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德先:荣县简氏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40
  • 签到天数: 322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14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56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0-21 12:5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恩承 于 2021-10-22 07:41 编辑

    简德先

    荣县简氏故事
    简德先


    厚德重文  恩泽乡梓
        我们荣县简氏,是明朝洪武五年(1372)由湖广黄州麻城孝感乡迁来四川的一支脉。当年入川始祖简日宏,携两个弟弟入川,两个弟弟日智、日贞进川后定居重庆南坪等地繁衍,日宏始祖则定居于嘉定府辖下之荣县。我世居荣县,今已古稀有三,到我曾孙子一代,荣县简氏已是二十五代。
        中华简氏,历来厚德重文,诗书传家,据我保存的一本简氏族谱(修定于清咸丰六年)所载,历朝历代,简氏族中有功名者达101名,计有进士、举人、禀生、贡生、庠生、拔贡、生员。有功名能任朝庭官员为国效力者有周朝晋国大夫、西汉尚书、东汉陕西节度使、三国昭德将军、明代吏部郎中等国家重臣。更不乏知县、千总、知州、守备等地方官吏。
        荣县简氏继承了简氏先祖文脉,在明清两代也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有关资料介绍,自唐宋以来,荣县人在京都会试中共有进士301名,而这其中就有简氏进士六名,这在荣县各姓中算是佼佼者了。
    尤以明朝天启五年乙丑(1625),荣县简氏第九世简敕与叔父简文端在京都会试中同中进士,“叔侄同中”,在科举时代是极其罕见的,成为轰动朝野的美谈。中举后,叔侄二人身披彩绸,骑着高头大马荣归故里,荣县城鼓乐齐鸣,万人空巷,共瞻风采。时任知县为新科进士掛红接风。
        为纪念、表彰简氏厚德重文为国培养人才的功绩,朝庭命修牌坊以示恩。此牌坊座北向南,横垮南街,处在由南门进城到县衙的必经之处。该牌坊不幸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有印象,有的高龄老人还能描述出牌坊的具体形状。坊高不详,但高于南街两侧铺面房(二层),足显其高大雄伟。坊为石结构仿木建筑,四柱三开间,中间可供大的车辆行驶,四柱有抱鼓石和石狮,牌坊正面上端龛内,阴刻“父子地官”四个大字,行文从右至左,龛下和屋脊是圆雕、阴刻双凤朝阳、戏剧人物、花鸟虫鱼、宝剑书卷、树木住宅等各种图案,各种雕刻十分精美,惟妙惟肖,代表了明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准。这样一件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艺术珍品被无端毁坏,实为可惜。这座牌坊,因座落在南街,有人称之为“南街牌坊”;因其是表彰简氏读书人的,又有人称为“简氏牌坊”,而“父子地官”坊却少有提起。
    日宏始祖定居荣县后,开荒造田、结庐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巴苦做、克俭克俭,经数代人努力,事业有成、家财渐丰,先后在南街、沣水街、县衙门口置下物业,亦农亦商,不仅在荣县有“简家湾”族人聚居之地,又购置“土主湾”为祖墓坟地。至简氏八、九代时,早已枝繁叶茂,人口猛增。陆续从十代开始、简氏后人陆续迁移到威远、自贡、泸州、乐山、峨眉、宜宾等川南各地。
        荣县简氏一族,不仅文风昌盛,科甲连绵,而且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恩泽乡梓。明朝天启进士,曾任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令、宁州知府、再升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的简敕,曾捐千金修建旭水河上的锁江桥,“构桥楼以连地势,以接诸峰”,“尔时木石俱就,皆自北而南,无如工未告成而殒”“接继干戈扰攘,功竟废弛”。说的是桥未建成,简敕公病死,继而明末战事纷起,明朝灭亡,此桥搁置未成。直至105年后的清乾隆十年(1746),徐德龙任知县时再倡建桥,又由简氏承头,终将锁江桥修建成功。简氏两度捐金建桥,其功德可见一斑。
        在第二次修建锁江桥时,崇尚文化的简氏族人,又在距锁江桥下游不远处修建石、砖、木结构的锣星阁一座、意在“壮荣邑之文峰”,鼓励县人读书以“人文蔚起,簪笏蝉联”。锣星阁高大壮美。在以往到县的路上远远都能看见,是与明朝所建的白塔比美的荣县标志性建筑。可惜锣星阁也被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一副对联  巧退外兵
