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2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移民圣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9-14 06:3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移民圣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三)
    移民的历史记载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 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没有 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 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 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 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 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更是稠密。洪武 14 年,河南人口是 1891000 人;河北人口是 1893000 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0 人,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 140)。因此,山西是移民的迁出地。从洪武初年至永乐 15 年,约有 50 年的移民历史。被迁之民以晋南、晋东南为多, 晋中只有少数几县。明初山西为 5 府、3 直隶州、16 散州、 79 县。 《明实录》《明史》记载的迁民主要有汾州(7 )、 、 辽州(2 )、沁州(2 )、泽州(4 )、潞安府(8 )、平阳府(28 )。这些地区共有 51 县,而平阳府就辖 28 县,迁民最 多。

    明朝政府移民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 从人多田少 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洪武 3 年曾有定制:对北方郡 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 15 亩,又给 2 亩 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同时规定,皆免 3 年租税, 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洪洞县志》记载: 明洪武、 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 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 川资《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 。 、 、 民的记载,明洪武年间先后迁民 10 次,永乐年间迁民 8 次, 共计 18 次。洪武 6 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风阳;洪武 7 11 月, 迁山西及趄定民无产业者于风阳屯田, 遣人赍冬衣给之; 20 8 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 复 3 年;9 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 116 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徐礼分田给之;洪 武 21 5 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千余户,悉还为民;8 月, 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 太康等闲旷之地; 22 9 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 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 26072 顷;洪武 25 8 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 屯田于大同、东胜,立 16 卫;10 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 徐礼还京, 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改过居彰德者听。 至是还服, 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 凡 598 户;洪武 28 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 26000 人往塞北 筑城屯田;洪武 30 9 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 泽、潞 、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 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洪武 35 9 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 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永乐元年 8 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 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 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 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永乐 2 9 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 3 9 月,徙山西民万户 实北平。

    除我国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外,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 富,晋、冀、鲁、豫、苏、皖、 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 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 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

    (三)移民山东情况
    山东,元时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 6 府、15 州、 89 县。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 地面积比山西大得多。 由于黄河泛滥, 灾疫盛行, 再加上 靖 难之役,南北构兵,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造成人 烟稀少,也是移民迁入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移民以明时的东 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 东有据可查者达 80 余县。定陶一千王村的《王氏序》载: 我王氏自明洪武 25 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始祖讳良, 带来随手兵器一件,庄名一枪王,后人共称一千王。 定陶《张氏》载: 我始祖讳四老字开墓,原籍山西平阳府 洪洞县人,奉诏迁徙山东,籍隶定陶,居城 26 里堂林坡村, 即今之陈集奄东南东张庄是也。定陶现有村庄 1050 个。其 中有 396 个村庄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县迁移而来, 另有 18 个村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
    其它许多县也有类似的记载。聊城县《段氏》载: 大明 天启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迁山东东昌府城北 18 里,自立 小段庄。沂南《傅氏墓碑》写道始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喜 鹊窝,于万历年间迁此处1956 年在济宁发现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被上纸写道: 明朝郭轩,嘉靖十五 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 沾 化县《王氏》载: 我王氏当宋、元之际,世居山西省平阳 府洪洞县,古晋人也。迄明初洪武 2 年,吾祖由洪洞县迁籍 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北临柳符头,两地虽遥,先人之庐宛在 也。现另有族人移居滨州刀子王家《滕县志》载,1983 。 年,全县有 1223 个自然村,其中战国前的 34 个,汉代 18 个,隋代 4 个,唐代 27 个,宋代 45 个,元代 45 个,明代 687 个,清代 365 个,民国 10 个,建国后 26 个,无考 4 个。 滕县《马氏》载: 始祖三世太、清、壮,原籍山西省洪洞 县,明洪武 2 年迁山东滕县,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孙繁衍曰 马家村。枣庄薛城记载洪洞迁民的有:南石的田家,高楼的 高家,西石沟的陈家,石沟营和袁庄的袁家,陶庄石庙的石 家,张范汤庄的汤家,兴仁东西谷山的张家、杨家等。临清 县肖寨村《序》载: 尔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定 鼎之后,东省户口零落。逐移于清邑居焉。康熙 40 年写的 《李氏始祖碑文》载: 自元末运数当劫,民遭奇患,山左 居民几无孑遗,暨明太祖建国,分民诏下,移民迁众,我始 祖自山西太原洪洞迁此清邑,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 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惮烦者,贻劂后也。临 清《张氏序》载: 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 迁徙清源遂族而家焉。商河县《王氏祖碑》载: 祖辈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历经千难万险,由山西省洪洞虾蟆湾来此 居住,望孝子贤孙世代相传牢记故乡。汶上县《杨氏墓碑》 载: 杨氏迁汶已十余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清平县 《周氏》载: 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于洪武年间, 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清邑城西北,距城 45 里欲一里 八甲居周庄。曹县乾隆 7 年立《追远碑.大清河南开封府祥 符县历来迁居追远序》载: 溯其渊源,考其履历,其迁也, 奉永乐诏起自洪洞,迁于大梁。……弘治三年……有祖讳希 颜复迁于鲁河东岸。潍坊市《》载: 李氏先祖李唐、李树 兄弟二个,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民到山东潍县,在一边 定居,起名李家寨。 此外,肥城县《朱氏》 、商河界《王 氏》 、阳谷县《姜氏墓碑》 、滕县《徐氏》 、惠民县《咿氏》 都记载其先祖是洪武年间从洪洞迁鲁的。嘉祥县张氏、兖州 张氏、禹城刘氏、菏泽袁氏,先祖都是永乐年间由洪洞迁去 的。无棣县水湾乡牛氏始祖是明永乐二年奉旨迁入海奉(无 棣)的。据先辈传,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迁时砸破 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 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从资料来看,山东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 有个别为其他朝迁徙者。从家谱、碑文中的记载看,大多记 载为从洪洞迁出,也有个别从它县迁出。据嘉祥县地名办公 室调查,全县 70%的自然村均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的。据山东省莒县地名办公室初步调查,洪洞 明初迁民于莒县的只有一户不是洪洞迁出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