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源会益简氏源流考(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天前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13

    主题

    110

    帖子

    15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4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洪源会益简氏源流考(四)
                                                                                2025-06-30
    本源流考分成六个部分,即:得姓始祖之争、蜀汉建功立业、江西先祖之谜、会益避乱入闽、致德开基洪源、后裔遍布东南。此为第四部分,就会益公入闽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个粗略的分析,希望对族人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会益公二十九代孙 洮庆 谨撰
    四、会益避乱入闽
    由于信息不畅,长期以来,关于简氏入闽始祖会益公的一些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正如前面所述,族人都不知清江有淖塘简氏,又如何能够知道会益公出自淖塘?因此,有必要对会益公入闽前后的情况作一个细致的梳理。
    首先,关于会益公入闽时间问题。会益公出生于公元1114年,22岁时生了长子驱公,如果驱公出生时会益公还在江西,则江西族谱中必然会有记载会益公、邓孺人和驱公的相关信息,但江西族谱中找不到这方面任何记载,说明会益公是离开江西后才娶妻生子的,也就是说会益公20岁(即1134年)前,就离开了江西。再联系前述1129年,金兵攻占清江所在的临江军的情况,基本可以肯定会益公应该在1129-1134年(即15-21岁)之间离开江西,进入福建。
    其次,关于会益公入闽路径问题。受客家入闽始祖一般都途径宁化石壁的影响,在一些会益简氏的族谱中,说会益公为避战乱,”迁移至相对安定的闽赣边山区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实际上,宋时从江西南迁进入福建的路线主要有:一是东线由江西铅山经分水关进入闽北建阳一带;二是中线由江西临川、黎川经杉关入闽进入光泽邵武一带;三是西线从赣南石城经大畲站岭翻越武夷山到宁化石壁进入闽西。会益公当时是从清江出发进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延平区),从地图上可明显看出最便捷的路径当是经由江西临川、黎川经杉关入闽。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上杭、永定是客家地区,就认为作为客家始祖之一的会益公是从宁化石壁进入福建的。事实上,只有从赣南地区进入闽西(汀州)的客家先祖才会在宁化石壁中转。而会益公入闽是从赣中地区到闽中地区,所以是不可能在宁化石壁中转的。
    第三、关于会益公乾道解元的问题。几乎所有之前的会益族谱,都说会益公是乾道解元,有的甚至更具体说是乾道四年解元。正因为认为会益公是解元,所以在寻找江西会益公先祖时,就把解元作为一个筛选条件。因而在以前认定的会益公江西先祖中,大都有解元的身份。如台湾世简会认定为会益公的韶公第七世孙九万,就是宋乾道四年解元。而实际上,会益公并不可能是解元,因为他没有考解元的机会。我们知道,解元就是举人的第一名,因此得先考上举人。而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能在30岁以前考上举人就已经非常聪明幸运了。南靖廿四世的逢泰公,12岁考取秀才,被人称为童子秀才,已经够聪明的了,也要到23岁时才考上举人。而前面说过,会益公21岁前就已经离开江西,所以在江西时期,会益公是不可能中举的,更不可能成为解元。而离开江西后,由于跟今日高考一样,古代科考也有户籍限制,再加上还需赚钱养家糊口,就更没可能去参加科考。特别是说乾道解元就更不可能,因为乾道二年,会益公五十三岁时迁居上杭,乾道三年即开始督造筑城。况且在福建、江西的省志、县志中均找不到有关会益公考中解元、举人的记录。所以可以断定,会益公不可能考上举人第一名,获得解元。而为何称会益公为解元,只须查一下“解元”的解释就清楚了,原来,解元除了是举人第一名外,宋元时期还是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会益公是教读,人们称之为解元也就名正言顺了。
    第四、“教谕”还是“教读”。关于会益公到南剑州以后的经历,《范阳简氏洪源会益族谱》等大部分族谱说是为教读,但也有一部分族谱(或序言等)里说是教谕。由于教谕比较好读好记且好听,慢慢地族人也大都以为是教谕了。经查,教谕是古代正式的学官名称,多设于州县学宫,属于官方编制内的教育官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不仅负责教学,还涉及教育管理、生员考核等事务。而教读”则主要指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人员,职责以知识传授为主,比如指导学生诵读经文、讲解典籍内容等。在一些地方官学或私塾里,教读可能是辅助正式学官(如教谕)的教学岗位,也可能是民间教育机构中的教师。简单地说,教谕是官,掌管一地的教育管理和考核,要由中央政府委任;教读是民,具体执行教学任务,由地方聘用。而且宋代州府学官教授”,只有县级学官设“教谕”。所以,会益公在南剑州,如果是教谕的话,也只能是在其下属县(如南平县)里担任。由于年代较久,在延平府志(南剑州后改设延平府)、南平县志里查阅不到当时担任教谕的人员。但不管是“教谕”还是“教读”,可以确定的是,会益公在南剑州应该是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结合会益公此前的经历,我更倾向于相信会益公担任的是教读一职。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会益公举家从南剑州迁往上杭。居住在杭城蓝路口佥背城后。至于迁居的原因,族谱记载为被派前往督造杭城。其时,会益公已53岁,长子驱公也已31岁,骥、骤二公也已成年。会益公这时迁往上杭,骥、骤二公应该没有随迁。因为据广东《粤东大同谱》记载考证, 麦村房始迁祖俊卿,配陈氏,宋代由福建南剑州迁广东南海西樵麦村,应为会益公裔孙(现西樵麦村已无简氏族人,由麦村迁居广西桂平的简氏族人认定,麦村房简氏为会益公次子骥公后代)。注意这里《粤东大同谱》是说从南剑州迁广东,足以说明骥公没到上杭。
    需要注意的是,上杭自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场为县以后,由于域内人口较少,县治也不断变动,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镇北山),后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沙坑)、再迁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渡口)、又迁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所以长期没有以县的建制正常运作。直到乾道三年(1167年),知事郑稷以县治四迁,屡经残劫,奏请朝廷将县治从钟寮场迁至郭坊村(今县城),得到朝廷批准后于乾道四年(1168年)迁至郭坊。乾道七年(1171年),新城基本建成,会益公因筑城督造有功,县令赐里长一名,公辞之不已,遂受大平里一图四甲里长,落籍于杭。会益公终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享寿72岁,葬于蓝路口半岭甲山中。夫人邓氏,享寿68岁,葬于会益公墓之右边,明万历四十年(1618年)简氏后裔将会益公夫妇墓移葬永定太平里上长流半岭塘。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