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氏网

搜索
 
 
查看: 37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姓在开阳的历史------------贵州 简盛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3-12 07:3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姓在开阳的历史
    贵州 简盛华
        开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开阳又是简姓迁居贵州的集散地之一,先后有近十余房简姓族人从江西及其它地方迁居开阳,然后又由开阳分迁贵州各地。
    据《开阳民国县志》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开始建州城,史称开州,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其实,早在明初时期,就陆续从江西、湖广等地迁入汉族民众到宋氏土司辖地开阳城处居住,从事农耕工作。主要田土就是县城北门外和东门外及干田坝等处。当然,这些内地来的汉族,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
    简姓作为开阳县城早期的居民,早在明朝成化以前就来到了开阳,因在明朝时期生活在州城内的有七代人。以25年至30年一代人来推算,简姓始祖简兴泰应是在1460年以前(明宣德至景泰)年间就来到了开阳,居住在贵州军民府开科龙场大寨(其实原名龙井坎大寨),也就是现在县城北街一带,现在地名仍叫龙井坎。在前后时间来此居住从事农耕的一共有卢、李、杨、周、简、赵六姓族人,这六姓人都是从江浙和湖广迁来的风俗习惯完全相同的汉族。刚来时这六姓人家估计也就十多户吧,就居住在北街龙井坎。县城内就只有大龙井(后来又称葡萄井)水量最大,而且终年不断。
    虽然后来人口多了又在东街打了一口井,但该井一遇天旱或枯水期就会断水,因此,全城只得都到大龙井挑水吃。崇祯三年建州城时,主要还是这六姓人在县城地址居住,建州城所修城墙、街道、县街等占地全由这六姓族人捐献(见《明国开阳县志》)。
    正因为有这六姓人在此发展,至明朝中期,人口增多,所以地名才称龙场,又由于有这六姓几十户人家居住龙井坎大寨,才有后来合称的龙场大寨。
        正德三年,王阳明先生谪居修文阳明洞,设馆讲学,并受邀到贵阳讲学,首开贵州教学之风,对开阳的教学发展影响最大。龙场大寨这六姓人也开始设书院教育子弟,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因此,大约从正德末年开始,该地才称开科龙场大寨(简姓由举人简世珍在同治二年编写的老谱有该地名记载)。据说书院的名称就叫“开阳书院”,意为“开王阳明教学之风的书院”,开州清初学子中的“七君子”即出自该书院。正因为有“开科龙场大寨”和“开阳书院”之名,因此后来州城建成后才定名“开州”。后来的开阳县名也应与这开阳书院有关吧(个人见解)。
        据有的人说宋氏土司的治所也在州城处,叫杨黄寨。这种说法没根据啊。既然是土司官的衙署地,那规模就不小啊,总得有几十百把户吧?他们的屋基在哪里?吃的是哪口井的水?人死了又葬于何处?又有的人说土司衙署在县城一小处,这更是无稽之谈。一小至现印刷厂一带是简家坟山。在明末,开阳县直一小处修州衙和原新华书店处修文庙时,简家曾将祖坟迁出葬于三台山。这里哪来的土司衙门?又有人说开科龙场是在三台山东马头寨处,从地名分析,只能说明在宋元时期设过“马头”,不能就说叫“开科龙场马头”啊,地名的来源是要有一定的依据才行。
        开始这六姓人来到龙井坎时(现北街一带仍叫龙井坎,立有街牌“龙井巷”),开阳县城处应是宋氏土司辖下的一片荒凉之地(注:指老城范围内)。在唐、宋、元时期,除宋、杨、刘三姓土司外,内地的汉人基本上不会到这化外之地来居住。这三姓以及从内地带来的将士基本上都与当地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被同化了,因内地的女子不可能远嫁这数千里之遥的夷蛮之地啊。据传,与杨立信一同到贵州的一支穿铠甲的部队,由于铁铠甲很重,连人带甲有三百斤。人们称“重甲子”,他们在征服黔中的战斗中立了大功。后来这些人与少数民族通婚后,他们的后代亦被称为“重甲子”,即后来人们喊的“仲家子”。有人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戏称“仲家子,三百斤”,因此,现在有的仲家苗都还忌讳“三百斤”,如有人说他们“三百斤”就会冒火(生气)的。据说扬家以前在杨立信墓前祭祀时他们也是要来参加祭祀的。杨立信另外还有一个封号,他在西征时朝见皇帝,皇帝见杨立信长得俊美,就称赞他“好一个乖西将军”。皇帝是“金口玉牙”啊,这“乖西将军”也就成了杨立信的另一封号。后来杨立信住的地方就称乖西府、乖西衙及乖西长官司,他统治的地方都被称为“乖西”地了。
    乖西葛蛮在开阳从唐末到明初一直存在了几百年,1372年(洪武五年),乖西葛蛮杨文桢、刘海内附明朝。从明初开始,宋、杨、刘三家土司才加速了汉化过程。杨文桢至今有三至四千后人,刘海有二至三千后人,他们都主要居住在开阳。朱元章开辟贵州后才陆续从内地迁来大量移民,这样,开阳境内汉族间才有了相互进行通婚的条件,这三家也就重新与内地移民相互通婚,以致后来彻底汉化。那么,唐末就入黔的杨立信、刘其昌及数以千计的部队在黔中的后人何止十万!彵们的溶入给有名无姓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汉姓,开阳的少数民族中至今有不少杨姓和刘姓,当然也有其他姓氏,因他们带来的士兵就有各种姓氏。
    在龙井坎居住的六姓人中,卢姓人口最多,简姓和赵姓人口最少。估计在建州城时龙井坎大寨有五百人口左右。
        关于建州城选址问题,民间有传说是龙场人用水银混土称重胜出,所以州城就建在开科龙场。我认为在明朝灭了安宋土司后,将宋氏土司所辖陈湖十二马头建州,作为十二马头中唯一全部是汉族人口的开科马头,无疑是朝庭建州城首选的地方。州城建成后,又从江浙、湖广等地迁入近千人口,估计州城建成后在城内居住人口发展到一千五百人左右,初步形成了正街以及连接四门的东街、南街、西街、北街。
        在建州城时,城墙、县街、街道等所占地面全由卢、李、杨、周、简、赵这六姓人所捐。有的人家拆房,有的人家迁坟,有的人家被占山林,有的人家被占田土。县城正街南面(县直一小至老新华书店、县印刷厂)一带,全是简家祖坟地。据老辈人传说,在建州衙和文庙时,曾将部分祖坟迁出城外葬于那压山台(即现在三台山)。直到清末,文庙后面都还有简家祖坟存在,清末时期简姓在州城清明节聚会,曾到那里祭扫祖坟。
    那时建州城不象现在建县城,要给拆迁费和征拨费,一切都是无赏捐献。如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第二次重修城墙(因城墙在崇祯十六年苗仲叛乱时被拆毁),简家组织捐地和拆房的人是简居蟾(开阳民国县志有记载),主要是扩修北门和建水府庙(北门扩建成双重城门)。据传说州城建好后曾在城西建有六块功德碑,每姓人一块,详细记录了这六姓人家所捐山林,田土,拆房,迁坟等情况。所以该地名叫“六块碑”,因此,“六块碑”这地名应在康熙年间就存在了。有人说六块碑是为有功劳的州官在此立了碑,是六个州官的碑。我认为给州官立碑是建州城以后很多年的事了,不可能一次就为六个州官立碑啊。即便给一些州官在此立了碑,也不可能再改变原地名了。不会增加一块就叫“七块碑”,再增加一块就叫“八块碑”吧?就像现在县城内的“龙井坎”、“龙井巷”一样,虽然大龙井后来改名葡萄井,再后来葡萄井也不存在了,但“龙井坎”“龙井巷”这地名仍然存在。
