学习。天门竟陵支房和永合、接官宗人,他们敢为人先,一步到位,连七十老翁都依统一字派改了名字,这一次建始支房也是一步到了位的。这个问题要各分支、支房续修委员会诸公为后世儿孙着想,趁我们健在,要下大力气宣讲,落到实处。大家不是很羡慕颜曾孔孟吗?我们这一姓就来了个后来者居上!变“逐步大同”为一步大同!荆楚支是统一字派八十八字的始提出者,在这个上面我们要切实带个好头!天上的九头鸟,地下的湖北佬,湖北佬是敢为人先的!我们有些支房和分房是尝过了没有字派的苦头的!如洪湖沙口鸡横墩(红旗闸)吾宗,从“有”字辈起,150年间无字派,幸好会到了荆门族人,使用了荆门十里铺的字派。同在洪湖市新堤的另一简姓就更让人啼笑皆非了。几十年前也是会到了荆门十里分支族人,给他的字派是“有能立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又会到了荆门族人,荆门族人对他讲:“我们十里铺‘立’字辈已不多了,最多的是‘昌’字辈。”于是老子是“有”字辈,儿子便使用了“昌”字辈。说实在的,“字派”不过是一种形式。但是粘附在一定的族团中,便带有尊辈次序了。这于同一血统的族团来说,等于乱伦!还有,字派所选用的字,是经过千锤百炼选定的,对于名字的规范,对于子孙的希望,家族蕃兴都寄托很大的企望,假如象我在重庆吾宗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讲的那样,就不尽人意了!更不能象江西新余搞出什么简丘八来! 《简氏通志·荆楚卷》所载十八个分支五十九个支房,上谱人名44171个,4420户,诗文301篇(首),祖志七篇,列祖志十八篇,简氏地名、简氏企业自周、秦汉至清末,仅江西、湖北、广东三省,举人以上人物835个,荆楚当代人物124个,龙凤榜274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数字看来枯燥,但这是鲜活的事实,也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是荆楚简氏活生生的历史!它记载了我们历代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的辛苦耕耘,为保家卫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为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无私奉献,也标志着荆楚简氏后继有人,而更胜前人!我们应再接再励,继承列祖列宗的光荣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而不懈努力,让简氏姓氏文化屹立于华夏姓氏文化之林而光芒四射! 苏老泉公云:每读家谱,则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简梅松则曰:每读《简氏通志》,则敬宗收族之心与时俱增!是为序! 雍公五十五世(道元公十九世)裔孙 登汉 统一字派名安汉号梅松 谨记 二OO八年元旦于荆州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