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3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良开先生发稿:三进功果桥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386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10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4-18 13:3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1-4-23 10:47 编辑





          上面那胸前佩戴着勋章的老者是参加抗美援朝回来的已92岁老英雄简开贵(良臣)宗亲。

                                              三进功果桥镇
                                                                     
                                                                     简良开


           我作为简氏家族的一员,诚然对谱牒大师梅松先生未竟之业梦魂萦绕,对简氏通讯十年珍藏版和《简氏通讯》的征订出版牵肠挂肚。
           1月25日,我在微信 “一耶简康风的聊天记录《2021年〈简氏通讯〉征订启事》”中看到“341.简先富(云南大理)”,我是《简氏通志•云贵卷》续修委主要成员,对在云南务工的贵州宗亲还是有所了解的,如简茂伟、简清良、简清桥、简明先、简应江、简玉静等等,对简先富却很新鲜。我有必要进行了解把握,斌全主编告诉我“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镇下坞,简先富。电话:15894560936”。我与简先富宗亲联系。
          “功果桥镇”?猝然唤起我的记忆,远去往事象电影屏幕倏地闪现在眼前。
            3月初,简先富给我发来乔迁之喜请柬,时间订于3月28日。我查日历,27、28是双休日,我想从永胜到功果桥镇的路程不算远,而且路况较好,可以出去走走。我就与老伴和儿子儿媳商量,征得家人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此次之行。
    这是第三次,屈指一算,我第一次进功果桥镇迄今已时隔53年之久矣,每次进功果桥镇在我生命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第一次是1968年冬。血气方刚,斗志昂扬。
           那时正逢我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前程看好的黄金时代。走出学校,迈入人民解放军大熔炉锻造。我在陆军第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四团服役,驻地在大理州永平县。我所在的步兵三连先是派往宾川县的炼洞公社(今鸡足山镇)生产基地执行生产执勤任务,秋收后撤回归建,时逢部队调防。五十四军与十四军换防,十四军则调往开远,与十三军换防。我们连队留守营区,直到年底友军接防,交接完毕,最后离开。部队以拉练方式行进,从永平出发经云龙功果桥、保山、昌宁、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澜沧等地县到达新防区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在云龙县功果桥镇(时称“旧州公社”)间歇,参观抗战遗址,主要是进行抗日战争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故名云龙。功果桥镇历史悠久,是云龙县的发祥地。自汉代至明代后期,一直是云龙县治署所在地。古镇旧州位于澜沧江峡谷中的冲积平原,四季如春,是块最适宜人类生息的地方。
    因为当年的抗战,功果桥蜚声中外,不仅赢得国内军民的高度赞誉,还成就了“炸不断的滇缅路”的传奇,成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的一次胜利较量。在记住这段光荣历程的同时,让我们再从功果桥的历史变迁去追溯,也来认识它的前世和今生。
          功果桥所在地功果,原来是云龙县境内澜沧江上一个古老的渡口,位于澜沧江与其支流沘江的汇合处。由于地处偏僻旷野,加之地险风恶,气候炎热干燥,有“猿啼峭壁,苍茫两岸”之述,一直以来都是人烟稀少的荒寂之地。1921年,由曾任民国两届省议会议员,以及保山县县长的宝丰人董坊先生倡议筹资在此建成铁索桥。通过董坊先生锲而不舍的多方集资,终以在澜沧江与沘江合流250米处,建成可通人马的铁索吊桥,青云桥(也称功果桥)。此桥建成后,由于人员往来的频繁,逐步形成了功果街场及功果村,使功果桥成为县内井盐行运至保山、腾冲,以至缅甸等地的捷径和交通要津。