    由于六块碑立在西门外大道旁,每届州官上任必经此地入州城,所以每届州官都知到这六姓人建州城的功绩,这六姓人也因有祖上建州城的功绩为荣。每届州官在对州城实施管理时,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城管队,但仍然会贴出告示,其中有一条就是禁止吹号打锣过州官衙署。由于这六姓人家因祖上有建州城的功绩,遇红白喜事时可以吹号打锣过衙署。
    综上所述,早期开阳县城名称的演变过程为:龙井坎—龙井坎大寨—龙场大寨—开科龙场大寨—开州。
        在康熙年间,简姓又从州城分出几房外出。简福臣房到用沙坝开水银厂,一直开到咸丰年间,由于发生了咸同之乱,水银厂停办,简姓才迁出用沙坝。
    简承荣一房迁拐手开办木厂,主要是供当时建州城所需之木料,举人简士珍就出自该房。在咸同之乱时,该地房舍被毁,简氏族人分迁迁至马场瓮枕,老鸦山,洋水。
        简国全后人一房迁至南江河开铁厂,据说所产毛铁还销往省城。铁厂毁于咸同之乱,至今该地仍有简家寨和铁厂两处地名。
    因此,简姓对开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元年废州改县,由于四川有开县重名,遂改为紫江县,同时废除杨、刘二姓土司。后来又因湖南也有芷江县同音,所以在民国十九年又改名开阳县。
    开阳城墙由条石砌成,高大而且坚固。它见证了整个开阳城三百年的兴衰历程。在腐朽的封建社会,开州城虽然有坚固的城墙,但仍然难免被敌破城的命运。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仲家苗反,攻破州城,州官黄嘉隽等被杀。全城百姓非死即逃,至平乱结束收复州城时,回城居民只二十余户(见民国县志)。清朝咸同之乱,何二王更是数次攻破州城,至同治平乱结束,迁回城居住者也只二十户(见民国开阳县志)。
    因此,简姓在城内只有一至二户居住,其余皆逃出城外居住。
        开阳县城经历的最后一次战乱是在1950年,当时解放军在县城只住有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但却遭到数千土匪的围攻。解放军组织干部群众等上城墙防守。由于城墙太长,只能把城墙分段,由一名解放军带数名干部群众守一段。面对有群众支持的解放军和高大的城墙,数千土匪只能是望城兴叹。虽然炸开过西门,却始终无法攻进开阳县城。
        至七十年代,居民开始突破城墙范围向城外发展,城墙也被逐步拆毁。如今的开阳县城面积在老县城的基础上扩大了近十倍,居民人口也近十万。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街道车水马龙,赶场天更是人涌如潮。开阳县城真正迎来了盛世大发展的时期,她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现代化都市的目标前进。
    开阳县  简盛华   2014年4月
    附:
    开阳简氏在明朝时期住龙井坎的七代人
    1          2        3      4      5       6        7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5.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6.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7.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8.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9.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A.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B.tmp.png简盛海     简启?  简绍?  简命提   简盈安     简邦学
    (陆氏) (曹氏)   (罗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C.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D.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E.tmp.png简绍儒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5F.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0.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1.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2.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3.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4.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5.tmp.png    简启淳   简绍学   简汝彰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6.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7.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8.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9.tmp.png简兴泰              (李氏) (湛氏)   简汝贤     简应?  简居蟾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A.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B.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C.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D.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E.tmp.png(邹氏)                                简汝     简应?  简士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6F.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0.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1.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2.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3.tmp.png简茂海                      (钱氏)    简应?  简君极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4.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5.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6.tmp.png(周氏)             简绍文   简汝深             (古氏)
