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二) 第二时段:以湖南为始发地和中转地的移民,大多取道湖南西进,水路兼济,抵达四川。 自明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江西区域经济的充分开发,人口剧增,在以吉安为中心的江西中部、南部地区的居民,开始大量向湖南迁徙,由此促进了湘、赣经济的联系和人员的往来,致使湘、赣交通道上充满了迁徙的人群。清初以来,由于吴三桂叛清,湖南是重灾区之一,经济一度受到摧残。但随着叛乱的平定,湖南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长江中游这个出产丰饶的区域,由此又成为吸纳邻近的江西、广东、福建人口的输入地与移民中转站。许多先前移居此区的江西、广东、福建移民,随着家族人口的繁衍,而不得不重新寻觅拓展之地。正好在康熙二十年(1861年)以后,四川再度掀起了大规模移民的高潮,于是,以此为始发地,湖南人开始卷进了迁川的潮流之中。一些来自广东、福建的移民,也随之参与进去,对他们说来,湖南便成为他们迁川的中转站和歇脚地。 根据湖南的地理条件,外省移民如欲迁往四川,须穿过湘西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的麻阳一沅陵构造盆地。该盆地东部、南部为雪峰山山地所盘踞,西部濒临贵州高原,只有中部发育了一条西南一东北向的沅江河谷。纵贯湘西雪峰山个别地段有一些较低的山隘,由此形成为移民迁徙的抵达沅陵的支线。其中,主要是北线,通过洞庭湖,吸纳来自湘北的移民,溯沅江而上,从常德到沅陵县。还有吸纳来自湘中的移民,溯资水而上,到达沅江的中线,以及吸纳来自湘南的移民,进至沅陵的南线,与北线相汇合等。 通过各条支线进入湘西以后,移民继续向川东地区迁徙,可以取道与之接壤的鄂、湘、黔接合部的各种路径,与川楚、川湘、川黔交通线相连接,从此步人通往四川的大路。 第三时段:以贵州为中转地,吸纳经过湖南西进的移民,包括部分湖南、江西人川的移民,以及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家移民。 穿行贵州入川的移民,大多从沅陵出发,经泸溪南下,过辰溪、黔阳,进入沅江支流舞水,再西行过沅州(今沅州市)、晃州(今新晃)而入贵州境。这是历史上两湖至云贵高原的一条主要通道。 历史上川黔间早就有古道互通往来。明清以来,川黔交通畅通,主要交通路线有两条:一是焚溪道,从江津南下,经綦江,入贵州桐梓,而至遵义;二是黔江道,从涪陵沿乌江,经武隆、彭水达贵州务川、思南等地。 经贵州人川的南方各省移民,必经湖南沅州这个枢纽向西,取道湘黔交通线,以入贵州。移民经行此道人川,须经 沅州(今湖南沅州市)、晃州(今湖南新晃县东北)西行,进入贵州东部后,首先经过思州、镇远府,然后向西,经瓮安北上,而至遵义,进入川黔大道。例如,原籍湖北武昌的舒永才与妻子铁氏,于雍正五年(1727年)辞家迁川,踏上流离征程,后迁居于"黔省平越府瓮安县干溪里十甲,地名新巧寨游彩堂"。数年后,由黔迁蜀,定居于潼川府三台县萧家沟李姓业内。该舒氏移民,由湖广迁川,既以贵州瓮安为中转地,必然就是经由此道入川定居的。明代川黔大道由遵义至重庆沿途经过的主要驿站,计有:乌江驿、湘川驿、永安驿(以上均在遵义市境)、娄山关、播川驿、桐梓驿、松坎驿(以上均在桐梓县境)、安隐驿、东溪驿、扶欢驿、綦江县驿、白渡水马驿(以上均在綦江县境)、百节驿(巴县百节)、朝天驿(今重庆朝天门)。经遵义入川的通道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直接北上经桐梓、綦江,过铜罐驿或白马渡驿(江津东)进人永川一带。前文提到广东长乐移民张文瑞,于雍正七年九月四13辞乡启程,"行至贵州,途遇风雪,滞留于黔四十夜",以及广东长乐移民张大梁,在迁川途中,"卒于黔之野猪冲",皆是广东移民迁川取道贵州的实例。 另有统计资料表明,大足县的85户姓氏源流,其中就有10户是直接从遵义移居过来的。此外,《聂氏族谱》也提到,聂氏人黔后,先居息(习)水县,后其子孙迁往贵州府绥阳县,至康熙年间人蜀(江津)落户择业。证明这些移民都是经过这条道路进人川东的。 另一条路线是经桐梓、习水、赤水到泸州。赤水地处川黔要冲,系水陆通衢之地。清代《增修怀厅志》记载:"仁怀(按:北宋改赤水为仁怀)疆域,广阔千里,陆通滇黔,江连吴楚,北控嘉永,南跨泸合,东七百里至遵义,西九百里至成都。由蜀入黔,由黔人滇,仁怀实为两省锁钥,虽地处偏隅而控全势。"至今在赤水一带还保存了许多万寿宫、禹王宫、天后宫等移民会馆建筑,证明此线路也是当年移民人川的主要通道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