          抗战初期,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交通封锁,保障抗战物资的及时运输。1937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通令滇西28县和设治局,征集20多万各族民工抢修滇缅公路,同时,在澜沧江上修建一座可通行车辆的吊桥。为争取时间,当时将桥位选定在原有铁索吊桥青云桥上游8米处,利用青云桥护岸作桥台,于1938年3月1日开工,次年6月9日正式开放通车,命名为功果桥。功果桥与青云桥并驾齐驱,一桥通车,一桥通人。由于功果桥荷载较低,遇重车时还要下货过桥,建成后不久就难以适应频繁的抗战物资运输的需要。1939年1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在距功果桥上游约有700米处,另筹建一座荷载为H-10级的钢桁构加劲钢索吊桥。工程于1939年3月13日开工, 1940年11月14日建成通车。人们习惯把功果桥称为“功果老桥”,而将新桥称为“功果桥”,一直延续至今。
           建桥时普通工人就地征雇,石工来自腾冲,并由缅甸聘来一名印度籍技工负责吊装工作。当时所用建材购自缅甸,滇缅路尚未通车,器材进入国境后全靠人背马驮转运,钢索既重又长,不能切断分运,只好将钢索成盘展开,每隔4米绕成直径约一米的圆圈,用铅索扎紧,在圆圈内穿入抬杠,由两个人前后抬一圈。一根数百米的钢索就是用这种一条龙的方法,从国界起沿着崎岖山路运至江边。其艰难险阻难于言表,其运钢索之智慧令人叹服。
           功果桥横跨于澜沧江,自然成为滇缅公路的咽喉。1938年10月,我国主要出海口均被侵华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国际抗日运输补给线,功果桥的战略地位也由此显得十分重要。侵华日军把滇缅公路的存在视为从滇西入侵中国的一大障碍,为切断这条补给线,日军飞机持续不断地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澜沧江上的功果桥成为轰炸的重点目标。从1940年10月12日至1941年2月17日,日本帝国主义出动飞机242架次,对功果桥空袭16次,投弹近千枚,在日机空袭中,功果桥被炸毁,仅留下矗立在江面的老桥头,至今仍弹痕累累,记载着云龙军民的抗战历史,是抗战纪念丰碑。也是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实物教材。
           日本侵略者大肆宣扬:“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日机首次空袭后,功果桥抢修队在上游300米处抢修便道,组织了400名民工日夜赶修。再以144支汽油桶扎成浮船下水,并试渡成功,最高日渡车辆达235辆,后又用10支大渡船连成88米长的浮桥通车。昌淦桥被敌机炸毁后,由交通部桥梁设计处于当年3月3日修复完成,功果老桥由抢修队于5月1日至11日进行修复。此后,两桥均可通车,渡船、浮桥作备用。由于抗战军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持随炸随修,及时抢通功果桥,确保了滇缅公路这条国际运输补给线的畅通,被誉为“炸不断的滇缅路”,“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再及1940年、1941年的两年间,日机持续对云龙县境内功果桥的轰炸,造成周边村庄集镇民众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有1942年是云龙深受日军实施细菌战之害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全县死于霍乱病者达3000多人,是云龙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传染范围最大的一次疫病流行,被称为“诸疫之大举”的一年。侵略者的种种行径没有摧毁云龙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念,为了抗战,云龙人民“要伕给伕,要粮给粮”。1942年至滇西全面反攻前,全县人民勒紧腰带,不仅为部队提供了口粮300多万斤,而且还全靠人背马驮,翻越终年积雪的高黎贡山,承担运送了400吨粮食和2500多吨军用物资的任务。“以疲备之云龙,当诸疫之大举,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竭尽全力”。 此外,在抗战期间,云龙县每年征兵120名(不含地方部队),先后有约二、三千名青年应征入伍,随部队北上抗日,难以计数的云龙儿女为了民族的生存,为国捐躯,血洒沙场。
           我们通过身临其境,实地参观,听取当地亲历者的讲解宣传,控诉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使革命战士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丑恶面目,同仇敌忾,激发爱国爱民热情和革命斗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定信仰,增强信心,练好过硬本领,保家卫国,做好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自觉性。
    第二次是在23年后。临齐大衍,砥励前行。
