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华兴 于 2015-3-22 10:55 编辑
修撰家谱的任务是实现世系连通 ——浅谈我是如何修撰家谱 (简华兴公元2015年03月) 我修撰我们支系家谱的总体步骤是:前后用时六年,自费资金数万,从搜寻老谱、回忆老人在世时的传说、再认真分析研究老谱、根据老谱记载的大约情况,抽时走访老祖辈所居住过的地方江西、贵州等地;方式上采取直接拜访、再通过长时间的电话、信息和网络上的勾通;再找到我支系从江西迁徙到四川播州(今贵州遵义绥阳县)的同支宗亲,最终理清了我房支系流源、完成了家谱的连接,确保了续修我支(房)系家谱世序表、从轩辕皇帝到雍公后裔至江西白沙开基祖武公(瑞昌)到五十八世的传人世序表的清晰衔接。 一、 搜寻老谱:从我支(房)家族来说,由于家谱在很早以前就被火灾,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加之祖辈们文化有限,老谱只供微观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所记载的地名都不准确, 按老谱记载的地名是查无此地(处),但通过老谱再结合回忆老人们在世时的口述,在根据各地方言的发音,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华简氏宗亲会荣誉会长简梅松的鼎力查找下,完成了我的心愿,使我们支(房)系贵州、云南的宗亲于公元2011年得以圆明相认,结束了我支(房)系“无源之谱”的历史问题。所以说、宗亲要想寻觅祖宗亲人的根源,修撰家谱的人:一方面就是要:敢于吃苦、不怕害羞、脸皮要厚,要一心想到要为家族的族从和亲人们服务;其次就是要做到:一要时间、二要钱,三要文才、四要贤。 二、研究老谱: 修谱前,必需好好花大力气研究老谱,彻底读懂、搞清老谱的版式、格式、内容等,认真对其中内容进行核实,特别是祖辈们的生、婚、卒、葬年代日期,流源、世系(伦理)关系等有无差错,要和外地近族谱籍和客观历史事实认真对照。我在研究我村那唯一的《简氏金单薄》时,就发现了其中存在着某些明显差错:如《简氏金单薄》的“金”字就是老由于老祖辈们文化有限,把《简氏经单薄》的“经”写为“金”字;把当时老祖辈们从江西迁徙四川播州舍去,只写贵州遵义府,所以在我查找时就无法查到祖辈从江西迁徙贵州遵义老祖辈人的名字,只查到是迁四川播州老祖辈人的名字;祖辈们把贵州遵义的绥阳县写为“须”阳县,这就是地方土方言的莫大差异,让在贵州遵义的版图上都查不“绥”阳县的地名,到当地问,也说贵州从没听说有个“须”阳县;江西临江府、老祖辈们写为“林”江府,寻找江西就是没有“林”江府、只有临江府,而且不叫临江府,是新余市等等,要想理清家族及家谱的根源,就得靠编撰续新谱的人文化、智慧和智能的考察了。 三、清流源: 一部完整的家谱,从整体结构来说、内容涉及是很广泛的,具体包括:序(新、旧)、赠序、 题谱、流源、古世系、 各公派世系、家训、文传、祭文、诗、词等。但是其中一些卷(或章)是必不可少的,如本家族的“流源”、“世系”等等。一部没有“流源”、“世系”的家谱就是一部“无头谱”,是很不完整的,是修谱之大忌。所以,修谱一定要理清本家族的流源,整理好本家族的世系。要理清本家族的“流源”、“世系”并非简单之事,而必需认真、细致地做好对本家族历史的深入调查和考证。我这次在续修撰《简氏家谱》的 时,就做了大量而艰巨的调查和考证工作,走访进村入户外 ,跑图书馆、博物馆、查寻史记、网络查找,联系天下简氏 宗亲,在广大简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下,还收集各种相关谱籍的文字资料等。 四、续修家谱: 1、确定版式和编写格式。在遵循祖制又不囿于祖制的前题下,改革编写格式。改老谱的“竖写”为“横写”;实行“男女平等”等。 2、确定谱书“人物”部分的编写要素。我本次修谱“人物”部分的编写要素主要包括:(1)姓名(男女一样);(2)生卒年月日(男女一样);(3)婚姻状况(男的何时、从何地娶何人为妻;女的何时、嫁何地何人);(4)生育状况(生几子几女,是否早殇,从长至幼男女排名);(5)简要事迹(如学历、职务、重要业绩等,还附专题人物简介);(6)墓葬情况(墓葬地点、朝向)。 3、除编篡一般家谱的常规内容外,作了一些改革创新,增加新内容,如增加大事记、有历史保存价值的图片、图表和考证调研文章等。 4、编写谱书人名、设计谱书封面,精心印刷装帧。 五、修撰家谱必需做到世系连通: 我认为是修撰家谱工作最重要的,也是修撰成败的关键所在。所谓“世系连通”,就是新续修的家谱和老谱之间要做到“无缝对接”。不但和老谱实现了“无缝对接”,还从本派始祖简居积在1500多年前迁徙到贵州至2013年出生人口的“叠加”编篡世序表的排序。如果新谱与旧谱之间出现“断链”,乃是修谱之大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所修我支(房)系的家谱,从谱书中都可以看清楚从始迁祖辈简居积至2013年8月本派简氏一脉相承近千年的世系流源、并在漫长的流源中,某些“区段”加以说明,以示对后代的负责。 雍公第五十八世江西白沙开基祖武公(瑞昌)后裔简华兴 |