    (卢氏) (周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7.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8.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9.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A.tmp.png简启淮             简汝著     简应时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B.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C.tmp.png(杨氏)    简绍武  (卢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D.tmp.png简汝述
    (何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E.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7F.tmp.png简汝发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0.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1.tmp.png简绍忠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2.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3.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4.tmp.png(谢氏)     简汝新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5.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6.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7.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8.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9.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A.tmp.png简荣海   
    简氏在清朝同治以前居住在州城内的第七代至第十五代人(迁出州城者略)
    7       8          9         10            11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B.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C.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D.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E.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8F.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0.tmp.png  简居蟾   简文?    简现?     简肃以         简方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1.tmp.png(简汝贤子)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2.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3.tmp.png         简现龙
    11        12       13        14       15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4.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5.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6.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7.tmp.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8.tmp.png简方来     简上明      简?       简放镇       简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99.tmp.png简春和
    注:自始祖简兴泰从江西迁龙井坎以来,简氏在明朝时期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明末时应在十五户以上。简氏在经历了崇祯十六年的祸乱后,只幸存了简应时、简邦学、简居蟾、简士益、简君极五人,这五人生于明末,死于清初康熙年间。其他房(简汝彰、简汝深、简汝述、简汝发、简汝新等房)的后人就在崇祯十六年的祸乱中消失了。根据六姓人的发展规模估计当时建州城时的开科龙场大寨人口应在近百户约五百人左左。
    注:简方来、简上明和简放政等(在民国开阳县志上也有记载)。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22 09:17
  • 签到天数: 164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4921

    主题

    8741

    帖子

    40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简氏义工

    Rank: 8Rank: 8

    积分
    406555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07:36:58 | 只看该作者
    表格可能不兼容,所以出现乱码
    这个小百姓冬天难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