        笔者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老学究,工书法,擅音律,在民国时期是私塾先生,在当地亦算是文化人。他在世时,曾给我们后辈讲过许多历史故事,其中有天文、地理、自然常识,也讲我们简家族人的风光往事,其中有一个“一副对联,巧退外兵”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是真是假,不用细究,权当茶余饭后闲扯的龙门阵吧。
        明代早期年间,国内有少数民族常与明军作战,虽不至于到动摇明朝政权根本,但这种骚扰,令朝庭头疼。如何使这些少数民族归顺,关键是要这些民族从心理上认同汉族文化,“不战而屈人之兵”,息争罢战,回归故土,归服朝庭。某次战役过后,明军与外军终于坐在谈判桌前,商谈和议一事。外军首领居然提出一个奇怪的和谈条件。他说“你们大明皇朝,一贯标榜以德治国,文化昌盛,文人极多,很瞧不起我们少数民族。我今天出一副对子上联,要你们对出下联,对得起,我们罢兵议和;对不起,说明你们明朝人有文化是浪得虚名。”明朝使臣对这一议和条件颇感希奇,就应允下来。外军首领说,“你们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我就以黄河为题,出一上联。‘黄河水,三三曲’,黄河水有‘九曲黄河’之称,三三得九,喻黄河之形态,你们如能对出下联,我们即刻撤军,永不再犯。”限时三天回复。
        明朝使臣归朝汇报朝庭。皇上急召文武大臣齐聚大殿,商议对策。皇上明喻,此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必须认真对待,今日散朝后,所有文武大臣都要拟出一个下联,选择一副最佳下联应对。
        第二天,朝会,皇上问各大臣应对如何,满朝文武居然全交白卷。皇上龙颜大怒,斥曰:“这么简单的一副对联,我朝文武都对不上,必定惹外方笑我朝无人,还说是重文化的中原大国。国家花费金钱,养着你们干什么?今日已是第二天,明天已是最后一天。明日早朝,百官们都要出一副下联,以供选择。如有大臣的对联选择成功,朕当重重有赏,让他去巡视天下。
        在朝百官中,正有简氏族人,此人名居正。居正公散朝归家,茶不思饭不想,长吁短叹,苦苦冥想,欲想出一副下联,为皇上分忧,为朝庭解难。太夫人乃一名门出身,外秀内聪何等聪明,见此忙问道:“我儿,有何难事,能否告之为娘,为娘也为你分担之。”居正公就把外敌出对、皇上征对的事告诉了太夫人。太夫人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天下人都知道九曲黄河八十一道湾,这个上联出得很巧,但更巧的是,我有一副六字下联,可以配上上联。这个下联是你父亲告诉我的。当年你出世时,你父亲刚从外游历归来。我问他,从何处归家,他答“清水河、六六湾”,你看此六字可否作下联。居正公一听,大喜过望:“清水塘对黄河水,六六对三三,湾对曲,极为对仗工整,还押韵。太夫人说,你父亲年轻时,周游神州大地,山南海北,大漠草原,都有他的足迹。他还深入过西南诸地,少数民族聚居散居之大村小寨都去寻访过,了解民族史,研究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他对我说,有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叫清水塘。此塘其实是一条江,弯弯曲曲上千里,有三十六个湾,很像中华大地的黄河,我此次游历,就到清水塘沿36湾游历了一番。你父亲的话我记得很清楚,没想到今日派上了用场。
        第三日,文武大臣纷纷呈上自己挖空心思撰的对联,皇上御览一番均不满意,龙颜不悦。最后居正公呈上自己的对联,皇上一读,龙颜大悦,连声称好。又叫太监当庭朗读一遍:“黄河水,三三曲”;“清水塘、六六湾”。众臣异口同声“妙对”、“神对”、“绝对”。
        谈判桌上,明朝使臣拿出了对联,外方首领大吃一惊:“中原人太厉害了,连我们的发迹地都知道。我们决不能与之抗衡”。撤军,和谈告成。原来,这清水塘是该民族部落的发迹地,也是都城。外军首领认为明朝庭已知他们的底细,故而妥协收兵。
        从此,明朝庭安宁了上百年,各方少数民族部落不敢入侵中原。
        居正公有功于朝庭,皇上兑现诺言,封居正公为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代皇上巡视天下。所过府、州、县,“如朕亲临”。居正公又请皇上恩准,准其回荣县老家一趟。一是探访亲友,二是修葺土主湾祖墓,三是考察民风民情。皇上一一恩准。
        居正公“代天巡视”是简氏一族无限风光的大事件。此事未见谱载,只是父亲摆的“龙门阵”,意在为简氏添彩,姑妄存之。

                                                    2021年10月19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六十年前此节逢,交流开演做雷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