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41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29 05:2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长篇连载之二十
    贵州在清初之所以会成为南方各省移民迁川的中转地,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以播州为中心的贵州地区,自明季平杨应龙后,朝廷开始在这里改土归流,曾未几时,其人悉归湮没同化。其后,到了明末甲申之际,全川鼎沸,独遵义府以远在荒徼而得保全。于是,附近之人,以为乐土,相率蜂屯蚁聚于斯,成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清初虽有吴三桂之乱,然乱定后辄发种招耕,而领占应佃者,皆汉地之人。因此,其后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发展,成为外省移民争相移居之地。
    二是因为乾隆年间,两湖当局对于人川移民"印照"检查严格,而此时贵州则相对松懈。正如乾隆十年(1745年)川陕总督广复等奏称:"今年二、三月份,湖南不给印照,民人多由黔省石阡、思南等处进。"穷苦百姓为避开官府设在从湘西、鄂东人川主要通道上的关卡盘查,不得不选择通过贵州人川的小道。而此道又全系险峻之高山,山路狭窄陡峭,十分难走。当年移民经行此道时,必须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这从今人乘车穿行这条道路时的游记中可见一斑。一位作者写道:"中国之山,皆在黔中,此昔人之言也。车人贵州境后,即终日行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忽然在危崖之巅,俯瞰深溪,千寻莫止,忽焉在盘谷之中,瞻顾群峰,百计难出。峻峨之状,心目交栗"。
    尽管如此,清前期通过贵州人川的移民,不仅数量多,而且络绎不绝。如乾隆九年(1744年),贵州总督掌管巡抚事务张广泗奏称:"查川省地方与黔省疆域毗连,历来多有湖广、两粤、江西、福建等省人民携眷人川,俱由黔省地方经过......比年以来较前倍多。"乾隆十三年,四川官员张允随奏称:"臣于上年奉命监辖资州,检查旧案,计自乾隆八年(1743年)至今,广东、湖南两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计二十四万三千余口。"内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张仲荧,在查看了内江、隆昌两县的族谱后证实说:"发现自湖广、广东、福建迁徙这一地区的移民各族男女均由贵州人川。"因此,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客家移民除经湖南、湖北入川路线外,途经贵州入川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路线。
    三、程途实例二、任迹头以上只是从总体趋势上,分三个时段、三个方向,勾画了迁川移民的行进路线。这种勾画,主要是建立在历史地理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个别段落行程实例加以叙述的。这种叙述虽然可以从大的趋势上了解迁川路线的一般情况,但是其中难免不带有某种主观推断性。由于移民情况千差万别,人川路线错综复杂,很难整齐划一地把它展现出来。因此,补充若干移民迁川的完整个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这里,仅着重以广东曾氏由嘉应州长乐县移居四川资州的程途为例,进一步从空间上来考察移民迁川的具体路线。承内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张仲荧先生提供《曾氏族谱》复印件,其中收录有转自老谱的三篇重要文献:《广东祖籍记》《顺裔公入川实迹记略》、《广东省长乐县至四川省资州程途记》。根据《顺裔公人川实迹记略》可以知道,资中曾氏"徙川始祖"为顺裔公。曾顺裔"原居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东门外南门田桂花树下,舌耕力田,士而农也。娶郑氏生三子:长维达、次维远、三维述。公于乾隆十八年癸酉岁 (1753年),负其祖妣朱氏骨骸,举家徙四川省资州西乡金李井,地名陈心沟,(奠)厥攸居"。卒于乾隆己丑(1769年)二月,享年63岁。
    在他死后114年,即清光绪八年(1883年)仲秋月谷旦,由他的6世孙曾建章撰写了一篇题为"广东省长乐县至四川省资州程途记"的文章,记录下当年顺裔公人川的程途。他特别在文末声明:"以上程途共五千三百余里,皆我始祖自粤地举家人蜀时,栉风沐雨,步履之所经者也。今(悉)数而出之,以见山川悠远,祖步艰难云。"
    这段记载途程的文字,虽然出自于资中曾氏后人之手,并非第一手资料,但是,从成文时间看,上距入川始祖曾顺裔迁川的时间不过6代人,130年;从内容上分析,能够把5300多里途程上所经过的各个水旱站名、里程、何处下水、何处起旱等事务记载得如此具体详尽,没有亲身经历其境,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因此,它绝不可能是后代杜撰的。
    根据文中所述文字"以上程途共五千三百余里,皆我始祖自粤地举家入蜀时,栉风沐雨,步履之所经者也",推测其来源,可能出自迁川始祖曾顺裔及其有过亲身经历的第2代人之手。据分析,可能在该家族中,原存有一个近似于"人川行程记"之类的原始草本,一直在后裔中代代相传,只是到了第6代后裔曾建章时,利用编修族谱的机会,他才把它全部拿出来公之于众,"(悉)数而出之",于是,今天我们才有可能见到这份根据原始底本所翻印的程途记。(见下图)
    由于这个文本是经过若干代的传抄而成,在传抄的过程佃。

    以下就将这篇珍贵的历史文献所记录的曾氏先祖人川时所经程途的原文予以转录。其中,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里程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仿照古籍整理惯例,对凡需要校勘的字,以圆括弧标之;更正之字,以方括弧标示;更正的依据,另以注文加以说明。
    注原文为金门岭,按武夷山南段江西与福建之间有筠门岭,为闽、赣隘口之一。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江西省会昌县南有筠门镇。故当为筠门岭之误。
    注2原文为沅州府。考沅州府在湘西,治今湖南沅州市,与前后文皆为江西境内地名不合。今按:江西省有袁州府,即今江西宜春市,距其前方站分宜县的公路里程为39公里,正好与原文记载的80里相符,故当为袁州府之误。注3根据原文在(金)门岭下标注"江西界"、黔江县下标注"四川界"的惯例,在由江西萍乡进入湖南之首站湘潭之下,应补入"湖南界"3字。
    注原文为严江,上距长沙120里,下距常德180里,且为水站,此地只可能是湖南沅江,故当为沅江之误。注5根据注3之例,在由湖南永定县进入湖北首站来凤县之下,应补人"湖北界"3字。
    经过上述校勘之后,再将这段文字改为直观明白的统计表:

    从上表可知,该曾氏从长乐县出发,向目的地四川资州进发,沿途共跨越了6个省的疆域(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是名副其实的跨省际大迁徙;途中经过的主要州县地名共29个,其中水站14个、陆站15个;全部途程共计5300里。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5:30:04 | 只看该作者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你横任你横,明月照大江!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23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436

    主题

    1万

    帖子

    4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乐呵呵

    Rank: 8Rank: 8

    积分
    4111875
    板凳
    发表于 2015-6-29 08:54:23 | 只看该作者
    先人迁徙,千辛万苦啊!黔境描述,字句不多,概貌清晰。
    迈着健康步,走着阳光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