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源会益简氏源流考(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天前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13

    主题

    110

    帖子

    15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4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洪源会益简氏源流考(五)
                                                                                2025-07-03
    本源流考分成六个部分,即:得姓始祖之争、蜀汉建功立业、江西先祖之谜、会益避乱入闽、致德开基洪源、后裔遍布东南。此为第五部分,简述简氏开基洪源的一些情况,希望对族人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会益公二十九代孙 洮庆 谨撰
    五、致德开基洪源
    七十年后,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三世致德公五十六岁时偕同李孺人及永同公、宣公祖孙三代由上杭县城关迁居至东南百二十里的太平里洪源乡坪隔口车公塘,开启了会益简氏在洪源大排八百年瓜瓞绵绵、繁荣昌盛之家族传承。致德公为什么选择从上杭城关迁居至太平里洪源乡,是否跟会益公受赐为太平里一图四甲里长有关?据《康熙永定县志》记载:“太平里一图民简廷选,情愿将田柒亩,载粮米壹斗,坐落太平里,地名三圣隔石班塘。不愿领价,送出通学生员灯油之资。”可见当时洪源为太平里一图之地。其中之关联,有待进一步探讨。这是其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致德公所处的农耕时代,土地是生存的最重要因素。致德公虽然生在杭城,长在杭城,但毕竟家族在当地的时间不长,家底也不丰厚,所以在新县城里没有什么可发展的土地空间,因而选择到祖父被赐予的太平里一图之地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智慧的抉择,这也可从上杭的各姓客家始祖大都定居在乡下得到相应的印证。
    致德公开基洪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确证。首先,洪源简氏的主流族谱等史志资料都认定致德公开基洪源,如洪源简氏最早编修的族谱,即明天启《永定墨谱》,世系表中明确记载:“开基洪源乡三世祖考致德公妣李孺人,我公讳小一郎也,安葬在洪源南埔坐巽向乾,从上杭移居洪源坪隔口车公塘筑室终老......”;其次,正如上条所述,致德公安葬在洪源南埔。如果没有开基洪源,必然逝于上杭,也就应该葬于上杭而不应该葬在洪源;其三,在《范阳简氏洪源会益族谱》所载从江西简氏族谱中找到的洪源简氏上八代祖、妣生卒年代里标明,致德公生于宋淳熙七年庚子(公元1180年)十一月初五丑时。终于宝祐元年癸丑(公元1253年)四月初六酉时。而简氏开基洪源是1235年,比致德公去世时早了整整18年。
    对于如此明确的事实,还是有人视而不见。以前只是有闻传言,此次编缉《洪源会益简氏大事记》,查阅各种简氏族谱时,从台湾曾繁藤博士(简家外甥)2004年所编《台湾移民史--简氏大族谱》第43页“宋元迁福建永定之洪源简氏远祖世系谱(1130-1370)年代”中看到有标注:“志德,小一郎(1162-1235),74岁,李氏;永同,小四郎(1204-1278),74岁,揭氏,1235年迁太平里洪源村,建惠宗祠”。也就是说,《台湾移民史--简氏大族谱》明确认为:致德公没有开基洪源,是永同公来洪源开基的。曾繁藤博士所编《台湾移民史--简氏大族谱》,是从各种简氏族谱及有关资料汇合而成,对于简氏在台湾的情况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大陆简氏先祖的真实性他了解得并不多,而且还存在将谬误当成真理的可能(这从他把《刘备皇帝》这种通俗小说作为研究简雍行踪的依据就可看出)。在简氏开基洪源这个问题上他恰恰就是将谬误当成真理了。他肯定是从某处材料或传言中看到或听到有关致德公没有开基洪源的传说,但他并没有去论证这一传说是否合理,而是直接采用了这一传说。而且为了使这一传说可信度更高,他从洪源会益族谱一至八世祖的生卒年份中拷贝了一、二和四至八世祖的年份,却把三世祖致德公的生卒年份从1180-1253)改成(1162-1235)。而1235年正是简氏开基洪源之年,以为这样一改就能证明不是致德公开基洪源了。殊不知这样一改却是漏洞百出,如果1235年致德公是来洪源后去世,还是应算致德公开基洪源。而如果致德公是来洪源前去世,则按国人之传统,当年也不可能迁居洪源。实际上,公元1235年简氏开基洪源之时,致德公五十六岁,偕同李孺人及永同公、宣公祖孙三代由上杭县城关迁居至太平里洪源乡,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对曾博士为了那种没有依据的传说而造假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由此也联想到一些族谱的不靠谱行为。如有的族谱把宁化错认作江西的一个府;也有的为寻找会益公先祖,到江西找了一个江西乾道四年的解元认作是会益公,殊不知乾道四年会益公正在上杭督造新城,怎么可能回到江西去参加科考?如此等等。所以,老族谱可作参考,但不一定能全信,诸事还得加以思考。
    洪源村在太平里中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丘陵山间盆地,目前洪源、大排、文溪、文东四个村,近两万人连成一片。致德公刚到洪源时。定居在洪源溪上游山边的坪隔口车公塘。后来随着子孙繁衍,人口增多,简氏家族逐步沿洪源溪往下游大排发展。在当地一般称洪源为上村,大排为下村。
    如今简氏在培丰镇绝对是个旺族,在全镇25个聚族而居的姓氏中,简氏迁来最早,人口最多。除定居洪源、大排两村外,还在田地丰田石砌塘、东中圳头居住。
    致德公定居洪源之后,百余年间连续六代单传,直至八世开华公(1303-1388)生六子:长公甫、次德甫、三致甫、四德润、五明甫、六仁甫,才形成六大房齐头发展的繁荣景象。此后,子孙繁盛,人口激增。而当时的洪源大排只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小山村,既不靠近城镇,又远离交通要道,已承载不了众多简氏后裔的生产生活。因而自九世以后,每代都有近一半的后裔迁往外地。而留在祖地的简氏族人也蓬勃发展,成为当地培丰镇之一大旺族。如今,洪源、大排两村80%以上村民为简氏族人。六大房中,除三房致甫公迁居田地丰田石砌塘,四房德润公迁居南靖、六房仁甫公子孙迁居龙岩悠远以外,长、二、五房均有大量后裔在祖地发展。其中:公甫房居利公后裔住在洪源塘边,居贞公后裔住在洪源田背;德甫公子孙在祖地人数最多,都是居敬公后代。其中:唯益公后裔住在洪源东洋,唯时公后裔的南溪系住在洪源寨下,忠公系住在大排上屋,素斋(大排祠)系的二房住在大排的早坪、溪子背、老屋角、河陂排、长白楼、中柱楼、罗星坝等地,三房住在大排三房(地名),五房住在大排店子前、三堂屋、坝子、山额下等地;明甫房宗政公后裔住在洪源坪隔,宗揚、宗隆两公后裔住在洪源科屋。 此外,在永定城关、大溪黄仕坑、上杭城关也有简氏族人定居。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