           七十年代初,由于昆畹线(即滇缅公路)改新线,并从功果桥下游23公里处新建的永保桥过澜沧江,从下关直通保山公路。
           云南省首届县市文联工作会议于1991年6月13日在保山召开,丽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自林带领丽江县委宣传部长李汝勤、华坪县委宣传部负责文联的赵红敏、宁蒗县委宣传部负责文联的陈红光,永胜县文联常务副主席简良开出席会议。由于时间充裕,我们一行五人于6月10日从丽江出发,经永平公路过永保桥沿澜沧江而上,来到功果桥镇(时称“旧州乡”)。   
           6月11日,我们在旧州乡逗留一天,游览参观名胜古迹云龙楼。“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博物馆”就在云龙楼内,我们得以饱览闻名遐迩的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
           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族剧种。吹吹腔,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戏曲“弋阳腔”声腔系统,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各种要素,经过白族艺人的发展创造,形成为一种独具白族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至清乾隆年间,发展到极盛时期。“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谱,有许多严格法则。据史书记载,吹吹腔的发展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古老民族剧种。白族吹吹腔在明清时期比较盛行,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族吹吹腔退守到了交通不便的山区,是云龙县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在云龙所有流行吹吹腔的地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常演吹吹腔。云龙县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吹吹腔的完整风貌。目前全县还有大达吹吹腔剧团、三七业余吹吹腔剧团等九个业余剧团,他们为传承和弘扬白族吹吹腔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继而,我们游览了旧州八景:浦甸朝霞,苏溪夜月,老街千竹,崇山积雪,两甸农歌,秦滩落雁,仙人晒丹,梭罗倒影。
           巍巍碧罗雪山之麓 莽莽澜沧江之衅,明嘉靖年间曾设过知州衙署的云龙旧州,不仅国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更主要的还在于山川奇景,秀丽迷人而出名。
           飞龙桥望江楼:飞龙桥是云龙境内横跨澜沧江的第一铁链桥,清同治癸亥年(公元1862年)滇西农民起义军杜文秀下令修建,1962年11月17日江水暴涨,冲毁桥墩,铁链坠江。飞龙桥西岸的望江楼与建桥时同建,上下两层,呈方形,长宽各8米,高11米,重檐歇山脚,斗拱架叠,气势雄伟,底层墙内镶有十三块建桥碑记,是研究杜文秀起义的重要历史资料。正前面高悬“兰津胜览”匾,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知州张礼堂(湖北沔阳人大)所题,门上有清代举人尹陈谟作的长联。
           12日去到保山,出席全省首次县市文联工作会议。
           我当时处于逆境,充满忧患的低谷时期,游览风景名胜,即景舒怀,消愁泄怨,振作精神,激励奋斗。
           我是新闻工作者,也连续兼任两届永胜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主持常务工作十余年,创办《程海》文艺刊物、《永胜文化报》。没有机构编制,没有业务经费,犹如丐帮弟子、佛教僧人办事业,四出乞讨、化缘。辛勤耕耘,甘为人梯,苦苦撑持,默默奉献。
           关于文联机构设置、编制、经费问题,从县文联成立的那天起,我就作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多次向省、地、县领导和部门反映。
           这次全省文联工作会议,会上文联机构编制仍然是反映强烈的中心问题,会议纪要也当作一个重要问题来解答,提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并列,请各级政府对文联应予同等对待,答案是明确的。国家、省不作统一规定,主要由当地党委政府解决。然而,永胜终因无尚方宝剑,一直搁浅。尽管编制、经费长期悬而未决,我依然荆棘载途,坚持不懈,筚路篮缕,砥砺向前。
           这第三次则又过了三十载。唱响八秩,情系宗亲。
           2021年3月27日上午7时,我偕老伴、儿子简传宗、儿媳王红艳,由儿子驾车前往功果桥镇下坞村简先富宗亲家恭贺乔迁之喜。从永胜到大理下关172公里,下关至功果桥镇175公里,共计347公里,其中给有一半是高速公路,一半是二级路或等级人路,至下午14时,我们到达下坞村。
           28日,简先富一家乔迁之喜之日,我们一家向他们贺喜,特赠送我三部文化品牌专著《神秘的他留人》、《从永胜到韶山》、《边屯之光》。题词是:“金沙澜沧系一源,云贵宗亲本同根”。意思很明确:云贵简氏同是西蜀系开山祖昭德将军简雍公后裔,金沙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藏高原。
           简先富宗亲是贵州桐梓县官仓镇人,来到云南20多年了,先后在丽江、大理下关等地打工,再来到云龙功果桥镇下坞村安家落户。前些年开食馆、饭店、农家乐,既是老板又是厨师,的确很苦很累。现在是凭技术谋业,烹饪技术还吃香,每月收入不低于八九千块。现在儿子简海龙已在昆明上了两年大学,手里有了积攒才有这点精力和时间来起房造屋。是啊,一个人只要勤谨厚道,自立自强,能够吃苦耐劳,坚持奋斗,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成功之路。这是个和睦温馨,幸福美满的一家子。椿萱并茂,兰桂齐芳;人丁兴旺,俊彦迭起。
           简先富在老家排行老三,这次乔迁之喜前来庆贺的有他幺叔、九十二岁高龄、抗美援朝老英雄简开贵,大哥简先元、二哥简先发、四弟简先均,表兄殷文平五位亲属。他们在27日一早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出发,行程一千多公里,到祥云县被堵车两个多小时,深夜才赶到下坞村。简先富担心简开贵老寿星太累,怕受不了,建议他们当晚在下关住下,次日再来。亲情分别多年,相逢心切,坚持当夜深夜赶到目的地相会。令人惊叹的是简开贵老英雄体格益健,精神矍铄。
           按照当地习俗,待客席面是“八大碗”。我们与贵州宗亲及下坞白族乡亲欢聚一堂。亲情相叙,推心置腹,开怀畅谈。简先发热心于续谱事宜,但受史料所限的困扰,只知他们的始迁祖是简鹏,字派:“鹏吾年文,居臣在崇,文世正登志,开先久远长”。对简鹏老祖宗及其根藤脉络知之甚微,他为研究探索族系祖源,解析迷惑,开拓思路,续修族谱,在订购《简氏通讯十年珍藏版》和2021年《简氏通讯》时,也代其弟简先富订购一套。我又得力于简斌全主编提供的信息,有幸得与贵州宗亲相识相叙,互相切磋续谱要义,尽可能地给予提示和启发。
           午餐后,我们云贵宗亲与简先富、张茂芳夫妇和简先富岳父赵永生、岳母张成连以及他们的亲家们合影留念。
    功果桥镇作为云龙的粮食基地,一直有云龙县“鱼米之乡”“云龙粮仓”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功果桥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镇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下坞村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那里有诺邓土建筑群、顺荡火葬墓群、云龙天池、千年白族村、天然太极图等旅游景点,有云龙矮脚鸡、云龙绿茶、诺邓黑猪、诺邓火腿、麦地湾梨等特产。
           2007年,因功果桥电站建设,功果桥所在地区属电站建设淹没区,经规划后,功果老桥仅存的西岸桥头,就地选新址作整体迁建。2008年8月,在原功果桥下游的媳姑坝村附近新复建的钢混拱桥功果大桥建成通车,大桥为双车道通行。在电站建设的带动下,一个崭新的移民集镇——功果桥镇在澜沧江旁迅速建成。“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2010年10月,为纪念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对抗战做出的贡献,牢记历史,弘扬云龙乃至滇西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励民志和爱国情怀,将旧州镇更名为功果桥镇。曾经边远落后的云龙县,在党的各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在当今中国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又演绎出了跨越发展的新传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发帖上网,制作南师大毕业50周年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4-14 11:06
  • 签到天数: 130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14

    主题

    3176

    帖子

    40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040763
    沙发
    发表于 2021-4-18 17:34:46 | 只看该作者
    恩承公,辛苦啦!很好,谢谢!。
    人随春好,春与人宜。不负春光,不负自己。愿我们的人生如春,温暖向阳,一路阳光,一路芬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